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惠靈 郭慶
上海財經大學實驗中心,上海 200433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過,國家發展要靠人才,民族振興要靠人才。“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其重要職能是培養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發展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實踐動手能力和開拓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實驗教學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科學思維方法、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嚴謹的工作作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 世紀末以來,國家相繼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制訂并出臺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提出要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這是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科技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7 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包括形成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提出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實踐教學比重,組織師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聯合等協同育人模式,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接收大學生實習實訓制度,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落實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把人才資源開發擺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養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培育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可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實踐育人提出了迫切需求。
伴隨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發生,經濟學從倫理學和哲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分析人類經濟行為、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的獨立學科。19世紀末20世紀初,古典管理理論代表人物泰羅、法約爾、韋伯從三個不同角度即個人、組織和國家來研究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管理問題,同時建立了一套有關管理理論的原理、原則、方法,使管理者得以開始擺脫傳統的單憑經驗和感覺來進行管理的做法,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發現管理的普遍規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框架,從而標志著管理學以一門科學的形式出現。
在經濟管理類學科(簡稱“經管類學科”)的發展歷程中,眾多學者認為它在社會學科中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管理學家泰羅在實驗中追求規范化、定量化、最優化,恰恰體現了近代科學方法論向科學的滲透。可以說,正是科學方法論向管理學的滲透使管理學看上去像是一門科學。經管類學科的一些理論是建立在實驗和實踐的基礎之上的,在方法論上體現一定的科學性,往往經過實驗驗證或實踐檢驗。
經管類學科都是以客觀經濟管理現象即客觀存在的“社會的物”作為研究對象,所總結的理論和方法,都是基于經濟管理實踐需要,總結普遍發展規律,以指導經濟管理的科學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并解釋了世界。經管類學科源于事實并指導實踐的特征決定了經管類學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需要關注和側重的方式方法必須與實際、實踐相契合。
實驗教學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科學實驗方法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15 世紀,伽利略提出疑問:為了理解世界的各部分,為何一定要從研究《圣經》開始,而不能從研究上帝所創造出來的事物開始?受經驗主義思潮的影響,實驗方法受到普遍關注,極大推動了科學的發展。1423年,維多利諾創辦“快樂之家”正是時代精神在實驗教育上的體現。16、17 世紀,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有限,自然科學實驗條件不成熟,只能提供簡易的實驗工具,因此實驗教學雖然產生但是并不發達。
19 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社會變革的發展,社會生產急劇擴大,社會發展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要求,也促使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思潮的涌現,推動了實驗方法在各個科學領域內的運用,定量研究被應用于實驗教學研究中。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創設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運用了在自然科學中廣泛流行的實驗、觀察、統計、計量等方法來研究心理學。當時的教育家們借鑒自然科學中的實驗法,受桑代克的“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數量”以及麥柯爾的“凡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的影響,實驗教學采用實驗設計、統計、測量等定量分析手段,大大提高了實驗研究效果的準確性、可控性。實驗教學與經管類學科的實踐特征相契合,實驗教學對于經管類學科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支撐作用。
各個高校圍繞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實驗教學模式,確定實驗教學的目標、實施方案及實施路徑。國內實驗教學模式建設的內容主要涉及實驗教學的基地建設、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設等方面。
為了加快實驗室建設速度,深入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加強學生實驗能力、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諸多高校在經管類實驗教學模式的建設上開展了一定的探索,是經管類學科理論與實踐聯系的紐帶和橋梁,屬于學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基礎系統。不同的經管類高校在經管類實驗教學建設方面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
本研究在對國內25 所設有經管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高校近年實驗教學建設進行調研中發現,現有實驗教學模式構建中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是高校實驗教學人才培養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表1 所示。對這些問題進行科學分析,有利于促進和深化經管類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經管類實驗教學模式建設面臨的問題涉及實驗教學的方方面面,其中比較普遍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部分高校的實驗實訓空間不足,無法更新換代硬件設備,造成經管類實驗教學的硬件配套建設滯后;沒有建立智能化的預約及管理系統等,學生無法在課下實現實驗教學的自主開展。有些高校購買了較多經管類實驗教學軟件數據庫,但有些軟件使用方式較為復雜,因此使用率不高;有些數據庫的專業性太強,適用面非常狹小;有些軟件的功能設置過于商業化,不適用于實驗教學;有些數據庫又過于簡單,省略了許多經濟管理運作中的必要環節,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鍛煉價值有限,難以達到教學科研要求。
實驗教學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實驗基地設施、信息化建設條件。同時,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需要在反復的訓練中才得以形成和提升。但有些高校的實驗課程設置不合理,除了課時量嚴重不足外,定點定時的實驗課程及信息化建設水平的落后使得學生沒有條件進行課下學習和鍛煉。同時,有些高校容易將實驗教學環節與其他教育環節相割裂,而且綜合性實驗項目的設計和開展不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要求和力度不匹配。這就嚴重影響到實驗教學效果。
有些高校實驗中心承擔著較為繁重的實驗教學工作,但是其配套的專職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實驗教師隊伍受編制、待遇、晉升渠道等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出現教學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受師資力量等因素限制,有些高校的實驗課教學由理論課教師兼任,而且他們缺乏或極少接受過實驗教學授課方式方法的培訓,自身實踐能力不強,甚至有些教師直接用理論教學的方式來開展實驗教學,嚴重影響到實驗教學效果;有些高校實驗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的崗位權責交叉重合,致使實驗教學工作安排受到影響。隨著信息教育技術的發展,有些高校亟須引進具有豐富經管類學科知識的高層次實驗教學師資力量。
有些高校的實驗資源管理較為混亂,實行多部門管理。比如實驗課程歸教務處安排,各實驗室歸各院系管理,沒有建立標準的管理體系,很難將實驗教學改革與建設成果應用到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中。各專業的實驗教學因受到不同管理制度和教師水平的影響而發展不均衡。
有些高校實驗室設置比較分散,各個院系存在重復建設實驗室、實驗資源浪費較為嚴重、實驗資源利用率不高的現象,而且科研類實驗研究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支持學院或教師使用數據庫層面上,學校和各院系在實驗室建設和管理中的權責不夠清晰,各實驗室之間缺乏協作,極大地限制了實驗資源的共享共用及與校內外同行的交流合作。
鑒于當前國內高校在實驗教學模式建設中出現了若干問題,上海財經大學實驗中心提出了“教學支撐、科研創新、平臺共享、資源集成”的建設理念,基于科研實驗中心大樓先進的現代化實驗環境,力爭構建起較為完整的多層次經管類實驗教學模式(見圖1)。實驗教學模式圍繞上海財經大學卓越型、拔尖型、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構建,明確目的、方案及實施方式,保障實驗教學的各項活動能將理論貫徹到具體的教學科研實踐環節。

上海財經大學基于科研實驗中心大樓的建設,堅持“開放共享、優化配置”的原則,綜合考慮學校實驗教學和科研實驗的業務需求以及教學科研管理部門的管理需求,合理配置場地和各類軟硬件設備資源,以智能化管理平臺為核心,構建全校共享、集約優化的教學科研實驗環境。
2018 年,科研實驗中心大樓建成以后,上海財經大學對學校原有分散的實驗室進行集中配置和綜合管理。科研實驗中心大樓除了設置專業實驗室,還設置了教學科研實驗共享空間、學生競賽基地、智慧教室等。整個學校的教學科研實驗共享空間依托智能化管理平臺實行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管理平臺的建設包括可視化資源管理引擎系統、樓宇空間智能管理系統、實驗教學資源管理系統、集約化服務系統以及實驗物聯系統等。通過資源與服務的可視化管理、實驗教學資源的集約化管理、實驗資源開放的自動化管控以及實驗資源的數據匯聚,為教師、學生與管理人員等提供直觀的可視化導覽,實現動態信息公布;針對不同用戶和角色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開放型個性化服務。
智能化管理平臺可以幫助實現對實驗空間、資源運行狀態的及時掌控,打通獨立的專業實驗室之間的壁壘,將實驗室建設、實驗教學和實驗科研緊密聯系起來,克服原先彼此獨立、分割的弊端,促進實驗資源的集約配置,并在保證實驗資源開放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時,保證實驗資源的管理安全。
上海財經大學基于智能化教學科研實驗環境,著力創設財經實踐實驗課程體系,建成一批經管類虛擬實驗系列課程。采用模塊化設計方法,歸納提煉經管類各專業實驗課程需求共性,對原有經管類所有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整合和優化,構建多方位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形成包括驗證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的數據分析和實證類課程模塊、提升專業技能的模擬與仿真類課程模塊以及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創新類課程模塊的多方位經管類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

上海財經大學在打造多方位經管類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力爭建設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課程,出版系列實驗教材;在人才培養上,面向所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依托教學科研實驗環境和產學研合作基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創新類活動,通過助研項目、科研項目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科研實驗,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通過引進和培養相結合,打造一支年齡分布、知識結構、學歷層次、學科背景更趨科學合理,具有現代教學理念,掌握先進實驗教學方法、專業理論和現代實驗技術,兼具科學管理能力,能夠適應高校發展需求的高水平教學科研實驗支持和保障隊伍。
專業技術管理隊伍包括以下幾類隊伍:(1)專職實驗教學及科研隊伍。以實驗中心首席專家為代表,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水平拔尖的專職教師隊伍,能勝任高水平的實驗教學工作,并根據人才培養需要開展科學研究。(2)專職實驗管理與實驗技術人員隊伍。保證學校實驗教學資源得以高效利用及管理。(3)信息技術研發團隊。著眼于研究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旨在將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同時可為社會和相關機構提供產品化的研究成果服務。(4)兼職實驗教學隊伍。為滿足實驗教學需要,兼職隊伍的建設要能夠更好地整合校內外、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更好地實現學科交叉對科研創新的推動。
上海財經大學建立健全實驗中心校、院(部、所)二級管理體制,成立由分管副校長領導的實驗工作領導小組,把原先分散在各院(部、所)的管理任務進行融合,統籌謀劃,整合實驗資源,制定具有財經教學特色的各項規章管理制度,對實驗室建設規劃、設置布局、隊伍建設和運行管理進行研究并提出建議。
實驗中心作為全校實驗資源專職管理機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統計軟硬件使用效率指導軟硬件設備的采購;突破專業界限,集中優勢資源,將專業和功能相近的實驗室整合成為跨院系、跨專業、規模大、服務面更廣的校級實驗室;建立科學合理的資源分配機制,利用比較優勢吸引國家及社會資源,充實實驗教學建設專項經費。
同時,依托智能化管理平臺促進實驗資源高效管理的實現。智能化管理平臺可對接實驗室軟硬件設備、信息發布、門禁等系統,實現實驗課程虛擬化教學、實驗室在線預約、實驗軟件查詢使用、實驗教學資源共享、實驗資源使用率統計等功能,構建集成化資源管理體系,有利于及時掌控實驗空間、資源的運行狀態,保證實驗教學及科研活動的正常高效開展。
上海財經大學通過教學科研數據中心建設,推動教學、科研類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廣泛采用虛擬技術,形成共享虛擬資源池,承擔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與網絡交互工作,存儲各種類型的教學科研資源,匯集大量數據、檔案資料、程序、教學軟件等學習資料,供學生查詢和使用,同時也供教師審查和檢閱。通過社會調查、大數據分析、政策仿真、互聯網金融等應用系統開發,重點建設若干富有財經特色的原創性數據庫,逐步建成能滿足多學科需求、全校師生共享的基礎文獻庫、集成案例庫等專業數據庫,從而更加靈活和高效地利用資源。
同時,依托學校自建數據庫及采購數據庫資源,通過搭建平臺開展面向教學與科研的專業與主題數據二次開發服務,有效建立數據與研究成果的關聯,實現對文本、數據庫、表格等多種形式的數據的采集與存儲,增強數據的揭示和發現能力,基于數據生命周期模型,建立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內部財經數據共建共享。目前,通過云計算模式搭建了專屬研究平臺,達到資源的充分開放和共享,為政府、社會的調查、統計與分析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和信息服務,為學校師生科研活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環境保障。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堅持以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在實踐中發現、培養、造就人才,充分發揮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未來,上海財經大學實驗中心將繼續從實驗教學、實驗科研、深化產學研一體化等多方實踐效果的反饋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經管類實驗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