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資顧問目前已經成為金融科技發展中炙手可熱、表現亮眼的人工智能深度融入金融發展的典型應用場景。當前我國對于智能投顧的行政監管及行政責任已經有了一些規定,監管部門已經制定了部分行政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將其納入金融監管,實行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監管措施。理論界對于智能投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智能投顧的監管問題,關于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的民事責任研究較少。在智能投顧糾紛案件的司法審理實踐中,也未形成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統一司法裁判標準。這表明不論是立法還是司法都對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的民事責任關注不夠。在智能投顧的治理中,行政監管及行政處罰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盡管一直倡導包容審慎監管,但是怎么把握尺度是一個重大難題。從前些年互聯網金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教訓來看,僵硬的行政監管體制和嚴厲的行政處罰會扼殺市場創新、降低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在我國投資者教育不足、短期主義盛行,且在尚未形成成熟的監管體系的背景下,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民事責任機制的缺乏不利于對投資者的保護,更不利于智能投顧行業的健康發展。從法律性質上來說,投資者與智能投顧運營者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建立在私法意思自治的基礎上的,建立健全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民事賠償機制可以有效發揮金融市場事后治理的功能,有效遏制智能投顧運營者、算法模型提供者、軟件設計者等主體損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民事責任制度的建立遵循了金融市場治理的基本規律,有利于實現智能投顧運營者、算法模型提供者、軟件設計者等與投資者各方利益之間的平衡保護。有鑒于此,筆者將對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的民事責任的性質、構成要件、表現形式和免責事由展開討論。
法律責任的性質決定著責任的構成要件及責任的承擔方式,法律責任的確定應當以明確責任的屬性為前提。界定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責任的性質首先應當對法律責任的產生進行分析。法律對社會調整離不開對利益的調整,法律對利益的調整是通過公平的分配權利實現的,法律通過將一定的權利分配給一定的社會主體,使之能夠追求某種社會利益,但權利與義務具有一致性,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亦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因此,為確保權利的實現需要將權利所對應的義務付諸一定的主體,但基于人類的自利性,義務主體往往不履行法律規定或者約定義務,需要通過設置法律責任以確保義務的履行,最終實現法律對社會的調整,法律責任由此而來。法律責任是義務主體因違反約定或法定的第一性義務從而產生的第二性法律義務。我國金融市場民事責任性質可以大致劃分為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那么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所產生的責任應當屬于違約責任抑或屬于侵權責任呢?筆者認為,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所產生的責任既不屬于違約責任亦不屬于侵權責任,而應當屬于一種特殊的法定責任。
違約責任是債務人因不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而對另一方所應承擔的責任,違約責任的產生原因在于責任主體違反了約定的義務。但智能投顧模式中的信義義務是一種法定義務而非合同義務。一方面,從信義義務的產生來看,在智能投顧業務中,智能投顧運營者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投資經驗,投資者基于對智能投顧的信賴委托其提供投資咨詢服務,智能投顧運營者對投資者委托的事項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為確保智能投顧運營者勤勉盡責并將投資者利益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護投資者利益,從而產生了信義義務。智能投顧中信義義務的產生是基于投資者對智能投顧運營者、人工投顧、算法模型提供者的專業信賴而產生的,其由法律規定,而非基于合同的約定。另一方面,從信義義務的內容來看,在智能投顧業務中,智能投顧運營者對投資者所負的信義義務主要包括注意義務及忠實義務。注意義務要求智能投顧運營者在向投資者提供投資咨詢服務時,應當盡到一個理性人應盡的注意義務,充分調查與投資咨詢業務相關的信息,確保所提供的投資建議符合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服務需求。忠實義務要求智能投顧運營者在向投資者提供投資咨詢服務時,在自身利益與投資者利益發生沖突時,應將投資者利益置于首位。而合同義務是投資者與智能投顧運營者所簽訂投資顧問服務合同中所約定的義務,主要涉及投資者如何支付服務費及智能投顧運營者如何提供投資咨詢服務等事項。綜上所述,智能投顧模式中的信義義務不同于合同義務,違反信義義務所產生的責任不是違約責任。
隋竹欣、劉昊等[20]人在《創傷后應激障礙大鼠海馬、杏仁核神經元自噬和凋亡改變》一文中詳細分析了PTSD海馬、杏仁核體積異常的機制,其以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模型組大鼠應用改良單一連續應激方法,通過研究其發現,模型組大鼠海馬、杏仁核組織Beclin-1表達水平、LC3-Ⅱ/LC3-Ⅰ比值、神經元TUNEL陽性細胞百分率以及凋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提示大鼠經單一連續應激干預后,其海馬、杏仁核神經元均存在細胞自噬和凋亡現象,這很可能說明創傷后應激障礙可對機體的海馬、杏仁核區域產生一定影響,為進一步證實該結論,還需進一步展開大樣本研究。
一是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的責任構成要件不同于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一般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包括侵權行為、損害結果、行為與結果存在因果關系與行為人主觀存在過錯四個構成要件,但違反信義義務所產生的責任構成要件則只需有違反信義義務行為及損害、違反信義義務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可,并不需要行為人主觀存在過錯。二是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行為與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不同。侵權責任中無論是過錯侵權責任抑或是無過錯侵權責任,侵權責任的產生是基于行為人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權益,民事權益包括民事主體依據法律規定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及民事主體基于社會的公共道德所應當享有的民事利益。但違反信義義務產生的責任是基于行為人違反了信義義務,并非對其他民事主體權益的侵犯。三是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所造成的損失與侵權責任賠償范圍不相同。實踐中,智能投顧信義義務承擔主體因違反信義義務所造成投資者的損失通常表現為財產損失,即純粹的經濟損失。但依據侵權責任法理論,純粹經濟損失不屬于侵權責任法賠償范圍。由此可見,智能投顧授信主體因違反信義義務產生的責任不屬于侵權責任。
在智能投顧業務中,智能投顧運營者與投資者之間存在委托—代理關系,智能投顧運營者應對投資者負有注意義務,要求智能投顧運營者勤勉盡責地為投資者最佳利益行事,在從事投資咨詢服務中,嚴謹、謹慎、理性地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由于智能投顧運營者是智能投顧業務的直接經營管理者,并且智能投顧中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科技手段的應用為智能投顧運營者違反注意義務損害投資者利益提供了便利。實踐中,智能投顧運營者違反信義義務的情形主要表現為智能投顧運營者未能勤勉盡責,未能以審慎、嚴謹的態度為投資者利益最大化行事,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科學、準確界定違反信義義務的責任性質是分析違反信義義務責任承擔的前提,但具體適用違反信義義務責任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違信責任的構成要件。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的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應當符合一般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要求,但由于智能投顧與人工投顧存在區別,其構成要件應當體現智能投顧模式的特殊性,才能為立法完善和司法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筆者認為,智能投顧受信主體的違信責任構成要件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存在信賴利益關系;存在違反信義義務的行為;因違反信義義務的行為造成投資者損失。
復雜腎囊腫包括鈣化性囊腫、囊腫伴出血、分隔性囊腫、囊腫合并感染等,是區別于單純性腎囊腫的腎囊性疾病的總稱[1-2]。腎囊腫是較常見的良性腫瘤,臨床對良性腎囊腫的診斷方法以CT診斷為主,但對于復雜腎囊腫,特別是囊腫較小時,CT診斷較困難[3]。雙能CT的核心部分是兩套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數據采集系統。單次掃描即能獲得虛擬平掃和碘圖圖像兩組能量的圖像,能有效幫助鑒別診斷復雜囊腫[4]。本研究旨在探討雙能CT單期掃描碘圖對復雜腎囊腫的鑒別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智能投顧受信人與投資者之間存在信賴利益關系是智能投顧違信責任產生的前提。在智能投顧業務中,信義義務(fiduciary duty)本質上是投資者基于對智能投顧相關主體的信賴而產生的,由于投資者缺乏專業的投資知識和豐富的理財經驗,其需要依賴專業的投資顧問為其提供專業的投資咨詢服務,投資者與智能投顧相關主體之間存在信賴利益關系,基于投資者對智能投顧的這種信賴,投資者將投資相關事項委托給投資顧問,投資顧問對投資者委托事項具有一定自由裁量權,為確保投資顧問能勤勉盡責地為投資者利益行事,從而產生了信義義務。因此,從智能投顧受信主體信義義務產生的成因分析,信義義務來源于投資者對受信主體的信賴利益,智能投顧受信主體的違信責任需要以存在信賴利益關系為前提。在此需要強調,在判斷是否存在信賴利益關系時,不能僅從投資者與相關主體是否存在委托—代理關系或者存在其他合同關系進行判斷,否則將會不當限縮受信人的范圍。在智能投顧業務中,智能投顧平臺運營者與投資者簽訂有投資顧問咨詢服務合同,投資者基于對運營者的專業能力信任委托其代為理財,二者本質屬于委托—代理關系,投資者與智能投顧運營者之間存在信賴利益關系。在智能投顧中,存在人工投顧的介入,人工投顧對投資者投資建議的生成具有較強的影響,因此,在人機互動模式中,人工投資顧問與投資者之間存在信賴利益關系。此外,在智能投顧模式中,算法作為投資咨詢過程中公式或規則的表述,算法的編程將影響推薦給投資者的金融產品的排序。智能投顧的關鍵算法所依賴的模型、參數對投資者投資建議的生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智能投顧算法交易模型的提供者與投資者之間存在信賴利益關系。
“因違反信義義務投資者受有損害”另一層含義要求投資者所受損害與受信人的違信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于智能投顧中受信人因違反信義義務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通常為財產損失,這種財產損失不僅僅表現為投資者財產的積極減少(財產的價值減少)還表現為財產的消極減少(財產本該增加但卻未增加),并且在智能投顧中受信主體較為多元,包括智能投顧運營者、人工投顧、交易模型的提供者。因此,在確定違信行為與損失之間因果關系時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應準確分析投資者的損害是受信主體因違信行為引起的抑或是投資者自身原因引起的;二是應準確分析投資者損失是由于算法缺陷造成的抑或是智能投顧運營者工作人員不當行為造成的;三是應準確分析投資者損失是因受信主體違信行為造成的抑或是因市場行情正常波動造成的。此外,囿于投資者與智能投顧受信主體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并且智能投顧對于投資者而言屬于“科技黑箱”,投資者對智能投顧所提供投資建議的生成原理,以及智能投顧內部人員的結構關系并不知情,要求投資者來證明損害與違信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實則困難。但對于受信人而言,因其是智能投顧業務的具體操作者,并且是信義義務的具體承擔者,因此,其對是否違反信義義務及對投資者損害發生原因更為了解和熟知。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分配以“誰主張、誰舉證”為原則,但并不否認一定情況下的例外,通過當事人應對于己有利的事實承擔證明責任,但在具體分配證明責任時,還需結合案件實體規范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分配。因此,基于公平原則的考量,筆者認為在受信主體從事違反信義義務的行為并造成投資者實際損害的,可直接推定因果關系存在,將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倒置給受信人,由受信人證明投資者損害與違信行為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為統一裁判尺度,提高司法的適應性,可以對某些常規性的不存在因果關系的情況進行列舉。基于智能投顧的特性,筆者認為,受信人能夠證明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則法院可以認定投資者損害與違信行為不存在因果關系:一是投資者的損失是因投資者自身原因造成的;二是投資者的損失是由于市場因素或市場正常的波動引起的;三是投資者的損失是因其他受信人違信行為造成的;四是投資者的損失并非因被告違信行為導致的其他情形。
一是主體特定,違反信義義務的主體必須是與投資者具有信賴利益關系的主體,而非一切不特定主體,即受信主體。侵權行為主體則可以是一切不特定主體,法律并未對其有特殊限制。二是在主觀方面,違信行為并不要求受信人主觀存在過錯,只要在受信人客觀上違反了法律規定的注意義務或忠實義務即構成違反信義義務行為。三是侵犯的客體方面,違信行為侵犯的客體并不是投資者的某種民事權利或民事權益,違信行為侵犯的客體應當是投資者對受信主體的信賴利益。四是侵害后果方面,違信行為所導致的后果通常是投資者財產方面的損害,并不會導致投資者人身權利的損害。受信主體違反信義義務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為對注意義務和忠實義務的違反,盡管受信主體的注意義務與忠實義務具有本質的差異,并且不同受信主體與投資者之間的信賴利益程度有所不同,但是造成的后果都是投資者遭受財產損失。
違反信義義務行為不同于犯罪行為,犯罪的本質是對法益的侵犯,社會危害性實際是對法益的侵犯,犯罪行為的應受處罰性不僅在于犯罪行為對某個具體的社會主體利益的侵犯,更在于犯罪行為人的不法行為對社會法益的侵犯。因此,在犯罪責任形態中即便犯罪行為尚處于預備階段抑或已經開始著手但尚未實行完畢,在未對具體社會主體造成實際損害的情況亦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但民事賠償責任的價值在于保護私人的合法權益,并不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首要目標。在私法領域中,“同質救濟”作為私法損害賠償的基本理念,在該理念的指引下,民事損害賠償遵循“補償性賠償”原則,主張行為人以受害人實際損失為準進行賠償,禁止受害人通過損害賠償制度獲取額外利益。正義是人類歷來普遍推崇的價值,亞里士多德將正義劃分為分配正義與矯正正義,分配正義主張依據每個社會主體的實際情況來分配權力和榮譽;矯正正義主張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造成了損害,就必須彌補該損害,主張對損害進行等價補償。因此,民事責任的承擔應當以受害人受有損害為前提。在智能投顧業務中,受信主體與投資者之間屬于私人法域關系,受信主體因違反信義義務所引發的責任亦應當以投資者實際受有損失為前提。
在智能投顧業務中,受信主體對投資者負有注意義務與忠實義務,受信主體承擔的違信責任以其存在違反信義義務行為為前提。有學者將違信行為界定為侵權行為,但違信行為不同于侵權行為,相較于侵權行為,違信行為具有以下特征。
認識清楚違反信義義務的表現形式對于確定受信主體的民事責任至關重要。表現形式因義務類型的不同以及受信主體的不同呈現出巨大的差異。
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多樣豐富的形式內容的特點,對如今追求個性化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使學生在“做”中“學習”,并且檢查”學習”,順其自然地將美好得道德品質以及正確的科學三觀與文明行為相融合,很好地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
第三,智能投顧其他主體違反注意義務的表現形式。人機結合的投資顧問既可以消除人工顧問決策的偏見又可以及時防范智能投顧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在人機互動的模式中,由于人工顧問會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其亦應受到信義義務的約束。在人工顧問起主導作用的業務模式中,人工投顧違反注意義務表現形式主要為對投資者適當性義務的違反。由于人工顧問是投資建議的直接生成者,無論投資者信息的收集、分析,或理財產品的分析均是由其具體負責執行,因此人工投顧在未全面搜集投資者信息、未對理財產品進行評估分析、未做到“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產品”將不適合的理財產品推薦給投資者即構成對注意義務的違反。在人工顧問起輔助作用的業務模式中,人工顧問違反注意義務的情形主要表現為人工投顧未能對智能投顧算法進行持續性的監測,致使智能投顧出現技術故障而導致投資者利益損失。
綜合以上分析,智能投顧模式中的受信主體因違反信義義務所引發的責任既不屬于侵權責任亦不屬于違約責任,因此不能單純地適用侵權責任或違約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進行解決。違反信義義務的責任來源于受信人對其應負的注意義務或忠實義務的違反,而受信人所負的注意義務及忠實義務由法律予以規定。因此,信義義務本質上屬于法定義務,因違反信義義務所產生的責任應當屬于法定責任的一種。
第一,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義務的違反。在智能投顧業務中,智能投顧運營者所承擔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義務主要是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產品,并將適合的產品推薦給客戶。一方面,智能投顧運營者在與投資者簽訂投資咨詢顧問合同前應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測評,并將結果如實告知投資者,同時向投資者進行必要的風險提示。另一方面,智能投顧運營者應充分收集投資者信息,并依據投資者基本情況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投資建議,即智能投顧運營者能夠確保通過智能投顧提供的投資建議符合投資者的實際情況。但由于我國關于智能投顧運營者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義務監管的不到位,實踐中智能投顧運營者往往不對投資者進行事前的風險測評,或者進行了風險測評但也僅流于形式,致使智能投顧運營者為了獲取更多客戶,與不適合采用智能投顧模式的投資者簽訂委托合同,最終損害了投資者利益。此外,智能投顧運營者在通過智能投顧向投資者提供投資咨詢服務時,未充分做到“了解你的客戶”,已致為其提供不適當的投資建議,主要表現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投資者信息采集不全。投資者適當性要求智能投顧運營者針對投資者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制定恰當的資產組合方案。在實踐中智能投顧運營者通常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取投資者信息,但由于獲取投資者信息的方式較為單一,無法全面獲取投資者相關信息。不僅如此,智能投顧運營者在收集投資者信息時通常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問卷設問題目內容較為原則且設問選項主觀性較強,沒有對投資者的回答進一步追問的可能性;二是對投資者投資理財知識、投資理財經驗、投資風險等關注較少;三是未對投資者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定期重新測試。另一方面,未能進行持續性信息更新,投資者的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一系列有關投資的信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但智能投顧運營者往往忽視投資者基本信息的更新采集,導致采用已過時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作出不符合投資者利益最大化的投資建議。因此,若智能投顧運營者存在以上現象便可認定構成對注意義務的違反。
第二,對風險防范義務與算法監管義務的違反。智能投顧運營者是直接與投資者簽訂投資顧問服務合同的一方主體。在智能投顧業務中,智能投顧經營者是提供投資咨詢服務的總負責人,其注意義務還包括安全風險防范義務及智能投顧算法監管義務。實踐中,智能投顧運營者違反注意義務主要表現為對安全風險防范義務的違反及對算法監管義務的違反。對安全風險防范義務的違反具體表現為:一是智能投顧運營者未建立健全相關網絡安全風險防控系統,致使遭受黑客攻擊,導致投資者個人信息、數據等泄露或者財產損失的情形;二是智能投顧運營者未建立起資金第三方托管,在內部私設資金池,未對投資者賬戶進行分賬管理,甚至擅自挪用投資者資金,造成投資者財產利益損失的情形;三是智能投顧運營者未對其推薦給投資者的理財產品進行審慎核查,未對理財產品進行準確風險評估,未建立起完善的高風險產品應急處理機制導致將不適合產品推薦給投資者,造成投資者財產損失。關于智能投顧運營者對算法監管義務的違反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一是對算法交易模型的提供者及算法程序的研發人員選任不當,未對其算法交易模型提供者及算法程序設計者的資格、能力進行充分審查和評估,導致智能投顧算法存在技術性缺陷,無法有效地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二是在智能投顧設備投入使用前,未對算法基本假設、投資模型、算法運算進行充分的事前評估、測試,未對算法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進行充分評估,未建立相應的應急處理機制;三是未對算法進行持續性評估與監測,致使無法及時發現算法故障,造成投資者利益損失。
智能投顧運營者、人工輔助投資顧問、算法交易模型提供者作為受信主體,在智能投顧業務中發揮的作用有很大區別,因此其承擔的注意義務也有較大差別。
最佳工藝條件為: 硫酸濃度30%,反應時間3 h,硫酸用量1.05,pH=3。硫酸鋁質量完全達到HG2225-91一級標準,收率達到93%以上。[4-5]
此外,在智能投顧算法研發中,由于智能投顧算法交易模型提供者的意志直接關系著智能投顧生成的投資建議質量問題,因此算法交易模型的提供者應受到信義義務的約束。但由于算法交易模型的提供者僅負責為算法的研發和提供交易模型,其并不直接參與投資建議的生成過程,并不與投資者直接接觸,其更多受注意義務的約束。在智能投顧模式中,交易模型提供者違反注意義務的表現形式主要為在設計交易模型時未能充分考慮我國金融市場及投資者的特殊性,未能充分對其設計的交易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導致算法缺陷。
智能投顧其他主體。在人機結合的模式中,人工顧問對投資者提供的投資建議具有重要影響。在人工顧問起主導作用的業務模式中,由于人工顧問是投資建議的直接生成者,其違反忠實義務的可能性較大,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一是人工顧問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故意隱瞞事實,將其負責銷售的投資理財產品或利益關聯方的投資理財產品推薦給投資者;二是人工顧問在將其負責銷售的投資理財產品或利益關聯方的投資理財產品推薦給投資者時,未及時告知投資者,未將產品相關信息、風險、投資建議可能涉及的風險及不可預知的后果告知投資者;三是人工顧問在未經投資者同意的情況下將其負責銷售的投資理財產品或關聯方的投資理財產品推薦給投資者。在人工顧問僅起輔助作用的業務模式中,由于投資建議由智能投顧直接生成,人工顧問更多扮演監測核查義務,人工顧問違反忠實義務的可能性較小,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一是故意誘導或者變相誘導投資者購買其負責銷售的投資理財產品或利益關聯方的投資理財產品;二是在智能投顧將智能投顧運營者自營或利益關聯方投資理財產品推薦給投資者時,未能及時告知投資者并未向投資者披露相關風險,未能征得投資者同意;三是人工顧問未能對智能投顧算法進行持續性監測、定期測試,致使無法及時察覺智能算法存在算法偏見或算法歧視。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ir quality on Qingdao Metro platforms in winter
智能投顧運營者。智能投顧運營者的忠實義務要求智能投顧運營者在利用智能投顧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咨詢服務時,應避免利益沖突,在利益沖突存在時,應及時通知投資者,并能夠將投資者利益置于首位。實踐中,智能投顧運營者違反忠實義務主要表現為智能投顧運營者在未告知且未經投資者同意的情況下,為了追求不當利益進行自我交易與關聯交易,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智能投顧運營者未能對算法進行充分的評估、測試,從而運用帶有算法偏見或算法歧視等具有算法缺陷的智能投顧模型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服務;二是智能投顧運營者在將自營產品或關聯交易方產品推薦給投資者時未及時告知投資者,導致錯過最佳的投資機會,致使投資者財產損失;三是智能投顧運營者在將自營產品或關聯方產品推薦給投資者時未能向投資者充分解釋和說明該項投資建議的生成原因,未能對自營產品和關聯產品的特性、風險等情況進行告知,未能全面分析和說明該項投資建議可能存在的風險及不可預知的后果;四是智能投顧運營者在未經投資者同意的情況下,直接將自營產品或利益關聯方的產品推薦給投資者。
智能投顧受信主體信義義務的引入,從表層分析是對其受信主體、信義義務內容及違信情形的分析,實則需要法理作為后盾。智能投顧受信主體違信責任的承擔需要深入剖析這一制度構建的緣由、目的及功能,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界定違信責任的免責事由。筆者認為,智能投顧中引入信義義務的直接緣由在于解決智能投顧中因技術手段的應用而導致的投資者利益損害。要求智能投顧受信主體承擔相應信義義務的目的在于解決智能投顧監管的不足,從而從私法領域更好地對智能投顧進行法律規制,進而實現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但智能投顧引入信義義務的終極緣由并不在于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從信義義務內容分析,注意義務要求受信主體勤勉盡責,為投資者利益最大化行事;忠實義務要求受信主體在任何時候不得將自身利益凌駕于投資者利益至上,必須將投資者利益置于首位。從注意義務與忠實義務的內容可知,信義義務的直接目的在于對投資者的保護,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投資者利益最大化。因此,智能投顧信義義務的引入并不能僅局限在投資者保護,更應實現其終極價值,即:投資者利益最大化。在智能投顧業務中,科學合理地設置一定的違信責任免責事由具有一定的價值。在智能投顧業務中,投資建議包含多類投資產品的組合,由于金融市場本身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征,這些產品中很多并無法準確知悉其預期收益及可能的風險,若過分強調違反信義義務的責任,要求受信主體承擔過重的違信責任,則可能導致智能投顧受信主體為了避免過重的責任而畏首畏尾,為了投資者保本收益而不敢推薦風險系數高的產品,束縛了智能投顧的創新性,最終不利于投資者利益最大化。
評委寄語:能成為這屆精彩比賽的評委是我無尚的榮譽。我的選擇并不容易,因為參賽的作品水準很高。作品在創意力和執行力水準上都很突出。我特別欣賞許多參賽的敘述故事的圖片。通過參加這樣的比賽,激勵自己尋求不同,從而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是成長為一名攝影師的途徑。感謝你讓我成為你職業生涯中這個了不起里程碑的一部分。
在民事侵權責任中,“受害人同意”作為一項重要的免責事由,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關于受害人同意的含義有學者認為,受害人同意是基于當事人自愿、事前承諾承擔某種損害后果的意思表示。還有的學者認為,受害人同意不僅包括受害人自愿承擔某種不利的后果,還包括對他人某種行為但并非該后果的同意。雖然學界對“受害人同意”的內涵有不同認識,但均認同受害人同意包括受害人對某種損害后果的自愿承擔。違信責任本質亦是一種法定的民事責任,將投資者同意作為違信責任的免責事由亦有其正當性,主要理由如下:其一,意思自治是私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投資者同意免除受信主體的違信責任是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現;其二,私法遵從“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理念,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有自由權,可以自由處分、支配、轉讓自己的權利,只要該行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即為有效;其三,投資者同意減免受信主體的違信責任,通常是基于其對受信主體的信賴,讓受信人免除責任承擔的后顧之憂,促使受信人敢于創新,為了博取更大的收益,或者是基于對受信人專業能力的信任,讓受信人可以在兩個不利后果中選擇損害更小的結果。
前文已述,在智能投顧業務中投資者與智能投顧受信主體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市場地位上,投資者與智能投顧受信主體形式平等實則不平等。為了防止受信人濫用投資者同意進行抗辯,有必要對投資者同意進行以下方面的限制。一是投資者同意的內容應當明確具體。投資者對于免責事由應當針對受信人特定的行為、特定的后果進行明確表態,以防內涵不清導致受信主體擴大適用,逃避法律責任。二是投資者同意必須是基于其自愿而作出的真實意思表示。受信人通過欺詐、脅迫、故意隱瞞相關信息等行為致使投資者作出了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均不能產生減免違信責任的效力。對此,受信人在征得投資者同意時應將同意事項的特定行為及特定后果對投資者進行充分的提示和說明,不得為了獲取投資者同意而隱瞞后果的不利影響。三是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得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德國民法規定,同意的法律適用以其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為限,否則同意無效。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代表著國家的一種強制性態度,通常是為了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同意的內容不得與之相違背。
智能投顧業務中,智能投顧通過對投資者投資風險偏好進行分析,進而與之匹配最佳的投資組合,以使投資者獲取最大的投資收益。實踐中,投資者通過智能投顧最終將資金流向證券市場,因此,證券市場的波動直接關系到投資者的收益。證券投資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征,根據經濟學研究,證券價格容易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有學者指出,證券的價值雖取決于資產本身的價值,但通常證券的價值會受到投資者心理和行為的影響。特別是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中,由于投資者教育不足,未形成理性的投資理念,投資者表現出過于自信、反應滯后、羊群效應等一系列行為特征,對證券市場波動產生了一定影響。有學者研究表明,經濟周期亦會對證券市場的波動產生影響,尤其在經濟不景氣時影響更大。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分析表明,我國證券市場不僅受到上市公司自身營利能力、創新能力、發展前景的影響,還受到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經濟政策及國外證券市場的影響。以上研究表明,證券的價格不僅受到證券所代表的資產本身的價值影響,還會受到各種非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智能投顧在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時,雖應盡注意義務及忠實義務,勤勉盡責地為投資者利益最大化行事,智能算法交易模型的設計應當對證券市場信息、行業信息進行充分考量,智能投顧運營者、人工顧問等應對影響證券市場價格的因素進行充分評估、分析,但對于客觀的非確定性因素,例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所導致的證券市場波動造成股價大跌,必將對投資者利益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客觀非確定因素通常是智能投顧運營者、交易模型提供者、人工顧問無法預知的,其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無法事前預防。因此,因市場客觀因素變化造成投資者利益損失,智能投顧受信主體不應承擔責任。
我認為,在小學中年段,閱讀教學要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指向理解,滿足兒童成長需要的。怎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指向理解的閱讀教學課堂呢?
智能投顧由于其人工智能算法的復雜性、運行機理的隱蔽性,導致投資者利益更加容易受到損害,智能投顧中信義義務制度的建立對于保護投資者具有重大意義,而要讓該制度真正發揮保護投資者的功能和作用,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的民事責任制度的建立是關鍵。法律應當明確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的民事責任的法定性質,規定其構成要件、表現形式及免責事由。由此,順應資本市場投資者保護理念,盡快建立健全我國智能投顧違反信義義務民事責任制度,才能助推我國智能投顧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