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 楊璐瑤
自“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出爐以來,國內各大城市都密切關注其榜上排名,對自身競爭力水平的分析以及提升策略更是高度重視。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珠江入??趦砂稇{借外貿經濟等優勢率先發展起來,而廣東省靠近粵北或者粵西的內陸地區,仍然憑借其自身的自然資源稟賦向前發展,從而導致廣東省各市之間實力懸殊,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根據多方面的指標對城市競爭力進行測算,有助于各城市發現自身的競爭優勢與不足,進而探尋廣東省區域協同發展的新道路。
廣東省內的21個地級市。
由于影響廣東省市域差異的因素有很多,在考核城市綜合競爭力時很難用單一的指標去進行描述。因此本文采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建立市域綜合競爭力水平的模型,得到每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再采用聚類分析中的K-Means分類法,對廣東省市域綜合競爭力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
相關數據均來源于《2021年廣東省統計年鑒》,如有特殊數據均會注明。
在遵循合理性、科學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及能滿足統計學要求的原則下,為反映市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廣東省21個市為樣本選擇19項指標建立指標體系,即人均GDP(X1元)、執業醫師數人(X2人)、各市外商投資實際使用金額(X3萬元)、城鎮化率(X4%)、城市生活無害化處理率(X5%)、通車里程(X6公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7元)、人口密度(X8人/平方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X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X10億元)、年末常住人口(X11萬人)、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X12床)、失業保險覆蓋率(X13%)、每萬人擁有公交車量(X14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X15萬噸)、GDP(X16億元)、城市貨運量(X17萬噸)、每萬人擁有民用汽車數量(X18量)、每百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數量(X19個)。
KMO在因子分析方法中主要是用作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性;Bartlett球型檢驗變量之間是否相互獨立,要同時滿足標準值,實驗結果才具有統計學意義。經KMO和Bartlett球型檢驗,KMO檢驗為0.674,P值小于0.00。
運用spss21.0計算軟件對19個原始變量進行因子分析。選取特征值大于1.00的4個因子作為公因子,累計貢獻率為85.459%。由于公因子的含義不清楚,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公因子進行命名,因此運用最大方差法對初始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正交旋轉,得到公因子載荷矩陣,并采用回歸方法得因子得分系數矩陣,結果見表1。

表1 旋轉成分矩陣
結合不同公因子在各指標上的載荷,對4個公因子進行命名。F1為城市經濟發展競爭力因子,F2為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競爭力因子,F3為城市社會發展競爭力因子,F4為城市資源環境發展競爭力因子。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見表2)建立因子得分函數,將標準化后的數據代入公式計算各市在4個公因子上的得分(SPSS會直接利用上述函數計算樣本的因子得分,并以變量形式存儲在數據窗口)。
通過計算表明,上述4個公因子是影響廣東省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主導因素,因此根據4個公因子的得分,計算廣東省各城市的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分,構建城市綜合競爭力得分函數:Zi=α1F1+α2F2+α3F3+α4F4(zi為第i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得分,α1為F1的因子得分,α2為F2的因子得分,α3為F3的因子得分,α4為F4的因子得分)結果如表2。

表2 廣東省21城市分項競爭力評價及排序
依據廣東省21個市域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綜合得分值,采用K-Means分類法運用SPSS進行聚類分析,將全省市域分為5種梯度即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通過SPSS得到每一類的起始聚集中心值和最終聚集中心,結果見表3。第一梯度市域共有2個,綜合得分在1.05-1.44。第二梯度市域綜合得分為0.59-1.04,共有1個市域;第三梯度市域綜合得分為0.07-0.58,共有2個市域;第四梯度市域綜合得分為(-0.34)-0.06,共有10個市域;第五梯度市域綜合得分為-0.64-(-0.35),共有6個市域。最后將廣東省各市域的城市綜合競爭力數值與劃分為五類的中斷值帶入ArcGIS進行可視化操作,結果如圖1。

表3 廣東省城市綜合競爭力分類表

圖1 廣東省城市綜合競爭力空間分布圖
1.經濟發展
雖然廣東省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比其他省份的要好,但不同城市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從對經濟發展競爭力因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省僅有5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競爭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以廣州、深圳最為突出,與處于第二梯度的城市相比,兩市的經濟發展競爭力得分差距均超過2.0,斷層較為明顯,說明廣州和深圳成為帶動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經濟帶動輻射能力強。從地理位置來看,經濟發展排名靠后的城市大多位于廣東省的北部山區,地理位置優勢不突出,需要進一步促進發展以提高經濟水平。
2.基礎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于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從對基礎設施競爭力因子的分析可以看出,評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區域,表明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城市經濟總量的發展密切相關。與此同時,部分城市也存在基礎設施建設總量與城市經濟發展不相匹配、滯后于經濟發展的情況,如廣州的基礎設施競爭力排名位全省列第8,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這可能與廣州的人口密度大相關??傮w上看,由于廣東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各城市間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相差很大,珠三角地區城市基礎設施競爭力相對較強,而粵東西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3.社會發展
從對社會發展競爭力因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省的社會發展競爭力分布較為均勻。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社會發展競爭力排名為第21,這可能與因子的選取有關,深圳為典型地少人多的城市,城市化水平較高,主導產業為高新技術產業,以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去衡量會導致結果出現偏差。
4.資源環境
從污染處理能力的角度看,21個城市中有超過一半城市的資源環境競爭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廣州、東莞的經濟發展競爭力雖然位居全省前列,但資源環境競爭力排名落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這2個城市屬于人口聚集區,人口密度較高,其資源承載力接近飽和,城市的污染處理能力有限。在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中,2個城市也大力推進內河整治、垃圾處理、廢物處置和污染監控等生態環保工程,逐步完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而清遠、河源資源環境競爭力排名處于全省末尾,尤其是河源得分為-4.02,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情況不容樂觀。清遠和河源位于廣東省北部山區,雖然均人少地多,但因其地處珠江水系上游,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脆弱,污染監控等環保工程任務也很艱巨。
廣東省不同城市間的綜合競爭力發展目前已存在著的梯度性,且第一梯度與第二梯度間的斷層較為明顯,各市之間的綜合競爭力差距懸殊。區域不平衡一直是廣東的巨大硬傷,廣東必須要加快非珠江三角的市場化進程,有針對性地提升粵東西北各市的綜合城市競爭力,早日實現區域共富的目標。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于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廣東省僅有7個城市的基礎設施競爭力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部分城市的基礎設施競爭力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交通設施的發展對于推進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建議以公路、鐵路、城際軌道等交通建設為重點,加強全省范圍內公路、鐵路和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城市間的便捷聯系。
依據城市的自身特色優勢,規劃適合城市自身的發展路徑,是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同的城市自身的特點不盡相同,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選擇適合城市自身的發展重點和側重方向,突出城市特色,獲取差別利益。
雖然適度的城市發展差異能夠起到帶動輻射不發達地區的快速發展的作用,但若差異持續增大,則會導致城市間的經濟、社會等沖突不斷加深,不利于整體的協調發展。因此,在促進廣東省整體城市綜合發展的同時,應注重城市間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