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青女
山東政法學院傳媒學院
內容提要:書畫鑒定是維護書畫藝術品產權的方式。由于書畫藝術品鑒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加之我國在書畫藝術品鑒定領域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權威的鑒定機構,其鑒定存在不確定性,導致書畫藝術品的產權受到嚴重威脅。如何避免贗品的沖擊,怎樣才能讓書畫藝術品的產權得到保護,是中國書畫者面臨的問題,也是書畫鑒定者無法回避的難題。本文通過分析書畫藝術品鑒定的現狀、方法,探究完善書畫藝術品鑒定的對策、保障書畫藝術品市場健康發展的途徑。
近年來,書畫藝術品市場造假規模越來越大,甚至出現有組織、專業化、職業化的趨勢,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經濟利益,破壞了藝術品市場的正常運轉。因此,書畫藝術品的真偽鑒定成為消費者必然面對的問題,也是書畫藝術品市場正常運轉的前提條件。在法律至上的新時代,為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促進市場正常運轉,就必須規范書畫藝術品的鑒定。
在國家政策的扶植和促進下,中國書畫藝術品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期”。書畫藝術品市場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書畫藝術品特別是已故名家的作品拍賣成交總量和金額的攀升。由于書畫資源有限,不能再生,拍賣成交價超億元,甚至過數億元的比比皆是。一代文豪蘇軾的《木石圖》,在2018年佳士得秋拍中,以4.636億港元成交。“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傳世墨跡《局事帖》,在2016年嘉德春拍中,以2.07億元成交,可謂“一字千金”。近代名家中,像我們熟知的李可染,他的一幅《萬山紅遍》在2012年保利拍賣中,以2.9325億元成交。在這天價利潤的刺激下,書畫藝術市場中贗品層出不窮。贗品的流通不但破壞了人們藝術審美的整體感受,還嚴重危害藝術品作者的權益,擾亂了正常的書畫藝術品市場交易秩序。所以,書畫藝術品真偽鑒定迫在眉睫。
不論書畫藝術品以何種方式進行交易或者收藏,其間鑒定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但是就當下來看,書畫藝術品鑒定存有許多問題,例如以下幾方面:
很多收藏家或者鑒定家認為只要在古書目中有著錄的即為真跡,實則不然。近幾年被市場炒得火熱的《石渠寶笈》,可謂宮廷收藏的大型著錄文獻,但它所收錄的也并非全為真跡、佳作。例如“元四家”之首黃公望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乾隆皇帝就以假當真,在假作上反復賦詩題詞,加蓋玉璽,并將其編入《石渠寶笈》。之后真跡出現,但乾隆礙于面子,便命參與編纂《石渠寶笈》的文臣梁詩正將真跡題為偽品,真偽倒置。而對于現當代的書畫藝術品而言,部分收藏家或者鑒定家則經常認為被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即為真品。但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即造假者勾結出版社利用出版物為贗品做包裝、宣傳。由此可見,著錄鑒定書畫藝術品真假不是絕對的,“著錄的作用只是參考”。因此,書畫藝術品鑒定不能輕信著錄。
書畫藝術品鑒定工作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很高,它不僅要求鑒定人員有豐富的鑒定知識,還要有公正、公平、謹慎的鑒定態度。而市場上的各種書畫鑒定中心、公司、協會等大部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應運而生的,鑒定人員的綜合素質也參差不齊。他們的所謂鑒定家有的從事收藏,有的從業于古玩,并不懂鑒定,或者是只懂得某一流派、某一時期的書畫藝術品,卻“全部通吃”,毫無責任可言,由此帶來的關于書畫藝術品真假的法律糾紛也屢見不鮮。加之目前一部分鑒定家在金錢名利誘惑下,職業道德缺失,為了金錢、名利,故意將贗品說成是真品,甚至還給開具鑒定證書。有些鑒定證書為了證明贗品的真實性,還附上該贗品與作者的合成照片。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書畫藝術家的作品形象、收藏者的利益,而且破壞了書畫市場的秩序。不負責任的鑒定機構,職業道德缺失的鑒定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書畫鑒定失去了權威性。
為了避免贗品在書畫藝術市場上暢行,必須有法律法規的保障。就目前來看,我國關于藝術品產權以及制作、出售非本人簽章的藝術品方面有一定的法律法規的保障,但是關于藝術品鑒定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在《文物出境鑒定管理辦法》《美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中,也并沒有與中國書畫藝術品鑒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沒有法律法規的約束與保護,鑒定的權威性也就被忽視。
中國書畫藝術品的鑒定伴隨中國書畫藝術品的出現而產生,且鑒定的方法也不斷豐富。時至今日,鑒定運用的方法也不僅僅是目鑒、考證。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新興的技術方法不斷應用到書畫藝術品的鑒定中。但是,由于書畫藝術品固有的特殊性,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方法或者一臺純粹針對書畫藝術品鑒定的高科技儀器對其真偽進行權威性的鑒定。
書畫藝術品不同于科學作品,它摻雜了書畫作者的主觀情感,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畫面中表現的物象也不是客觀所見的真實物象,而是超越了客觀物象的具體形態、融入了畫家思想感情的物象,是畫家心中之物象、意中之物象。元代倪瓚在《跋畫竹》中說:“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這里倪瓚注重的是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表達的是自己主觀的高尚生活態度和生活情趣,故非竹之具體“似與非”“繁與疏”“斜與直”的形態。書畫藝術品的這種特殊性要求鑒定家不僅有豐富的書畫藝術品鑒定知識,還要對書畫藝術家的個人喜好、生活情趣等有深入的了解,這樣鑒定結果才會相對準確。如果鑒定家只了解鑒定知識,而忽略藝術家的個人喜好、生活情趣等,就很容易把外表相近或者高仿的贗品鑒定為真跡。
書畫風格是鑒定書畫藝術品的重要依據,包括時代風格、個人風格等,但能與其他書畫家作品區分的只有個人風格。個人風格是書畫家在作品上與眾不同、獨樹一幟的表現,體現了書畫家的美學思想、精神氣質,在書畫風格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南宋馬遠與夏圭的“邊角”構圖即體現了馬遠與夏圭的美學思想及精神氣質,也是他們書畫作品個人風格的展示。再如近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似我者死”,即表達了齊白石與眾不同的個人風格,也體現了其個人風格的重要性。
個人風格具體表現在書畫家創作時的用筆、用墨、設色、布局等方面,最為重要的為用筆、用墨。中國書畫強調筆墨,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又說:“運墨而五色具。”筆通過墨來表現,墨靠筆來體現。“鑒定者如若抓住了書畫家的筆墨特性,就等于熟識了書畫家的‘音容笑貌’。”用筆的雄渾健拔、縱橫恣肆,用墨的滋潤淋漓、瀟灑靈秀,不同的筆墨特性使書畫藝術家形成了不同的書畫風格。這種風格特點似乎可以與署名相較,成為該作品具有法律權威的象征,但它又不像署名一樣客觀穩定,故在鑒定時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書畫藝術品的鑒定多種多樣,一般可歸結為目鑒、考證、科學鑒定三個方面。三者相互結合,綜合運用,鑒定的結論就會相對真實。目鑒,即用眼睛分辨藝術作品的真偽,它是書畫藝術品鑒定的主要方法。此種方法,要求鑒定家在鑒定時不僅要鑒別作品的內容、印章、紙張、裝裱等外在形式,更要鑒定藝術作品的個人風格與畫外意趣。那么作為目鑒者,他必須掌握大量的書畫知識,觀看大量的書畫藝術品真跡,熟知歷代畫家及其風格、流派等,像徐邦達、謝稚柳、楊仁愷等鑒定家,而不是略懂一點書畫藝術知識的“鑒定家”。如《清明上河圖》真偽的鑒定者楊仁愷,他是我國著名的書畫鑒定家,被譽為“國眼”。他在鑒定《清明上河圖》之前,可謂備足了功課,對畫中的內容、細節早已了然于胸,在真跡版《清明上河圖》展開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時候即斷定其為真跡。不僅是鑒定《清明上河圖》,他還在碎紙中鑒定出米芾名作《苕溪詩卷》,拯救了中國文物,不愧為“人民鑒賞家”。
考證,即根據文獻資料中的記載對書畫藝術品進行鑒別,可作為目鑒的補充、印證。對于鑒定家而言,想要鑒定書畫藝術品的真偽,不外乎從作者、作品、歷史背景著手,這就少不了查閱文獻著錄。這種方法在古代書畫鑒定中尤其重要,能恰到好處地補目鑒之不足。晉代陸機在《士衡論畫》中言:“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由此也能看出文獻資料所起到的作用。如關于石濤的生卒年問題,一直眾說紛紜,似乎也都有道理,但最終可信的信息是在石濤的朋友李麟的詩集《虬峰集》中找到的,從而糾正了眾多的錯誤說法。
科學鑒定,即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對藝術品進行真偽鑒別,如電子自旋共振譜紀年法、碳十四元素測年法、熱釋光測年法等。但遺憾的是,由于書畫藝術品鑒定的特殊性,這些高科技鑒定法現在只能“對作品的年代、組成材料等做出檢測”,還不能對書畫藝術品進行全方位的鑒定。
我國書畫贗品已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贗品泛濫對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危害,它不僅使書畫藝術品產權受到嚴重威脅,而且損害了收藏者的利益,擾亂了書畫藝術品市場交易秩序。書畫藝術品鑒定的意義在于保護書畫藝術品的產權、收藏者的利益,維護書畫交易市場秩序,引領人們正確的審美風尚。
在書畫藝術事業迅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書畫藝術家的權益能夠得到保障,書畫藝術作品能夠得到更加全面的尊重、保護,我們就必須運用國家的法律手段來管控中國書畫藝術品鑒定中的各種利害關系,完善書畫藝術品鑒定的法律法規,建立起良好的、公正的、權威的鑒定體系。
書畫藝術品鑒定領域的公正性與權威性離不開國家法律法規的約束,而我國在書畫藝術品鑒定領域的法律規范還不夠完善,致使一部分書畫鑒定者伺機造假,做出一些違規和欺詐行為。針對這種現象,國家應加強對書畫藝術品鑒定的重視并制定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的約束性和強制性規范書畫藝術品鑒定的每一環節。
在利益的誘惑下,中國存在著各種書畫鑒定機構,可謂良莠不齊。有些機構甚至沒有正規的營業執照或者相應的資格證書就開始經營。它們以營利為目的,發放假鑒定證書,招搖撞騙,毫無誠信可言,嚴重破壞了中國書畫藝術品鑒定的公正性與權威性。為了書畫藝術品鑒定的公正與權威,國家應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聯合工商、公安等執法部門,一方面整頓、治理不規范的書畫鑒定機構,處罰、取締非法的書畫鑒定機構;另一方面對鑒定機構的經營嚴格要求,讓其依法辦理各種經營的證件,并向當地的文化主管部門登記備案,遵照法律法規營業,如若違反,即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鑒定家在書畫藝術品鑒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一句話決定了一件書畫藝術作品是真跡還是贗品。鑒定的結論正確與否一方面取決于鑒定家的知識水平與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取決于鑒定家職業道德高尚與否。在鑒定家知識、經驗儲備方面,我們可以采取鑒定專家考試制度,即通過書畫鑒定領域的考試,獲得有效證件才能從事鑒定工作。在此基礎上,對已獲得資格的鑒定人員進行年檢與升級:對年檢未過關的,撤銷其職業資格,對年檢過關并獲得一定資格的進行升級,確保鑒定家的鑒定質量。同時,必須用職業道德的準則對鑒定家進行約束,使其樹立良好的公正形象,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成為德藝雙馨的鑒定家。
由于其鑒定的特殊性,書畫藝術品是所有藝術品中最難以運用科學技術手段來斷定真偽的。但這并不代表著不可能。目前,我們可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書畫藝術品的紙張、墨跡、顏料斷代,確定真偽。例如時代早的書畫藝術品中如果含有在其年代之后出現的材料的話,顯然是贗品。所以,在當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應當不斷探索、研究,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來鑒定書畫藝術品的真偽。
綜上所述,在書畫贗品泛濫之時,鑒定是辨別書畫藝術品真偽,保護書畫者權益、收藏者利益的必要手段。為確保書畫藝術品鑒定的真實性、公正性、權威性,我們應該依靠有效的法律法規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使中國書畫鑒定步入健康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