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過去10年,我國住房供應規模持續增加。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累計132.34億平方米,是上一個10年的2.2倍。
“僅從數據來看,這10年是我國房地產了不起的10年、輝煌的10年。”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原副主任顧云昌說。
在他看來,數據背后是我國居民居住條件的不斷改善。除住房供應規模增加外,我國還織密了住房保障網,確立了涉及住房發展方向的“房住不炒”的長效機制及購租并舉的政策導向等。

顧云昌

10年來,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16.3萬個,惠及居民超過2800萬戶,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實行垃圾分類,覆蓋1.5億戶居民。

過去10年,全國住房公積金實繳人數從1.02億人增長至1.64億人,100多萬靈活就業人員也參與了住房公積金制度。全國累計提取住房公積金12.44萬億元,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10.28萬億元、2736萬筆。
既是民生問題,住房保障也是發展問題。從民生上講,住房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住房投資和建設既能夠拉動投資,又能促進消費,對經濟穩增長有著重要意義。
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的事。在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方面,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市場化的關系、住房發展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關系、需要和可能的關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關系。
從建造大國邁向建造強國,中國建造持續改變著中國的面貌。2021年,我國建筑業總產值達到29.3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增加值達到8萬億元,占GDP的7%;吸納就業超過5000萬人。
這10年,是我國房地產業發展速度最快、房地產市場規范程度不斷提高的10年,人民群眾居住條件顯著改善。從我國住房供應規??矗瑑H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這期間累計就達132.34億平方米。
規模大、鏈條長、涉及面廣,房地產業對經濟金融穩定和風險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統性影響。除了住房供給增加外,還加強住房市場的調控?!皥猿帧孔〔怀础亩ㄎ唬粚⒎康禺a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和手段,通過因城施策,從而促進房地產業的良性循環和平穩發展?!鳖櫾撇f。
“房住不炒”,提出于2016年。當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要求回歸住房居住屬性。
具體要求是,要從實際出發,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抑制房地產泡沫,防止出現大起大落。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再次明確了未來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主基調。“在長效機制的指導下,各地因城施策、分類指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監管體系,堅定不移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闭劶啊胺孔〔怀础钡膶嵤┬Ч?,顧云昌說。
實現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必須從完善住房供應體系入手。為此,我國確立了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
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通過購買商品房改善居住條件的同時,也有一些住房困難群眾沒有住房或居住條件較差。解決這類群體的住房需求,僅靠市場的力量難以做到。
區別于商品性住宅,在保障房建設方面,我國強調政府必須“補好位”。因為總有一部分群眾由于勞動技能不適應、就業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臨住房困難,政府必須“補好位”。
顧云昌說,過去10年,是我國歷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時期。
在為困難群眾提供基本住房保障方面,我國累計完成投資14.8萬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4億多群眾實現安居夢。
顧云昌認為,保障房的“蛋糕”做大的同時還要切好。唯有如此,才能確保需要幫助的住房困難群眾能夠真正受益。
在加大投入、建設的同時,住建部還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包括金融、財稅、土地等配套政策,也包括保障性住房的準入、使用、退出、運營管理機制。目前,地方多主體、多渠道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住房保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將建設籌集650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可解決近2000萬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
通過購買商品住房,越來越多的群眾實現了居住條件的改善。
從購房來看,住房公積金惠及群體逐步擴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過去10年,全國住房公積金實繳人數從1.02億人增長至1.64億人,100多萬靈活就業人員也參與了住房公積金制度。全國累計提取住房公積金12.44萬億元,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10.28萬億元、2736萬筆。
此外,為幫助部分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家庭購買共有產權住房,我國還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2014年4月,北京、上海等6個城市開展共有產權住房試點。到2021年底,北京已累計籌集共有產權住房約8.3萬套,上海已簽約13.6萬戶。
和購房市場相比,住房租賃市場是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住房問題的重要渠道。以往,租賃市場的短板,不僅影響了租住群眾的獲得感,也放大了供需的不平衡。
“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對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解決城鎮居民的住房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鳖櫾撇f。
為支持租賃住房方式,我國加快構建租購并舉的住房體系。為確保購租并舉落到實處,還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
談及租房市場發展的關鍵,顧云昌認為,一方面是培育住房租賃市場,另一方面是加強規范。在培育的同時,政府還要整頓租賃市場秩序,加大土地和金融支持力度,減免稅負,規范市場行為,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緩解大城市的租房問題。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樓房林立、各具風格的小區見證著居民居住條件的不斷改善。
隨著住房供應規模持續增加,我國住房短缺矛盾逐步得到解決。實現了“有房住”之后,群眾越來越關注能否“住好房”。
其中,棚戶區改造是我國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民生工程,目的是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兼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10年來,全國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4300多萬套,幫助上億棚戶區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
為實施棚戶區改造,相關部門密集出臺金融支持、稅費減免、資金補助、土地供應、專項債券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
繼棚改之后,老舊小區改造成為重點。10年來,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16.3萬個,惠及居民超過2800萬戶,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實行垃圾分類,覆蓋1.5億戶居民。
讓居住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提升居住的幸福感。通過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我國的城市安全發展基礎不斷夯實,整治完成了60個重點城市排查出的1116個易澇積水區段,系統治理城市內澇。
這10年,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顯提高。
2021 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建成區面積6.2萬平方公里,城市燃氣普及率98%,供水普及率99.4%,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8.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4.87平方米。
談及住房品質的提升,顧云昌說,過去10年間,從規劃設計水平、房屋質量水平、內部裝修水平、配套完善水平等都有很大的發展?!霸谫徺I好品質房子的同時,群眾現在也越來越看重能住得好的房子。”他說,“實現住得好,不僅要求房子有好的品質,而且還要有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