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芳(江蘇:蘇州工業園區勝浦實驗小學)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倡導教師引導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融合教材理論知識,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需發揚行知精神,改進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動手又動腦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學習能力。
所謂行知精神,是指“知行合一”思想,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一方面旨在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旨在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踐行理論,這樣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能夠吸收行知精神的內核,引導學生能夠“知行合一”,從而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以往的教學方式更多的是將知識“講”給學生,這易于讓學生形成動腦不動手的問題,導致逐漸發生“死學習”的情況。而在行知精神的引領下,能夠讓“講”和“做”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能動性,既可以理解知識,又可以運用知識,有利于提升學習效果。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要想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需借助具有趣味的內容和活動。借鑒行知精神,教師能夠創新多種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動手動腦,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同時,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增添趣味元素,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被教師均衡地分成多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會形成完整的小團體。教師會提出適合團體探討的數學問題,讓小組學生通過探討這些問題,逐漸地理解數學知識。在該過程中,組內學生會更多地依靠自主性,互相自行探討,動腦又動手,這符合行知精神的教學要求。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展開探究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合作學習,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一課時,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平移、旋轉、軸對稱三種運動的特點。根據該要求,教師可以組織探究學習活動。
在教學平移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請問什么叫平移呢?你們有沒有見過平移運動呢?”這會引起學生的質疑,教師繼續說:“沒關系。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本中的平移運動吧!”隨后,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本,組織學生展開“卡片平移”的教學活動:讓每對同桌同學組成小組,組員A 將一把20cm 以上長度的直尺放在桌面上,組員B 將E 卡通放在直尺的最左或右端,用力地向反方向推出卡片,發現卡片會隨著直尺的邊平行移動。這時教師說:“同學們,卡片的運動就叫作平移運動!”然后讓每組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探討平移運動的特點。
在教學旋轉時,教師可以說:“同學們,相信你們都玩過大風車,這種運動就叫作旋轉運動。但是,你們知道它有什么特點嗎?”這會引起學生的質疑,隨后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本,對旋轉運動產生初步的認識,接著展開“旋轉的三角尺”的教學活動:將每對同桌同學作為小組,每個學生自己拿出一把三角尺、一個圓規、一本草稿本,將三角尺放在草稿本上,用圓規的針尖戳向三角尺內三角的某個頂點處,再用另外一只手用力地向前撥動三角尺。這時,會發現三角尺在不斷地轉動,讓學生根據該現象思考旋轉運動的特點。
在教學軸對稱時,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張紅紙窗花,同時提問:“同學們,請問這個窗花是怎么制作成的呢?你們想不想學呢?”這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后教師展開“我是能干的小巧匠”教學活動,先為學生分發若干彩紙、剪刀,讓學生仿照剛才展示的窗花圖案,自己剪裁一個窗花,于是需要對折彩紙,在一半彩紙上畫出想要的圖案。然后,教師讓同桌之間交換彩紙,用剪刀剪下圖案,打開彩紙,會發現兩邊的圖形完全一致,再讓同桌間思考軸對稱的特點。
從以上過程來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展開多項教學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和思考能力,同時讓學生實現合作學習,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又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要求學生能夠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面積計算方法,根據該要求,可以展開探究學習活動。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面積的概念、面積的單位,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什么叫面積,有哪位同學可以說說面積能用什么單位表示呢?”學生會說:“可以用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彪S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1 個正方形和1 個長方形,讓學生觀察圖形,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有些學生會說:“長方形比正方形大?!苯處熡謫枺骸澳阍趺醋C明長方形比正方形大呢?”這會引起學生的質疑。然后,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給每個小組分發1 盒塑料圖形,讓學生從中拿出多個小正方形,將其拼湊成多種不同形狀的長方形;同時,其他組員用表格記錄每個長方形的長、寬極其包含正方形的數量。假設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為1 厘米,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公式求得小正方形的面積,再根據每個長方形包含的小正方形的數量,計算每個長方形的面積;讓學生觀察最終得出的表格數據,思考小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的關系,進而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讓學生用腦思考數學問題,而且可以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地求得最終答案,同時也幫助學生加深記憶。
行知精神是指引學生正確學習的方法論,而生活教育是啟發學生的重要思想。教師要能夠較好地將生活和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時時體現出生活的影子。這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感,有利于更好地引入數學學習,另一方面能夠充實數學課堂,讓教學變得有趣起來,為展開課堂教學提供有利條件。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利用生活化教學法,展開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從而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一課時,教材中要求學生通過統計身高、體重等身體變化信息,掌握統計、計算、分析數據的能力。而這些信息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可以從該方面出發,展開“統計本班”的教學活動。
首先,向學生詢問:“同學們,請問你們有沒有測量過自己的體重和身高呢?”相信多數學生都在體檢的時候測量過,都知道自己的體重和身高,教師繼續詢問:“你們只知道自己的體重和身高,知不知道全班同學普遍的體重和身高呢?”這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于是教師說:“接下來老師帶你們學會統計技能,這樣你們就知道啦!”
然后,將學生分成多個四人小組,每個小組自行收集組內成員的體重、身高信息,在筆記本上分別寫出“平均數:”和“眾數:”兩個選項,隨后計算出相應的數據,填寫在選項中。這時教師說:“現在大家都已經計算出統計數據,但是這些數據代表了什么意義呢?”讓學生根據該問題展開探討,同時寫出本組統計數據的意義。接著,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例題,仿照題目中的統計圖表的畫法,根據統計出來的表格數據,畫出相應的條形統計圖,由教師統一檢查,同時給予中肯的評價。最后,教師對本堂課所學的數據統計知識進行總結。
從以上過程來看,學生總是圍繞著較為熟悉的生活事物探究問題,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這就有利于提升學習效果。
又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一課時,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繪制、統計、分析方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常見的數據信息,以此展開教學。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在屏幕上展示本城市近5年的降水量,如2015 平均年降水量為780mm、2016 平均年降水量為800mm、2017 平均年降水量為790mm 等,將學生分成多個四人小組,根據屏幕上的信息制作折線統計圖。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指引學生,如:“同學們,還記不記得之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呢?你們可以嘗試先用條形統計圖統計哦!”這會幫助學生更為清晰地分析年份和降水量的關系。
在學生完成條形統計圖制作后,再讓他們觀察條形統計圖,探討與折線統計圖的聯系。學生會發現如果在每個條形統計圖的上邊標出1 個圓點,將這些圓點用直線連起來,就會形成完整的折線圖,相比條形統計圖更為精簡。此外,教師還可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既然你們已經學會制作折線統計圖,那么請你們說說這樣畫圖的意義是什么?能夠表示什么呢?”這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隨后教師讓學生關注折線圖中的最高點和最低點,詢問道:“同學們,請問最高點和最低點的區別是什么?”學生會說:“相差距離最大。”教師說:“那你們加上中間連接的圓點,這是不是說明趨勢上升或者下降呢?”這會讓學生頓悟,再結合年份和降水量的數據,就可以了解折線統計圖的意義。最后,教師對本堂課教學的知識進行總結。
由此可見,引入生活化內容能夠較好地吸引學生共同探究數學問題;同時,用以舊引新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折線統計圖,會增強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行知精神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思想,學生不僅要在合作學習中勤思考,而且要在合作學習中多動手,這樣才能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同時,這也需教師能夠采用適當的方法如生活化教學等有效地引導學生,這樣才能促使學生踐行“知行合一”,從而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