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軍 陳林 史洪瑋
宿遷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持續實施《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宿遷學院通信工程專業在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學生雙創訓練實踐工作。高校作為落實雙創教育的主陣地,是國家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中堅力量。建設高校“眾創空間”不但有利于推進高校雙創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而且有利于雙創人才的培養,從而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能。
高校“眾創空間”旨在培養一大批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是以高校為主體,政企研聯動的內沿外生實踐載體,是實現文化創新與傳播、創客聚集與培育、資源聚合、創意項目的培育與孵化、成果轉化利用等的重要場所。
第一,多元化雙創資源的內聚和外延。第二,雙創項目的孵化與共享。第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相互促進和互相指引。第四,專業教育和雙創教育的有機深度融合。第五,高校轉型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產學研創協同發展的不竭源泉,促進地方經濟優化升級和協調發展。第六,創業和就業的有效途徑。
高校“眾創空間”發展所涉及的理論包括三螺旋理論、協同治理理論、系統理論、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等,這些理論都為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第一,目前大多數高校“眾創空間”組織形式多為校企、校政、校地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雖然擴大了參與主體范圍,提升了發展水平,但仍存在組織建設主體不夠多元、類型單一等不足。第二,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規模不等的“眾創空間”管理部門和管理團隊,這樣雖然有利于高校“眾創空間”運行的規范化和科學化,但仍存在部門間協調不到位、管理人手不夠、專業化管理知識不足等問題。
大學生創客相對年輕,缺乏豐富的人生閱歷,其雙創活動還需要導師指導才能提高成功率。但目前導師指導機制仍存在指導教師數量少、專業知識缺乏和經驗不足等問題。
雙創項目的創意轉化過程中必然需要相應的資金扶持。目前看來,資金短缺仍是制約雙創項目培育和孵化的最大障礙,主要體現在項目孵化資金來源較單一且受限、資金申請流程煩瑣且耗時長等問題。
“眾創空間”是一種以“工作、網絡、社交和資源共享”為一體的雙創平臺,要實現雙創平臺功能就需要建設必備基礎設施。但目前部分高校“眾創空間”設施保障機制仍存在設施種類較單一且低端、軟件資源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雖然目前部分高校都已建立了或正在建設“眾創空間”,實現了0 到1 的突破。但在高校“眾創空間”內外資源挖掘和利用方面,還存在校內資源利用不足、內部交流對話不暢、對外互動性不強等問題。
課程體系建設是雙創教育的必要支撐,因此高校需要從雙創課程體系建構和雙創實踐課程體系落實保障兩方面入手,著手培養所需的雙創人才。但目前部分高校這兩方面仍存在雙創課程體系與雙創實踐課程體系落實保障不完善、不匹配等問題。
雙創文化是促進高校“眾創空間”發展的內在動力和不竭源泉。但目前部分高校在雙創文化引領機制方面存在內容不完善、特色不突出、宣傳不到位等問題。
文章基于以上主要困境的成因剖析,融入國內外高校“眾創空間”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模式,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有效把握,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創的重要論述為指引,探索高校“眾創空間”發展的主要對策。
第一,共建多主體的高校“眾創空間”,實現不同主體間資源利用最大化、集約化及利益最大化。第二,關于校企政研共同構建多類型、多主體的高校“眾創空間”,大力建設具有創意孵化、技術保障、培訓指導等多功能的高校“眾創空間”。第三,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解決橫縱向部門間交叉錯位、溝通不暢等問題,確保高校“眾創空間”高效運轉。第四,打造獨立且高效的管理團隊,解決管理人員不足的問題,提升服務質量與運行效率。第五,聘請校外相關企業高管和其他創業團隊成員,解決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的問題,打造高質量管理人才隊伍,提升校內成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一,內培外引雙創導師,實施導師內外聯動機制,打造專業化、專兼并舉的導師人才隊伍。第二,提高導師專業素養,提升創客雙創能力,進而提升服務水平。
第一,拓寬雙創資金渠道,解決孵化資金困境,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構建多元化的市場融投資體系。第二,簡化雙創資金申請流程,提高資金有效使用率,解決資金難的問題,縮短雙創項目孵化期。第三,注重誠信守法教育,強化大學生創客守法誠信、合法經營理念,明確創客和投資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實現高校“眾創空間”與社會資本之間的良性互動。第四,搭建投資者和創客之間良好的投融資信息交流平臺,破除信息不對稱障礙。
第一,完備硬件設施,以宿遷學院省一流專業建設為契機,加強與相關研發機構、技術實驗室、科技研發中心等雙創平臺間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雙創活動提供必備的硬件設備支撐。第二,完善軟件配套服務,為雙創項目的培育與孵化、工商注冊、財政扶持與稅務減免、案例資源收集、專業知識培訓與解答等提供相關軟件支持。
第一,開放校內雙創資源,整合學科專業、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等內部資源,構建并實施專業特色鮮明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眾創空間”平臺。第二,加強內部交流,開展內部信息溝通、創意交流、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等活動,實現創客資源共享最大化,營造良好的雙創氛圍,開辟專門的開放式交流場地,并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跨時空的實時交流和溝通。第三,加強眾創組織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技術攻關共研、創意項目共享等形式,實現校內外資源的有機整合和合理利用。
第一,建立并持續完善雙創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開設有助于提升大學生雙創理論知識的相關課程,培養學生雙創綜合素質。第二,完善實踐課程體系,通過雙創競賽、雙創項目申報等活動,培養大學生雙創意識,提升學生雙創能力,同時,舉辦雙創實習實訓活動,培養雙創實戰經驗豐富的高素質人才。
第一,建設特色鮮明的校園雙創文化,將雙創文化有機融入學校辦學理念和專業課程體系中,形成獨具特色的雙創文化。第二,加大雙創文化宣傳力度,積極利用多種即時通信手段,大力烘托雙創校園文化氛圍。
課題組學習研究了各種“眾創空間”的特點和適應范圍,并結合宿遷學院雙創教育現狀,對雙創教育進行了實踐探索,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如圖1所示。

培養高質量的雙創人才是高校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內容。根據江蘇省高校一流本科專業建設任務指南的要求,一流本科專業必須強化學生的雙創訓練,包括學生能力評價機制與平臺、早期科研訓練、雙創與學科競賽等。實踐探索以宿遷學院通信工程專業為例,基于現有的小微學習型組織建設,構建融合創客和新型孵化器特征的“眾創空間”,形成從雙創課程教育、實踐創新能力訓練到“眾創空間”雙創實踐訓練的雙創教育生態鏈條,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雙創人才。
1.融合創客和新型孵化器特征的“眾創空間”
實踐探索包括工作坊、項目打磨、創業沙龍、工商財務法律咨詢、路演展示等核心部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背景,工作坊營造自由開放的協作環境,以開源軟件、Linux 嵌入式開發、物聯網、移動互聯開發等為主,共享項目原型開發、測試設備;引入企業優質資源對項目的技術方案、市場定位、創新點等方面進行升級和打磨;定期舉辦創業沙龍,邀請創業校友、創業導師等為學生分析行業,討論創業經驗和產業態勢,指導項目文案、商業計劃書撰寫;配備專業師生為項目團隊提供工商、財務、法律等方面的咨詢與服務;提供場地,舉辦活動,以項目路演的方式展示項目作品、接受觀眾建議和專家指導。以此鍛煉團隊成員的凝聚力和表達能力,在師生共創、學生團隊與企業共創及人才培養中實現互利共贏。
2.打造并持續完善雙創生態鏈條
基于“創意雙創”融合理念,持續完善雙創生態鏈條。實踐探索內容具體包括雙創課程教育、實踐創新能力訓練以及“眾創空間”雙創實踐訓練。雙創課程教育包括GYB、SYB 課程,以及從2018 級開始面向所有學生開設的2學分雙創課程等。實踐創新訓練主要包括小微學習型組織系列活動和專業綜合實訓。其中,小微學習型組織是一種學生團隊學習、教師指導的實踐創新訓練模式,具體包括大學生實踐雙創項目、科技作品、學科技能競賽、考級考證等多個方面,目前已有約24%的學生參與到小微學習型組織活動中。“眾創空間”是實踐創新活動的進一步升華,通過對實踐創新項目進行打磨、創業沙龍、各類咨詢服務和路演展示等形式磨煉雙創團隊,培養一批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客。
3.持續推進小微學習型組織建設
實踐創新能力訓練、團隊與項目培育是雙創教育的關鍵。通信工程專業通過深化小微組織建設,進一步提高參與實踐創新訓練的學生基數,改善雙創項目總體質量。從廣度來看,通過氛圍營造、制度建設、措施激勵等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小微學習型組織的比例,目標是達到通信工程專業在校生人數的50%。從深度來看,以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實踐雙創項目和教育部A 類競賽為目標,提升小微學習型組織的總體水平,爭取在全國“互聯網+”競賽、挑戰杯、創青春等頂級學科專業雙創競賽中獲得佳績。
4.實踐創新項目重點培育
實踐創新項目作為雙創教育金字塔的中間層,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項目含金量、團隊實力、項目作品數量都非常重要。高級別的大學生實踐雙創項目、教育部或省教育廳認定的學科技能競賽、師生共創項目、學生團隊與企業合作項目就是實踐創新項目的主要來源。課題組將充分利用校企共建通信工程(嵌入式培養)的優勢,讓合作企業參與學生創新項目遴選、培育、訓練等方面,做多做強實踐創新項目。
5.配套政策支撐
激發師生持續投入雙創活動的動力,將“眾創空間”活動納入學分管理,建立雙創學分積累與置換制度,實施彈性學制、休學雙創,以及學院評獎評優補充規定、小微基金管理辦法等導向性激勵制度。
1.從雙創教育生態鏈條視角構建“眾創空間”
學校已設立雙創相關課程,學院小微學習型組織建設也趨于成熟,在此基礎上,通過SYB、GYB 培訓和資格論證、雙創文化氛圍營造和包含5 個要素的眾創空間運作來完善雙創教育。
2.以創新引領創業
持續深化小微學習型組織建設,以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實踐雙創訓練項目和教育部A 類競賽為目標,做多做強實踐創新項目和團隊。實踐創新訓練是雙創教育生態鏈條中的重要支撐,要以創新引領機會型創業。
3.以“平臺+制度”建設保障雙創教育成效
高校雙創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小微學習型組織和“眾創空間”是學生創新意識培育、實踐創新能力訓練和雙創實踐的主陣地。同時,雙創學分管理、彈性學制以及學院評獎評優補充規定、小微基金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也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雙創活動。
1.完善雙創教育鏈條,助力一流專業建設
從雙創課程教育、實踐創新能力訓練到雙創實踐訓練,形成逐步提升的層次,符合雙創教育的規律,具有可操作性,有力助推一流專業建設。
2.“眾創空間”助力小微學習型組織水平提升
重點打造一批重點雙創項目,培養出更多具有雙創意識和能力的學生及團隊,通過校內“眾創空間”的訓練,引導部分項目進入更高級別的孵化器或“眾創空間”。
3.雙創教育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達成
高校應對標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不斷豐富第二課堂內容,持續改善“眾創空間”軟硬件條件,以雙創教育為著力點和落腳點,提升雙創教育培養質量,最終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高效達成。
雖然高校“眾創空間”建設任重而道遠,但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雙創工作必須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敢于嘗試的勇氣,創造條件為高校雙創人才搭建“眾創空間”平臺,唯有這樣,才能真正達成大學生雙創教育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