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靜
東北地區在清王朝的建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特殊的位置,使得各項政策與其他省份不盡相同,無論墾荒還是移民,總體來說各項政策都是有利于東北地區的發展的,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養廉銀制度在東北地區的施行,弊端日益暴露。
清朝官員俸祿制度繼承了明朝的低薪原則,薄俸低薪是清朝給官吏發放俸祿的一個基本特點。順治年間,官員除正俸外,還有柴薪銀、蔬菜燭炭銀、案衣什物銀等作為補充,使得官員可以補貼家用。這些補充在雍正年間由于軍費支出龐大,國家財政困難而被取消。如此單薄的俸祿為官員的貪污找了一個合理的借口。“耗羨”是常用的一種方式,由于征收標準不一,這就使得官員趁機中飽私囊。雍正初年,錢糧火耗已苛派至重者每兩再加四五錢[1]。耗羨歸公是雍正年間針對這一情況實行的一項重要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變貪污成風的現狀。雍正帝想要將“耗羨”所征銀兩收歸自己手中,一方面用于官員養廉,另外一部分可以用于補助辦公和填補虧空。嘉慶十八年,“已未,上行圍,諭內閣,熱河改設都統,原定養廉銀八百兩。該都統管理命盜案件,事務較繁,需費自多,著每歲增給銀四百兩共支養廉銀一千二百兩,以資辦公。”[2]704足以證明養廉銀對于補貼辦公經費的重要作用。
再者,雖然清朝自1644年入關,經順治、康熙兩帝后,國庫日漸充盈。但康熙在位時數次大規模的戰爭,消耗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到雍正時力行節儉,但財政方面還是有些緊張,地方虧欠中央數額巨大,但針對耗羨所收稅銀卻都被地方官員自行支配。且耗羨收取數額由地方官員自行決定,這就導致一些官員為所欲為。耗羨歸公政策的實行是雍正力圖解決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官員與民眾之間矛盾的一項重要措施。
雍正即位后,針對前朝貪污的現狀,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在財政上。 雍正五年養廉銀制度始成定制,養廉銀的發放對象是地方官員。東北三省在養廉銀制度實施中處于末尾。東北地區雖然土地遼闊,物產豐富,但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清政府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和民族的秉性。將東北大部分土地分給旗人耕種,使得東北地區賦稅收入來源較少。特別是盛京,作為清朝陪都,設盛京五部,儼然是紫禁城之外另一個“小王朝”。養廉銀的主要來源是“耗羨”所征收的稅款,東北地區的特殊情況導致東北地區官員的養廉銀數量并不能與外省相比,其來源還需依靠外省的支持,其主要來源就是長蘆鹽場。雍正五年正月曾提出“丁未,諭內閣,各省將軍,俱已量給養廉銀,惟奉天、黑龍江、船廠三處將軍,并無養廉之項。著將長蘆鹽課余銀兩內,動用六千兩,分給三處將軍,及旗下大臣,及有職掌之官員。”[2]789且晚于其他省份。
下表是乾隆三十三年和乾隆四十二年制定的駐防將軍的養廉銀標準,通過與其他省份的比較,可以更深刻地認識東北的養廉銀實行情況。

駐防八旗武職養廉定例

駐防八旗武職養廉定例
(資料來源:陳鋒、黃惠賢《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73—575頁。)
這樣對比就能夠很明顯地看出,東北地區的養廉銀標準與其他地區的差距是高于其他地區的。無論是乾隆三十三年還是四十二年的標準,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三將軍養廉銀都略高一籌。特別是在乾隆四十二年改革后,除盛京為2000兩外,其余各地駐防將軍都是1500兩,更加體現出了盛京的獨特地位。《黑龍江志稿》中對于黑龍江將軍養廉銀的變化提到:“黑龍江將軍清康熙二十二年設正一品,乾隆三十二年改從一品,年俸銀一百八十兩,養廉銀一千五百兩,按養廉銀原二千兩。乾隆四十二年因設成都將軍,遵部議奏改一千五百兩,夫役餉銀二百七十六兩。”[3]1775《吉林通志》中也提到了吉林將軍的養廉銀,與表格中數目并無出入。“吉林將軍額俸銀一百八十兩,養廉銀一千五百兩,(實領養廉銀六百六十八兩二錢五分),辦公銀一千六百兩。”[4]666首先,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的俸銀都是一百八十兩,其養廉銀數額較之俸銀,高出約10倍,足以看出養廉銀對于這些官員維持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三將軍的養廉銀高于其他駐防將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東北地區處于邊疆地區,軍事戰略地位尤為重要。另一方面,雖然清王朝在建國時及建國初為了與明朝抗衡及鞏固剛取得的政權,與蒙古地區向來交好,歷代聯姻成為定制。但蒙古能征善戰,不得不防,這從康熙之前的皇后都出于蒙古,而自康熙皇始,皇后都出于滿族貴族也可以看出來,所以東北地區的八旗駐防軍承擔著防止蒙古和境外侵入的雙重任務。這也就決定了東北地區官員,主要是武官待遇較好的原因。
此外根據《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載,在乾隆三十二年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三將軍的養廉銀有一段時間是有所提高的,“定盛京吉林黑龍江三處將軍每年養廉銀二千三百兩……盛京吉林黑龍江三處副都統每年銀各七百兩。”[5]隨后又恢復到了每年2000兩,甚至在乾隆四十二年,吉林和黑龍江都降到1500兩,與其他省份駐防將軍保持一致,只有盛京將軍保持2000兩,這也是盛京作為陪都的特殊待遇。
除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三將軍外,東北地區副都統的養廉銀也同樣值得關注。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設寧古塔副都統,歲支養廉銀七百兩,……四十九年,設墨爾根城副都統,歲支養廉銀七百兩。……”[6]由此可見副都統的養廉銀并不高。到雍正時期,養廉銀制度越發標準化,雍正十年奏準,“……又設三姓副都統,歲支養廉銀五百二十兩。”[6]三姓副都統的養廉銀不增反降,這種現象在處于清王朝上升時期這個階段是很反常的。乾隆三十二年又出現了新的變化,“……盛京吉林黑龍江三處副都統每年銀各七百兩”。[5]到乾隆三十五年定:“盛京吉林黑龍江三處副都統養廉銀之例俱銀七百兩。……”[5]與三年前并沒有差別。
雖然規定的是每年七百兩,但與將軍一樣,實際到手并沒有那么多。 根據《吉林通志》的記載:“吉林副都統額俸銀一百五十五兩,養廉銀五百二十兩,(實領養廉銀二百五十七兩四錢)辦公銀八百兩”[4]666可知實際領到的只有規定的一半,以吉林副都統為例,俸祿加上實際到手的養廉銀,只有四百十二兩四錢,不足以維持家庭生計。光緒六年,將軍銘安奏準:“吉林各城副都統每歲應領廉俸共止實銀四百兩,不敷支應,現值籌辦邊防,整飭營伍,各城副都統奉公守法,除廉俸外,并無別項津貼。仰懇天恩,俯準將寧古塔、伯都訥、阿勒楚喀、三姓四城副都統津貼銀各八百兩,由釐捐盈余項下發給,并按照折放錢款章程,折給中錢三千文支發。以示體恤而資辦公。”[4]667從而可以猜測,即使清朝從雍正年間增加了養廉銀這一收入,對于地方官員來說,特別是東北地區的武官,仍舊不足以支撐生活,這就可能會導致東北地區人才流失,對于東北地區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雖然東北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架構,官員以武官為主,文官只是作為補充而存在,但同樣值得關注。盛京五部是指清朝留守在沈陽的戶、禮、兵、刑、工五部。原來同于京城,設盛京五部尚書,后裁撤,只設侍郎一人。乾隆二十六年議準:“盛京五部侍郎,每年每員給養廉銀三百兩,于戶部派銀五百兩,工部二百兩,兵部刑部各一百五十兩,三庫五百兩,于十月前貯戶部,每年歲底委員支領。”[7]的對比,盡管早已是多年前,但差距如此巨大還是十分反常。京官的侍郎養廉銀已達八千兩,而盛京五部侍郎最高只有五百兩,甚至兵部和刑部只有一百五十兩。如此低額的收入,對于東北的官員來說,養家糊口已經很難了,更何況還有花費巨大的辦公經費需要承擔。
另外,關注到吉林地方所設文官光緒年間的一養廉銀發放標準。“光緒七年,設吉林賓州廳同知一員,歲支養廉銀一千兩;巡檢二員,各歲支養廉銀七十一兩五錢二分;五常廳同知一員,歲支養廉銀一千兩;經歷一員,歲支養廉銀一百二十兩;巡檢二員,各歲支養廉銀七十一兩五錢二分;敦化縣知縣一員,歲支養廉銀八百兩;巡檢一員,歲支養廉銀七十一兩五錢二分。八年,設吉林分巡道一員,歲支養廉銀三千兩;吉林府知府一員,歲支養廉銀二千兩;經歷一員,歲支養廉銀一百二十兩。伯都納理事同知一員,歲支養廉銀五百二十七兩六錢;巡檢二員,歲支養廉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雙城廳通判一員,歲支養廉銀八百兩;巡檢二員,各歲支養廉銀七十一兩五錢二分;伊通州知州一員,歲支養廉銀八百兩,吏目一員,歲支養廉銀七十一兩五錢二分。”[5]可以發現,總體上文官的養廉銀標準是低于武官的。這是由東北地區地處邊疆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的。其西方是曾經在中原建立元朝統治的蒙古族,其北方又與俄國毗鄰,這就顯示出軍事的重要性,所以對武官就會格外重視。
光緒三十二年在清末新政的影響下,對東北地區也進行了改革,包括改軍府制為省制。在《黑龍江省設治章程》第七條中對改革后的官員的薪俸做了統一的標準:“新設道府廳縣各缺養廉公費,應參酌本省舊設各缺成例,并比照現有司缺,以次遞減,擬訂兵備道養廉銀二千四百兩,公費銀每月六百兩。知府養廉銀二千兩,公費銀每月五百兩。同知通判養廉銀一千六百兩,公費銀每月四百五十兩。知縣養廉銀一千二百兩,公費銀每月四百兩。”[3]1891與改革前黑龍江地區的武官養廉銀對比,均有所增加,這也是為了順應新政改革的潮流,提高官員待遇,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
首先,清朝對于東北地區官員實行的養廉銀制度,處處體現著清朝“首崇滿洲”的理念。同為駐防將軍,在東北地區無耗羨銀的情況下,東北三將軍的養廉銀高于部分地區。這是由于其肩負著保衛邊疆的重任。同時也正是由于東北地區除額定薪俸外,無其他收入來源,只能提高其養廉銀數額。
其次,這不利于東北地區的人才引進,由于東北地區地處邊陲,一方面離家較遠,另一方面不利于官員自身的后續發展,養廉銀雖較其他省份略高,較其他省份文官,特別是都督、巡撫,仍舊很低,這也是東北地區長時間得不到發展的重要原因。
由于養廉銀的主要來源是地方耗羨的稅收,東北官員如此低額的養廉銀就是因為稅收的缺乏,進一步反映出當地的經濟發展并沒有取得長足的進步。東北地區由于地處邊疆,且氣候嚴寒,歷朝歷代對該地區并不重視,宋朝時經濟重心從中原地區南移已成定勢。經濟重心的南移進一步使得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步履維艱。
東北地區處于清王朝的邊陲地區,與其他邊疆地區一樣,肩負著保衛邊疆的重要功能,這就是東北地區以武官為主、文官為輔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東北地區文官養廉銀低于武官的主要原因。養廉銀的發放從邊疆安定這方面來說,還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