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昊,王雪晴
全運會是國內規模最大、最具水準的大型體育綜合性賽事,代表著中國競技體育的最高水平,除武術外,幾乎和奧運會并無區別,它的原本意義是鍛煉新人、選拔人才,也就是所謂的“小奧運”,而競技體育所具有的綜合功能和精神價值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競技體育領域中田徑是運動之母,由田徑轉項的運動員不勝其數,同時也是比賽中產生金牌數量最多的項目,是較具有代表性的競技項目之一,對于體育事業、高水平運動員的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實際參考意義。隨著體育成績的不斷提升和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競技體育目標已經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變,但我們仍應清楚地意識到,我國的田徑綜合實力與世界上的其他田徑強國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整體區域發展水平還處于較為落后的不均衡狀態。面對國家短跑項目曇花一現的現實境況,通過對近四屆全運會短跨項目優秀運動員分布情況進行比較,進一步分析各地方區域分布現狀,剖析問題來源,找尋解決辦法,提供參考建議,旨在為協調我國各地市田徑短跨項目均衡發展、推動我國競技體育發展、優秀短跨項目人才選拔提供參考性理論依據,進而為我國短跨項目沖進世錦賽、奧運會打下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性、緊迫性和不可替代性。
以我國第11—14屆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會優秀短跨運動員區域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響因素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包括100米跑、100米欄、110米欄、200米跑、400米跑和400米欄項目前八名運動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中國體育年鑒、全運會官方網站收集整理所需項目成績。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球快報APP及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等,查詢相關文獻資料,并進行分類計算匯總,為本文提供有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撐。
1.2.2 數理統計法
本論文采用Excel 2013統計分析軟件,將所收集整理的第11屆到14屆全國運動會100米、100米欄、110欄、200米、400米和400米欄項目前八名基本數據進行匯總整理、統計計算,并繪制圖和表,了解我國短跨項目區域優勢和發展優勢,為本研究提供有力參考依據。
1.2.3 邏輯分析法
本文采用邏輯學分析方法,合理地歸納、演繹、類比、分析了我國短跨選手的總體地理分布特點,并從中發現影響其空間分布特點的動態因子,為今后不同區域短跨項目的協調發展、優秀短跨運動員后備人才的選拔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參考。
1.2.4 帕累托法
運用Microsoft Excel表格對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將數據進行帕累分析:得出A類地區(累計百分比在0%-80%),B類地區(累計百分比在80%-90%之間),C類地區(累計百分比在90%-100%之間),其中A類地區為優勢地區,B類為次優勢地區,C類為一般地區。
1.2.5 比較分析法
對11-14屆全運會短跨項目比賽的前八名成績進行比較分析,剖析我國田徑短跨項目近16年來的發展態勢,明確我國田徑短跨項目的區域分布特征。
探尋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的區域分布特征能夠有效地為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跨界選材、協調我國各地市短跨項目均衡發展,完善中國各區域間人才聚集與非均衡性的結構格局、提高中國政治體育全球影響力、積極進行跨區域選材與異地比賽訓練制度制定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進一步完善我國體育強國戰略構建的關鍵因素,進而實現改變我國短跨項目優異成績“曇花一現”現實境況,為我國短跨項目沖擊世錦賽、奧運會決賽起到積極作用。
2.1.1 各省市區域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 Excel表格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了分析和整理,將獲得第11屆-14屆全運會100米、100米欄、110欄、200米、400米和400米欄項目前八名的320名運動員代表地區為考量依據采用數字化處理(見表1),清晰地發現當前我國各地區短跨項目在實際發展中存在嚴重的失衡態勢,在優秀短跨運動員的整體地區分布上呈現嚴重不平衡現象。

表1 第11-14屆全運會我國短跨項目優秀運動員各省市地區代表隊分布對比變化表
從各區域前八名運動員占比來看,在11-14屆全運會中,26個地區(本文按照地區進行論證,由于解放軍無法進行地理位置精確定位,故不予以討論)均有不同數量的優秀運動員,說明我國田徑速度類項目競爭較為激烈,各地區均有一定的田徑競技水平。但相對而言,廣東地區、江蘇地區、四川地區在近四屆全運會中分布占比始終處于優勢地區,且綜合實力排名均位于前三,是我國優秀運動員優勢地區穩定發展區域。福建地區、浙江地區、河南地區、河北地區、湖南地區、湖北地區、安徽地區、陜西地區、新疆地區、遼寧地區、云南地區,共計11個地區在近兩屆比賽中較前兩屆比賽中優秀運動員數量呈現一定的增長趨勢,綜合實力逐步增強,是我國優秀運動員較穩定發展區域。上海地區、山東地區、北京地區、黑龍江地區、重慶地區、廣西地區、山西地區、江西地區、內蒙古地區、天津地區、香港地區,共計11個地區優秀運動員數量呈現一定的下降趨勢或時增時降趨勢,綜合實力呈現不穩定下降趨勢,是我國優秀運動員不穩定發展區域。另外,吉林地區雖然運動員數量呈現穩定變化狀態,但綜合實力較為薄弱,是我國優秀運動員弱勢穩定發展區域。
運用帕累托法對第11屆-14屆全運會的320名優秀短跨運動員進行分析,對比累計百分比,當累計百分比發生在0-80%時候,為田徑優秀短跨運動員群體分布優勢地區;當累計百分比發生在80%-90%時,為田徑優秀短跨運動員群體分布次優勢地區;當累計百分比發生在90%-100%時候,為田徑優秀短跨運動員群體分布一般地區。

圖1 第11-14屆全運會短跨項目優秀運動員地區分布組成帕累托圖
由圖1可知,我國第11-14屆全運會中田徑短跨優秀運動員群體分布優勢地區為:廣東、江蘇、四川、山東、福建、上海、浙江、湖南、北京、黑龍江、湖北、河南,共計12個地區;次優勢地區為:廣西、重慶、河北,共計三個地區;一般地區為:江西、安徽、山西、吉林、陜西、內蒙古、新疆、天津、遼寧、廣西、香港、云南,共計12個地區。再一次證明當前我國各地區短跨項目實際發展確實存在失衡態勢,在優秀短跨運動員的整體地區分布上呈現嚴重不平衡現象。
2.1.2 七大地理區域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特征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各行政區之間的差異性較大,因此,優秀短跨運動員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全國各地區的競技運動水平和后備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地區間發展的不均衡現象日益突出。為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我國田徑短跨項目發展的區域性特征,并對其優秀運動員進行區域性的選拔與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將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分為7個大區域,對我國田徑短跨項目發展的區域性特征進行分析。見表2。

表2 我國七大自然地理區域劃分表
從圖2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國各區域在短跨項目實際發展中存在嚴重的失衡態勢,在優秀短跨運動員的整體區域分布上也呈現數量分布不均、落差較大現象。在我國第11-14屆全運會中整體表現為,華東地區優秀短跨運動員綜合實力和后備人才儲備量居高不下,呈現斷層式領先態勢;華南地區優秀短跨運動員綜合實力和后備人才儲備量持續下滑,呈現逐漸下降態勢;西南地區優秀短跨運動員綜合實力和后備人才儲備量呈現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趨勢,整體實力處于中部稍偏下位置;華北地區短跨運動員綜合實力和后備人才儲備量較為穩定,但整體實力較為薄弱;華中地區短跨運動員綜合實力和后備人才儲備量持續上升,呈現持續穩定正向發展趨勢;東北地區短跨運動員綜合實力和后備人才儲備量呈現較為穩定發展狀態,整體實力處于微上升階段,但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西北地區短跨運動員綜合實力和后備人才儲備量呈現先下降后上升趨勢,整體實力處于靠下位置,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圖2 第11-14屆全運會短跨項目優秀運動員七大地區趨勢變化折線圖
從圖3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第11屆全運會中,根據整體數量總和進行排序,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數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東北<華北<西南<華中<華南<華東,其中華東地區占比最高,高達33人,西北地區占比最低,低至3人,區域整體實力差距較大;在第12屆全運會中,根據整體數量總和進行排序,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數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東北<華北<華中<西南<華南<華東,其中華東地區占比最高,高達32人,西北地區占比最低,低至0人,區域整體實力仍然差距較大;在第13屆全運會中,根據整體數量總和進行排序,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數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東北<華北<西南<華中<華南<華東,其中華東地區是近四屆全運會中優秀短跨運動數量占比最高者,高達36人,西北地區仍然占比最低,低至1人,區域整體實力仍然差距較為明顯;在第14屆全運會中,根據整體數量總和進行排序,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數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華北<東北<西南<華南<華中<華東,其中華東地區占比最高,高達31人,西北地區雖然占比依舊最低,但相較而言呈現逐漸上升趨勢,優秀運動員數量為3人,值得一提的是華中地區出現明顯上升趨勢,優秀運動員數量首次超越華南地區,但區域整體實力差距仍然較為明顯。

圖3 七大地區第11-14屆全運會短跨項目優秀運動員趨勢變化折線圖
根據表3,結合圖2、圖3,進行整體分析,可以清晰得出以下結論,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群體在區域分布上,處于“首尾兩極”地區穩定狀態,四屆全運會均以華東地區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最多,西北地區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最少。其次,華南地區雖呈現逐漸下滑趨勢,但整體實力仍然較為雄厚。值得一提的是華中地區呈現穩定上升趨勢,整體實力由較差轉為一般,其余3個地區數量分布呈現上下波動現象,但僅為小范圍調整并不存在革新變化。在第11-14屆全運會中,根據4屆整體數量總和占比進行排序,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數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華南地區<華東地區,其中華東地區占比最高,高達42.04%,接近總人數的一半,西北地區占比最低,低至1.59%,區域整體實力差距較大。

表3 第11-14屆全運會我國短跨項目優秀運動員七大地區分布對比變化表

圖4 第11-14屆全運會短跨項目優秀運動員七大地區分布組成帕累托圖
將第11-14屆全運會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的七大地區進行帕累托累計百分比分析得出圖4,結合圖8可知我國第11-14屆全運會中田徑優秀短跨運動員優勢地區分布為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次優勢地區為華中地區;一般地區為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
綜上,我國第11-14屆優秀短跨運動員群體優勢地區的分布具有相對穩定性,表現出華東地區為首,西北地區為尾的現象,四屆全運會未曾發生變化,整體區域分布差距較為顯著。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南北跨度大、區域差異大的多民族國家,也是自然環境、地理風貌、經濟基礎、人力資源、社會發展過程中差異性特征最顯著的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與我國的實際狀況是一致的,在人才分布、科研隊伍和經費投入上存在著區域差異。而優秀短跨運動員的分布、成長和流動則與地理環境因素、經濟水平因素、傳統文化因素、人口基數因素、個人心理動機屬性等因素之間的相關性更大。
2.2.1 地理環境因素
地理環境要素支配著人類社會體育發展進程,影響著競技項目開展、運動員選材與培育。優勢體育項目的分布、優秀運動員的培養與分布,都與自然環境因素密切相關。我國疆域東西跨幅較大,自然地理環境內氣候的復雜多樣性由經緯度高低所決定,氣候條件與緯度的變化呈反比例的“線性關系”。另一方面,有關生物學研究已經表明,在高度差異地區進行體育運動人體內在物質變化是相異的,從而在高原地區和平原地區進行體育運動效果各異。其次南北方區域因氣候環境因素的影響出現明顯的差異性,生活在不同區域的青少年運動員在某些生理結構和心理機能等方面的生長發育程度也不同,進而導致不同區域內優秀短跨運動員群體的先天優勢條件和后天訓練方式存有顯著差異性特征。而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指標體系是由動作頻率因子、下肢爆發力因子、速度力量因子三個層面所構成。華東地區低海拔、平坦地形、海洋資源豐富,是短距離田徑項目發展的理想地區,優秀運動員分布數量較為聚集,而西北地區干旱少雨,海拔高,并不利于田徑短跑速度型項目的發展,優秀運動員分布數量較少。
2.2.2 經濟水平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又對體育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間接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其競技體育成績也較為發達,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條件是田徑短跨項目發展的剛性需求,是決定區域整體競技實力和優秀短跨運動員集聚水平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競技體育實力的增長逐漸往合理科學地運用現代科技應用提升運動員成績方面轉移,尤其是田徑短距離項目的特殊性,導致其運動員科學訓練所需精確度和科學性更是其他項目無法比擬的,依靠科學手段和計算機技術監測并檢驗短跨運動員訓練數據,對針對性提高短跨運動員階段性成績起到了顯著作用。體現為中國東部地區經濟水平發展高,體育經費投入高,進而導致優秀短跨人才聚集度較高,近年來,隨著中央政權、財政投入、東部地區資本、技術、產業轉移等政策的扶持,中國中、西部區域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進而體育短跨事業也進入了發展快車道;加之中部地區原有經濟基礎優于西部地區,便使得我國各區域中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的也呈現相應的梯度性差異,這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各區域優秀短跨運動員的競爭也是各區域在體育領域投入的經費競爭,而我國作為國土廣大、幅員遼闊的體育強國,優秀短跨運動員的資源區域分配與競技運動能力發揮水平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直接影響,從而使得優勝選手的資源整體分配格局逐漸形成了復雜性和非均衡分布的格局。
2.2.3 傳統文化因素
文化是由自然衍生出來的,并與之相對的概念。體育作為一種內在的文化形式,是由人類的文化衍生而來,它對地區優秀體育文化的影響和對優秀體育人才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國土廣闊,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大國,通過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不同人文歷史淵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從而影響著中國出現了奇特多姿的民族傳統體育歷史文明。隨著各地域不同民族群眾在傳統體育文化、地域運動習俗交融的演進,各地域運動員自身的身體素質發展側重有所不同,不可避免地使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的發展也受到各地域不同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進而形成地域間不同優勢競技項目和優勢項目競技人才的集聚。如西北地區多為少數民族,受地域文化影響,擅長項目多射箭、馬術、滑雪等項目,對于田徑短跨項目并未有較為深厚的地域文化作為支撐,進而表現為西北地區優秀短跨運動員分布較少;而華東地區中山東省、江蘇省受“尚文尚武”文化的影響,綜合競技實力較強,優秀短跨運動員儲備量也較為雄厚;而遼寧省是多民族文化交匯地區,由于傳統體育文化交融的發展,使之形成以優勢運動人才為主要對抗性、力量型、速度型等主導類型的體育項目人才集聚地。可見民族歷史與人文因素對中國優勢競技體育項目和優秀運動員人才聚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2.4 人口基數因素
在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的儲備生產力中,人力資本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運動員是比賽的主體,各地區優秀短跨運動員的規模是反映地區人才“量”和“質”的重要指標,而運動員的選拔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地區人口規模量的影響,進而使得運動員的成才表現為不同地區內分布數量的差異性(見表4)。

表4 我國各地區人數總量統計表
在人口基數的影響下短跨項目人力儲備層面的表現又有所不同。數據顯示:在第11-14屆全運會舉辦前期的2008、2012、2016、2020籌備年中,各地區的總人口基數在靜態上表現出不平衡現象,差異依然比較顯著,根據4屆籌備年整體數量總和占比進行排序,人口基數總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華南地區<華北地區<西南地區<華中地區<華東地區,說明我國人口基數占比符合優秀短跨運動員“兩極分化嚴重”的分布特點,華東地區仍處于領先狀態,常年位居排行榜榜首,反映出華東地區人口基礎規模較大,綜合實力較強,處于領先狀態,西北地區人數基數較少,常年位居排行榜榜尾,綜合實力較為薄弱,處于決定劣勢狀態。其他地區人口基數規模呈現上下波動狀態,間接證明優秀運動員的培育較為復雜,受各方面綜合因素的影響較多,但人口基數“兩極分化嚴重”的特點也證明了人口基數是影響優秀短跨運動員數量規模的因素之一。
2.2.5 其他社會因素
影響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區域分布因素眾多,除地理環境、傳統文化、人口基數等方面的影響,還受社會發展大環境不同方面的影響,其中包括體育基建費設施配置、國家財政保障程度、體育產業發展趨勢、人的心理、氣質、職業訴求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因此,競技體育活動是國家增加體育消費能力和促進體育產業發展升級的主要介質,而大型體育競賽和優秀運動員群體則成為國家體育文化傳播、體育發展轉型、運動穿戴產品普及的主要支持動力。由此使得中國體育產業的增長特點與競技體育事業發展格局相吻合;而體育產業帶來的區域經濟效益也相當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競技體育運動發展中競技體育人才的分布。其次,大規模、高規格的運動競訓場館和培育基地規模也相當程度上是制約各省區域競技體育運動發展并作為引進優質運動員集中布局的制約因子。綜上所述,從體育競技人才培養的觀點來看,合理地考慮多種不同類型的影響因素對于優秀運動員的培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3.1.1 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受區域地理環境因素、經濟水平因素、傳統文化因素、人口基數因素、個人心理動機屬性、政府重視程度、社會發展大環境等內外特質性因素的影響,從而使我國優秀短跨運動員區域分布出現嚴重的不均衡分布態勢,區域間差距較大,各屆全運會各地區成績雖有變化,但仍舊處于強者仍然強,弱者依然弱的狀態,沒有出現顛覆性根本變化。
3.1.2 通過對我國近四屆全運會中優秀短跨運動員區域分布特征形成的動力因素進行剖析。指出:空間結構原因是制約優秀運動員成才、流動與分布的基礎要素,其中涉及空間內的自然地理基本要素、社會經濟基礎要素、歷史人文基本要素、社會人口基數要素,以及因體育產業、體育基建設備、個人職業發展水平等形成的社會環境因子。其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基數儲備量強弱程度,及個人心理動機動因直接決定了優秀運動員流動及分布格局。
3.1.3 優秀短跨運動員區域情況劃分,可以清晰體現出中國各區域間整體競技運動水平發展的優劣程度,是進一步健全田徑短跨專項項目后備人才制度、完善中國各區域間人才聚集與非均衡性的結構格局、提高中國政治體育全球影響力、積極進行跨區域選材與異地比賽訓練制度制定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進一步完善我國體育強國戰略構建的關鍵因素。通過調研,我國優秀運動員的區域分布狀況呈“兩極分化嚴重”“上下交替變化”的顯著非均衡性分布態勢。結合上述論證,田徑短跨項目后備人才培育體系、跨區域選材和異地競賽訓練制度制定應優先考慮華東地區,另外,我們應當抱有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展,其次考慮呈現整體穩定上升發展狀態華中地區。最后,我們應該針對一般地區的整體現狀,細加研討,仔細考慮,制定應對方案,改善各區域間人才聚集非均衡性的結構布局。
3.2.1 因地制宜制訂區域短跨項目發展總體目標。
競技體育是高投入的活動,由于華東和西北地區的經濟實力差距較大,各省份的經濟實力也差異較大。在培訓資金、優秀運動員培育、科學研究投入、場地設施條件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而科學技術直接影響競技短跨項目的長遠發展。為此,應根據各區域存在的差異性,確定各區域不同的體育發展目標,轉變單純以成績衡量體育發展水平的觀念,采取因地制宜、綜合、引進先進的訓練思想和方法,強化后備人才的培養。伴隨著國家經濟戰略的調整,一些地區在短跨項目優秀運動員的培育發展時,應重點加大對其各方面綜合考慮的投資力度,縮小區域間的分布差距,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田徑短跨項目的全面發展,促進我國田徑短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3.2.2 促進區域優秀短跨運動員可持續發展。
從空間分布上來看,我國短跨項目的優秀人才分布有很大的不同。根據各省的區域優勢,發展本區域的優勢項目,加強各優勢區域和劣勢區域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各區域間優秀短跨運動的交流與合作。結合“區域”“優秀短跨運動員”和“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的主要原因,需要利用經濟發展層次不同的各區域間的合作關系和互利互補,來促進短跨項目的區域之內與地區外之間的可持續發展。統籌協調各地區短跨項目目前開展的重點定位,通過加強對弱勢地區人才的培養,統籌規劃薄弱區域的人才訓練問題,并針對性地找尋解決辦法,彌補我國弱勢地區優秀短跨運動員的不足,發揮優勢地區高質量人才的模范作用,進一步提高利用各種區域資源的效率,形成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綜合格局,樹立我國高大的正面體育形象。
3.2.3 建立體育人才培育互換制度,實現垂直流動的健康持續發展。
由于經度地區劃分的差異,使各區域經濟發展條件存在差異性,最終造成了各區域田徑事業發展的規模與競技水準差異巨大。在中國田徑事業“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各區域政府在優先發展優勢項目的同時,引進其他區域的優秀教練、優秀運動員,內外交流結合,共同掌握前沿的培訓理念與方式,共享成熟的訓練經驗,促進潛優勢項目的進一步發展。保證了各地市內部人才的對外流轉,使之形成了當地田徑項目的新活力;完善了各地市間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制度,并充分利用人才技術流轉來實現整體的資源配置,以提升優秀體育人才在社會供應量和總需要量方面的動態平衡。通過這樣優秀體育運動人員在各區域間合理地分布,就可以改變目前全國田徑區域優秀體育人才不均衡的局面。
3.2.4 建立政府和市場雙重調控機制,促使人才流動更加合理化。
在現有“舉國體制”下,深度挖掘我國短跨項目文化的內涵,適當加大對優秀短跨人才培養發展市場配套的有關法規機制建設,積極提出合乎價值規律的政策法規,創新發展模式,進一步彰顯市場化發展優勢,實現全國區域內短跨項目人才的優化組合,并通過不斷追求自身價值,滿足各區域綜合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實現區域人才流動的最佳體育文化效益和體育社會效益。
3.2.5 充實優秀短跨項目人才隊伍,不斷加強各區域間交流學習。
將優勢地區的優秀短跨項目人才派遣到較優勢地區、一般地區中,與較優勢地區、一般地區項目人才進行異地互換訓練,同時針對性地加強與較優勢區域、一般區域之間的溝通,為較優勢區域、一般區域內其他人員提供更多的訓練、觀摩與交流學習機會,使各區域間差異的培訓理念與各區域內自身的訓練方法相結合,更好地為我國短跨項目的均衡發展和成績進一步提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