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黃澤昕
南京師范大學
內容提要:在民國“求新”“求變”的藝術潮流中,朱復戡與林散之立足傳統(tǒng),創(chuàng)新書法。二人身處同時代,而草書風貌迥異。本文欲從朱復戡和林散之學書途徑、草書風格以及書學思想入手,比較兩者草書藝術之異同,以期給當今的草書學習帶來啟發(fā)。
20世紀的中國,隨著清王朝滅亡,西方思想滲透到中國的各個方面。西學東漸給中國傳統(tǒng)書法帶來了新氣象,書家們開始追求創(chuàng)新,希望探求新的書法元素。由于趙、董書風的盛行和“館閣體”的應用,草書在清代日益衰落。時代的易變,首先帶來的是稍微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具有較強表現(xiàn)力的草書再度崛起,給書家提供了無限的情感寄托。另外,民國初期,隨著青銅器、金石銘文等大量出土,印刷技術水平日益提高,許多拓本刻帖得以流傳,更多的人能夠一睹金石、青銅之貌。碑帖融合的時代為草書的崛起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20世紀的書壇可謂群星璀璨,朱復戡與林散之便是其中明亮的兩顆。作為同一時代的人,朱復戡和林散之都以精湛的書法技藝享譽書壇,共同見證了社會的變革和文化的發(fā)展。在這社會大背景下,朱復戡與林散之在書法學習中的“走進去”和“走出來”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范本。一種書法風格的形成有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也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
朱復戡 致戴季陶信札42cm×30cm1930 朱復戡藝術館藏
朱復戡的書法成就得益于他廣泛涉獵,轉益多師,兼取諸家之長。他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書法,對書法產生了懵懂的認識。幼年時期,他受到王秉蘭的教導,學習《說文解字》《石鼓文》,打下了扎實的小學基礎。作為朱老的第三任老師,張美翊老先生的指導對朱老的一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使他在治學、做人、交友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張美翊先生在學術上對朱復戡嚴格要求,讓其多吸取前人經(jīng)典中的長處,但不泥古人,不追逐潮流,寫出自己的風格特色;主張多看尺牘,“望賢留意尺牘,萬勿亂說亂寫為人笑話。賢試觀前賢尺牘,何等矜慎,可妄為耶”;認為篆書的學習也非常重要,重視篆書規(guī)范。除了老師們的引導外,“亦師亦友”的吳昌碩對朱復戡的影響可謂深遠。吳昌碩將篆刻中的金石氣融入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啟發(fā)了朱復戡,為他以后的書法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富有“金石氣”的草書。
林散之早年追隨張栗庵,后者要求林散之要多讀古文,要將較多的精力放在詩和繪畫上,增加文學修養(yǎng)。這使得后來林散之的作品中增添了“書卷氣”,書風更加自然雅致。而林散之書風的轉折點便是在遇到黃賓虹之后,他繼承黃賓虹先生的書法精髓,60歲以后,書法終有所成,成一代大師。
縱觀他們的書學道路,二者都學識淵博,精通各藝。老師正確的指導,使他們得以在正統(tǒng)的書法道路上前進,并以此為基礎變法出新。這些客觀因素造成了他們草書風格面貌和書學思想不同。
相較于其他書體,草書有它自身的獨特魅力。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寫道:“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毕才n愁、無聊,都可以通過草書抒發(fā)。朱老與林老因學習草書的方法不同,由此產生的書法意境必然會有差異。
朱老先生鐘情于草書,七律《草圣》有云:“羲獻草如龍鳳舞,低昂天地勢縱橫代傳雙絕抗鐘繇,自謂獨難勝伯英。”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古人草書的熱愛,那種龍飛鳳舞、低昂天地的態(tài)勢深深地打動了朱老。草書的學習并非一蹴而就,先生曾說:“信手寫來大小篆,史籀李斯似舊識。漢魏以降重行草,草書本由篆書出。以篆作草宗張芝,出入羲獻復顛旭?!彼牟輹仁艿矫鞔S道周、倪元璐、王鐸和清代康有為、吳昌碩等書家的影響,又受時代風氣影響,一直將“書法以金石氣為第一”作為自己始終追求的目標,即書法的線條要有篆籀意味,呈現(xiàn)出厚重、拙樸的藝術效果。
篆書為靜之書體,而草書為飛動之書,篆不入草,則草書難有沉實之氣。動靜結合或許就是朱老想要在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實現(xiàn)的。在朱復戡早期的草書創(chuàng)作中,他謹遵“取法乎上”的原則,追求“古源”。他從《石鼓文》出發(fā),將目光鎖定在西周、秦漢,上追甲骨、金文、秦刻、秦詔等,植根于篆書。受到吳昌碩篆刻的影響,朱復戡將篆刻的刀法化為筆法融入書法線條,增加線條的力量,使之更加蒼勁、拙樸。他既學習古人又學習今人,以篆書為源流,取秦漢筆法,草書題跋亦遵守篆書筆法和章法,筆畫剛勁有力,結字端莊,線條渾厚轉折處有刀刻之感?!肮拧薄昂瘛薄靶恪薄巴Α彼膫€字,完美地詮釋了朱復戡草書的整體精神風貌。
同一時期的林散之在時代潮流中堅持自己獨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與朱復戡有異曲同工之處。與朱復戡的書學思想類似,林散之也倡導以篆隸入草。林散之認為“學碑要從漢下手”,吸收碑刻爽利的方筆,配合圓筆使用,使得線條更有骨力。同時,林老始終選擇與帖的審美意蘊相類似的工整漢碑為學習對象。與朱老不同的是,林老重視對“二王”、趙董書法與唐楷的學習,更加注重對線條神韻、筆墨意趣的表達。林老將碑刻雄強精神融入帖的韻味中,其草書作品中透著靈潤之氣,將帖的面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碑學大興的民國書壇,林老的取法重新喚醒書家回歸帖學。
朱復戡先生是那個時代為數(shù)不多的能夠將碑與帖相融合的大家。他的書法風格雄渾凝重,古樸中又不失靈動,陽剛之氣彌漫于筆墨之間。林老則是以帖學作為根基,融合漢隸,創(chuàng)造出飄逸靈動、清雅剛正的書法風貌和意境。二者同樣都順應書法的發(fā)展潮流,倡導碑帖融合。但二者學習草書的切入點略有不同,由此造成“金石氣”與“書卷氣”內在審美的差異。
朱復戡追求古人之心從未變過,曾說“寫字放不開是受晚清的影響”。碑刻是朱老前期書法學習的取法對象,然單一的取法并不能滿足其創(chuàng)作需求。故先生在20世紀70年代多取法張芝、懷素及“二王”書法。但朱老也不是一味固守傳統(tǒng),在經(jīng)典基礎上,相應地作出調整:“草書圓轉交叉處,勿隨意畫圈,二王書此,都帶角帶尖,兩個角一個尖如杏仁,兩個尖如瓜子?!?/p>
自20世紀80年代起,朱復戡的書法風格發(fā)生轉變。他將視線重新聚焦于金石碑版,回歸大氣剛強的碑派面貌。商周金文的融入,增加了作品的表現(xiàn)元素。而在1985年以后,原先的圓轉筆法漸漸被方折筆法替代,圓轉處出現(xiàn)方折的痕跡,草書使轉筆法的圓勁讓位于渾厚古拙的金石氣。
從朱老的草書中,能夠看到王羲之、張芝、孫過庭、懷素草書和《流沙墜簡》的影子。可以說他是以篆書之意、簡書之筆和隸書之體創(chuàng)作書法。受幼年書法學習的影響,朱老更愛富有金石氣的碑版,認為“書法以有金石氣為第一,書卷氣次之”。在朱老晚年的書作中,可見方筆的使用,用筆上無矯飾造作,筆筆扎實,點畫充滿骨力;結體上,以方正為主,大開大合,參差錯落中仍不失穩(wěn)重之感。他將虛實開合融入章法、筆法和字法之中。
林老受老師黃賓虹的影響,用筆“宜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重視魏晉蕭散簡遠的“二王”書風。同時,他還受到懷素、王鐸的影響,利用長鋒羊毫書寫出瘦勁圓健的線條。林散之書法多以圓筆為主,結字方整,瘦健的氣息充盈在整個書作中。
齊開義說:“朱復戡先生基于淵博的學識和對書法史的正本清源,身體力行地提出了‘以篆入草’的藝術主張,顯示其審美取向的獨到?!敝炖系摹俺绻拧庇^念,使他在草書的學習上追尋到了源頭。他提出了“以篆入草”的書學思想,強調草書是有法度的,要理解草書中的“理”“法”“意”三者的關系問題。他認為草書的結字是有自己規(guī)律的,我們在書寫時不能寫錯字。他說:“草由篆出,是古代簡筆字,是最嚴格的書體,稍不注意,便會搞錯?!薄白鞑蓓毾缺鏁宰掷?,然后觀其筆法,察其體勢,多加觀摩,而后下筆,庶幾近矣?!辈輹髌芬欢ㄒ獣鴮懸?guī)范,這是評判一幅草書作品有價值的基礎。所以,朱老在創(chuàng)作中理性大于感性。
與之相反,林老的創(chuàng)作多重感性。林老的創(chuàng)新在于“以畫入書”。他曾說:“余學書的過程即余學畫的過程,以作畫之理寫字,以寫字之理作畫,互為影響?!绷稚⒅淖髌方o人一種身在畫中、字字皆有畫之感。
禪宗主張要解放自己的天性,敢于打破成規(guī)。參禪佛教和前期的書法基礎使林老晚年的草書達到巔峰。性格的“內藏”,造就了他含蓄低調的創(chuàng)作方式,風格趨于平淡、從容,書作中有詩意。林老晚年更是達到“人書俱老”的境界,書寫更加自然,實現(xiàn)了書風上的突破。其書法墨色濃淡枯潤,虛實相間,筆法靈動飄逸,詩、書、畫完美融合。
在相同的時代,在碑帖融合的背景下,朱復戡與林散之的書學思想和取法對象存在差別,這是他們書法風貌迥異的重要原因。
第一,二人能夠在民國書壇脫穎而出,自身的修養(yǎng)學識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他們書法創(chuàng)作的基礎??v觀二位大家的書作,最感染我們的乃是其中所反映的書法精神。當今的書家為了各種比賽,日復一日地書寫,技法上日益精進,但其作品終究還是缺乏底蘊。蘇軾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我們書法工作者要閱讀大量的古代典籍。這些具有學術價值的書籍能提高我們的學識修養(yǎng),拉近我們與古人的距離,使書卷氣發(fā)于筆墨之間,并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
第二,越來越多的年輕書家對書法創(chuàng)新有誤解,為博人眼球,刻意追求字形的夸張欹側,布白的不勻,線條的抖動、毛澀,章法大開大合,以及漲墨或是枯墨,過度表達自己的情感,將經(jīng)典棄之不顧,這與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是背道而馳的。這并不是天真自然的流露,而是有意而為之的怪誕。我們學習書法藝術要根植于傳統(tǒng),理解“古意”,不失古法,在嚴格的法度之中,實現(xiàn)技巧與情感的完美融合。
當今書壇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可喜的是,像朱復戡、林散之這樣的大家已經(jīng)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他們治學態(tài)度嚴謹,勇于突破時代的枷鎖,在繼承經(jīng)典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使他們站在了當時書壇的最高峰,散發(fā)著自己的光輝。
林散之 瑤池歸來(自作詩)92cm×33cm20世紀80年代浦口求雨山文化名人紀念館 · 林散之紀念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