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秀珍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院檢驗科,廣西南寧 530199)
感染性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疾病,指病原微生物入侵導致的身體受損癥狀和感染應答表現。EB病毒是雙鏈DNA病毒,屬于一類嗜人B淋巴細胞病毒,而EB病毒感染是臨床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所引起的癥狀輕重程度不一,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有助于判斷其病情并對其臨床轉歸情況開展預測。有研究顯示,外周血EB病毒DNA(EBV-DNA)載量檢測能準確且靈敏顯示患者的EB病毒感染狀況,早期提示并預測其病變程度[2]。本研究分析檢測外周血中EBV-DNA載量對評估感染性疾病患者病情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院收治的293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選取EBV-DNA檢測結果為陽性的68例患者,根據病毒載量[(1.0×104)copies/mL[3]中位數]的不同分為低病毒載量組(38例)和高病毒載量組(30例)。低病毒載量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14~86歲,平均年齡(49.28±5.62)歲;體質量指數(BMI)18.4~26.8 kg/m2,平均BMI(21.86±1.32) kg/m2;病程 1~30 d,平均病程(12.42±2.16)d。高病毒載量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4~87歲,平均年齡(49.62±5.40)歲;BMI 18.5~26.9 kg/m2,平均BMI(21.74±1.28) kg/m2;病程 1~32 d,平均病程(12.68±2.0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感染性疾病診療指南》[4]中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4~87歲;③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①確診為肺炎支原體、腺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肝炎病毒、柯薩奇病毒或者腸道病毒71型等病毒感染者;②免疫系統或者血液系統存在基礎病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
1.2 研究方法 抽取所有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2 mL,將血液注入至2 mL乙二胺四乙酸鈉鹽抗凝劑(江西洪達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的采血管中,搖動5~10次使其充分混合搖勻,待靜脈血和抗凝劑混合均勻后,置于4~8 ℃環境下保存。按照1∶1的比例將1 mL血樣和1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均勻,然后將其緩慢注入裝有500 μL淋巴細胞分離溶液(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國藥準字S10930007,規格:100 mL)的離心玻璃管內,采用醫用離心機(德州博昂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魯德械備20200189號,型號:TD-5M-i )以2 000 r/min轉速離心20 min,采用塑料吸管吸取中間的白細胞層,然后置入1.5 mL刻度的離心管內,以12 000 r/min轉速離心5 min,棄去上清液,混合均勻沉淀物和50 μL的DNA提取液,置于恒溫100 °C環境下保存10 min,以12 000 r/min轉速離心5 min,提取DNA待用。將提取的DNA樣本上清液2 μL加到裝有43 μL酶反應液(廣州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PCR反應管內,以8 000 r/min離心數秒,置于熒光定量擴增儀(美國ABI,型號:Step One Plus)樣品槽內,結合對應順序設置陽性定量參考物、陰性質控物、標準曲線和待測樣本,開展相應循環條件設置同時結合參數對結果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常規外周血指標。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置于抗凝置管內,予以瑞氏血細胞染色,采用血細胞分析儀(邁瑞,型號:BC-6800 Plus)檢測兩組患者血白細胞計數(WBC)、異常淋巴細胞比例、淋巴細胞計數(LYMPH)及比例(LYMPH%)、單核細胞計數(MONO)及比例(MONO%)、血小板計數(PLT)及血紅蛋白(HGB)水平。②比較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置于無抗凝劑的真空試管內,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國羅氏,型號:P800)檢測血清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乳酸脫氫酶(LD)、總膽汁酸(TB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脫氫酶同工酶(LDH)水平。③分析常規外周血指標、生化指標與EBV-DNA載量的相關性。④比較兩組患者退熱及住院時間。⑤比較兩組患者有效率。顯效:結束治療后發熱、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消失,且實驗室檢查結果恢復到正常狀態;好轉:結束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結果改善;無效:結束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無任何好轉甚至加重[5]。總有效率=(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取Spearman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常規外周血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WBC、MONO、MONO%、PLT、HGB水 平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病毒載量組患者外周血內的異常淋巴細胞比例、LYMPH、LYMPH%水平均高于低病毒載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常規外周血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常規外周血指標比較()
注:WBC:白細胞計數;MONO:單核細胞;LYMPH:淋巴細胞;PLT:血小板;HGB:血紅蛋白。
組別 例數 WBC(×109/L) 異常淋巴細胞比例(%) MONO(×109/L) MONO%(%)高病毒載量組 30 12.14±3.50 6.48±1.25 1.14±0.32 9.48±2.52低病毒載量組 38 11.50±3.62 1.85±0.48 1.16±0.28 9.68±2.40 t值 0.734 20.990 0.284 0.334 P值 0.465 0.011 0.777 0.740組別 例數 LYMPH(×109/L) LYMPH%(%) PLT(×109/L) HGB(g/L)高病毒載量組 30 6.26±1.35 48.46±12.14 280.14±60.12 115.62±25.18低病毒載量組 38 4.28±1.02 37.98±10.24 275.62±58.40 116.85±24.32 t值 6.891 7.191 0.313 0.204 P值 0.036 0.041 0.755 0.839
2.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ALT和AS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病毒載量組患者血清LD、TBA、LDH及CK-MB水平均高于低病毒載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注: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LD:乳酸脫氫酶;TBA:總膽汁酸;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LDH:乳酸脫氫酶同工酶。
組別 例數 ALT(U/L) AST(U/L) LD(U/L) TBA(μmol/L) CK-MB(U/L) LDH(U/L)高病毒載量組 30 36.78±9.76 50.62±14.15 334.12±58.16 12.68±2.45 31.78±6.02 60.96±15.84低病毒載量組 38 35.98±9.65 48.56±12.60 279.25±50.65 7.75±1.62 23.05±5.42 48.76±12.35 t值 0.338 0.634 4.154 9.958 6.280 3.57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常規外周血指標、生化指標和EBV-DNA載量的相關性分析 外周血中異常淋巴細胞比例、LYMPH、LYMPH%與外周血中EBV-DNA載量呈正相關(P<0.05),血清LD、TBA、LDH及CK-MB水平與外周血中EBV-DNA載量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常規外周血指標、生化指標與EBV-DNA載量的相關性分析
2.4 兩組患者退熱及住院時間比較 高病毒載量組患者的退熱及住院時間均長于低病毒載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退熱及住院時間比較(d,)

表4 兩組患者退熱及住院時間比較(d,)
組別 例數 退熱時間 住院時間高病毒載量組 30 4.95±1.32 8.96±2.14低病毒載量組 38 3.10±1.02 5.78±1.32 t值 6.522 7.531 P值 <0.05 <0.05
2.5 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 高病毒載量組患者的有效率低于低病毒載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 [例(%)]
感染性疾病通常是因細菌、病毒和真菌或衣原體、支原體感染導致,機體免疫力降低易出現各類感染性疾病,影響患者健康。確定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后及時予以進一步治療對促進康復、改善預后有著重要意義。EBV-DNA載量檢測在診斷EBV感染中有著方便、迅速和特異度較高等特點,有助于提升診斷準確度,目前已有多類方法被應用到EBV感染檢測中,但普遍存在假陽性率較高及檢測率較低等缺點。
熒光定量PCR屬于檢測EBV-DNA載量一類準確、可靠、靈敏的技術,可較好反映出患者感染狀況,病毒載量高低能作為評定患者病情的一項重要指標[6]。本研究收集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后經熒光定量PCR對其單個核細胞內的EBV-DNA載量開展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高病毒載量患者外周血異常淋巴細胞比例與LYMPH、 LYMPH%高于低病毒載量組,伴隨EBV載量不斷增加,患者臨床癥狀更為明顯,能于常規外周血指標中體現出來。感染EBV病毒后,異常的淋巴細胞和病毒會浸潤機體中各個臟器,引發全身性的臟器病理學改變,從而出現各類臨床癥狀及相應實驗室指標異常[7-8]。研究發現,感染EBV患者伴隨EBV-DNA載量不斷升高,其肝功能及心臟功能等生化指標水平也有明顯上升[9]。本研究發現,高病毒載量組患者血清LD、TBA、LDH以及CK-MB水平高于低病毒載量組,說明隨著EBVDNA載量增加,患者臟器的受損程度也在不斷加重。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分析了常規外周血指標、生化指標和EBV-DNA載量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外周血中異常淋巴細胞比例、LYMPH、LYMPH% 與外周血中EBV-DNA載量呈正相關,血清LD、TBA、LDH及CK-MB水平與EBV-DNA載量也呈正相關。與胡杰等[10]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高病毒載量組患者的退熱及住院時間均長于低病毒載量組,且高病毒載量組患者的有效率低于低病毒載量組,由此可見,EBV-DNA載量高低對判斷患者的臨床轉歸有著重要的指示作用。
綜上所述,檢測外周血中EBV-DNA載量在感染性疾病患者病情評估及預后判斷中有著重要價值,能為臨床醫師開展診療工作提供一定參考依據。但本研究依舊有不足,如納入的病例數較少,且病例全部來源于同一家醫院,得出的研究結果存在局限性,還需未來開展大樣本、多中心、長期試驗,以進一步證實上述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