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周宛怡,姜勁暉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2021 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通過減少作業總量和時間來降低學生負擔,并鼓勵學校提供多樣化課后服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外,為貫徹“雙減”政策,教育部還鼓勵推動“雙增”,一是增加學生在校的戶外活動、體育、藝術和勞動,二是增加學生在校外的體育和美育活動。讓教育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休閑體育活動是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體育是人們在余暇時間為愉悅身心而進行的身體鍛煉活動,這類活動具有娛樂化、個性化的特征。它包括花樣跳繩、輪滑、趣味足球、棋類等,是人們參與社會交流、互助、合作的重要橋梁,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良好個性形成,提高綜合素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各地中小學有效優化了學校快樂大課間、課余體育競賽,成立體育項目興趣小組,以豐富的活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雙減”政策實施為中小學休閑體育活動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雙減”后,如何科學利用課余時間是需要認真思考的現實問題。據統計,我國中小學網絡成癮率為10%,相當一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電子游戲相比,傳統的兒童休閑體育活動,如打陀螺、放風箏和跳繩等雖具有一定樂趣,但“智力”魅力不足,對當代少年兒童的吸引力遠不及以往。因此,需要學校、家長以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有益的活動。
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休閑體育有助于體育課程的創新,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休閑體育項目中,棋類自古就是人們教導兒童的一種益智游戲。博物志記載一個傳說:圍棋是堯創造的,用來教導自己的兒子。北宋名畫《長春百子圖》中描繪了兒童圍棋嬉戲的畫面。圍棋、中國象棋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開發智慧、培養品格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教育功能。2020 年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廣包含棋類在內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將棋類項目融入學校體育中,能夠有效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讓孩子們接觸并喜愛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對實現學生的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意義。棋類活動是開展中小學休閑體育活動的優質項目。
目前,中小學棋牌類師資嚴重匱乏,學校棋類活動的開展主要由兩類老師組成:少部分是由有棋類基礎的學校教師任教,多以校本課程,室內體育課的形式開展。大部分老師是聘請校外各種培訓機構的業余棋手在學校作課外活動指導。這些外聘老師雖具備一定專業技能,但是多數缺乏教育學學歷背景,沒有教師資格證。個別教師的職業素質較低,存在夸大棋類能夠開發智力的功能,為校外培訓班拉攏生源、推銷私課等利益傾向,而對棋類項目的育人價值體現較少,對優秀傳統文化宣傳較少。這些情況明顯制約了棋類休閑體育活動在我國中小學的開展。
2.2.1 圍棋在中小學棋牌教育中普及率最高,成為最受歡迎的項目
目前,圍棋已經成為中小學普及率最高的棋類項目,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圍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北京、上海、浙江、湖北等有條件的大城市及省份率先在一些中小學開設圍棋課程。僅廣東省汕頭市就有100 多所小學開設圍棋課程,河南省2010 年、2011 年中小學圍棋段位賽參賽人數均超過4000 人。體育總局棋牌管理中心遴選220所學校為“全國中小學棋類教學實驗基地”。由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的全國中學生圍棋錦標賽等賽事的舉辦,極大地促進了圍棋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使其成為中小學棋類教育中最受歡迎的項目。
2.2.2 國際象棋在部分城市得到一定普及
我國一些大中城市的小學,國際象棋的普及程度較好。我國國際象棋女子棋手在國際大賽中連續取得優異戰績,起到了巨大的宣傳作用,許多國際象棋職業棋手投身于青少年的培養工作中,各省市的中小學國際象棋比賽參與者眾多。目前,全國已有300 多所“國際象棋特色學校”。國際象棋在我國中小學的普及工作,受到了國際象棋國際棋聯的稱贊。
2.2.3 中國象棋群眾基礎廣泛,但在中小學棋牌教育中尚未普及
中國象棋是我國的傳統棋種,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愛好者甚至超過圍棋。但在學校領域,中國象棋普及程度卻落后于圍棋和國際象棋。原因主要是受國際影響力、思想觀念的影響。中國象棋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應當重視中國象棋在中小學的普及,把它作為一種積極健康的休閑方式,既能豐富校園生活,又能發揮其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的功能。
2.2.4 國際跳棋和五子棋在少數省市開展較好
國際跳棋和五子棋簡單易學、特別適合在中小學推廣。近年連續舉辦的全國中小學國際跳棋和五子棋比賽,對這兩個項目走進校園有著積極的影響。據統計,國際跳棋70%的參賽棋手都在16 歲以下,湖北省是國際跳棋開展較好的省份。五子棋目前在中小學普及率不高,浙江是國內青少年五子棋運動開展較好的地區。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必要條件,直接決定課程實施的條件是人力、物力和財力。隨著棋類運動的普及,校外棋類培訓在大中城市越來越多,也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青睞。但在中小學校園中的開展呈現出地域不平衡的問題。主要制約因素是棋類的課程資源不足,難以支撐大范圍的開課需要。表現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不突出,體育教師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力軍,應該主動創造和挖掘課程的多樣化資源。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不足,傳統項目和新興項目開發未能滿足學生需求。棋類課程資源開發力度不足,減緩了棋類進校園的速度。
師資匱乏問題需要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共同努力解決,才有利于中小學棋類教育的健康發展。體育教師應當成為指導組織校園棋類活動的主體。體育院校更要高度重視對棋類師資的培養。如今,已有部分院校把棋類項目作為選修課列入教學計劃中。少數體育類院校,如武漢體育學院和陜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等,通過運動訓練專業單招的方式,招收具備二級運動員等級的棋手來培養圍棋的專業師資。許多學校都鼓勵青年教師不斷更新和豐富專業結構,拓展新的項目,成為一專多能型教師。體育教師應當成為指導組織校園棋類活動的主體,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學習棋類項目,如下載棋類項目教學軟件,訪問棋類項目專業網站,參加棋類培訓等,更新和豐富專業結構。此外,中國棋類協會也在加大教練員的培訓和認證工作,在各省和高等院校合作開設教練員培訓班,以此推動棋類教師的培養。
休閑體育的目的是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并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為了更好地開展校園休閑體育活動,班主任可以發揮其主導作用,組織有關棋類方面的主題班會,宣傳棋類知識,支持棋類項目課外活動的開展。除了體育教師推廣棋類活動、班主任大力支持外,還應拓展活動空間,加強“家校”合作。現代家庭都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鼓勵家長們在余暇時間與子女一起下棋對弈,其樂融融增進親子感情,父母的鼓勵能夠幫助孩子在面對競爭和勝負時更加豁達自信,引導孩子享受對弈樂趣,對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
3.3.1 棋類設施資源的開發
棋類活動對場地的要求不高,一間普通的教室,擺上磁性大掛盤就是棋類活動教室。目前大多數中小學教室都具備投影儀等現代教育設備,能夠有效輔助教師授課。圍棋、象棋、國際象棋教學軟件日趨成熟,比如MultiGo 軟件能夠清晰快速地展現圍棋技術變化。國際象棋APP、中國象棋APP、弈客網絡對弈平臺等軟件的開發也讓學生可以使用網絡進行練習,在網上組織比賽,從而有效解決時空問題,增加練習的靈活性。同時,人工智能裁判也有效解決了一名老師面對學生20 盤對局分身乏術的窘境。
3.3.2 活動內容資源的開發
作為智力運動的棋類項目技術復雜多變,應當依據學校體育總體目標,對校園棋類活動內容進行設計,如簡化規則、降低難度,器材方面適度改造,以適應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更好地調動學生興趣。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①簡化規則:圍棋不要求收完官子再判斷勝負,讓學生在過程中充分感受對弈、吃子的樂趣。②簡化戰術:只保留簡單的基本戰術,不強調對局過程中的階段性任務。③融合內容:以基礎技術為主線,融合歷史、詩詞、禮儀等文化內容,培養學生對棋文化的認識,促進學生德智美等多方面的發展。④改造器材:為了便于低年級學生學習,圍棋先采用9 路、13 路小棋盤教學,逐步過渡到19 路棋盤,內容由易到難。中國象棋、國際象棋等棋類的教學同樣以文化熏陶、簡單技術教學為主。還可以將棋子卡通化、擬人化,拓展游戲環節,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3.3 積極開發校內外資源
在中小學內開設棋類等休閑體育活動是十分有益的,能夠讓學生們在快樂中體會學習的樂趣。中小學棋類課程的教學形式大體有三類:校本課程、室內體育課、校內課外培訓班,以校本課程和校內課外培訓班的形式為主。許多中小學在《體育與健康》大綱的指導下,根據學校所擁有的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重在強調學校辦學特色、對學生個性形成以及教師職業素養提升都有著顯著的作用。“雙減”之后,為了拓展課后服務渠道,學校應當積極開發棋類校外資源:發揮好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活動場所的作用,開發各種趣味活動,普及教育等。調動各級各類棋類協會的積極性,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區縣市的棋類競賽,為青少年棋類活動提供場地設施和課外活動指導。
休閑體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雙減”背景下校園體育課程受到更多關注,為休閑體育融入學校提供了條件。棋類活動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它將競技、娛樂、教育融匯一體,是豐富多彩的校園休閑體育活動項目之一。棋類活動的實施需要有廣泛的資源支撐。多元化推動棋類師資的培養,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是落實休閑體育入校園的關鍵。開展中小學棋類活動,應對棋類項目進行必要的設計和改造,對技術和規則進行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智力競技體育帶來的快樂,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使豐富多彩的棋類運動成為廣大學生課余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