車明靜 趙建軍
(青島大學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71)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怎樣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是中學地理教學研究的重要議題。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教師講授以書本內容為主,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生被動接受,地理知識難以主動建構;學生知識學習破碎化,知識之間難以整體建構;應試教學色彩濃厚,綜合思維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難以落實。主題式教學是為了實現特定地理教學目標,以某一地理主題為中心,進行相應的知識整合、問題設計和活動組織,以實現學生知識結構化的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方式。
顧虹通過科學選取主題、創設主題情境、組織探究活動、思維水平監測等步驟,構建了基于綜合思維的主題式教學模式。[1]黃靖鈺以墨累—達令流域農業發展為例,通過確定主題、明確目標、編寫案例、創設情境、探究思維、評價反饋等,探討了綜合思維視角下高中區域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2]趙麗霞從課程標準、學習主題、區域資源、核心概念、情境創設、任務設計以及效果評價等多個維度,提出了主題式教學的關鍵環節。[3]王兆紅以廣東英德紅茶為主題情境,通過從課標和教材中選取兩大核心大概念,將其作為相關課程內容的組織核心,提出了基于大概念的“主題情境+問題式”教學設計。[4]周上榮以水稻為主題,探討了項目式學習中地理主題情境創設的優化策略。[5]
總體來看,目前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研究大多停留在教學流程設計方面,將主題式教學與核心素養進行整合的研究相對較少;已有地理主題式教學研究大多集中在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農業領域,以港口及關聯的工業、城市等為主題的教學研究相對較少。青島是我國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青島港口的地域拓展與時空演變,涉及港口區位選址、交通運輸布局以及腹地區域發展等高中地理知識,契合要素綜合、時空綜合與區域綜合的綜合思維內涵,是通過港口主題式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鄉土素材。因此,通過青島港口相關的情境創設與問題設計,不僅可以有效整合相關高中地理教材內容,而且對于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綜合思維等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合思維是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綜合思維主要表現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三個方面。要素綜合是從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認識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時空綜合是從空間與時間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與演化;地方綜合是從地方或區域綜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的影響,以及區域人地關系問題。[6]
主題式教學是圍繞某一對象或主題,以其作為中心進行思維發散,形成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7]與主題式教學相關的概念還有項目式教學、單元式教學、情境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等。
項目式教學是圍繞現實世界中真實的情境性問題或項目,通過團隊合作對問題展開調查研究,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模式。[8]單元式教學是用整體思維去理解與統籌課程內容,以揭示學科內部以及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強調知識的關聯性和整體性,幫助學生整體建構知識體系。[9]情境式教學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創設具有探究價值、富有感情色彩的真實場景或氛圍,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理解知識、建構體系的教學模式。[10]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對問題的主動探究,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11]問題式教學是用問題來整合相關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通過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12]
主題式教學是通過特定主題,如水稻、茶葉等來整合相關教學資源,包括相關的教材內容、情境素材等,通過任務設置與問題探究,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因此,主題式教學整合了單元式教學、情境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與問題式教學的關鍵特征,主題式教學可以包含多個項目式教學,兩者在本質是一致的。
課程標準是高中地理教學設計與實施的主要依據,高中地理教材內容是組織實施教學的重要參考。高中必修《地理二》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為“2.6結合實例,說明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涵蓋了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動態變化。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二》“第四章 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包括兩節:“第一節 區域發展對交通運輸布局的影響”“第二節 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兩節內容均包含了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之間互動影響的時空變化。
港口是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港口布局與區位選址”較為契合教材第一節內容與綜合思維的要素綜合;“港口對城市與區域發展的影響”較為契合第二節內容與綜合思維的地方綜合;“港口布局及其區域影響的時空變化”較為契合綜合思維的時空綜合(見表1)。此外,港口關聯的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還包括:選擇性必修2《區域發展》、選修2《海洋地理》、選修6《城鄉規劃》(見表2)。由此可見,以港口發展為教學主題,以青島港口布局及其區域影響的時空變化為情境素材,進行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不僅符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能有效整合相關教材內容,促進學生知識體系建構,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表1 港口關聯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及其與綜合思維的對應關系

表2 港口關聯的高中地理選修課程標準要求
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圍繞特定主題,將相關教學內容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二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問題引導與合作探究主動建構新的知識,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主題式教學過程中,問題設置的階梯性,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與高階思維發展。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主要包括確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和實施教學評價三個環節。其中,確立教學目標必須基于綜合思維目標與課程標準要求;設計教學流程首先要基于課程標準與教材解讀確立教學主題,其次,基于教學主題與內容整合創設教學情境,最后,基于情境創設與知識建構分層設計探究問題;實施教學評價則包括:基于情境創設與問題設計的課堂互動探究、基于教學主題與教學目標的課外拓展提升、基于教學主題與綜合思維的目標達成評價等(見圖1)。

圖1 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與實施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指南針與風向標。確立基于特定主題的教學目標,首先,需要考慮綜合思維的結構內涵;其次,要考慮與特定主題相關的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內容;此外,需要關注綜合思維內涵與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真實情境之間的匹配性。據此,綜合確定基于特定主題的教學目標(見表3)。

表3 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高中地理港口主題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首先,導入核心情境問題。其次,基于綜合思維的內涵與教學目標,將主題式教學活動分解為幾個探究項目(項目式教學)。最后,基于探究項目主題,創設真實情境,提供序列素材;基于情境素材,設計分層問題。情境素材的挖掘、梳理與分類以及情境問題的創設是教學流程設計的關鍵環節,必須具有綜合思維目標的針對性與指向性。同時,契合基于特定主題的課程目標與教科書內容(見表4)。

表4 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高中地理港口主題教學設計

(續上表)
實施教學評價是教學目標與教學設計的具體落實。教師需要在真實情境中,通過進階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開展探究與深度學習,在連續的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知識建構與反思提升。教師不僅要關注單個探究項目的邏輯結構,還要關注項目之間的內在關聯,通過序列的主題情境活動,引導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知識建構中落實綜合思維的培養,這是主題式教學活動的本質所在。
主題式教學的顯著特征是圍繞特定主題進行真實情境的創設,通過情境創設整合相關教學內容,通過設置分層問題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主動進行知識建構,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其中,基于特定主題的真實情境創設與分層問題設計是關鍵環節,教師對特定情境事件系統而深刻的理解與把握,是主題式教學分層問題設置的基礎,問題設置必須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和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同時契合綜合思維的結構內涵、高中地理的課程標準以及地理教科書的內容體系。
該項研究以綜合思維培養為目標,以時間軸和港口技術裝備條件變化為主線,研究不同階段港口布局與區域發展的互動關系。其中,社會需求、自然條件和技術裝備是港口選址與布局條件分析的基本框架,突顯綜合思維的要素綜合;港口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則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促進城市形態演變等方面。在影響的地域空間上則表現為:臨港區域、港口城市、腹地區域、國家大區以及“一帶一路”等多重空間尺度,突顯綜合思維的地方綜合;青島港口布局及其區域影響的歷史演進,突顯綜合思維的時空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