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鑫 王 沖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200;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廣西 桂林 541200)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教育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聯網+教育”就是信息時代的產物,以“幼加”App為例,其是在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通過程序化、標準化和數據化的手段,結合用戶群體需求的差異化,借助App工具,將教育信息有效區分,以增強幼兒園課堂教學實踐的互動性,提高“互聯網+教育”技術手段在幼兒園方面的應用,達到有效保障幼兒的安全,實現家長與園區信息高效互通,提高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水平,確保幼兒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下學習成長的目的。并有針對性和方向性的衍生出為特定群體量身定制,融合線上線下結合的創新發展方式所設計的App。本文基于“互聯網+教育”發展背景,以“幼加”App設計為例,分析研究幼兒教育類App界面設計思路。
互聯網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依托互聯網技術,幼兒教育行業正在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我國互聯網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萌發、發展、井噴式普及。自萌發以來,與時俱進,開始成為開放性學習平臺,形成了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線上教育提供資源和工具,線下教育側重于人的成長,協同發展的形式。隨著互聯網和教育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教育”的形式將越來越深入到生活的各個環節。
幼兒教育教學需要創新,幼兒教育與“互聯網+”結合,符合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基于“互聯網+教育”的幼兒園App設計研究是對幼兒教育的一次迭代優化的全新嘗試,它擺脫了傳統教育信息不完善、空間、時間等限制,使教育信息同步化,讓家長可以全面掌握幼兒園的辦學情況以及了解孩子的成長軌跡,對老師的工作也有極大的輔助作用,為廣大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此外,有趣的交互體驗也可以吸引幼兒注意,讓幼兒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對幼兒教育的發展和商業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基于“互聯網+教育”的幼教App,其目標用戶是對幼兒教育有需求的家長和老師。以濟寧高新區三家幼兒園老師、家長為例,研究通過問卷調研與用戶訪談的形式開展,來獲得“互聯網+教育”幼教App的用戶需求等相關信息,并挖掘其內在需求。共發放問卷250份,有效問卷210份,老師占比10%,家長、教師占比90%。受訪群體中的男女比例分別為37.5%、62.5%,年齡主要分布在24~35歲。
在設計調研階段,僅有3%的受訪者對基于“互聯網+教育”家校合作新模式有相關了解;有78%的家長受訪者自主購買幼教App提供早教內容的學習;3~5歲的幼兒均在不同的平臺(如廣播、電視、書籍等)學習過教育內容;有100%的幼兒教師自主學習網絡課件豐富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對具有代表性三類的目標用戶進行分類,對其需求功能進行分析,以此構建App的功能框架。
通過問卷調查與用戶交流,結合各類上線的幼教App競品分析,以及針對幼兒、老師、家長不同的定位需求進行分析,得出在基于“互聯網+教育”的幼兒園App設計中,產品功能需求包含以下五方面:
(1)教學需求。學習是功能的核心需求,教育教學信息同步化,是教學中的關鍵一環,“互聯網+”背景下,結合網絡資源共享的特點,分類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教學信息,布置趣味性的課下問題,保障幼兒在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創建多樣課堂線上、線下教學新模式,提高用戶黏度。
(2)交互需求。友好的交互可以提高幼兒與家長的互動性和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為核心需求的基礎上,教學的交互體現在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多樣性上。教學形式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互動方式上,內容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日常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在“互聯網+”信息背景下獲得的不同領域的知識的方式上。
(3)安全需求。近年來校園暴力、監管不當等相關問題在幼兒園中層出不窮,特別在2021年疫情爆發的社會大環境下,幼兒安全管理的失責問題也給管理者敲響了警鐘。要建立完善的幼兒園軟、硬件監管幼兒安全,為幼兒提供穩定、和諧、健康的學習生長環境。
(4)社交通訊需求。用戶間可以通過班級信息分類,借助社交平臺,進行雙線溝通,或三線溝通,免去了家長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信息不暢的問題。
(5)數據記錄需求。面向三類用戶群體,進行統一公告,平臺提供校園介紹、升學報名、財務收款的綠色通道等模塊。解決了信息數據雜亂,憑證查找困難等問題。
根據“幼加”App的功能定位,構建了信息架構。經過前期調研、功能定位,“幼加”App的信息框架具有五大模塊:首頁、通信、打卡、進修、我的。
其中,首頁是第一交互界面,不僅需要清晰展示首頁的內容設計,還是基本的核心功能設計,因此幼加App將報名系統、園區介紹、老師信息、課堂互動、線下教學以及繳費等模塊內容放置首頁,解決用戶的基本需求信息。
通信部分,“幼加”App改善了傳統微信交流的輸出形式,擴大了交流群體,使信息共享,也可自主選擇與其他用戶互動信息,打破時空限制在第一時間獲取幼兒在園信息,園區信息發布放置平臺顯示,保證信息傳遞統一準確。
打卡部分,“幼加”App中的AI人像識別設計仿真實驗輔助程序開發,該技術設計應用可有效保障幼兒的安全問題。該功能可建立幼兒親屬關系的人臉綁定,還可通過驗證碼進行臨時綁定,將準確圖像信息記錄,降低拐賣和丟失幼兒的風險。同時校內不定時直播共享課程,家長可查看孩子的生活成長片段,給予老師實質性的教學意見,既有利于孩子的生活成長,又可以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
最后,進修、我的部分,內容主要是通過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校作業、出勤率、考核等方面數據化比較,可以清楚地了解家長,老師雙方的特點和差異,進而彌補了幼兒園網絡資源建設中信息化教學模式不先進,教師缺乏信息技能的相關培訓等方面的不足,且統一了數據信息,查找憑證格式統一便捷。
基于幼兒、家長、園區三方用戶行為、認知、習慣及生活需求等特征,從App的互動性、功能性、審美性三個角度,提出面向幼兒、家長、園區三方的“幼加”App交互界面設計原則。內容包含簡約的界面設計、友好的交互方式、協調性的界面元素設計三個方面。
3.4.1 簡約界面設計原則
界面是人機信息交換的可視化形式,也是使用者與系統交流的載體。在App的視覺界面設計方面,主要通過色彩、圖標與圖文的頁面,布局排版設計來展示。用簡潔明快的視覺語言來為用戶提供便捷的視覺感受,簡明化于有序與和諧之中。“幼加”App設計基于IOS系統,設計規范屏幕尺寸為1242×2688px,字體為規范中標準的蘋方字體,在清晰的架構上,界面布局設計以拼圖組裝的形式進行分布,包括導航欄、狀態欄、標簽欄。界面中心局部分布著導航欄、列表流等不同的內容,通過分割線和分割塊的合理使用,對畫面進行合理分割,根據頁面的功能布局、結構層次等來實現主色、輔助色、強調色的配比,考量流動下界面間的色彩主次節奏并通過頁面之間的鏈接跳轉、邏輯層級關系在視覺風格上,采用卡片和平面的設計風格,獲得簡單的視覺效果(見圖1)。

圖1 “幼加”App界面設計
3.4.2 界面元素協調性設計原則
基于簡約的界面,元素與導航、邊框、圖標等通過擬人化的方式,以簡化、變形、透視等手法進行設計,更清晰直觀地展現輪廓、構造、特點。無論是從美感還是形象特征都充滿了童趣的氣息。圖標制作以突出信息為主設計,App界面以白色的背景為主色調,以藍色,粉色為主要基調,小面積的圖標進行頁面點綴,給予用戶和諧的視覺感受,同時統一卡通外觀頭像,符合“幼加”App的主題,獨特的IP圖像設計也使App更易于識別,用于首頁和引導頁面,不僅給用戶帶來親切感,更密切了用戶與應用的關系。
3.4.3 交互友好性設計原則
幼加App體驗學習中,用戶體驗學習具有可控性、安全性,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標準把幼兒教育教學功能體驗擺在首位。App界面是用戶的第一體驗,移動交互性是用戶體驗的主體,交互式媒體應用觸摸屏,不同于傳統的鼠標點擊,能多種方式的同App界面進行交互操作,獲取移動不同的交互體驗。根據學齡前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幼加”App通過設置兒童熟悉的常規動作,如點擊、按下、滑動等交互手勢,左右輕滑可自由切換課程,提升其認知發展,促進學習積極性。
文章通過對現有幼兒App與目標用戶的調研,發現“互聯網+教育”與幼兒教育信息結合不完善、交互不友好等問題,幼兒園合理把握“互聯網+教育”技術,加強對“互聯網+教育”網絡資源合理應用。提高幼兒園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希望通過研究,為相關設計提供一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