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興無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修葺一新的天安門城樓,一枚新制作的國徽懸掛其上。這是1950年至今,天安門城樓上經過三次更換后懸掛的第四枚國徽。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時,升起了國旗,奏響了國歌,卻沒有懸掛國徽。這背后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臥病在床的梁思成與林徽因商量設計國徽

▲ 周恩來和專家們查看國徽設計圖案

▲ 毛澤東主持討論國徽圖案

▲ 2019年10月,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新國徽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擬定新中國的國旗、國徽、國歌,并決定由籌備會常委會下設的第六小組負責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第六小組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著名教育家馬敘倫任組長,北平軍管會主任葉劍英、著名作家沈雁冰任副組長。
7月15日至26日,《人民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刊登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名義發布的《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詞)譜啟事(草案)》。其中,對國徽設計提出了三條要求:(1)中國特征;(2)政權特征;(3)形式須莊嚴富麗。
9月25日晚8時,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座談會,聽取關于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的意見。當時,國旗與國歌已基本確定。上會的國徽圖案只有中央美術學院張仃、全國政協鐘靈設計的5個相似的圖樣。討論時,大家認為“毛病很多”,還覺得這些圖案與政協會徽非常相似,且與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徽接近。
鑒于此,毛澤東認為馬上拿出國徽方案不太現實,提議國徽可慢一點定,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見大家沒有不同意見,就說:“原小組繼續存在,再去設計。”
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根據9月25日座談會的討論結果,通過了國旗、國歌等決議案,同時決定國徽圖案另行擬制。
開國大典后,周恩來提出應多邀請一些專家來共同設計國徽。第六小組即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成立設計組負責國徽設計。
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的國徽設計組由梁思成領銜。梁思成時任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教授。設計組主要由林徽因、莫宗江等建筑學家和教師組成。林徽因是梁思成的夫人,也是國內著名建筑學家,為營建系雕飾學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國徽設計組由張仃領銜。張仃是中央美院實用美術系主任、教授,1938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1949年擔任政協會徽和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的美術設計。設計組主要由張光宇、周令釗等美術家和美術教師組成。
為了確保在1950年國慶節天安門城樓掛上新國徽,兩個設計組的專家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分別擬制了新的國徽方案。
受開國大典啟發,中央美院設計組設計了一個以天安門為主體的圖案,外圈仍仿政協會徽形式。清華林徽因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以民族形式的玉璧為主體,以國名、五星、齒輪、嘉禾為主要元素,以紅綬穿璧的結襯托圖案整體。兩個圖案各有其特點,張仃大膽采用天安門圖形為圖案主體元素;林徽因首次將國旗上的五顆金星設計入國徽圖案。
1950年6月1日,第六小組將以上兩個國徽圖案,連同原來張仃、鐘靈設計的5個圖案,一并提交全國政協常委會審定。6月10日,政協第五次常委會明確國徽應采用天安門圖形。
6月11日,在第六小組的國徽方案討論會上,與會者認為兩個圖案各有所長,但“均未恰當”。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奚若、沈雁冰都對采用天安門圖形表示同意,強調它代表中國五四運動與新中國誕生之地。會議強調了采用天安門圖形作為國徽圖案主體的重要性。
會后周恩來約梁思成談話,讓他組織清華設計組按政協常委會提出的要求進行修改,再次強調國徽圖案中必須有天安門圖形,并要求禾穗不光要有麥,還要有稻穗。
6月12日,梁思成、林徽因召集設計組成員開會。梁思成傳達周恩來的指示和政協國徽審查小組的意見。有了明確的方向之后,梁思成、林徽因不顧病弱之軀,帶領設計組夜以繼日地研究、創作,梁家成了設計組的工作室,餐桌上、沙發上隨處可見國徽設計方案。大家分工協作,仔細推敲,使幾種元素達到最完美的組合效果,形成幾個圖案。
與此同時,張仃按照政協國徽組會議確定的設計原則,也帶領設計組開始了新一輪的圖案設計。
6月15日,兩個設計組分別拿出了新設計的國徽方案。當晚,周恩來親自參加了國徽方案討論會。梁思成闡述他們的基本看法:一是國徽不能像風景畫,以天安門為主體,把它程式化,而不是風景化;二是國徽不能像商標,力避輕率之感;三是國徽必須莊嚴。
這次會上,張仃對他們提交的新設計方案進行了說明:紅色齒輪,金色嘉禾,象征工農聯盟。齒輪上方置五角金星,象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齒輪嘉禾下方結以紅帶,象征全國人民大團結,國家富強康樂。
會議就這兩個國徽圖案進行了討論,認為兩組的意見需要統一起來。清華設計的國徽第一式與第三式合并,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內容,再整理繪制。
6月17日,清華設計組提交了新的修改方案。用國旗以及國旗映照下的天安門來表達新中國的政權特征,是這次國徽設計最重要的創意。整個大紅的底色上,五顆金色的五角星,仿佛一面巨大的國旗懸掛在天幕上;在天安門正面圖的襯托下,五星紅旗顯得更加壯觀、莊嚴。
6月20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會議廳的白墻前,參加評選的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兩個小組設計的國徽圖案并排懸掛起來供委員們評審。周恩來主持了評審。
經過多次修改完善,兩個設計組給出的國徽圖案定稿在風格和創意等方面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趨同。審查小組在兩個設計圖案前,難做取舍。這時,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一句話打破了僵局:“清華大學設計方案中的天安門生動、逼真,看上去感覺深沉,天安門前的廣場也感覺非常開闊。”聽了他的話,周恩來頻頻點頭,指著清華的第二圖說:“就定它吧。”并提出稻穗要畫得向上挺拔一些。最后周恩來要求:圖案提交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時,附一個說明書,以便表決時看得更清楚一些。
梁思成因病沒有參加會議,派了清華大學營建學系秘書朱暢中與會。朱暢中回到清華,向梁思成、林徽因報告了會議決定的結果,林徽因激動地落淚了。她抱病帶領設計組根據周恩來的意見,連夜又進行了細節加工,并重新繪制了國徽圖案,還在圖案下方用隸書寫了圖案說明。
雖然國徽設計以清華大學設計組的勝出而告終,但是整個國徽圖案的設計和完善,以至最終定稿,凝聚了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兩個設計組的共同心血,尤其是張仃將天安門元素引入國徽圖案設計,更是功不可沒。
6月23日下午4時,全國政協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一屆二次會議。在會議主持人毛澤東提議下,全體代表以起立表決的方式一致通過了清華大學設計的國徽圖案。
6月28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通過了國徽圖案,標志著國徽圖案最終確定下來。
國徽圖案的通過并不意味著國徽的誕生,因國徽要懸掛于建筑物的上方中央,是一種立體浮雕。從平面設計到立體浮雕模型,是一種再創作,需要專業雕刻家來完成。中央將這項工作交給了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推薦雕塑教授高莊負責國徽浮雕模型的設計和定型。此時已到7月,中央要求盡快拿出模型,以便在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讓國徽與全國人民見面。
時間緊,任務重。高莊首先仔細研究了平面的國徽圖案,他對其中一些細節不太滿意,認為有必要對國徽設計圖案做些修改完善。但同事們都提醒他,國徽圖案是經過國家最高層會議通過的,不能隨意改動。高莊就向梁思成反映自己的想法,梁雖贊成高的意見,但對國徽圖案是否能修改梁也不能做決定。
高莊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大膽舉動,給毛澤東主席寫信直陳修改國徽圖案的想法。他在信的開頭寫道:“主席,您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個藝術家……”朋友認為他這樣寫很不妥,但他堅持把信寄了出去,然后按自己的思路開始國徽模型的塑造。他不顧盛夏酷暑,經過反復構思、琢磨,終于完成了這件引以自豪的作品。
然而,國徽模型送進中南海后,有關方面說他擅自改動國徽圖案,是“違法”的,必須按原圖紙重做。在這種情況下,高莊只好按原圖紙重新制作。
過了不久,事情有了轉機。毛澤東對高莊的信作了肯定性的批復。周恩來委托彭真與康克清專程去清華大學向高莊轉達毛澤東贊同修改國徽圖案的意見。毛澤東的支持與鼓勵,使高莊備受鼓舞。他對國徽模型進行了新一輪的精雕細刻。
1950年8月18日,國徽審查小組審定國徽的浮雕模型。高莊在會上就國徽圖案修改部分做了說明。與會者認為,修改后的國徽浮雕模型整體與局部風格更為統一,莊嚴大氣又自然美觀;綢帶的修改較舊圖更有力,更規律化;稻粒的修改仍有豐富感,但不凌亂瑣碎;將非正圓改為正圓,易于仿制。遂“同意高莊同志等修正的國徽浮雕圖案”。
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了國徽及圖案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征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宣告誕生,共和國有了屬于自己的莊嚴標志。
為了保證在國慶一周年紀念日能夠將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張仃帶領美術供應社的員工按時完成了木質國徽的制作任務。國徽制作任務完成后,政務院為梁思成、林徽因、高莊、張仃等8位主要參加設計制作的人員頒發了獎勵:每人800斤小米。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他們全部捐給了抗美援朝前線。
1950年10月1日,在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城樓上方的正中央,高懸著嶄新的國徽。這是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第一枚國徽。國徽金光閃閃,引得廣場上的人們駐足仰視。
1951年5月1日,沈陽第一機床廠精心制作了一枚金屬國徽取代了木雕國徽。1970年,天安門大修,用純松木制作了一枚新國徽,替換下懸掛了近20年的金屬國徽。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之際,一枚木質結構的新國徽掛上了天安門。這枚新國徽不僅工藝精湛,而且使用期限可超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