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計剛,陸敏艷
(1.江蘇盛澤醫院檢驗科;2.江蘇盛澤醫院神經內科,江蘇蘇州 215228)
顱內動脈硬化是指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顱內動脈主要指大腦供血動脈,大腦供血動脈主要有前循環、后循環兩個系統,供應大腦循環的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稱為顱內動脈硬化[1]。研究指出,糖化血紅蛋白(HbA1c)與空腹血糖(FBG)均與顱內動脈硬化狹窄有關[2]。目前FBG、HbA1c對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狹窄程度的關系尚不明確。基于此,本研究探討FBG、HbA1c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程度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江蘇盛澤醫院收治的72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設為觀察組,并根據是否發生重度狹窄分為重度狹窄組(15例)和非重度狹窄組(57例),另選取同期院內70例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本研究經江蘇盛澤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者符合《腦動脈粥樣硬化篩查規范(2014版)》[3]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標準;②研究對象既往無腦梗死病史,且入組前未接受任何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顱內腫瘤或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存在精神、認知或溝通障礙者;④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
1.2 檢測方法 收集所有研究對象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高血壓史、高脂血癥史、冠心病史、腦梗死家族史、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HbA1c及FBG水平。于患者入院2 d后或研究對象體檢時抽取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共2管,其中1管血樣經抗凝處理后,采用醫用離心機(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型號:Allegra X-5)以3 500 r/min轉速離心15 min,離心半徑10 cm,取血清,采用糖化血紅蛋白全自動分析儀(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美國伯樂D-10),以離子交換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測定HbA1c水平,試劑盒購于伯樂生命醫學產品上海有限公司;另1份血樣經同樣的抗凝處理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濟南駿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COBAS8000)以己糖激酶法測定FBG水平,試劑盒購于羅氏公司。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的HbA1c、FBG水平。②分析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狹窄發生情況。管徑縮窄或信號丟失<50%,為輕度狹窄;管徑縮窄或信號丟失介于50%~70%,為中度狹窄;管徑縮窄>70%或局限性血流信號消失,為重度狹窄[4]。③比較重度狹窄組和非重度狹窄組患者的臨床資料。④分析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的危險因素。⑤分析FBG、HbA1c水平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程度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的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HbA1c、FBG水平比較 觀察組研究對象HbA1c、FBG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HbA1c、FBG水平比較 ()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研究對象HbA1c、FBG水平比較 ()
注:HbA1c:糖化血紅蛋白;FBG:空腹血糖。
組別 例數 HbA1c(%) FBG(mmol/L)觀察組 72 7.82±1.25 8.96±1.88對照組 70 5.01±0.85 4.28±0.26 t值 15.621 20.635 P值 <0.05 <0.05
2.2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狹窄發生情況 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顯示,72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中重度狹窄15例,非重度狹窄57 例。顱內動脈重度狹窄率為20.83%(15/72)。
2.3 重度狹窄組和非重度狹窄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重度狹窄組和非重度狹窄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I、高血壓史、高脂血癥史、冠心病史、腦梗死家族史、TC、TG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狹窄組患者FBG、HbA1c水平高于非重度狹窄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重度狹窄組和非重度狹窄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2.4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的多因素分析 以FBG、HbA1c水平(均為連續變量)為自變量,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狹窄程度為因變量,重度=1,非重度(輕中度)=0。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FBG、HbA1c水平均為影響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OR=2.687、3.568,P<0.05),見表3。

表3 影響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5 HbA1c、FBG水平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結果顯示,HbA1c、FBG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程度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HbA1c、FBG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表4 HbA1c、FBG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注:HbA1c:糖化血紅蛋白;FBG:空腹血糖。
指標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程度r值 P值HbA1c 0.854 <0.05 FBG 0.754 <0.05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由血管脂質沉積以及血管炎癥等形成的血管狹窄甚至堵塞。對于腦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應提高警惕,避免出現腦梗死、腦出血等并發癥[5]。相關研究表明,長期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的發生率會明顯升高[6]。目前臨床多采用顱多普勒超聲檢查,但仍有部分患者因為未及時檢出而發生重度狹窄,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目前臨床尚缺乏對狹窄進行監測的有效標記物。基于此,本研究探討FBG、HbA1c水平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狹窄程度的相關性。
本研究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示,72例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共15例,顱內動脈重度狹窄率為20.83%,提示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率較高。有研究指出,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1年,重度狹窄發生率為19.6%[7],本研究結果偏高,可能與所選對象的年齡及病情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別有關。此外,氧化應激、血脂代謝異常、內皮功能紊亂等均可增加重度狹窄發生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度狹窄組患者FBG、HbA1c水平高于非重度狹窄組,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FBG、HbA1c水平均為影響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earson結果顯示,FBG、HbA1c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程度呈正相關,提示FBG、HbA1c水平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有關。研究指出,HbA1c是臨床常用于評估血糖波動的重要指標,血糖波動引起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等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增加及加重機體大血管粥樣硬化的程度,進而導致腦梗死的發生[8]。FBG不僅可抑制血管內皮舒張因子,使血管內皮抗凝和纖溶系統發生障礙,還能氧化修飾成具有細胞毒性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導致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9]。因此,FBG、HbA1c水平可作為評估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程度的指標[10]。
綜上所述,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率較高,FBG、HbA1c水平與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重度狹窄有關。因此,建議在臨床中對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患者進行FBG、HbA1c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