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83歲的北京籍老人史學榮,打算在今年十一過后,到醫院做一次全面的體檢。如果身體各項指標相對正常的話,她想從住了三四年的一家“高端”養老機構里搬出來。
搬出來去哪兒?“回家!”
而就在今年3月份,史阿姨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還表示自己入住的這家民營養老機構,“有人關心,服務暖心”,這個高齡、高知、高收入的“三高”老人甚至直言:“這里有天堂般的老年生活。”
那么,僅僅幾個月過去,史阿姨為什么張羅著要回家?是機構在服務上出了問題?
“并不是,環境、服務依然不錯,就是有些想家了。”史阿姨說,大女兒即將退休,母女倆相互陪伴的日子也就多了,而女兒來養老院探視,有諸多不便,“就想趁著身體還行,在家待一段時間,而且現在社區養老的上門服務也很完善。”
事實上,在過去的近10年中,史阿姨一直在圍繞著自己的老年生活做著各種努力,從居家養老到社區養老再到機構養老,可以說史阿姨是我國10年來養老領域發展變化的直接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
“還是那句話,我們這一代人,能享受到如今已有的養老服務,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很知足了。”
史阿姨退休前,是北京世紀壇醫院理療科的醫生,平日里熟知如何進行健康管理,所以身體狀況一直不錯。
可是,史阿姨老伴退休沒幾年,就罹患肺癌,她就帶著老伴四處看病,“一直伺候著”。
在此期間,老兩口曾嘗試過機構養老的生活,經過了數月的排隊,兩位老人住進一家北京市相對較好的公立養老機構。
“公立養老院排隊的人可真多,要住進去真要費好大的勁兒。”史阿姨對此印象深刻。
前些年,我國多地養老院可謂一床難求,史阿姨所在的北京中心城區,更是寸土寸金,面臨尤為明顯的養老床位緊張、養老服務供需不平衡等問題。
而根據近期相關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我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36萬個,床位812.6萬張,床位數是2012年底的近兩倍。
與之相對應的是,北京市民正越來越長壽。2012 年,北京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81.35歲,從近日發布的《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1)》上看,這一數字已經變成了82.47歲。10年間,北京人的平均期望壽命增長了1.12歲,百歲老人數從544人增至1417人。
“我所住的養老院,就有好幾個百歲老人,90多歲的也多,像我這種80出頭的,都算是歲數小的。”
對于住養老院,史阿姨和老伴并沒有傳統觀念上的負擔,但是住進去之后,他們有些失望,“那還算是北京較好的公立機構呢,結果像個集體宿舍,服務和民營機構差遠了。”3個月后,老兩口回到家中。
在我國,老年人的養老方式有“9073”之說,也就是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7%的老人在社區養老,而只有3%的老人住進養老機構。
老伴去世那年,史阿姨78歲,身體依然硬朗,還能騎著自行車去太平東里附近買早點,去北京西站附近的蓮花池公園遛彎,生活很有規律,她過著獨居生活,也再未考慮過住養老院的事。
平日里一個人在家,不想做飯了就點些社區的老年餐,“送到的餐,除了偶爾有些涼之外,一切還好。”
直到2019年普通的一個下午,她在家看電視,有個節目講的是一個獨居老人從床上掉下來,摔死了,三天后家人才發現。
她覺得這樣死,很不“合算”,于是就有了找個養老院的念頭,孩子們也同意,“這樣大家都踏實”。
考察養老機構,史學榮發現“像點樣”的并不多,外地有養老院地處風景區周邊,環境優美,房間對標五星級酒店標準,但是服務和理念上,全是商業化的概念。
天葬師突然睜開了眼睛。幽深的雙目,閃爍著紅色的血芒,一如天葬刀骷髏的雙瞳。他緩緩抬起雙臂,將天葬刀舉過頭頂,口中發出一聲嘶吼。但見罩在他體外的紅骷髏,收束為一道紅色的潮影,朝著天葬刀的刀鋒捅去。它們匯入刀鋒,轉瞬凝成了一道數丈長的巨大刀影。隨后,天葬師手握巨刀,猛力朝著尖錐劈下!
而一些公辦養老機構,在史阿姨看來,不是環境差,就是太窄巴,“有個地方還要強制繳納200元的意外保險金,感覺這種收費方式很不舒服”。
最終,在與北京一河之隔的河北燕郊,她選擇了一家“高端”養老社區,她看中了那里的環境、緊挨著的三甲醫院,以及那些跟她收入、生活背景都很相似的入住老人。
事實上,從我國目前的養老體系建設上看,并無“高端”養老服務的說法,被政策層面廣泛提及的,更多的還是兜底性、普惠性和生活性養老服務。
近些年,隨著一些收費高,并宣稱服務好、環境優的養老機構越來越多,“高端”養老也就成了一個專有名詞。
而面對老人在養老方面的差異化需求,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也開始在“高端”養老上發力,“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養老服務建設,也成為一些城市的發展目標。
史阿姨說,這家養老機構每棟樓每天都有兩個大夫6名護士值班,“想開藥,下個樓就行,還能走醫保”。
可以說,老有所養在我國正在逐步實現。
作為一個有著2.67億老年人口的發展中國家,10年來,我國大力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逐步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包括史阿姨在內的眾多老人,感到踏實又舒心。
按照史阿姨的打算,十一過后就準備回家了,這也充分看出老人對親情的重視,“回家后,找個長期護工,又能見到孩子,自己心情也好,再加上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再健康地活幾年,問題不大。”史阿姨說。
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億以上,占總人口的14.2%。
截至今年9 月,我國社區養老服務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半數以上農村社區,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達36萬個,床位812.6萬張,床位數是2012年底的近兩倍。
2021年,大約有1.2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在城鄉社區接受了健康管理服務。
截至2021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0.3億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達49個,參保人員達1.45億人。
截至2021年底,我國設有老年醫學科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達4685個,建成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約2.1萬個,設有安寧療護科的醫療衛生機構超過1000個。
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均已面向老年人免費開放,各地旅游景點對老年人門票實行減免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