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公丕普
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內容提要:201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其目的在于推動中小學書法教育,但是文件在概念和表述上存在模糊不清的問題,導致書法教育的性質模糊,給實踐造成了混亂。書法教育包含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兩部分性質不同的內容,軟筆書法是藝術形式,硬筆書法是實用技能。因此書法教育應當具有兩重屬性,這一點在認識和表述上應當準確。
201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為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有必要在中小學加強書法教育”;繼而又在2013 年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教基二〔2011〕4號)和本通知的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力求區域性整體推進書法教育”。《綱要》在基本理念、目標與內容、實施建議與要求三個大方面做出了基本的闡述。以上兩個文件大力推進了中小學書法教育的開展。但是,目前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依然存在諸多的問題:課程標準缺乏,課程教材混亂,教師缺乏,課程較少而且經常被占用,課程教學效果受到質疑,等等。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考試制度、文化意識、人事編制、經濟基礎等,而最基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對中小學書法教育性質的界定不夠準確和清楚。因為缺乏對課程性質的理解,書法課的意義未能被充分認識到,教育目標不夠清晰,教育內容與其他課程未能區分。《意見》和《綱要》在幾個地方的表述和邏輯模糊,最終導致了書法課程性質不清楚。
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舉措,教育部以《意見》的形式發布,在執行力度上必然會大打折扣。縱然這是考慮到各地教育資源具有差異性的舉措,但時間已過十幾年,在此期間應進一步出臺文件進行要求。《意見》的曖昧屬性導致了書法教育不能落到實處。而且《意見》和《綱要》中指出“有必要在中小學加強書法教育”,并非要開設專門的書法課程(只要求在三年級以后每周開一課時書法課),而是建議在語文課、美術課、藝術課中融入書法教育內容。這種要求很顯然缺乏指導實踐的現實意義。因為書法教育的教育主體、內容、方式、評價標準都是模糊的,盡管《綱要》補充了一些總體要求,但是在教材和課堂中都沒有明確的教學內容。書法教育的發展不能建立在某種模糊意見之上,不能寄存在其他課程之中,必須有明確的文件作為指導。有學者早就指出:“長期以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字教育的教學目標得不到有效落實已是不爭的現實,因此進行全民漢字書寫教育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因此,書法教育必須有獨立的課程。
從概念上看,硬筆書法對應的應是軟筆書法而不是毛筆書法。硬筆包含鉛筆、圓珠筆、鋼筆以及其他材料堅硬的書寫工具,是從材料屬性的角度歸類得到的概念。那么以動物毛發甚至纖維為材料制成的書寫工具,從材料屬性來說應稱之為軟筆,并跟硬筆形成一組對應關系;但是在《綱要》中表述為“硬筆與毛筆兼修,實用與審美相輔”,將硬筆與毛筆相對應,很顯然這是表述上的不嚴謹。
從實體上看,書法不能簡單地看作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的合體。《意見》中提出:“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現對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提出以下意見。”如果我們將書法教育分為軟筆書法教育和硬筆書法教育,那么前者完全符合文件原意,但是后者不能完全符合。就算硬筆書法教育是屬于素質教育的內容,那么其是否是民族優秀文化,是否與軟筆書法具有相同的藝術性質,這一問題將在下文深入討論。因此,書法這一概念在必要的時候必須明確分為硬筆書法與軟筆書法,如果僅以“書法”和“書法教育”為主語行文,則會模糊軟筆書法與硬筆書法兩者的差異,也就模糊了硬筆書法的課程性質。在實際操作中,硬筆書法既不能與語文課的寫字相區別,又不能與軟筆書法安排在同一課堂,否則使得書法課程的性質變得模糊。有研究者曾對學生和家長進行調研,數據顯示大部分人不清楚書法課程的性質。從這一點上看,《意見》與《綱要》本身的邏輯與概念不夠嚴謹,是導致實踐中書法課程性質模糊的一個主要原因。另外,硬筆書法是單獨開設課程,是融入語文教學,還是融入藝術課程?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討論硬筆書法身份屬性。
在《意見》中,未對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做出明確區分,只在“書法的教學要求”一小節中對硬筆和軟筆做了簡單的區分。這種表述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誤解——包含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兩部分內容的書法教育具備一種統一的教育性質。實際上,軟筆書法與硬筆書法具有不同性質,而兩者的教育課程也應當具有不同的性質。
軟筆書法在古代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在毛筆被現代書寫工具替代后,軟筆書法演變成一種純藝術形式,原本的實用性被硬筆書法分得。中國書法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藝術,有兩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漢字的象形性特征,這一點從現在水墨藝術的歷史命運可以看出;其次就是書寫工具——毛筆。毛筆的屬性保證了書寫者能夠書寫出富于變化的筆畫形態和呼應關系,使書法在使用的基礎上上升為一門藝術。那么,硬筆書法依然是以漢字為書寫對象,但是書寫工具的特性限制了書寫形態的多樣化,尤其是在粗細變化方面,變得比較單一,這就非常難以提升到藝術的層面。做一個簡單比喻,如果以硬筆去畫傳統的山水畫或者花鳥畫,這種作品是不是屬于國畫呢?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硬筆書法的非藝術身份不但在理論上可以推證,在現實中硬筆書法也沒有被認可為藝術。我們可以說硬筆書法不是書法藝術,或者說其性質與軟筆書法藝術并不相同,兩者應該分開表述。但是《意見》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中,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書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藝術等課程中,要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書法教育。”這里的書法具體是指軟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還是兩者兼有,并沒有明確說明。在“書法教學的要求”中又寫道:“三年級開始,過渡到硬軟筆兼學。”若由此推測,上文中所說書法應是軟筆書法。文件接下來寫道:“在美術、藝術課程中所展開的樣式多樣的書法教學。”這應該又是專指軟筆書法,而并非硬筆書法。所以,包含硬筆書法與軟筆書法兩種課程性質的書法教育應當具有雙重課程性質,在認識與表述中這一點必須明確區分,需要出臺新的文件來確定這種差異,那么書法教育就會形成三種基本的形態。
第一,把硬筆書法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軟筆書法單列。這雖然看起來很像《意見》中的做法,但是此種形態實際上并非如此。漢字具有音、形、義三重特征,語文教學的最初階段就是認識漢字,在這一過程中很自然地會涉及漢字的書寫。因此,我們可以將硬筆書法與語文結合起來。但是,在現實教學中,硬筆書法在語文課程中沒有受到重視。為了避免硬筆書法教育名存實亡的現象,我們需要做出進一步的探索,不能停留在既有的認識和要求上。首先,調整語文教材,加大書寫比重,在教學實踐中增加寫字課時,語文課時應當分出一半給書法,尤其是在三年級以下的教材。其次,制定考核標準,漢字書寫的正確性是容易判斷的,但是美是一個較為主觀的判斷,需要一定客觀標準,尤其是將其納入考試中的時候。最后,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對在崗教師進行培訓,提升書法知識水平和書寫能力,對潛在的語文教師在大學階段開始開設硬筆書法課程,并在招聘考試中設置與硬筆書法相關的考試內容。
第二,硬筆書法單獨為一個課程,從語文教學中分離出來,與軟筆書法并列。目前來看,這種做法比較容易操作。不過,如此一來,教育部文件需要進行調整,必須從政策上明確軟筆書法與硬筆書法的差異,重新確定課程性質。軟筆書法作為藝術課,課程目標是通過技能學習,提升審美能力,兼及提升文化素養,最終達到美育的目的。硬筆書法作為基本技能課,其核心目的是滿足使用需求,培養美觀流暢的書寫能力,為軟筆書法的學習奠定一定基礎。
第三,將硬筆書法與軟筆書法合并為一課。硬筆書法與軟筆書法都是以漢字書寫為對象,漢字的結構規律、審美準則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通性。因此,將兩者進行整合具有理論的可能性,只是在現實中存在較大的困難。首先,必須編訂軟筆與硬筆兼容且具有完整體系的書法教材。就目前來看,無論是教育部審定書法教材還是其他培訓教材都沒有做到這一點,甚至在觀念上都沒有做出這種嘗試。其次,若將兩者合為一體,這對教師具有較高的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掌握硬筆與軟筆書寫能力和教學技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一大部分書法教師不能勝任。
關于以上所述書法教育的形態究竟哪一種更有科學性,我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討論,但是不能再以表述模糊的文件作為指導。寫字是人生中最為普通的活動之一。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生命的盡頭,我們離不開寫字。如果在做最普通的事情時就追求美感,那么這種努力不僅能提升個人素養——能寫出美觀的漢字,也能給學生傳遞出一種追求美感的習慣和意識。這種意識經過引導和沉淀將會融入生活的各個方面,那么我們的生活會不會因此變得更加美好?我想誰都不會不經深入思考就給出否定答案吧。如果我們相信書法教育是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的有效手段,那么我們就必須邁出堅定的步伐,制定邏輯和表述準確嚴謹而具有實操性的文件,明確書法課程的基本性質、數量及其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構建更為積極、合理的書法教育課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