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喜
2021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國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從2014年到2019年,初中生優良率明顯上升,增長5.1%,高中生增長1.8%,而大學生只增長了0.2個百分點,基本沒有增長[1]。由此可見,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工作依然形勢嚴峻。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很快就顯示了其在健康傳播方面的巨大潛力。實證研究顯示,互聯網對公眾的戒煙行為具有顯著的輔助效果[2],還有助于通過健康教育改變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行為[3],以及幫助肥胖者實施有效減肥[4]。而運動APP是互聯網與智能移動終端、體育與網絡技術融合的產物,目前已深入到用戶生活、運動中的各種場景,能夠滿足用戶的健身、社交、娛樂等多元化的需求。有研究發現,大學生普遍對運動APP的使用持肯定態度,使用黏度較高,超六成受訪大學生每周運動時使用APP超3次以上[5],運動APP的使用可以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體育鍛煉態度[6][7],但先前干預研究沒有對不同體質健康水平大學生進行分層研究。鑒于此,本文從體育鍛煉態度改善和體質健康水平人數變化兩個維度對不同體質健康水平大學生進行實證分析,希望形成富有選擇、更具個性的建議。
2021年3-7月,在中國藥科大學選取沒有運動APP使用經歷(學校規定使用的打卡類除外)、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不及格、及格、優良三種水平各240人共720名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為被試對象,劃分標準參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修訂版)》(下稱《標準》),每一水平按人數平均原則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所有參與學生均知情同意,并通過中國藥科大學倫理委員會審批(2021-02-20)。通過約4個月的實驗,觀察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和各水平人數變化情況。因各種原因有部分學生退出實驗,最終完成實驗的不及格水平有231人(實驗組115人、對照116人)、及格水平有224人(實驗組114人、對照110人)、優良水平有236人(實驗組118人、對照118人)。
1.2.1 干預方案
實驗組在教師引導下,安裝運動APP“keep”,每周使用“keep”記錄運動數據并瀏覽運動視頻、體育、健康、營養知識等相關內容各三次,運動要求為30分鐘以上、心率在120—150/min的有氧或有氧無氧相結合的運動,瀏覽相關內容不低于10分鐘。對照組不采用任何干預措施。每個月對參與實驗的學生進行回訪,確保觀測的順利進行,不按照要求進行觀測或者中途退出的學生予以剔除,以此來確保觀測的可靠性和持續性。
1.2.2 體育鍛煉態度量表
該量表由毛榮建在國外鍛煉行為理論的基礎上經過不斷調查和標準化編制,采用里克特5點計分法,賦值1—5分,包含了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等8個維度70項題目,部分題目為反向計分,主觀標準得分越低評價越高,其余7個維度則相反[8]。量表中的8個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數在0.8以上,間隔2周后的重測信度測試為0.815,本次測試中各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45—0.836之間,表明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1.2.3 訪談法
對部分實驗對象進行訪談,解釋量化數據反映出的現象。
1.2.4 質量控制
體質健康數據前、后測由相同教師使用清華同方品牌同一型號儀器分別于2021年3月初、7月初進行,測試教師均接受統一培訓,測試方法相同,測試內容與成績評定參照《標準》。《體育鍛煉態度量表》也分前后兩次于同一時間進行填寫。
實驗前,我們對實驗組與對照組3種體質健康水平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各組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結果表明:3種水平體育鍛煉態度均分和總均分無顯著差異(P=0.70、0.23、0.90及0.92,均大于0.05)。具體到量表的8個維度,不及格水平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比的P值分別為:行為態度(0.67)、目標態度(0.46)、行為認知(0.87)、行為習慣(0.79)、行為意向(0.73)、情感體驗(0.74)、行為控制感(0.53)、主觀標準(0.64);及格水平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維度對比的P值依次為0.52、0.60、0.44、0.96、0.28、0.29、0.46、0.83;優良水平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維度對比的P值分別為0.67、0.63、0.81、0.93、0.70、0.75、0.59、0.36。
運用SPSS21.0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S-W檢測方法對數據的正態分布情況進行檢驗,組內數據對比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組間對比使用協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雙側)。
表1顯示,實驗組中不及格、及格水平均分和總均分后測要顯著高于前測(P<0.05),優良水平及對照組各水平前后測成績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圖1表明干預后得分提升由大到小依次是不及格組、及格組、優良組,3種水平后測得分由低向高呈階梯狀。

表1 不同體質健康水平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干預前后測比較

圖1 實驗組不同水平體育鍛煉態度干預前后測均值差異圖
干預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質健康不及格水平人數分別減少27人(升至及格水平31人、優良水平1人,降至本水平5人)、5人(升至及格水平10人、優良水平1人,降至本水平6人),及格水平分別增加了20人(降至不及格水平4人,升至優良水平11人,進入本水平35人)和10人(降至不及格水平6人,升至優良水平3人,進入本水平19人),優良水平中實驗組增加10人(降至及格水平4人、不及格水平1人,進入本水平12人),對照組減少5人(降至及格水平9人,進入本水平4人)。

表2 不同體質健康水平大學生人數干預前后測變化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組不及格水平各維度均有顯著性提高(P<0.05),及格水平除行為認知其余維度均有顯著性提高(P<0.05),優良水平除情感體驗其余維度均無顯著性提高(P>0.05)。對照組的3種水平除優良水平的行為態度有顯著性下降外(P<0.05),其他各維度均無顯著性變化。

表3 同一體質健康水平各組體育鍛煉態度各維度得分前后測統計
體育鍛煉態度是人們對體育鍛煉活動所持有的認識評價、情感體驗和行為意向的綜合反映,積極的體育鍛煉態度是形成體育鍛煉行為的前提[9],良好的鍛煉行為又是達到優良體質健康水平的必要條件。運動APP是“技術賦能運動”的典型應用,其整合了各種技術的優勢,使體育運動變得移動化、社交化、游戲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鍛煉行為[10]。通過實驗后測我們發現,實驗組除體質健康優良水平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均分沒有顯著變化,不及格水平、及格水平均分和總均分都顯著高于前測,不及格水平人數相較于對照組大幅減少,及格水平和優良水平人數明顯增加。這充分驗證了前人關于運動APP可以引起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改善及體質健康水平提升研究成果的正確性[11]。
不及格水平實驗組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均分前測低于量表均分(小于210分),但目標態度、行為認知和行為意向3個維度得分略高于均分,這說明他們對體育鍛煉益處有積極認知并有一定運動意向,只是沒有付諸實踐。這是內因(缺乏自信、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因(沒有同伴、不會科學鍛煉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運動APP干預可以通過影響內外因素進而提升體質健康水平。例如,運動數據記錄監測的功能可以讓參與鍛煉的學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通過鍛煉取得的進步,增強參與運動的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感[12]。同時,運動處方、健身課程功能可以解決使用者不知如何運動的煩惱,輔助他們科學健身[13]。從動機的角度來看,他們有達到及格水平的需求。所以,體育鍛煉態度均分、各維度后測顯著高于前測,有近四分之一人數升至及格水平。而隨著體質健康成績的提升又會促進體育鍛煉態度的改善,形成良性循環。
及格水平實驗組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得分前測略高于量表均分,但顯著低于優良水平組。通過訪談得知,他們沒有提升體質健康水平的外在壓力,參加體育運動的動機主要是塑形減肥、促進身心健康以及調整情緒。但是在使用運動APP后,除了被豐富的功能和課程所以吸引,運動APP基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鍛煉結果分享、跑友社交、點贊排名等社交互助功能很容易給他們帶來壓力[14]。試想,一位大學生每天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內看到好友們展示萬步走或十公里跑等“戰果”,他會在無形中產生或大或小的壓力,從而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已有實證研究也表明,運動APP會讓用戶感覺到與他人的相關性和競爭性,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較強的主觀標準[15]。因此,使用運動APP也對及格水平實驗組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提高產生了顯著影響,升至優良水平32人。
優良的運動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16]。優良水平實驗組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前測無論是均分還是各維度的均分都遠高于量表均分,說明他們鍛煉目標明確,鍛煉態度積極,行為習慣已經形成。后測均分雖略高于前測但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使用運動APP對他們影響有限。此外,前測分數基數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分數提高的空間。但我們注意到他們在使用運動APP后的情感體驗有顯著性提高,通過訪談得知,全新的鍛煉社交方式可以隨時隨地將體育鍛煉信息分享到各大社交平臺,與運動愛好者分享交流體育場館、運動器材、運動技術要領和體育鍛煉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等信息,豐富了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情感交流,增強了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實驗組無論在體育鍛煉態度改善還是體質健康水平提升人數方面都優于對照組。雖然實驗組3種體質健康水平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均分后測依然由低向高呈階梯狀,但造成這種現象可能是由于實驗時間不長、鍛煉效果未能完全顯現。所以,我們建議高校應普及運動APP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在制定體質健康干預策略時要注重個體差異,利用運動APP增強不及格水平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鼓勵他們多參與體育運動,培養自主參與運動的行為習慣,同時創造良好的運動氛圍、提供專業的運動健身指導;在運動APP上舉行相關賽事,建立自我呈現的平臺,增強及格水平大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以運動APP為媒介,開展線上線下、豐富多樣的運動交流活動,增強優良水平大學生的榮譽感、義務感、責任感,提升情感體驗。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分組沒有考慮年級、性別和專業因素,而運動APP對于不同年級、性別、專業大學生體育鍛煉效果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這有待于下一步更有針對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