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從居住的人才公寓出發,鐘凌凌步行約800米就能到單位。
回想起去工作單位報到那天,鐘凌凌歷歷在目。那是7月1日,在公司辦理好入職后,她帶著公司開具的工作證明,就到人才公寓申請辦理了入住。
22 歲的鐘凌凌畢業于揚州大學。今年7月,她應聘到江蘇常州的華利達服裝集團工作,工作內容是服裝3D建模。
讓她欣喜的是,不僅自己申請到了公租房,在廣西玉林生活的父母今年也結束了租房生活,購買了一套商品房。
鐘凌凌一家居住條件的提高,見證了我國住房改善的變遷。
過去幾年間,我國各級政府都致力于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實現了讓全體人民真正住有所居。在商業住房規模擴大的同時,各類保障房也不斷擴圍。
找到了對口且自己喜歡的工作,又有了穩定的住所,鐘凌凌說:“自己初步的夢想算是實現了,未來只需慢慢學習,努力發光發亮。”
從居住的人才公寓出發,鐘凌凌步行約800米就能到單位。如果走得快些,10分鐘足夠,中間需要路過一個紅綠燈。每天早上,她一般習慣提前20分鐘出門。
位于常州市青洋北路西側、西岐路北側,鐘凌凌申請居住的鳳凰新城青年人才公寓為兩棟高層建筑,共400余套房源。
據了解,人才公寓多由政府開發,屬于非盈利性質,是公租房的一種。不僅租金較低,多數人才公寓已經完成裝修,生活配套齊全,可拎包入住。申請對象是符合條件的各類人才,人才公寓主要是為解決新就業職工等夾心層群體住房困難。
距離公司近、環境優美、租金便宜且單位的許多同事住在人才公寓,這是鐘凌凌申請公租房的原因。“畢竟剛畢業,存款不多,初入社會花銷又較大。和市場化的房租相比,公租房的租金顯然要低出一部分。”談及公租房的情況時鐘凌凌說。
在公共區域,該公寓還配建了集體食堂、健身房、洗衣房、咖啡廳、便民超市、藥店、菜鳥驛站等設施,以及寬敞舒適的休閑會客區和創客空間,全方位滿足住戶“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
在沒有疫情時,公寓會定期組織各類活動。由于入住者大多是年輕人,通過這種方式彼此可增進了解和交流。
要融入一座城市,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居住環境。“要留下,先住下,身安才能心安。”鐘凌凌認同這個說法。
和大學同學相比,鐘凌凌感覺自己比較幸運。去工作單位報到的當天,就申請到了人才公寓。
鐘凌凌能順利申請到人才公寓,得益于常州市歷年來高度重視住房保障民生工程。近年來,常州先后為中低收入家庭、外來務工人員、環衛工人、新就業高校畢業生、“龍城英才”等提供了各類住房保障服務。
“十三五”期間,常州市區住房保障收入線實現五連漲,低收入公租房增幅達36.80%,中等偏下收入公租房與經濟適用住房增幅達9.27%。這期間,常州市區共計新增公租房保障家庭3400戶,其中租金補貼2035戶、實物配租1365 戶,公租房貨幣化率從31.02%增至85.56%。
為擴大住房困難群體的保障面域,常州市對照年度住房保障收入標準,今年又調整了公租房的金融資產標準線。此外,只要是符合條件的家庭,均可在“家門口”的街道辦理申請。
人才優勢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最根本的優勢。當前,常州正建設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大力實施“532”發展戰略,大手筆規劃建設“兩湖”創新區,產業全面振興、全線發力,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的風口。
公開資料顯示:為集聚人才,“十四五”期間,常州計劃在高校、科研機構、高新區等人才集聚區,規劃建設或改造10萬套符合青年生活需求的人才公寓。
6月份,鐘凌凌一家花了50萬元左右在廣西玉林購買了一套住房。雖然房子并不算豪華,全家依然感到滿意。
對于多數國人而言,只有擁有一套住房,內心才能真正安定,才算是真正融入城市。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鐘凌凌親身經歷,深有感觸。
2008年,出生在農村的她跟著父母搬進城市居住。購房之前,鐘凌凌一家在玉林租房近14年,居住面積從幾十平方米到100平方米左右。期間,她經歷過兩次搬家。對搬家的場景,她還記憶猶新,“家里雜七雜八的東西很多,還有很多大件物品”。
相較于廣西老家,江蘇常州的房價還是高,鐘凌凌短期內沒有購房計劃。
在她看來,對于剛畢業的學生來說,住人才公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通過人才公寓的方式幫助解決新畢業學生的居住問題,可讓他們在學校到社會的這個過渡階段有個緩沖期。”
工作不穩定、收入不高,存在階段性住房困難,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公租房,成為留住人才的基礎性保障。先住公租房,再買房,再改善,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新選擇。
學服裝設計專業,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鐘凌凌對當下的狀況很滿足。
談及自己的規劃,鐘凌凌說,起初是單純因工作而來,并沒有太在意這座城市。“來了之后,我感覺到這座城市還有很多值得探尋的地方,至少未來3年會工作生活在常州。”

住房成就
2021年,我國建筑業總產值達到29.3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增加值達到8萬億元,占GDP的7%;吸納就業超過5000萬人。

商品住宅
過去10年間,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累計132.34億平方米,是上一個10年的2.2倍。

保障房
我國累計完成投資14.8萬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4億多群眾實現安居夢。

10年來,全國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4300多萬套,幫助上億棚戶區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

棚戶區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