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江宇

醫療衛生是人民最關心的民生問題,這次醫改從“非典”開始醞釀,2009年正式啟動,但改革最重要、最關鍵的步驟和最實質的進展,都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取得的。
10年來,我國醫改邁出了堅實步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校正了醫改的方向,找到了以三明醫改為代表的正確改革模式,“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所緩解,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特別是衛生健康體系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10年間,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增長到78.2歲,超過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2021年為76.1歲),充分展示了醫改的成效。
同時,醫改的成效還是初步的,我國衛生健康體系存在的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老齡化給醫療衛生體系帶來新的挑戰,醫改需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改革的整體性、協同性,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匹配的衛生健康制度,讓中華民族成為身心健康的民族。
2003年“非典”到黨的十八大之前,經過爭論初步確立了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性質的方向,開始進行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0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本輪醫改正式啟動。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特別是2016年召開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以來,我國衛生和健康事業進入了全面建設健康中國的新時期。這個時期最明顯的標志是,針對社會上仍然廣泛存在的醫療私有化、市場化的主張,以及有關方面一度試圖以醫療衛生產業化作為經濟增長點的做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鮮明指出:“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新的歷史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講話,把人民健康作為重大政治問題和實現中國夢的基礎,置于黨治國理政全局,提出新時期我國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確立了建設健康中國的目標,衛生健康工作從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重點擴展到以全方位、全流程保障人民健康為重點,這是我國衛生健康工作的又一次飛躍。
10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委員會)會議,對深化醫改作出部署。特別是2017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指出,主要負責同志要有改革擔當,在關鍵問題上要敢于拍板,只要符合黨中央要求、符合基層實際、符合群眾需求,就要堅決改、大膽試。改革是奔著問題去的,要解決問題就要針鋒相對。這次匯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關鍵時刻又一次對三明的高度肯定。三明醫改因調整醫藥目錄、壓縮藥品耗材虛高價格,受到一些藥品經銷商的抵制,一些人為保護既得利益發出了不少質疑的聲音。有人說,三明醫改成了一座改革“孤島”。針對這些情況,會議明確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邊的0,1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我們在過去成績的基礎上,還是繼續把衛生健康事業朝前發展。”
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部署著力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要求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負責醫改,統一推進“三醫聯動”改革,體現了突出重點、集中精力打殲滅戰的決心。10年來,醫改試點全面展開。福建省強化醫改領導體制、三明“三醫聯動”和藥品流通“兩票制”改革,云南等省份推進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上海市實行市級公立醫院院長績效考核,江蘇、福建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上海、浙江、鎮江、青海等地加快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浙江省杭州市借助信息化改善醫療服務等,就是多年來涌現出的、實踐證明比較成功的典型。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福建三明。2012年以來,三明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由醫改領導小組組長詹積富具體組織,在所有22家縣級(含)以上公立醫院實行綜合改革,徹底取消藥品加成,大刀闊斧整頓藥品流通使用秩序,大膽突破事業單位分配制度,實行醫生(技師)和臨床藥師年薪制。三明的改革觸及了公立醫院的核心體制機制,打破了藥品流通使用環節的利益鏈,扭轉了院長和醫務人員的激勵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專題部署公立醫院改革,基本思路就是推廣福建三明等地的成功經驗,通過全面落實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辦醫和管醫的責任、建立公益性的新制度、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用“兩票制”等辦法減少藥品流通環節、凈化流通環境,實現堵后門、開前門,扭轉醫院和醫務人員行為目標,讓他們主動維護人民健康、控制醫療費用。
同時,這一階段的醫改,在許多方面都有顯著推進。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深化醫改工作。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醫改領導小組組長,其中,19個省份的省、市、縣三級都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醫改領導小組組長,“一把手”抓醫改,一抓到底。
各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因地制宜推廣三明經驗,都制定了推廣三明醫改經驗的實施方案,按照“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的要求,推進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醫療服務價格、薪酬制度等這些方面的聯動改革。各地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2017年所有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2019年取消耗材加成,同步調整運行機制。不斷加強黨對公立醫院的領導,完善醫院內部管理制度,深化人事編制制度改革。各省份落實國家集采,開展省級集采和省際聯盟,協同推動醫藥和醫保高質量發展。內蒙古牽頭10省(區),開展臨床常用藥帶量采購,平均降價超過50%。陜西等省份通過定點生產、協商調劑等方式,解決短缺藥的供應保障問題。云南等省份完善處方審核和點評機制,促進合理用藥。各地加快建立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山東在全省范圍內推進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和按病種分值付費(DIP)改革,試點覆蓋所有地市。安徽推進編制“周轉池”制度,合理增加公立醫院人員編制。江西、廣西等省(區)在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引進、高級職稱評審等方面,賦予公立醫院更大的自主權。上海等11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率先以省份為單位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探索各級各類、分門別類的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路徑。
10 年醫改取得了顯著成效。群眾“看病難”問題有效緩解,2021年,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相關專科的跨省就醫較2019年下降9.3%,就醫秩序更趨合理。群眾“看病貴”問題得以減輕,已開展的7批集采中選藥品平均降價超過了50%,兩批耗材集采平均降價超過80%,累計節約費用約3000億元。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支出的占比下降到27.7%。2020年,三級公立醫院門診預約率達56.6%,合理用藥水平穩步逐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達到服務能力標準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占比達到53%,全國累計建成社區醫院2600余家,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就診率超過90%。各類醫聯體超過1.5萬個,這是醫聯體為提供一體化、同質化醫療服務發揮了有力支撐作用,在上下聯動上不斷增強。
2020年以來,經過深化改革的醫療衛生體系,經受住了疫情防控的嚴峻考驗。我們采取嚴格的防疫措施,避免了幾百萬人口的死亡,避免了上億人口的感染,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生命和健康的價值是無法用經濟指標來衡量的。“全民戰疫”的實踐證明,公益性是醫療衛生的本質屬性。醫務人員舍生忘死、頑強奮戰,正是因為我們實施確診患者免費治療,徹底切斷了醫患之間經濟利益的沖突,同時給予醫務人員必要的物質保障和崇高的精神激勵,讓他們回歸了白衣天使的本質。廣大患者和群眾對醫務人員倍加尊重,醫患關系融洽。
這充分證明,只要有科學的制度設計,公益性制度能夠更好地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得到群眾擁護。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抗疫斗爭,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人民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斷增強。這些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將帶來一系列更加艱巨復雜的國際斗爭。加快醫改步伐,既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長期防控疫情、提高群眾獲得感,也有利于應對外部環境突發變化、進一步展示我國制度優勢、奪取國際斗爭話語權、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這次疫情,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比。美國陷入金融危機和疫情危機,醫改也舉步維艱,如果我們能夠順勢而上,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公立醫院、信息化、中醫藥等制度優勢,建成世界領先的醫藥衛生體制,將充分展示我們黨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精神,成為新時代的發展亮點,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將是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國家長治久安留下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