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杰,李駿達
北京2022年冬奧會完美落幕,我國體育代表團創造冬奧會歷史最佳戰績,其中在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上我國選手蘇翊鳴獲得中國隊在該項目的首枚金牌,填補我國在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上的金牌空白。單板滑雪大跳臺也逐漸進入更多人的視野當中。因此,本文對北京冬奧會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決賽成績進行細致分析,總結該項目世界競爭格局,梳理動作難度、動作成功率以及所得成績的內在關系,探索該項目技術動作難度特點與發展趨勢,以期為未來我國運動員持續保持競爭力以及進一步提升競技水平提供建議。
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決賽成績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所需,圍繞“單板滑雪大跳臺”“成績特征分析”等主題分別在谷歌學術、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等平臺進行檢索,查閱相關資料。此外,通過對單板滑雪大跳臺競賽規則等相關書籍進行研讀,認真掌握該項目成績分析方法及競賽規則,為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冬奧會官方網站、騰訊視頻等平臺觀看北京2022年冬奧會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決賽的錄像,對錄像采取重放、慢放、定格、快進等技術手段進行觀察以及詳細記錄比賽數據。
2.2.3 數理統計法
將決賽過程中各參賽運動員所得分數、難度系數等數據在Excel軟件中進行統計梳理,進而對各運動員比賽成績及其分布特征進行分析。
2.2.4 邏輯分析法
對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的比賽數據和相關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本屆北京冬奧會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的特征、成績分布及其制勝因素等。
3.1.1 單板滑雪大跳臺發展歷程
滑雪大跳臺被稱為“Big Air”,起源于挪威的首屆世界滑雪比賽中兩位農民的震撼一跳,是滑雪大跳臺的雛形。單板滑雪則在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美國,且與沖浪運動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單板滑雪風靡美國,后逐漸傳入歐洲地區,1981年美國正式舉辦單板滑雪比賽,1983年第一屆單板滑雪世錦賽成功舉辦。到1994年,單板滑雪被確定為冬奧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并在1998年冬奧會成功舉辦了單板滑雪項目比賽,2003年在極限運動協會與國際雪聯舉辦的世錦賽中單板滑雪大跳臺正式成為競技項目,到2017年被確定列入冬奧會比賽項目,于2018年平昌冬奧會正式亮相,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順利舉辦單板滑雪大跳臺男、女兩個小項的比賽。
國內單板滑雪的發展相對落后,單板滑雪在我國于2003年被正式立項,主要開展U型場地雪上技巧項目的訓練與競賽,2016年國內單板滑雪大跳臺隊伍才正式組建,其在我國算是新興冰雪運動項目。
3.1.2 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特征
單板滑雪大跳臺項目是使用滑雪單板從出發區俯沖加速而下,通過大跳臺將其身體騰空,并在空中完成空翻、轉體、抓板等各種不同難度的花式技巧動作,裁判員則是通過運動員在空中完成動作的難度和質量以及整體動作的流暢性等多方面因素來評定比賽成績。因為該項目的騰空高度高、滯空時間長、比賽難度大等特點具有較強的競技性與觀賞性。
單板滑雪大跳臺兩跳取一優、三跳取兩優以及淘汰制等多種競賽形式,在冬奧會中預賽采取兩跳成績最好的一跳進行排名的方式,決賽采取三次試跳中成績較好的兩跳成績相加進行排名的方式。在比賽中有5-6名評委裁判對運動員起跳高度、飛行距離、空中動作、著陸等環節進行打分,舍掉一個最低分與一個最高分,最終分數是剩余裁判給出的平均分數。在打分過程中運動員出現失誤則會被扣分,例如,小失誤(手輕微觸雪)扣1-9分,中失誤(雙手觸雪、動作失衡等)扣10-19分,重大失誤(身體觸雪)扣20-29分,特大失誤(除雪板外其余部位先觸雪)扣30分。
單板滑雪大跳臺的比賽場地一般都臨時搭建而成,包括出發區、助劃區、起跳臺、著陸區與結束區五部分,以此次冬奧會舉辦場地首鋼大跳臺為例,場地高度49.2米,起跳臺高度3.59米,起跳臺至著陸區為20米,著陸破角度為38°。
本屆冬奧會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的比賽先進行資格賽,資格賽共有29位選手參加,選用三次展示機會取兩次最好成績的排名形式,排名前12的選手成功進入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的決賽爭奪中,決賽共跳三輪,參賽選手必須進行兩個不同方向的轉體動作,取方向相異的兩輪最高分相加則為總分,最后總分排名就是運動員所獲名次。
3.2.1 決賽第一輪成績分析
決賽第一輪出場順序及所獲成績如表1所示。加拿大選手達西·夏普第一位出場,該選手具有16次世界杯經歷,具有豐富競賽經驗,其第一跳選用反腳內轉1620°的動作并未成功,空中姿態及其抓板表現不錯但其落地失誤身體摔倒觸雪,僅獲20.00分。荷蘭選手尼克·范德費爾登同樣作為左腳前選手選用了反腳內轉1620難度動作,空中采用后手抓板前中韌的抓板方式,動作整體完成度較好,總分83,75分。美國運動員克里斯·康寧是右腳前選手,第一跳順利完成內轉四周偏軸轉體1800°且前手抓板后韌的高難度動作,獲得92分的高分。挪威運動員蒙斯·勒伊斯韋蘭選擇正腳外轉三周偏軸轉體1800°后手抓板中部,騰空高度8.85米,很好地保障其順利完成空中動作,著陸時手觸雪但影響并不大,最終得分89.25分。加拿大選手馬克·麥克莫里斯具有較強知名度,但其選擇相對保守地向內旋轉三周偏軸轉體1620°且后手抓板后韌的難度動作,該選手雖順利完成但因其動作難度較低僅獲80.50分,缺乏一定競爭力。瑞典選手斯文·托爾格倫騰空高度高達9.19米,但其在落地時出現嚴重失誤,被扣除分數較多,僅得25.25分。挪威選手馬庫斯·克利夫蘭德選用正腳滑行內轉1800°平轉五周的難度動作,且完成度較好,獲87.75分。第八位出場的是中國選手蘇翊鳴,選擇外轉1800°抓板尾的難度動作,抓板尾難度較大且完成質量高,很好地突出其運動風格,獲89.50分,具有較強競爭力。日本運動員國武大晃選擇內轉1800°前手抓板后韌中部的難度動作,動作完成順暢,獲82.25分。美國選手雷蒙德·杰拉德選擇相對保守穩定的動作,內轉1620°,獲82.50分。日本選手大冢隆樹同為左腳前習慣,選擇了較高難度的反腳外轉1800°前手抓板前韌的動作,但并未完成,著陸時側摔出現重大失誤。最后一位出場的是加拿大選手馬克思·帕羅特選擇反腳外轉1800°難度,空中動作完成不錯,但著陸出現失誤,僅獲28.25分。第一輪過后,美國選手以92分暫列第一,蘇翊鳴89.50分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挪威選手蒙斯·勒伊斯韋蘭89.25分,三位選手第一輪分數相差較小,都具有較強競爭力。在第一輪成績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順利流暢完成比賽動作的前提下,動作難度越高,總得分就越高,著陸姿態與成功率是影響總評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順利著陸的基礎上高質量、高難度地完成比賽動作具有較強競爭力。

表1 決賽第一輪順序及成績分布
3.2.2 決賽第二輪成績分析
決賽第二輪出場順序與第一輪相同,加拿大達西·夏普仍然選擇反腳內轉1620的難度動作,順利完成獲得82.00分。荷蘭運動員尼克·范德費爾登選擇與之前相反方向的正腳內轉1620°前手抓板前韌的難度動作,獲78.25分,具備了比較理想的加和分數。美國選手克里斯·康寧選擇外轉1440°前手抓板后韌難度動作但完成度不好,著陸出現手觸雪,僅得35.50分。挪威選手蒙斯·勒伊斯韋蘭選擇相對保守的內轉1620°前手抓板后韌難度動作,著陸手略微觸雪,獲75.75分。加拿大選手馬克·麥克莫里斯追求高難度動作,選擇內轉四周1800°難度動作但未成功,著陸出現重大失誤,僅21分。瑞典選手斯文·托爾格倫在上一輪出現失誤,第二輪選擇難度相對較低的1440°難度動作,具有不錯的完成度,獲67分。來自挪威的馬庫斯·克利夫蘭德同樣選擇難度下降,兩周向前偏軸轉體加后手抓板前韌,獲62.25分。蘇翊鳴第二輪異向起跳選擇內轉三周偏軸轉體1800°后手抓板前韌的難度動作,且完成度較好,騰空高度8.49米,落地干脆獲93分的全場最高分,為第三輪打好基礎,同時為后續出場選手造成較大壓力。第九位出場的日本選手國武大晃異向起跳完成質量不高僅獲50.25分。美國21歲年輕運動員雷蒙德·杰拉德選擇反腳內轉1620°的難度動作,著陸時側傾手觸雪時間較長,被算作重大失誤,僅得19.25分。日本選手大冢隆樹第二輪成功完成與上一跳相同的1800°的難度動作,整體完成質量極高,獲95.00分,將競爭優勢扳回。第二輪最后一跳加拿大選手馬克思·帕羅特也順利完成反腳外轉1800°難度動作,獲94分,同樣將自己競爭優勢重新樹立。

表2 決賽第二輪順序及成績分布
第二輪結束后,由于蘇翊鳴兩輪完成了異向起跳,加入總分182.50分暫列第一位。在本輪中,加拿大選手達西·夏普、馬克思·帕羅特與日本選手大冢隆樹豆漿第一輪未順利完成的動作成功展示,將A類起跳分數提升,重新奪回競爭優勢,也為第三輪打下較好基礎。第一輪排名第一的美國選手克里斯·康寧在B類起跳中出現失誤,為第三輪成功完成增加壓力,可以看出選手心理素質對單板滑雪大跳臺運動員的成績也具有較大影響。
3.2.3 決賽第三輪成績分析
第三輪對獎牌擁有競爭力的選手非常多,因此第三輪比賽異常關鍵。第三輪最終決勝比賽出場順序按照前兩輪異向起跳的總成績倒序排列,成績越高則出場順序越靠后。出場順序及比賽成績如表3所示。

表3 決賽第三輪順序及成績分布
瑞典選手斯文·托爾格倫將第一位出場比賽,由于其前兩輪成績較低,第三輪壓力較大,在第三輪比賽中發揮失誤,最終只有一個A類起跳得分67分。第二位出場的是加拿大選手達西·夏普,在空中未能完成旋轉,著陸時出現重大失誤,僅5.75分。加拿大選手馬克思·帕羅特出發時并未使用起點高臺助力,成功地完成外轉1620°前手抓板前韌中部的B類難度動作,獲得76.25分。日本選手大冢隆樹第四位出場,選擇追求高難度外轉1800°抓板尾的動作,最終沒能扛住壓力,落地出現失誤摔在雪面上,只有33.75分。馬克·麥克莫里斯第三輪同樣想要追求難度,騰空高度達9米,但著陸失敗摔倒,僅33.25分。美國運動員雷蒙德·杰拉德選擇降低難度,順利完成反腳內轉1620°后手抓板前韌中部的難度動作,獲得83.25分。另一位美國選手克里斯·康寧選擇外轉1440°前手抓板后韌中部的難度動作,雖完成度不錯,但難度相對較低,獲64分。日本選手國武大晃第三輪完成外轉1620°難度動作,空中完成質量較好,落地平穩,獲84分。挪威選手馬庫斯·克利夫蘭德落地出現失誤僅得39分。荷蘭運動員尼克·范德費爾登由于前兩輪成績較平均,因此失去對于金牌競爭力,且第三輪落地同樣出現失誤只有26.75分。倒數第二位出場的是競爭金牌優勢突出的挪威選手蒙斯·勒伊斯韋蘭,選擇內轉1620°難度動作,其難度系數不高但完成度不錯,獲得82.50分。在中國選手蘇翊鳴第三輪未進行比賽前就已經確定冠軍位置,第三輪在無任何壓力的情況下選擇放松的表演動作,第三輪獲得33分,不計入總分。

表4 決賽總成績及排名

圖1 決賽前六名成績分布
通過第三輪比賽分析,能夠清晰地看出各位參賽運動員的整體水平與其發揮穩定性;在前兩跳打下較好基礎的前提下,運動員心理壓力較小則第三輪更能跳出優異成績。較高難度動作的順利完成需要較高的騰空高度與穩定的著陸姿態。在第三輪高壓心理狀態下,大多數選手在空中動作完成較好,而在著陸時出現失誤,其落地穩定性較差,落地失誤的失分對于最終總分競爭力產生極大影響。
3.2.4 決賽總成績與排名分析
北京冬奧會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決賽總成績如表4與圖1所示,中國選手蘇翊鳴憑借穩健的高水平發揮以182.5分的絕對優勢獲得本次冬奧會男子單板滑雪大跳臺冠軍,挪威選手蒙斯·勒伊斯韋蘭171.75分獲得第二,加拿大選手馬克斯·帕羅特以1.5分之差獲得第三名,獎牌獲得者兩類動作得分均值最低為85.125分。從前六名運動員成績看出,異向起跳的兩跳都必須均衡且均高才具備較強的金牌競爭力,以第三名馬克斯·帕羅特為例,在A類動作中獲得全場第二高分94分,但B類動作僅獲76.25分,雖然A類動作對B類動作有所添補但總成績無法達到競爭金牌的實力。運動員在異向起跳兩個動作中的實力均衡性、發揮穩定性、心理韌性等都是作為衡量運動員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4.1.1 單板滑雪大跳臺作為新興項目,世界范圍內各國在該項目的競爭力尚不清晰,僅由本屆冬奧會成績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加拿大、挪威、美國以及中國對本項目競爭優勢較為明顯。
4.1.2 單板滑雪大跳臺比賽中,運動員在保證完成度的基礎上,動作難度的提升與總得分有一定關聯,成正比關系。
4.1.3 運動員在著陸時身體姿態與落地完成度對于總分影響極大,運動員心理素質與抗壓比賽能力是決定運動員競技水平發揮程度的關鍵因素。
4.1.4 大多數運動員在決賽中選擇相對保守的難度動作,以提高動作質量與動作完成度進而提升比賽分數,選擇提高難度來提高競爭力的運動員較少。
4.2.1 加大項目宣傳,擴大受眾群體。單板滑雪大跳臺是近來新興項目,應加大該項目宣傳普及,建設基層冰雪運動設施,拓寬傳播途徑,擴大該項目受眾群體。
4.2.2 優化人才選拔,完善培養體系。借鑒其他領域運動員選拔方式,根據選拔對象特長跨行跨域選材,完善整個運動員培養體系。
4.2.3 科學指導訓練,加強訓練保障。創新訓練理念,采用先進訓練指導,借助高科技信息工具優化訓練過程,完善后勤及醫療等訓練保障。
4.2.4 重視心理培育,強化穩定發揮。在運動員訓練賽過程中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抗壓能力的提升,以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發揮的穩定性與動作完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