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昱昱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使得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要想讓農村變得更好更美,需要發展生態農業,營造輕松愉悅的文化氛圍,治理農村環境污染,這些都需要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生態道德教育是實現鄉村振興的至關重要的一環。
1.有利于改變農民落后的生態道德觀念。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到“生態宜居”和“產業興旺”兩個方面,這是與農村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的。近年來,隨著城鎮數量急劇增多,房屋建筑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綠化面積越來越少,在建工程也是比比皆是。其導致的后果就是資源不僅遭到了過度消耗,而且還存在分配不當的情況,也因此造成了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問題。農民作為在鄉村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人群,對他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能夠灌輸其生態道德理念,讓他們從心底自覺接受新觀念的洗禮,將生態道德規范熟記于心。思想決定行為,要引導農民將正確的生態環保知識落實在實踐上,也可以鼓勵他們發展新的綠色產業,為農村地區的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2.有利于加強農村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二者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其實都是內含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母題之中,而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部分,也是需要我們高度關注的一點。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到要改善農村的居住環境,提高農民處理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能力,從而改善村容村貌。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不僅能向農民普及有關生態方面的知識,提升他們的生態道德素質,也能從行動上指出他們不合理的生態行為,從而督促其養成正確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也能將農村以往臟亂差的形象轉變為干凈、規范、美麗的面貌,從整體上把握農村全貌,不斷改善優化農村的居住環境,使其形成一種濃厚的文明鄉風氛圍,也可早日實現農村綠水青山的一片恣意盎然的祥和美景。
3.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促進農民全面發展。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型農民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也是提高農民生態環保覺悟的過程。加強農村生態道德教育,是一項全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努力才能發揮它的最大成效。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雖然時代在變遷,但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會變,只有占絕大多數的農民對農村生態環境有了初步的有效性認識,才能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很好地掌握新技術、新技能,從而減少環境污染,也避免了資源的無效浪費,有利于構建節約型社會。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也是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有效途徑,能夠促進農民全方面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1.農村基層干部責任意識不強。現在,許多農村地區的基層干部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知識方面的普及還停留在喊口號,輕過程重結果的水平,對農民生態道德教育重視程度不足。他們自身也沒有意識到需要盡快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緊迫性,沒有從根本上看到實現綠水青山的重要價值,只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而沒有從農民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村干部作為與農民最親近的人,每天朝夕相處,但是卻沒能意識到農民以及自身所依托的鄉村生態環境與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2.農民生態環保理念認識不足。當前大部分農村地區,其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青壯年,他們主要是通過在外打工來維持基本生活需要,一天的時間基本上都在辛苦掙錢,幾乎沒有接受生態道德教育的機會;另一部分是上年紀的老人,他們的生活簡單又隨性,一天三頓吃飽為原則,對于精神上的需求不是很強烈,他們會覺得學習生態環保知識沒有多大用處,反不如吃飽喝足更讓人覺得愜意。因此,這種現象就會導致農民的學習熱情不高,對生態環保方面的知識比較匱乏,認識不到位,從而影響整個農村農民的生態道德水平,不利于農村的長期發展。
3.農民生態法治觀念教育匱乏。生態法治觀念作為生態道德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民接受生態道德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我國雖然重視農村的發展,但是農民還不是很了解有關生態法治觀念的知識,自然也就不知道可以通過生態法治知識來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此外,村干部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決定了他們的生態道德認知水平也會參差不齊,因而在農村生態環保方面出現問題時,只能憑借自己的淺顯經驗簡單處理,在農民無意識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大多是口頭教育或是敷衍了事,沒有起到警示作用,從而也無法提升農民的生態道德水平。
4.農村生態道德知識宣傳不到位。目前,一些農村地區會通過拉橫幅、在墻上寫標語、發宣傳單頁等的方式進行生態道德知識宣傳。雖然明面上的內容比較直觀,但又顯得很呆板、單一,沒有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時,在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宣傳的過程中,在公告欄張貼通知等行為更像是一種表面作為。大多數村莊沒有公共閱讀室,而且有關生態道德方面的書籍也比較少,不能滿足農民的閱讀量。缺乏與農民的互動,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宣傳,其結果必然也是不會達到預期效果。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不僅要在物質方面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更要在精神方面補給到位,而生態道德教育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以下四個方面是加強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對策及建議。
1.提高基層干部自身生態道德素質,積極承擔責任。(1)增強生態危機意識,以身作則。鄉鎮領導者、村干部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對待工作的態度,多與農民進行線下實際交流溝通,多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科普生態道德理論知識,對癥下藥,既不能拖延也不能無視,將問題徹底解決到位;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在其位謀其職,為國為民,排憂解難;要清楚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是可以互相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要勇于承擔監督責任,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蒙混過關。鄉鎮領導者和村干部要腳踏實地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真正地為農民考慮,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甘于寂寞的勇氣,扎根農村,把農民放在心中,以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規范自身生態行為,從而也為自己的履歷表上增添一份精彩。(2)明確責任擔當,服務人民。要加強農民生態道德教育,離不開鄉鎮領導者和村干部的鼎力支持。他們承擔著為人民服務的責任以及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職責。要加快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需要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使他們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黨的形象,不能胡作非為,要時刻鞭策警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密切關注農民的切身利益,成為農民的保護傘和避風港,從而讓農民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鄉鎮領導者和村干部作為火車頭,要起到表率作用,更要加強生態道德理論知識學習,以問題為導向,虛心向農民群眾請教,互相學習,共同進步。要做到在工作中認真負責,在學習中加油補短板,學以致用。
2.加大農民生態教育力度,突破思想束縛。(1)農民要客觀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的價值。農民靠土地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春耕秋收,日復一日。在農作的過程中,如果恰逢下過雨的時節,雜草就會瘋長,害蟲也會大量滋生,農民就需要殺蟲劑等大量農藥清理這些偷養分的“家伙”。雖然見效快,但是不可持續,如果長時間使用,土地使用率會降低,相應的土地質量也會變得不高,從而影響農業的健康發展。因此,要向農民普及過量使用農藥的危害,灌輸其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講述實際案例,講明道理,幫助引導農民進行生態農業的正確操作,保證農民切實感受到居住在良好生態環境的好處,從而自覺改變自己之前不合理的生態行為。(2)農民要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念。一部分農村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而不愿意下地干活,他們不甘于通過傳統固有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來維持生計,也不想嘗試接觸新型的生態農業,一心想著要走出去,不想再過父母那輩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這是他們普遍沒有認識到自然給予我們人類寶貴的生態價值,他們應該樹立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念,自覺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他們要有集體概念,并不是離開農村就不需要進行生態環境保護了,看似與自己無關,其實這當中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改變“各掃門前雪”的自私行為,在生態環境保護面前,不分你我,他們應該豐富自己的生態道德理論知識,主動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諫言獻策。
3.強化農民生態法治觀念教育,捍衛自身權益。(1)加快制定有關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規。加強農民生態道德教育,需要以法律作為保障。為此,必須盡快制定針對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規。首先,要培養對農民生態道德教育法律法規這方面內容感興趣的人才,將其組建成一支研究隊伍;其次,需要研究人員駐扎農村,進行實地考察;再次,需要鄉鎮領導者和村干部以及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配合;最后,可以去其他地區實地調研,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總之,需要結合當地農村的生態環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理有據地制定出適合當地的有關農民生態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規。(2)完善村規民約,規范農民的生態行為。以農民日常生活為切入點,結合一些法律知識,編寫一本農民樂于接受又涉及生態法治知識的小冊子進行宣傳教育,讓農民自覺樹立生態法治觀念。在現有的村規民約的基礎上,補充并添加有關生態道德教育的法治小常識,讓農民進一步認識到保護賴以生存的農村環境的重要性,從而改變之前不合理的生態行為。因為這不僅涉及他們自己這一代的生存環境,也會影響子孫后代的后續生存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中也提到,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農民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這就需要農民通過良好的生態行為,用雙手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4.豐富農村生態道德知識宣傳方式,貼合農民實際。(1)創新利用多種宣傳方式,開發新平臺。普及農村生態道德教育知識,并不是只有拉橫幅、貼標語等形式的宣傳方式,還可以通過播放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公益類電影、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線下講解、鼓勵大學生當志愿者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村干部通過組織農民群眾參與村民大會,雙方可以更好地面對面交流,村干部不能搞一言堂,要鼓勵農民多發表自己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看法和想法,這樣才能了解農民的真實想法,從而對癥下藥。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讓農民線上向農村生態保護方面的專家咨詢相關問題,專家也可以通過遠程教育,向農民普及生態道德教育知識,從而解決農民群眾的疑惑。(2)理論宣傳與實踐宣傳相結合。在通過理論宣傳生態道德教育的同時,也要合理地選擇實踐宣傳的教育方式。村干部不能只是單純地把農民群眾召集在一起進行書本上的灌輸,還要親近農民去田間地頭進行宣傳,傾聽農民的心聲,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把農民需要的生態環保知識傳遞給他們,也可以使教育活動達到良好的效果。村干部也可以邀請化肥專家到田間給農民講解如何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到農民家中進行訪談交流,告知如何正確使用農具可以提高土地使用率。把生態道德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中,可以幫助農民解決許多比較棘手麻煩的問題,盡可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真實需求,從而確保廣大農民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生態道德教育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需要全民積極參與并為之實踐。農民生態道德教育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同樣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幫助和支持。只有各方面同步協調,相互配合,才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更好地對農民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也只有廣大農民群眾開始重視生態道德的培養,才能正確地規范自己的生態行為,進而在農村營造出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良好氛圍,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