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錦城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唐光榮
眾所周知,鄉村振興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進一步提高我國整體的經濟水平,促進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而遂溪縣墩文村以其特有的紅色革命文化作為依托,巧妙地借助了歷史文化優勢,撬動生態資源,因地制宜,巧妙地抓住了機遇,開展了黃學增紅色教育基地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規劃,旨在通過進一步加大對黃學增的歷史研究,發揚紅色革命文化,開展鄉村振興之路,給村民提供更加舒適、便捷、優美的生活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
1.以發展為第一要義,輸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轉變——興旺產業,綠色可持續,挖掘鄉村內生發展新動力。
2.五位一體+黨的建設,構建美麗宜居村莊——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3.深化改革、社會賦權、村民共建— —引導村民建設,建立村民自治機制。
紅色旅游是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的一種主題旅游形式。墩文村以黃學增文化精神為核心,以黃學增紀念地、黃學增文化標志物為載體,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組織接待參觀游覽,需要其他產業進行補充才能提供經濟支撐,促使村莊可持續發展。墩文村具備著豐富優質的旅游資源基礎,和構成發展紅色旅游的強大物質基礎,如圖1。

圖1 墩文村境內的紅色革命遺址
墩文村目前的經濟結構較為單一,依托黃學增文化的游學系統產業鏈單一,配套欠完善,客源渠道較窄,導致村莊整體發展局限性較大。因此,基于紅色教育基地,整合村內其他自然人文資源,打造綜合型紅色旅游產業鏈是振興墩文村的有效途徑。
紅色教育基地優先成為帶動革命老區發展的優勢產業,帶來豐富的旅游市場客源,具備政策支撐優勢,但收入結構單一,產業效益較低,因此,充分利用村域范圍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采用“紅+綠”模式,拓寬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新的商業模式,有效推動紅色旅游生態鏈建設,形成產業發展合力,既能維持教育基地的日常維護和管理,還能補充村域大景區資源維護的開支。
旅游業和其他行業在產生時間和空間上保障聯系,可開發區間較寬,對拓展紅色旅游經濟發展意義深遠,通過延伸產業鏈實現紅色旅游經濟與其他行業的協同發展。構建“吃、住、行、游、購、育”等綜合型產業鏈,突出紅色旅游目的地的集聚效應,既能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還能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墩文村位于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樂民鎮西南部5公里處,是大革命時期廣東四大農民領袖之一黃學增的故鄉。墩文村村域總面積約480.34公頃,其中墩文村村場總面積約98.79公頃。與此同時,該地區生態環境良好,擁有“海、田、林”較好的自然基底,且開發程度相對較低。從其地理位置角度來分析,墩文村位于湛徐高速公路草潭支線和湛徐高速公路江洪支線的中部,環島公路將穿過墩文村與草潭支線和江洪支線相連,如圖2。將大大增加湛江市區和其他縣、市游客出行的便捷性,有利于增加客源和拓展旅游市場,而且墩文村有潛力打造成為廣東濱海公路上最優鄉村品牌的景觀節點,在交通疏導方面也占據一定的優勢和價值。

圖2 墩文村村域
良好的政策優勢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與實施的關鍵所在。墩文村鄉村發展現狀來看,首先,貫徹落實了十九大政策,緊扣市場需求,結合本村特色,明確發展方向。作為大革命時期廣東南路農民運動的發源地和廣東南路最早的黨組織誕生地,具有特殊歷史意義和紀念價值,以現狀資源環境為基礎,提煉經典紅色旅游資源,以黃學增文化體驗為核心,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紅色教育基地。其次,該地區借鑒紅色旅游村的開發實踐,將紅色資源與濱海、農田、林業和人文資源等有機結合,構建以南路農民運動為主題的“南路紅旅大景區”和“綜合性主題體驗區”。最后,以紅色旅游產業為主線,將鄉村旅游發展由功能單一向多元化發展,樹立墩文村獨特的“南路文化”品牌,形成完整旅游產業鏈,推動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人民群眾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敦文村紅色文化基地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敦文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努力,只有充分凝聚人民的力量,切實地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保障墩文村紅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敦文村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主要包括各黨支部、團支部成員,機關單位、國企職員,在校師生以及其他社會人群等。
鄉村振興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與其自身的資源和優勢息息相關。而遂溪縣作為粵西著名的革命老區所在地,革命故址和紀念物眾多,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旅游的理想場所,與此同時,該地區紅色資源豐富,其分布狀況相對集中,對于紅色旅游活動及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據可靠資料,該地區的紅色遺址共110處,且具備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例如黃學增紀念小學、斜陽島農村陳列館、雷州青年同志社遺址、黃學增文化科技樓、尚武堂遺址等。其中,黃學增作為該地區歷史革命的核心人物,以其卓越的功績及影響力,無論是從精神感染力角度還是德育價值分析角度都便于發揚,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除此之外,該地區與周邊地區的聯系緊密,便于與周邊地區聯合發展,實現游憩價值、社會價值、教育價值、景觀美學價值的有機結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墩文村原住居民5710人,總戶數1070戶,其中,青年人數居多,符合墩文村以漁為主的生產力情況,也為墩文村建設和振興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1.問題
當前,該區域的紅色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各個文化資源沒有最大化地發揮出其價值和優勢,缺乏一定的關聯性,這是當前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與此同時,該地區的紅色革命遺址年久失修,保護力度不足,紅色旅游場所感欠缺,歷史文化氛圍不足,從整體上來看,紅色旅游產品相對單一,對此,相關領域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及時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對策
首先,必須進一步加強墩文村歷史文化建筑的修繕和保護,因地制宜,將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進行整合。其次,必須樹立統籌兼顧的思想,進一步加強對周邊地區紅色文化場所的劃分,并豐富和升級紅旅研學產品,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研學旅游基地。最后,要聯動發展遂溪縣紅色文化資源,與周邊產業加強溝通和聯系,共同發展,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進而更好地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村莊現狀
交通系統:交通通達性不足,標志性不強,缺乏道路照明市政基礎設施,村民生活飲用水不達標,村莊缺乏完善的排污系統,墩文南村雨季出現水淹現象;
公共服務設施:衛生站簡陋破舊,設施環境不達標,缺乏便利的商業服務設施;
村容村貌:新舊民居風格不一;公共活動空間破碎,缺少空間整合,使用效益較低;自然村之間的閑置用地多,且無人管理,環境衛生差;水塘周邊缺少防護設施,存在安全隱患。
2.對策
沿背村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人文資源、生態資源以及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切實最大限度地發揮當地資源效用。根據村民意愿和村莊建設需要,重點解決村民生活飲用水、排污、照明、公共安全等問題,滿足村民生活需求,并依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標準,進一步優化村莊生產生活環境,形成生產空間科學合理、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開敞大氣的“三生”空間兼顧、和諧共生、記得住鄉愁、具備紅色教育特質的美麗鄉村。
1.現狀
目前村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村集體收入來源主要為農業和漁業收入。農業種植以糧食作物為主,產品級別低,效益低;漁業主要依靠海洋捕撈,產業類別單一。
2.對策
從當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墩文村必須充分依托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創新性的產業升級和產業規劃,充分借助紅色旅游為啟動區,向其他經濟類產品進行擴張,進而拓寬產品類別。與此同時,必須積極開發第三產業,一方面可以為本地的就業機會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達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經濟水平。
首先,針對一些歷史建筑,必須建立健全保護體系,盡可能地對一些古老的建筑進行維護和加固,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文物的修繕保養工作,必須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進行修繕。另一方面針對民居建筑的保留,也應進一步加強重視,建筑之間必須保留相應的防火間距,滿足消防需求,從而最大化地保障周邊居民的生命安全。其次,必須進一步加強維修力度與養護力度,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針對墩文村的紅色革命建設,必須進一步協調傳統風貌與現代審美之間的聯系,將建筑類型進行科學合理的整修和改造。與此同時,對于該地區內的古樹、古井、古建筑等,必須做好相應的登記掛牌工作,做到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保護。最后,在地區實際的整體格局保護過程中,進一步加強自然地貌的保護是至關重要的,對此,相關領域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例如一些自然水系的保護,必須進一步加強監督和管理,最大化減少或者避免地形地貌對水系的破壞,杜絕損壞地形地貌的行為,從而更好地保護我國的文物古跡,切實發揮出紅色文化對于旅游事業和精神事業的作用和影響。
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因此,針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首先,離不開廣大人民的支持,必須充分借助該地區的人力資源優勢,積極鼓勵村民參與,將群眾與紅色傳承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而不斷提高村民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壯大鄉村建設的人才隊伍。在此基礎上,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提高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和主人翁意識,吸引人才,壯大農村基層干部,從而更好地保障整個產業的順利進行。其次,要求該地區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加大創新力度和實踐力度,敢于突破陳舊的思維觀念。與此同時,針對該地區的資源要做到科學合理的分配,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將資源向資本進行轉化,更好地激發鄉村要素的潛能,以資本促進經濟的提高,進而有效地改善鄉村的經濟狀況,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紅色資源的挖掘利用,不僅要發揮其政治教育功能,還要凸顯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這就要求革命老區將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結合,找準紅色資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點,把精神財富充分轉化為社會財富。除此之外,鄉村振興涉及人、財、物,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涉及領域極為廣泛,若想實現紅色革命老區的全面振興,離不開政策支持和自身發展,必須進一步將鄉村振興戰略、機制、路徑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實踐,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本文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和紅色旅游產業的意義兩個角度作為出發點,重點從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優勢視角以及助推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對遂溪縣墩文村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闡述,旨在更好地推進我國鄉村戰略的實施,為鄉村振興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相應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