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曉(浙江:浙江工業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2022年版課程標準首次明確提出“素養導向”,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時“重視綜合評價”也是2022年版課程標準修訂的主要思想之一。以人的素養發展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課程改革,需建立相應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小學科學實踐測評是體現學科特色的評價形式,受到許多教師的重視,進行了不少探索。其中借鑒項目式學習的要素進行測評,是新的熱點和難點。
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著眼于核心素養,凸顯學以致用,基于學科標準,將項目式學習的理念運用于測評中。有效的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需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以驅動性問題,激發并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應用測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科學實踐能力,完成相關任務,從而考查學生的科學素養,明確發展方向。而集任務導引單、過程記錄單及成績評斷單于一體的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單,可以將看不見的科學實踐能力轉化為看得見的行為表現。
測評單是有效開展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的重要支架。什么樣的測評單才能促進學以致用、發展創新思維、指向核心素養、有效實施操作測評呢?
小學科學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應包括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在創設真實情境的基礎上,借助驅動性問題鏈,實現多維測評目標。
實踐應用測評目標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與責任等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圍繞科學核心概念、突出科學思維能力、融入社會責任意識的測評單有助于目標的實現。
創設真實情境支持學生進行測評,幫助教師進行學業評估,是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的重要特征之一。真實情境,通常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也包括由真實場景遷移形成的虛擬情境。根據學者的已有研究,可將情境分為學科情境、生活情境和學術情境三種類型。
項目式實踐操作測評指向科學素養。素養為針,指明方向;情境為線,貫穿其中。而驅動性問題則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測評單借助驅動性問題挑戰思維,深入推動學生參與測評。而驅動性的問題,可以從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思考這三個方面切入。
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需有效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應用,幫助教師高效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明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改進方向,故測評單需集任務引導單、活動記錄單、成績評斷單三功能為一體。
實踐應用測評在有限的時長中同時參與的學生數量較大,具有任務導向功能的測評單,通過任務引領行動,明確任務點,串聯任務線,建構任務群,激發、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測評。
1.明確任務點聚焦核心問題
部分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單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情境、描述任務,精準表述學生需要完成的實踐測評任務,將學生的注意力與探究興趣聚焦在某一個特定的探究任務點上。例如“做一個磁鐵玩具”測評單引入文字與圖,詳細地描述了實踐測評的任務——用提供的材料做一個“一塊環形磁鐵懸浮在另一塊環形磁鐵上”的磁鐵玩具。聚焦核心問題,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與探究興趣,錨定關鍵。
2.串聯任務線推進操作環節
部分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單是以“任務線”的方式,將所需完成的幾個子任務環節,通過實踐操作“明線”和思維邏輯“暗線”雙“任務線”串聯并行,描述所需完成的測評任務連貫步驟,層層推進。四上“吉他煥新”測評單中,將“彈撥使琴弦振動發聲、用粗細不同的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運用聲音的高低彈奏樂曲”三大環節,通過雙“任務線”串聯起來,有序推進,有助于學生在閱讀要求和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順著“任務線支架”一步一步喚醒與完善科學觀念、提升科學思維、落實探究實踐、樹立科學責任。
3.建構任務群聯動實踐板塊
部分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單是以“任務群”的方式,將開放性強的并列式子任務,通過問題情境、文字圖表有序呈現,將指向核心概念的測評內容進行統整。這可以是單元內或同一概念的整合,也可是跨單元或跨概念的整合。如“天氣日歷”測評單,通過“游園”情境引入,整合一個單元中“選擇合適的雨量器,測風向與風速,區分晴、陰、多云天氣的云量,閱讀天氣預報提取信息,培養關心天氣的科學素養”等一系列子任務,形成任務群,結合整個單元涉及的知識點與實驗操作。
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指向科學素養,如果沒有學生的過程性記錄,就不易分析外顯行為背后的內隱思維過程。測評單通過“圖文框+”“結構圖+”“數據表”等記錄方式,可以幫助方法認知有序、思維留痕可視、直觀表達結論。
1.運用“圖文框+”讓方法外顯
測評單通過圖文框,可以幫助學生將操作方法、現象觀察、實驗設計、結論分析等內隱思維過程,通過文字或畫圖記錄的方式外顯予以呈現,幫助教師了解與診斷。此外,設計知識點遷移、操作步驟推進與認知沖突等環節時,還可引入漫畫對話框的形式,將遷移點、推進點、矛盾點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呈現在過程記錄單中。
2.借助“結構圖+”讓思維可視
在測評單中,用結構簡圖將已有的材料與裝置進行直觀呈現,既能引導學生關注細節,又可通過繪制符號等最簡便的記錄方法,讓學生將思考過程可視化表達。如在“運動與力”的測評單中,使用了設計圖的形式,闡述了小車運動過程中的水平直線行進長度與作為動力的重物垂直下落高度,具體化地展示了學生的設計思路,讓思維可視、留痕。
3.通過“數據表+”讓過程完整
通過實驗,獲得相關數據,并將設計實驗、測試過程、獲取數據同時呈現,有助于結論得出的過程外顯,幫助教師診斷學生得出結論的思考過程是否科學合理。如“運動與力”過程記錄測評單,表格的左側為“我選擇的材料”,右側為實驗的數據記錄,可以幫助學生通過“選擇的材料、獲取并記錄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和思維加工,得出相關結論。
以評促教,實現“學教評”一致,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同時完成測和評。評價部分需同時采取多樣、開放的評價方法,發現每個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優點、潛能、不足及發展需求,以提供依據反饋學生綜合運用科學知識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成相關任務的能力。
1.用二項判別的方式夯實操作基礎
測評中簡單的基礎操作評價,一般采用考官觀察或學生互評,可以用“完成與未完成”“成功與失敗”“是與否”等直觀判別的方式進行評價與反饋。如“使用彈簧測力計”環節的評價量規,“測量前是否做到先估測”“指針是否對準0 刻度”“是否手持提環”“讀數時是否平視”“是否及時讀數”均為考官在測評過程中,通過觀察可以直觀判別的操作性評價指標。
2.用等級劃分的方式關注個體差異
將評分標準和評分量表合二為一,并使用等級劃分的成績評定方式,比較適用于小組內考官的測評,且有助于教師直觀地了解學生各分項測評內容及整體學業水平,幫助后續改進教學方法。如“電磁鐵”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中共設置10 項評價指標,個別分項有高階2星與基本1星的評價層次,并依據總星數分別評判“優秀”“良好”“合格”和“待合格”。
3.用分項賦分的方式實現梯度反饋
多步驟的實踐應用測評采用分項賦分的評判方式,能體現同一緯度中每個學生在思維或操作中的梯度分層,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項目式實踐測評的成績具有良好的區分度,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分值中直接獲得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反饋維度,促進教學改進。如“運動和力”實踐應用測評單中的“測量距離”項,如實記錄數據可賦1 分,重復實驗避免偶然性可再賦1 分。針對同一任務、同一評分領域進行分層賦分,能更精準地測評出每一個學生在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方面的水平,促進學生明確提升方向和高度。
有價值的科學實踐測評單需要有高質量相匹配的評價量表,要求測評全面,避免反饋缺失;要求標準精準細化,避免主觀影響;要求記錄便捷,避免評分滯后;要求關注過程,避免忽略內隱。
編制項目全面的評價量表是測評活動得以開展的基石,不僅評價內容要與測查內容一一對應,評價欄目也要齊全。測評單評分細則,橫向可以呈現各個項目,如題型、答案類別、答案表述和得分等;縱向則體現各項內容,如所有的題目、所有的類別、所有的表述和對應得分等。
測評的目的在于通過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改進教學方法,所以,有針對性的情況反饋對教學質量的提高非常重要,無論是教師評、小考官評、自評,還是生生互評,細化的評價標準都可杜絕評分時的主觀臆斷,呈現有針對性的反饋。特別是在操作技能類的測評中,可將每一步操作得分的依據、得多少分值都在量表中有具體呈現,將每項指標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一一羅列,在勾選表現的同時也勾選分值。
受時間限制,無論是教師考官還是學生考官都很難在短時間內測評所有學生,如果沒有簡便的記錄方式,過程中的評分就會滯后。在測評單的設計中,就可以有意識地用“涂一涂”“勾一勾”“貼一貼”“選一選”等操作簡便的方法,幫助快速記錄。
通過三年多的實踐研究我們發現,項目式實踐應用測評提倡用跨學科知識、綜合技能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可以促進學評相融,深化科學概念的理解;可以解決問題,促進實踐能力的提高;可以體驗樂趣,激勵內驅動力的生長,對學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