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帥
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公益委員會委員
和上次一樣,前天大擴給我發信息讓我寫個推介文章時,我們大概已經失聯兩個月了:他去了蜀地傳道授業,我在金鄉正勞形于案牘。大擴在行內名盛,我實在不敢多言。他見我推脫,便知我虛偽,說:再寬你幾日吧,回去請你吃肉,再給你點好箋。如此,我便應了下來。
我記不清上一次品評大擴齋主的作品是什么時候了,約莫就是兩年前,他做了一批楷書印作品,風格面貌自然均在上乘,令我印象深刻。但此次他發我的作品,風格上卻嫌乎單一。因而我想,爽性這次說一說他這兩年來在楷書印創作中的變化提升吧。
我覺得第一個便是他在楷書印邊框處理上更為果斷豐富。流傳于今的宋元押印及其他經典楷書印作品,邊框的處理本就單一,整體又多是朱文,風格沿襲好做,求新求變很難。大擴還是費了相當多的腦筋:不僅嘗試多做白文,更在邊框處理上摻雜秦漢璽印、細朱文流派印風格。再加上對殘破的多變處理、曲直的取舍,這次的作品很明顯更為果斷、豐富,大有予取予求、胸有丘壑的自信—雖然如此,整體仍然和諧有致,并不嫌雜亂無章。第二是線條質感更趨完美。本次大擴所發作品,仍然極重線條質感,并又有新的進境。這次他發我的十幾個作品中就展示了鑄鑿印的盤剝銹蝕、盤條印的清秀峻拔、木刻版畫的尖銳利落、經文刻石的厚重活脫、宋元印中的疏散雅致……以上這幾個排比句固然俗氣,卻是實話。當然,不獨如此,大擴齋主在線條粗細、方圓上的變化選擇,也使得他的印面線條如同加了不同的濾鏡—雖則是一個取法源頭,但出來的作品卻各有風姿。第三是印面章法運用更游刃有余。在一些相關的學術論述中,章法尤受推重,但在大擴的作品中,我反倒覺得于他來說,章法真是沒怎么費勁:他本身在創作時,兼用石頭、陶瓷、古磚甚至木頭,多數是因形就勢,少見他琢刻印材,改變其原有形狀,因而絕大多數印面便在章法上占得“如出自然”的天趣。第四是在字法和章法上相互成就。楷書印少受傳統篆刻作品的篆法局限。所以在章法中需要輕重協調、曲直呼應、斷連結合、搭接變化時,大擴便“從心所欲不逾矩”地變換字法(字結構、字形狀)而成就章法,更稱一妙。還有就是前面說到他對邊框和線條的豐富處理,自然使得他的印章章法不落俗格。不得不感嘆:他真是一個天資聰穎、悟力過人的家伙。
多說一點,大擴齋在鈐印時,對印泥的選擇,打印泥的薄厚、干濕、濃淡,鈐印的力度,打印花的紙張選擇等,均有自己的一套理解,絕不將就。我想這也使他的線條風格更具個性—我甚至在他的印中理解了一些“錐畫沙”的玄妙。

陳浩 寫我湖山3.2cm×3cm2022

陳浩 沉默是金3cm×3cm2022

陳浩 清溪淺水行舟3.6cm×3.2cm2022

陳浩 守虛白而遺榮6cm×2.8cm2022

陳浩 結茅屋于云邊7cm×4cm2022

陳浩 十方坐斷 千眼盡開3.2cm×3cm2022

陳浩 生歡喜心3cm×3cm2022

陳浩 開張天岸馬3.4cm×3cm2022
因循舊制,還要批評幾句。大擴除卻印章創作在行內屢受肯定之外,他的書法、繪畫也都實力不俗。大擴的書法給予他的印章創作很多營養,尤其是在字法變化、字口斷連、交叉搭接上,多有助益;但現在來看他新近的書法作品或多或少受了印章創作的影響,線條及章法太過于靠近印章,以致失去了一些簡淡自然。大擴歷來推崇書畫印作品風格的統一而不是“各自為戰”,我想他是能看到并且可以克服的。畢竟以他的天資,將對理念的理解實踐到手中的作品上,簡直如反掌觀紋。

陳浩 覺今是而昨非4cm×4cm2022

陳浩 虎虎有生機6cm×6cm2022

陳浩 飲且食兮壽而康7cm×6.5cm2022

陳浩 得過且過3.2cm×2.8cm2022

陳浩 一張琴一溪云一壺酒5cm×5cm2022

陳浩 是非無古今8cm×8cm2022
坊間多論,大擴客諸高等院校傳道授業,書畫印章亦多為人所重,課徒鬻印間,家境也可稱小有,是謂“食金石力”;又劍眉星目、容貌甚偉,本可安心當個貴公子,卻偏偏對民生多艱生出很多感慨,借著作品和放蕩不羈的性子嬉笑怒罵倒也未彎了脊梁,是謂“養草木心”。
大擴身邊師友臥虎藏龍,高人眾多,文筆拔萃者不可勝數,余作贅文實在頗感惶恐。
補堂
壬寅五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