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走進北京市朝陽區甘露園社區大門,就會看到一面“家”主題的文化墻,寓意宜家宜居;一面近300米長的“中國發展歷程”彩繪墻,電線桿上的“二十四節氣”彩繪,與小區的休閑亭相互呼應;老北京文化墻,一盞盞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燈箱,不僅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也讓小區更溫暖……
“處處有小景,時時宜微游”,各類小微景觀為這個老舊小區上了新色,溫馨而有文化韻味。
但幾年前的甘露園社區并不是這樣的。墻體密布裂紋,不時被貼上各種小廣告。小區里“你家搞塊自留地,我家搞個小棚子”,私搭亂建比比皆是。雜物亂放,環境臟亂差、停車難等問題困擾著社區居民。
變化來自社區成長伙伴的幫助,不僅僅是墻體,社區的綠地、停車等問題也迎刃而解。

甘露園社區如今的樣子
“家住草原上,菜園里。”提到5年前的甘露園社區,居民總愛這樣開玩笑。
當時這個老舊小區缺乏管理,物業服務跟不上,小區綠地內雜草叢生,有些雜草甚至有一人高。有的居民還將樓前綠地改造成了“私家菜園”,種上了各種各樣的蔬菜。“菜農”施肥時,氣味非常難聞,熏得附近住戶不敢開窗戶,多次向社區居委會投訴。
在調解中,社區工作人員發現,物業單位由于經費緊張,對小區綠地綠化養護積極性不高,居民因為綠地環境不理想拒絕提高物業費,小區綠地問題成了一個“死疙瘩”。
為了解開這個“死疙瘩”,甘露園居委會引入了社區成長伙伴。2019年,北京市朝陽區正式啟動了“社區成長伙伴計劃”,以社區治理相關理論專家、實務人員、社會組織為基礎組建伙伴團隊,為社區提供“一對一”“多對一”專業化、系統化、陪伴式指導,幫助社區診斷破解治理難題。
在成長伙伴的幫助下,甘露園居委會轉變思路,不再只是調解矛盾,而是發動居民一起,策劃實施綠化小區、美化家園等項目。社區積極排查“私家菜園”的數量、位置,社區黨員和志愿者幫助“園主”們一起完成了整改。
綠地騰出來之后,如何改造?物業單位請來了專業養護人員,綠地內的雜草變成一株株碧桃、水杉。但綠地的養護是長期的事,甘露園社區提出,“公共綠地,居民認領,共同維護”,推廣居民“承包”綠地,植花種草,養護植被。
75歲馮忠志老人第一個站出來承包了一片綠地,種上了一片牡丹,當起“花匠”。在他的帶領下,30余位居民陸續當起綠地認領人,大家定期為植物澆水、施肥、除草,還比學趕超,交流養護技巧,宣傳愛綠護綠植綠理念,綠地成為大家的樂園。
一年又一年,小區花繁葉茂,居民紛紛駐足觀賞、拍照留念,馮忠志經常一邊打理小花園,一邊跟鄰居嘮嗑,臉上也笑開了花。
跟大多數老舊小區一樣,甘露園社區沒有設置固定停車位,車位都是先到先停。近年來,小區私家車越來越多,但停車位只有那么多,每到晚上小區停車位停得滿滿當當。有些車主在小區兜一大圈都找不著停車位,只好將車停在主路便道上。
“太難了!”提起以前每天下班的停車找位,住在3號樓的張先生說,他曾多次找到物業,希望能解決停車難題。但物業管不了,張先生又聯合多名車主向社區黨委、居委會提出了“停車有位”的訴求。
2020年,甘露園社區黨委牽頭,組織物業、停車公司、車主等召開居民議事會,共同研究商討方案,并邀請停車治理專家深入社區“開出良方”。
停車公司優化了停車規劃,最大限度利用小區空間,車位從120個增加到了140個。同時,甘露園社區利用老舊小區改造的契機,拆除私搭亂建,拓展了公共空間。在居民的建議下,將原來黃土裸露地面鋪設透水磚,供臨時停車。通過改造,小區又增加了60余個車位,不僅滿足了停車需求,還打通了樓前的消防通道。
如今,張先生下班回家便直奔自己的車位,“搶車位”的大戲再也沒有上演。他還成了“停車監督員”,見到違停車輛便向停車管理員反映。
小區的墻體“上新”了,樹上畫了一只萌萌的大熊貓,樓前又辟出“一尺花園”“玉蘭花垸”……這幾年,甘露園小區的居民經常有驚喜。
“社區每年都有新的微景觀建設。”甘露園社區黨委書記史潤霞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小區每一面文化墻都是居民參與繪制的,街道、社會組織、轄區單位也出主意,大家一起選題材、圖樣,跟繪圖單位溝通,盯著一幅幅畫完成。
慢慢地,小區的“文化味兒”上來了,居民成了“社區規劃師”,各類微景觀開始涌現。樓門上畫了梅花、荷花,連樓道墻面也變成了彩繪。小區還新建了4座亭子,更新了健身園……
讓史潤霞感受更深的是,現在社區的事都不再是“社工悶頭干”,而是“多方搭把手”。
據朝陽區民政局工作人員石立華介紹,目前社區成長伙伴計劃已經在全區540個社區全面推廣。現在的社區伙伴不僅包括最初成立的專業團隊,還有友鄰社區、企事業單位、居民等。“伙伴們不僅幫助社區解決治理難題,更幫助社區成長,共建共治共享。”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村(居)民委員會成員共有74人,占比達到3.2%。

新一輪村(居)民委員會集中換屆于2022年2月順利完成,全國49.1萬個村、10.9萬個社區換屆產生村民委員會成員197.5萬人、居民委員會成員62.9萬人,挑選產生村民代表1729.7萬人、居民代表592.3萬人。

全國社區綜合服務機構和設施,由2011年的16萬個提升至2021年的56.7萬個。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城市由82%提升到100%全覆蓋、農村由31.8%上升到79.5%,分別增長18個百分點和47.7個百分點。為民便民安民功能不斷增強,抽樣調查群眾滿意度達到87.6%。

村(居)委會主任大專以上學歷占比分別達到46.4%和82.6%,年紀輕、學歷高、能力強成為新時代城鄉社區工作者的底色。

全國3.5萬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加強治理服務能力建設,助力960多萬搬遷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