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保剛 盧麗華
該機制是本研究團隊提出的“志愿服務+真實崗位+全程實訓+過程共管+資源共享”實訓管理模式。志愿服務是根據學生自身意愿和企業提供實習崗位意愿,報酬相互協商的方式進行,可以是公益性、半公益性或者非公益性;真實崗位即在本模式中所有的實習崗位均由企業提供,直接融入到企業的生產活動中;全程實訓是指實訓的時間可以延續學生全部在校時間,也可以是某項訓練全部在實訓期間完成;過程共管是指在實訓中,企業主抓操作能力和職業素質,學校主抓學業和理論知識,共同管理學生的實訓;資源共享則是指企業占有優先獲得優秀人才的優勢,學校可以將理論知識及時用于技能訓練中,也可以將企業的技能人才、經營案例、最新的行業動態等資源引入到專業教育中。
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對學生的評價內容應該是多維度和開放的,應該通過全面的評價將學生的發展引向更人文、更科學、更合理的軌道上來。校企耦合作為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利用學校和企業雙重教育環境和資源,結合課堂實訓與在崗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造就符合各種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Stufflebeam提出了CIPP模式,通過背景、輸入、過程和成果評價為教育決策提供改進和發展信息,系統性較好。
當前眾多關于實訓評價體系的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對實訓基地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和對老師的評價。張凡、劉珍提出了以環境基礎能力、資源配置能力、過程行動能力、成果效應能力為二級指標的高校校外實訓基地評價模式。曾秀莊提出要不斷豐富與完善實踐質量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實驗能力、科研意識、操作技能、數據分析能力“四維一體”進行綜合的評價。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由實習實訓參與者、實習實訓內容、實習實訓過程、實習實訓環境和實習實訓效果等8個要素構成的學生實習實訓質量指標體系,實行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絕對性評價與相對性評價、校外評價和校內評價、自評與他評相結合。
本研究所建立的實訓管理體系是基于學生志愿的、松散的、未納入教學計劃的、帶有兼職性質的課余專業實訓內容的管理體系。現有的實訓教師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往往是部門領導或主管,缺少同伴互評與學生評價,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實訓的工作狀況。評價指標不全面,缺少對育人、校企合作等工作的評價,相關的指標權重設置不合理。
由于學生的兼職管理多由學生自管或學工部管理,許多相關兼職實習工作非專業性占比較高,對學生的提高幫助未經過梳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幫助不大。原評價體系多以經濟報酬為主要衡量指標,即使緊密型的合作企業也僅是從工作態度、技能水平方面給予綜合評價,指標細化不足。
由于兼職實訓的松散性和臨時性,許多臨時的企業無法充分溝通,并未重視評價體系中的相關標準,評價人員也限于個人水平,很難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由于評價系統和工具的落后,也導致了評價管理工作量大、信息較難匯總、信息匯總不夠及時的情況。
目前的評價結果多數為支付勞動報酬為主,學工系統的反饋是以完成相關任務給予志愿分、勞動分等相關應用,缺少對實訓單位、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提升的反饋。評價結果的應用集中在勞動報酬的衡量,經濟利益導向過重。
按照職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充分利用學生的時間,全方位育人。專業介入與專業相關的基于學生意愿的實訓管理工作非常有必要,避免唯經濟、唯學分的評價反饋。
本研究是將社會的人才及人力需求、學生訓練的主觀意愿與專業培養對接起來,該項工作的主要發起和管理是由專業負責,所以專業的相關評價要貫穿所有的指標體系,并且作為主要的評價主體,才能起到引領和主導作用,更好地維持機制的運行和優化。
在評價體系中,所有的參與者都有評價權利,在不同的指標體系中承擔不同的角色,突出評價標準的目標導向。作為專業實訓效果為導向的評價體系設計以學生的成長為主要評價方面,應以用人單位和校內指導老師的評價為主體,學生的自我評價為參考;在對實訓單位的評價中學生作為親身參與者應作為評價的主體,在評價體系中應尊重企業和學生的評價權重。
搭建網絡管理系統,建立相關的表單數據庫,方便實習單位的申請,過程管理,結果反饋,資料匯總的工作通過互聯網來完成,既能方便各評價主體的操作,又能夠及時地形成結果,指導各環節的相關工作。
按照學校主導、多方參與、科學易操作的構建原則,改進CIPP模式,綜合吸取判斷、建構及發展模式優點,從對實訓單位要求、實訓管理基礎、實訓過程管理和實訓成果得分4大主體價值體系入手,運用綜合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賦權指標,制定評價標準體系。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分模塊確定評價權重。本體系共分為4個項目,分兩級指標,參考標準如下。
1.專業校外實訓基條件(分值3分):實訓企業區位,實訓基地完全符合學生技能訓練所需場地和設備。
2.專業校外實訓管理水平(分值4分):有專門的人資管理部門或人員,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與員工比大于1:50;有完善和合理的制度。
3.培訓目標的明確度培訓計劃合理度(分值5分):實訓內容符合學院培養方案;實習實訓項目切合專業技能培訓要求。緊跟現代生產技術第一線,注重學生綜合動手能力培養和改革創新。
4.兼職教師與實訓學生比(分值3分):通過專業認定的企業兼職老師與實訓學生的比例不超過1:20。
5.兼職指導教師能力素質(分值5分):有實力較強的“雙師型”專業指導教師和經驗豐富的實訓基地校外指導老師。
1.實訓企業為實訓學生定制培養計劃(分值5分):為每個實訓崗位制訂詳細的培訓計劃(包括目標、時間、內容和指導老師)。
2.實訓企業為實訓學生提供實訓保險(分值3分):為實訓學生購買相關意外保險和工傷保險等保障措施。
3.實訓企業為實訓學生委派專人管理(分值2分):實訓企業委派專人負責學生事務、與校內教師的溝通工作。
4.實訓企業為實訓學生定制薪酬方案(分值5分):為實訓學生制定專門的薪酬方案,有合理的激勵和晉升政策。
5.實訓企業為實訓學生配備兼職老師(分值5分):為實訓學生制定師傅,配備標準不低于1∶10。
1.實訓學生職業精神(分值10分):熱愛本行業、職業崗位,堅守崗位、努力學習、不斷實踐,技術上精益求精。嚴格遵守實訓企業各項規章制度,認同企業文化。
2.實訓學生工作態度(分值6分):勤懇工作,能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生活儉樸,遵守勞動紀律,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心理狀態。
3.實訓學生職業習慣(分值5分):嚴謹認真,務實求真、求新、求發展.對待工作一絲不茍,不浮躁,不淺薄。相信科學,追求真理。
4.實訓學生文明操作與安全意識(分值4分):嚴格遵守實訓單位的安全操作程序要求,規范操作,儀容大方整潔,保證崗位操作過程中的人身安全及設備器材的安全,杜絕各種事故發生。
5.實訓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分值5分):與同學同事,和諧相處,能尊重導師,尊重同事,尊重他人勞動。善于溝通交流,相互學習,提倡既公平競爭,又協作共事的團隊精神。
1.培訓目標達成度(分值7分):技能達成度,技能熟練度提升度是否達到培養目標(評價主體及權重分布:學生評價占10%,校內教師占20%,校外教師占70%)。
2.職業素養培訓達成度(分值5分):能夠獨立完成相關崗位操作,處理常見突發事件,工作能力接近正式員工(評價主體及權重分布:學生評價占10%,校內教師占20%,校外教師占70%)。
3.過程性材料評價(分值8分):實訓筆記情況、實習報告撰寫情況(評價主體及權重分布:學生評價占10%,校內教師占70%,校外教師占20%)。
4.校內指導老師評價(分值5分):正常完成校內學習任務,及時匯報溝通實習情況(評價主體及權重分布:學生評價占10%,校內教師占70%,校外教師占20%)。
5.學生內生性評價(分值5分):實習實訓終期,校內外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習和實習實訓中的綜合表現被評為優(評價主體及權重分布:學生評價占70%,校內教師占20%,校外教師占10%)。
依托評價體系進行設計積分系統,用于實訓單位遴選和學生實訓結果綜合運用。以學期為單位的積分計算公式如下(i1,i2,i3,i4為評價體系中的一級指標):
由專業組織的專業技能訓練相關的實訓可以抵用相關課程的技能課時,達到實訓課時的學生可以通過技能過關來獲得相關技能課程模塊或實訓模塊的學時。在教學計劃中設立綜合實訓選修課程,積分累積達到要求后可以置換專業頂崗實訓學分。
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可以該積分可以用于志愿時長替用、優秀實訓總結或案例可以參加社會實踐評比,從而獲得綜合素質加分。
基于勞動教育的要求,該實訓積分可以用于抵用勞動教育課程積分。
1.專業技能課時抵用。申請抵用技能課時的積分需要在通過技能過關后按照授課計劃中的相關內容每2個積分置換1個課時。
2.實訓課程學分抵用。在技能一致的崗位實訓中累計達到60積分且通過技能實訓課程考核的可以抵用該課程的學分。
3.專業頂崗實習學分抵用。根據崗位相關度可以申請,60積分抵用1個學分。
4.志愿時長抵用。因兼職有勞動報酬,每5積分可以抵用1小時的志愿時長。
5.勞動教育課程積分。因兼職有勞動報酬,每60積分可以抵用勞動教育學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