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長 金維剛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就業問題高度重視,始終把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
近年來,就業更是被擺在“六穩”和“六保”的首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就業工作的重要指示,為做好新時代就業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近10年來我國在促進就業方面取得歷史性成就,就業形勢一直保持基本穩定,逐步實現就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以及不斷增大的就業壓力,黨中央決定將“就業優先”上升為國家戰略。
1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部門出臺一系列有關促進就業的政策措施,就業優先戰略已經融入宏觀經濟的各個相關領域,其中包括人力資源服務、職業技能培訓、就業資金扶持、稅收減免、創業擔保貸款、創業孵化器、失業保險援企穩崗等,不斷優化就業創業環境,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量的市場主體像雨后春筍般地不斷涌現。
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市場主體已突破1.54億戶,為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10年來,通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并逐步實現就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就業規模不斷擴大。近10年來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1.3億人,平均每年新增就業1300萬人。在此期間,全國人力資源市場用工需求總體上都大于勞動力供給,供求關系保持基本平衡。到2021年末,全國就業總人數達到7.47億人,其中城鎮就業人數4.68億人。從總體上看,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二是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從就業的產業結構來看,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占比從2013年的31.4%、30.1%、38.5%轉變為2021年的22.9%、29.1%、48.0%。其中,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顯著增強,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已經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陣地,“倒金字塔型”就業結構已經形成。同時,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改變,農村勞動力持續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2014年城鎮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總人數比重首次超過鄉村。2021年城鎮就業人員占比提高到62.7%,比2012年增加了14.3個百分點。就業結構優化有利于促進就業高質量就業,并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金維剛
三是積極促進重點群體就業。近10年來,全國8000 多萬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水平保持穩定,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連年實現雙增長,年底總體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年均幫扶超過550萬失業人員再就業,每年幫助困難人員實現就業都超過100人。近10年來農民工就業總量增加了近3000萬人,并呈現繼續增長的態勢。其中,2021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增加到2.93億人,其中本地農民工1.21億人,外出農民工增加到1.72億人。
四是穩步提升就業質量。勞動者就業渠道更加多元,企業用工日益規范,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以上。失業率保持低位運行,近10年來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9%以內。其中,2021年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6%,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近10年來人社部門積極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以適應市場需求。通過初步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對各類勞動者提供技能培訓、使用、評價、激勵機制,使技能人才供給數量不斷增長,目前全國各類技能勞動者總量已經增加到2億人以上。同時,職工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年均增速超過GDP增速,2021年城鎮單位人員工資較2012年翻了一番。此外,各項社會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保障水平顯著提高。
五是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在促進就業方面的重要功能。近10年來,失業保險在特殊時期穩經濟主體、預防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幫助經濟實體穩定就業,在化解產能過剩、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社部開展失業保險援企穩崗“護航行動”,及時為企業紓困,幫助企業渡過難關。2019年,國家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拿出1000億元資金,推進職業技能提升,促進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提升,使其更加符合市場需求。2020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國家組織實施企業穩崗擴崗專項支持計劃,其中包括將企業及其職工上年度繳納失業保險費以適當方式予以返還,盡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六是就業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在黨中央組織實施的脫貧攻堅戰中,就業扶貧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制定有關就業扶貧政策措施,有組織地幫助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轉移到城鎮就業或在鄉村企業就業,在貧困村創辦就業幫扶車間,并與相關公司合作,形成產供銷的市場運行機制,為貧困戶就地提供脫貧的就業渠道。易地搬遷就業幫扶、鄉村公益性崗位等系列就業幫扶政策,讓貧困人口斬斷窮根,過上了幸福生活。
七是人力資源市場服務事業蓬勃發展。2021年底,全國共有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5.9萬家,是2012年的2.1倍。僅2021年,整個行業為3億人次勞動者提供了就業、擇業和流動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業企業為滿足用工企業生產經營、減少摩擦性失業發揮了巨大作用,更為勞動力在一二三產業間流動提供了靈活的市場通道。其中在“十三五”時期,全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累計舉辦招聘會119萬場,推薦高端人才744萬人次,服務用人單位1.9億家次,為11.5億人次提供就業、擇業和流動服務。全國各地人社部門組織開展的“春風行動”,有效解決了春節期間企業招工難和勞動者就業難并存的問題。同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建立和發展有效促進了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年度經營收入已經達到2.46萬億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勞動力供求深度調整,就業壓力依然存在,結構性矛盾將成為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面對新時期更加錯綜復雜的新形勢、新挑戰、新目標和新任務,面對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的新期待,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繼續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綜合施策,不斷擴大就業容量,努力提高就業質量,進一步優化就業創業環境,持續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幫扶重點群體實現就業,確保就業局勢基本穩定。
為確保圓滿完成“十四五”時期有關就業發展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今后要努力做好以下重點工作:一是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要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納入宏觀經濟調控體系,并且融入各項相關政策之中,促進經濟增長與促進就業協調發展。二是要大力支持企業生產經營的恢復和發展,盡可能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和人工成本,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要積極支持依托互聯網的平臺企業迅速發展,促進中小微企業職工和新業態從業人員穩定就業。三是要繼續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切實提高培訓質量和培訓效果,努力提高勞動者的技能素質和就業能力。四是繼續促進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各類重點群體就業,分類精準施策,通過實施各項就業促進政策特別是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稅收、用地等優惠措施,加強創業孵化基地的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為各類重點群體提供更多的就業或再就業機會。五是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建設,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就業服務標準體系,全面推進“互聯網+公共就業服務”,推行便民化服務,簡化優化服務流程,通過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就業服務。
總之,今后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大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來創造就業機會,通過相關政策扶持來營造有利于就業創業的社會環境,積極促進更加充分的就業,持續推動我國就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