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南京博物院藏翁同致翁曾禧家書考釋①

2022-10-18 21:56:51陳名生
收藏家 2022年9期

陳名生

關鍵詞:家書翁同龢翁曾禧考釋

翁同(1830?1904)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藏書家,出身于官宦世家,卻比同輩人更加努力,憑借實力奪得狀元。他在父親翁心存(1791?1862)去世之后繼父述志,先后授讀同治、光緒兩位皇帝,被譽為“兩代帝師”。他歷任翰林院修撰、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刑部尚書、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官至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并參與主持科舉考試40多年,成為“清流派”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

翁曾禧(生年未詳?1885),字士吉,為翁同堂兄翁同福(生年未詳?1862)的長子,翁同伯父翁人鏡(1774?1844)的長孫,在族譜上被過繼給翁同福的長兄翁佛保(殤)為嗣子。翁曾禧為廩貢生,多次應鄉試不中。但翁同龢對他的評價很高,字里行間充滿了肯定和鼓勵。例如同治三年(1864)二月初八日翁同致翁曾禧家書云:“吾侄天性最厚,沉潛篤實,恪守素風,良驥千里,在乎異日,勿以目前困頓自沮。”又如同治三年(1864)七月初十日翁同致翁曾禧家書云:“同鄉諸君來,皆稱吾侄遇變而能安,耐貧而有守;卿至,益得其詳,真吾家麟鳳,愿隨時努力!”再如同治十二年(1873)六月初五日翁同致翁曾翰家書云:“吾族人中無出色者,士吉錚錚,或覬一當。”

翁同以實際行動為翁曾禧謀各種差使:同治三年(1864)二月,翁同請新任蘇州府海防同知馬金鏜(生卒未詳)為翁曾禧謀一筆墨館席;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翁同致書時任江蘇按察使的李鴻裔(1831?1885),為翁曾禧謀一閱卷地;同治七年(1868)端午,翁同為翁曾禧求薦閱文館一事得到李銘皖的當面應允;③同治十一年(1872)十二月廿三日,翁同致書署理江蘇布政使的應寶時(1821?1890),為翁曾禧銷假一事,使他次年初得以奉署婁縣教諭;④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翁同再次致書應寶時,使翁曾禧得以重返蘇州書局工作,直至光緒六年(1880)蘇州書局裁員;⑤光緒元年(1875)十月十二日,翁同又“答士吉、士復函,以士吉薦英茂文,囑留滬局海運差使。”⑥光緒四年(1878)十一月初八日,翁同“燈下作徐雨之、英茂文、劉芝田書,為士吉說項,此等真乞食之文矣”。⑦此外,至晚從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起,翁曾禧便在江蘇官書局(蘇州書局)當差,這完全歸功于翁同向李銘皖、應寶時等人的大力舉薦。

翁曾禧經常幫助翁同處理一些瑣碎的家族事務作為報答,尤其當翁同的四侄翁曾榮(1837?1902)不在老家之時。例如同治三年(1864)七月初十日,翁同致書翁曾禧,請其和翁宗元(生卒未詳)一起前往陳家山祖墓勘定邊界并妥善修治,此時翁曾榮正在北京;⑨又如光緒三年(1877)八月初一日翁同爵去世,翁同在隨后趕往湖北的輪船中致書翁曾禧,交辦三件事:主持喪禮期間帳房事、寫一份訃聞底子寄翁曾翰和代為感謝親朋好友,此時翁曾榮正在湖北。⑩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光緒四年(1878)五月十四日翁曾翰英年早逝,其靈柩后來更是由翁曾禧親自護送回里安葬的。

南京博物院藏翁同致翁曾禧家書共計十五通(其中少數為便條),從同治三年(1864)二月,到光緒四年(1878)六月,跨越近15年的時間,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價值頗高,且從未發表,是研究翁同與翁曾禧叔侄關系、翁曾禧個案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資料。本文通過對這些第一手資料進行考證和詮釋,試圖勾勒翁同與堂侄翁曾禧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展現一顆冉冉升起的官場新星—翁同對同族晚輩的關心、愛護和提攜,而這些恰恰又體現翁同于朝堂之外的另一個側面,定將有益于翁同形象的立體和豐滿,乃至對翁同的個案研究略有裨益。

一、同治三年二月初八日(1864年3月15日)(圖1)士吉二侄足下:

南北契闊,覿面為難。兵燹流離,羈孤可念。耿耿之懷,不能一日釋也。

先廬尚有數椽否?汝父靈柩已經安葬否?此后將何以為生,諸弟及妹何以仰食,皆吾侄身任之,愿益努力而已。吾侄天性最厚,沉潛篤實,恪守素風,良驥千里,在乎異日,勿以目前困頓自沮。

吾家羈留都下,欲歸不得。俟道路得通,家鄉安堵,兩三年內,當遵先公遺命,歸葬邱壟。汝三叔蒙恩出獄,萬里荷戈,旅資一無所出,尚未成行。

茲乘馬君(金鏜,號雅琴,行一,海防同知,先公門下士)赴任之便,聊布一一,并屬馬君為吾侄推薦一筆墨館席,便中可往一謁。此問近好,不次。

叔平手書,二月八日

按,翁曾禧生父即翁同的二堂兄翁同福(生年未詳~1862),于同治元年(1862)六月廿四日殤于南鄉羅家浜。當時南方動蕩,常熟正被太平天國政權所占領,戰火紛飛,翁同福的靈柩未得及時安葬,故翁同于札中問道:“先廬尚有數椽否?汝父靈柩已經安葬否?”這是翁同對家鄉和堂兄后事的高度關切。同時,他對子侄未來的關心也溢于紙表。翁同認為翁曾禧作為長子任重而道遠,擔負著諸弟妹的未來生計。翁同勉勵他要更加努力,勿以目前困頓自沮。

翁同提及自家情況時發愿:等道路暢通、家鄉安定后,定當遵照父親翁心存(1791?1862)的遺愿將其靈柩運回常熟老家安葬。此愿終于同治七年(1868)得償。翁曾禧的三叔,即翁同的三兄翁同書(1810?1865),曾任安徽巡撫,因處理團練仇殺不當而被議處,后又遭曾國藩彈劾而最終入獄。直到翁心存臨終前,翁同書才得暫釋,而后又回到獄中。同治二年(1863)八月十二日,翁同書接受朝審過堂;同年臘月廿五日,翁同書被加恩發往新疆效力贖罪。翁同于當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凌晨朱敏生送諭旨來,翁某加恩發往新疆效力贖罪等因。……余偕兩侄馳往,偕三兄歸。……白發孤臣,荷戈萬里,此情此狀,其何以堪,恨不瀝血抒詞,叩九閶而上訴也。”作于稍后—同治三年(1864)二月初八日的本札曰:“汝三叔蒙恩出獄,萬里荷戈,旅資一無所出,尚未成行。”與《翁同日記》記載的情狀高度一致。

此時,翁心存的門生馬金鏜正要赴蘇州府海防同知任,翁同特寫此信托其帶呈翁曾禧,并囑其為翁曾禧推薦一個筆墨差使以為生計。

二、同治三年七月初十日(1864年8月11日)(圖2)士吉二侄:

同鄉諸君來,皆稱吾侄遇變而能安,耐貧而有守。菉卿至,益得其詳,真吾家麟鳳,愿隨時努力!

馬君尚自不給,無暇為謀,且緩圖之。倘得兼一書啟館席,去家甚近,乃有益耳。厚齋、云亭困阨,可念!族?中何一不可閔?令人凄惻。先隴安固,惟陳家山門為屯營之地,封樹幾不能識。嗚呼!此吾文安公兆域所在,且吾諸兄之殤者附焉。此地若夷,吾子孫何以一日安也?已馳書宗伯,即日往度界址,吾侄亦宜隨往展拜,量為修治,萬勿延緩。

六月中,曾翰危疾,得瘳。京寓粗遣,惟無以供晨夕。金陵既復,歸期不遠。此問近佳。

叔平手泐,七月十日

按,此札接續前札,作于同治三年(1864)七月初十日。同鄉諸君及翁曾榮(1837~1902)來參加順天鄉試,都對翁曾禧有很高評價,認為其“遇變而能安,耐貧而有守。”這很符合翁同對翁曾禧的一貫評價,正如前札所云:“吾侄天性最厚,沉潛篤實,恪守素風。”

馬君即前札所提之馬金鏜,乃翁心存的門生,新任蘇州府海防同知。翁同前札托其為翁曾禧推薦一筆墨館席,但此事因馬氏自顧不暇而暫緩。厚齋即翁宗元,翁同稱之“宗兄”,亦即翁曾禧的“宗伯”。云亭即翁同祜(1814~1874),字伴石,工書善畫,以篆刻名世,乃翁心傳(生卒未詳)子、翁同堂兄。翁同寫此信的主要目的是:請翁曾禧和翁宗元一起去勘定一下陳家山祖墓的邊界,并妥善修治,以免被附近駐扎的軍隊夷平了。

本年五月底至六月間,翁曾翰大病一場,至六月底慢慢恢復,故札曰:“六月中,曾翰危疾,得瘳。”《翁同日記》記載,同治三年(1864)六月廿九日“巳刻,曾國藩六百里加緊紅旗報,金陵攻拔,洪逆前死,其子等闔門自焚。”故此札曰:“金陵既復,歸期不遠。”翁同札中云無以“供晨夕”的應該是香火,所謂“香火供晨夕”,其言外之意是翁心存的靈柩尚未歸葬故里。

三、同治六年十一月三十日(1867年12月25日)(圖3)士吉二侄省覽:

閱江南題名,怊悵失望,既而思窮通有命,即貧賤何傷?得書,具悉近狀,最喜其詞意真切,知吾侄之能安命也。家鄉風氣亂后,不知懲懼,反以豪侈相尚,士窕而工窳,甚可憂慮。吾侄支持門戶,料理婚嫁,想見竭蹶之況。厚齋、云亭及諸父諸子皆平安否?甚以為念。

吾昕夕入直,自問無所裨益,徒以承乏,未能即去,明歲冬間計得請歸葬。數年來負罪就列者,亦緣責任綦重且先志未竟,予小子不敢不自策厲,固未嘗有懷祿干進之情也。堂上步履輕健,耳目聰明。汝源弟舊疾未除,今秋乃益劇,百計治之無效,可憂也。汝五叔升任川臬,到任須來春,蜀中雖好,去家益遠。

來書欲謀一閱卷地,已貽書李眉生臬使(鴻裔)。臬使,吾同年也,汝到蘇州具年世愚侄帖一謁,或可得此席。若蔡觀察者,雖戚友,吾薄其人也。百忙中草問近好,見諸尊長時,均道吾意。

叔平手箋,十一月晦

按,翁曾禧的科考之路十分坎坷。同治六年(1867)七月,翁曾禧再次參加南京鄉試,仍不獲雋。本次鄉試,常熟中者11人,有宗月鋤、錢綏卿等人,惜無翁家子弟之身影,更無翁曾禧之名。故而,在京的翁同“閱江南題名,怊悵失望。”但惆悵之余,翁同仍安慰翁曾禧“窮通有命,即貧賤何傷?”本年(1867)十一月十四日,翁同得翁曾禧函。故,十一月三十日,翁同“作書寄李梅生,并寄士吉、鹿卿侄。”其中寄士吉侄的即本札,乃對十一月十四日得翁曾禧函的復信。

由此札知,翁曾禧在來函中除了向叔父匯報家鄉近況和個人近狀外,還請叔父為其謀一閱卷地,即一份審讀案卷的工作。翁曾禧來函詞意真切,其表現出的樂安天命的心態讓翁同感到很欣慰。翁同作書寄李梅生,即為翁曾禧所求工作事。李梅生,即李鴻裔(1831?1885),同治六年(1867)二月十六日新任江蘇按察使。據翁同札中自述,李鴻裔為其同年,若翁曾禧具《年世愚侄帖》登門拜見,找工作之事或可如愿。

此外,翁同在回信中表達了對家鄉戰后出現的崇尚豪侈的不正之風的憂慮;翁同還向堂侄表明:入直弘德殿乃繼父述志,而非懷祿干進之舉;擬于次年冬天歸葬翁心存的靈柩。與其說翁同向翁曾禧表明心志,不如說翁同想借翁曾禧之口向族人傳遞自己的心志。信中還有一條關鍵信息,即翁同爵升任四川按察使,揭示了本札的寫作時間—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三十日。

四、同治九年正月廿三日(1870年2月22日)前(圖4)士吉二侄:

屢得問,甚慰。書局事,繁數往還于吳門,兼考書院,文字之樂于計亦得。校官驗到,能得署缺否?恐此時需次者不少,必須輪委耳。萬先生學術純粹,夙所企慕,吾吳風俗大半以詞章、考據為長,果能聞正學而興起否?與善人居,當觀其心得者何處,久久必獲益。近來子弟往往以末跡指摘人,所謂浮薄不知輕重耳。

先塋應修處聞已畢工,一切堅實否?從前,我先公曾輯家譜一冊,寫本在此,吾意欲刻一簡明者以垂久遠。廿馀年來,子姓日繁,吾離鄉久,不能深考,吾侄可將此廿年中所添人丁詳開一單,并其行號著之,以便采取。

吾日侍講帷,休暇之時極少,故百事皆廢,每一念及則歉然于中。汝諸弟能敦篤自立否?大保、李甥皆美質可造就,督其向學至要。草草問近好,不一。

叔平字

按,同治九年(1870)正月廿三日,《翁曾翰日記》記載:“得士吉兄函,知其教職已驗到,現派與潘子昭興修文廟……”而翁同本札言:“校官驗到,能得署缺否?恐此時需次者不少,必須輪委耳。”顯然,本札作于同治九年(1870)正月廿三日之前。查《翁同日記》和《翁曾翰日記》,可知翁曾禧最近的一次來信是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十八日。本札或許就是對翁曾禧此次來信的回復,作于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十八日或稍后數日。

“我先公曾輯家譜一冊”即翁心存所輯《海虞翁氏族譜》寫本,成于翁心存家居十年期間,截止時間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或道光二十九年(1849),距離本札寫作時間正好是二十來年,符合札中“廿馀年來”“廿年中”的說法。翁同請翁曾禧為其開列新添人丁名單、行號,以便其續寫家譜之用。但翁同的續譜工作一直到其丁母憂期間才得以展開并順利完成。

“書局事”表明,翁曾禧此時已在江蘇官書局(蘇州書局)工作。“萬先生”應該是某書院的山長,具體是誰尚有待考證。“大保”當指翁曾禧的長子翁宜孫(春),是翁同龢比較看好的一個侄孫,后來與翁同的關系非常密切。“李甥”當為李章甫(生年未詳~1878)翁同福的外甥之一。

五、同治九年五月初五日(1870年6月3日)(圖5)士吉二侄:

屢得書,知近狀,甚慰。書局事,勞頓否?長住郡城,則家務如何兼顧?想亦往來其間耳。

縣學興工,棟桶陶甓,為材幾許,為工幾許,皆非吾輩所習,而巧拙良窳又不能舉目即辨,甚費咨度,不知子昭與侄胸中有定見否?借款一萬足敷用否?丁中丞若不遷徙,則此款尚不至捐還,脫或不然,更難逆料。吾故請中丞集邑中紳士公議,勿留罅隙也。

秋試甚近,侄與諸子諒必偕往,文字要清新流麗,詩須合式,此逢時之陋語,要之,盡其在我者而已。草草不次。

叔平手泐,端午日

按,“書局事”再次表明,翁曾禧此時已在江蘇官書局(蘇州書局)工作。“縣學”即常熟文廟。江南經過太平天國運動后百廢待興,尤其是文化教育事業,常熟士紳們迫切希望復建文廟以重振旗鼓。翁曾禧在致翁同的信札中曾多次提到文廟興工。例如同治九年(1870)正月廿三日,《翁同日記》記載:“士吉信來,言文廟將開工,中丞一力擔承不派捐,并委士吉與潘子昭同辦,子昭名欲仁,余薦之于中丞也。”又如同治九年(1870)三月初九日,《翁同日記》記載:“得士吉侄信,言吾邑文廟工程需錢二萬串,而中丞借提錢萬串尚須捐還,恐非易集事也。”由此可知,本札是對此二札的復信,其寫作時間是同治九年(1870)端午之日。

幾乎同時,翁曾榮致翁同的一封家書中也提及文廟興工事,《翁同日記》同治九年(1870)三月廿一日記載:“得榮侄二月廿四日函,仍言文廟工程事。”亦為本札系年之旁證。再查《翁同日記》,該年(1870)五月初四日,翁同“料理節務,寫南中族戚信”。其致翁曾禧札當亦書于此時或次日,和其他族戚信一批發出。丁中丞即丁日昌(1823?1882),字持靜,小名雨生,時任江蘇巡撫(1867?1870)。丁氏借提一萬工程款資助常熟重修文廟,但他此時被朝廷派往天津協助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故此一萬工程款必須捐還政府。翁同從中疏通,希望丁日昌召集邑中紳士公議此事,圓滿解決此事,避免因此而生嫌隙。

六、同治十一年七月廿七日(1872年8月30日)(圖6)

得問具悉,刻手尚佳,惟此時正與劉博文議價,亦如之。若劉能辦此,較蘇州往返為便,黃處暫緩與說,如何?士吉

叔平,七月廿七日

按,此札與后札存在明顯的人物和內容關聯,很明顯作于同一年。而后札的系年是確切的,故本札作于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廿七日。本年(1872)六月廿二日,翁同和翁同爵剛把母親靈柩護送回常熟老家安葬。翁同寫此便條時,正在考慮刻墓碑之事,并且正與刻工劉博文議價。黃姓者為蘇州的一名刻工,是翁曾禧介紹的,翁曾禧當時在江蘇官書局(蘇州書局)工作;劉博文則是常熟本地的一名刻工。如果兩者都能成事的話,那么翁同更傾向于請劉博文刻,因為他相對于蘇州的黃某距離更近,往返、溝通起來都更加便利。

七、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后(圖7)

緩叔先生字卷漫題數語,扇面二并送去。昨士復來未晤,適午臥未起也。墓碑改題,須問劉博文否?士吉

按,查《翁同日記》,翁同題《湯緩叔闈作及家書卷》的時間是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五日。此為本便條的時間上限。再查本年九月十四日《翁同日記》所記內容,可知當日士吉、雨峰兩侄來過,但只字未提士復來過,與便條“昨士復來未晤,適午臥未起也”的說法相悖,可排除本札作于九月十五當日的可能,知此便條作于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五日之后。又,本年九月十九日,《翁同日記》有“敬書墓碑字樣”之記載,與“墓碑改題”相呼應,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筆者以上的判斷。

湯緩叔(1714~1765),名愈,字文起,緩叔為號,昭文(今屬江蘇常熟)之吳市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闈墨傳誦都下,南旋后任婁東書院講席,乾隆三十年(1765)十月初一日病歿于家。《湯緩叔闈作及家書卷》乃“先生應乾隆癸未會試所錄寧武子篇草稿,附書寄致其家尊者”。

士復,即翁同堂侄翁曾紹(1833~1879),翁曾禧之弟,亦為翁同福子、翁人鏡孫。由《翁同日記》可知,翁同龢母親的墓碑最終是由刻工吳和尚刻就,而非先前議價的劉博文或蘇州黃某所刻。

八、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廿三日(1873年1月21日)(圖8)

頃到墓次,歸已初更。應方伯一函送去,倘需用即寄去,否則交還可耳。錢七百買書,找欠即收入。士吉侄

叔平

按,同治十一年(1872)十二月廿三日,翁母冥誕,翁同與翁同爵一同去翁母墓地祭奠,初更左右歸家。翁同于燈下先寫了“致應敏齋函,為士吉銷假事。”接著,他又寫了這張便條,和致應敏齋函一起給翁曾禧送去。信中的應方伯即應寶時(1821?1890),字心易,號可帆、敏齋,浙江永康人,時任江蘇按察使、署布政使。其實,早在20天前,翁曾禧從蘇州回來,就請翁同致書應敏齋,為其銷假事,但被翁同拒絕了。因為根據慣例,告假人員銷假后必須等一個月才能依次補缺,當時翁曾禧才銷假,就想補華亭缺,顯然不太合適,故翁同未應允,可謂堅持原則。而翁同作此札時,翁曾禧銷假已逾二十天,翁同為其致書應敏齋爭取,可謂顧念親情。最終,水到渠成,同治十二年(1873)初,翁曾禧奉署婁縣教諭。

九、同治十二年七月十六日(1873年9月7日)(圖9)

明日舟詣吳門否?應方伯函即攜致。《天璽碑》粘本附還,其一冊已留之,原直十一。餅送去,即檢入。

士吉

叔平,七月十六日

按,此為便條而非長信,說明寫者和收者當時相隔不遠。

再從“明日舟詣吳門否?”可知翁同和翁曾禧當日都在常熟,而后者次日可能造訪吳門。應方伯即應寶時(1821~1890),其署江蘇布政使是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恩錫(約1817~1876)調任之后。與此對應的時間段,是翁同丁母憂而居常熟期間: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廿二日至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初七日。便條末署“七月十六日”,可排除同治十三年(1874),故本札的寫作時間只能是同治十一年(1872)或同治十二年(1873)的七月十六日。

再比對《翁同日記》,可知此札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十六日的可能性大一些。因為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十六日,《翁同日記》曾記載:“士吉以先世手跡見視,敬孝之心油然而生。”叔侄二人當日見面有很長時間,如果翁同要讓翁曾禧攜帶致應敏齋函及《天璽碑》粘本,根本不需要寫此便條,餅也不用專門再送一趟,這些都可以當面交代和解決。因此,基本可排除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十六日的可能,那就只剩下同治十二年(1872)七月十六日了。當時的情形是:翁曾禧準備于七月十七日前往金陵送考并應鄉試,途徑蘇州,翁同準備好致應敏齋函及《天璽碑》粘本請翁曾禧帶去,故作此便條。翁同致書應敏齋,為的是讓翁曾禧重回江蘇官書局(蘇州書局)接回吳儒卿工作一事。

十、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五日(1873年11月4日)(圖10)

秋風毷氉,亦既聽之矣。儒卿來信云委札已下,須往謝,不可遲也。原信送看,不一一。

士吉侄

叔平

按,經翁同說項,同治十二年(1873)春,翁曾禧奉署婁縣教諭。幾乎同時,翁同致書應敏齋,請好友吳鴻綸(1817?1902)補翁曾禧書局之缺。從稍后翁同的一則日記可知,吳鴻綸確實去了蘇州書局。但僅數月之后,不知何故,或許因為吳鴻綸要離開蘇州書局,故來南京送考兼應鄉試的翁曾禧又想回蘇州書局工作。于是,翁同又為其說項。本年九月十二日,翁同收到吳鴻綸來信,極有可能就是本札提到的“儒卿來信”,主要內容是:翁曾禧接替他回書局工作的委札已下。查《翁同日記》,該年九月十二日之后幾日,只有九月十五日的天氣(陰,南風,燥熱)最接近本札(秋風)。同年(1873)十月初八日,翁同致書應敏齋,謝士吉書局事,說明此事已成;光緒六年(1880)七月廿九日,蘇州書局撤去的廿馀人中包括翁曾禧。這些都能說明翁曾禧在任婁縣教諭之后確實又回到了蘇州書局工作。

十一、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874年1月5日)(圖11)

大風嚴寒,郡行盍止?昨從彼歸,舟幾膠矣。如即赴郡,晤月鋤,可懇其催寫字人柏璨明者速寫家譜,并欲得昆弟(其兄子久)寫詩六卷,期以三月,即吾侄亦可為我成之,千萬。講定后,詩稿兩卷當于廿三四寄付發寫也。

士吉侄覽

叔平,十七日

按,此便條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十一月十七日。前一日,翁同剛從蘇州歸來。翁同寫此便條給翁曾禧的主要目的是交代翁曾禧:如果見到宗月鋤,一定請其催寫字人柏椒(璨明)速寫家譜的宋字,并請其和柏椒之兄柏子久講定寫《知止齋詩集》六卷的宋字。因翁同本月十四日、十五日親自到蘇州時,只見到宗月鋤,而未見到寫字人柏椒,故對翁曾禧有此轉托。本月廿四日,翁同“得宗月鋤函,言寫宋字柏子久可承辦,寫樣”。同月廿五日,“士吉來,以詩稿付之,明日赴蘇也”。這說明翁同本札轉托翁曾禧之事最終辦成了。

十二、光緒二年閏五月十六日(1876年6月27日)二鼓(圖12)

士吉侄:

前兩紙未知何時所書,久久未寄。昨得來函,甚慰,譬如歸夢一到家山耳。時事大難,負此近職,愧懼交集。近狀如何?北方大旱而南中多雨,能不害稼方好。米價當有起色,又慮佃主喜而小民愁也。吾體日羸,畏暑減食。葉郎英偉真率,吾頗愛之,招來下榻,伊不甚愿,嫌城寓太遠,與師友隔絕,勢不能強,亦姑聽之,今與君表同寓,斷不至有少年之過,可勿掛念。京寓皆安,蘇印如病當已,老宅想皆平安,懶散,不復能致函,為我道念。

閏月十六日二鼓,叔平手字

按,從“畏暑減食”四字可知翁同寫信時是夏天。查《翁同日記》,綜合閏月、北方大旱而南中多雨、葉郎來京、曾君表在京等多重信息,可以判定:此札作于光緒二年(1876)閏五月十六日二鼓,并于閏五月十八日寄出。葉郎,即葉茂如(壽松),為翁曾禧之婿,于光緒二年(1876)正月到京。翁同于正月十二日和五月十六日兩次見過他。葉茂如于上年考中鄉試,故翁同于日記中稱之為“孝廉”。他此次進京就是參加會試,但最終未能如愿得中進士。

十三、光緒三年八月十二日(1877年9月18日)巳初(圖13)

士吉侄:

別后一昔達昌門,一日抵滬,從此入飛舶,三日抵漢口矣。江山黯然,風月凄惻,奈何!入舟強食飲,一概支持。帳房事一煩主持,其大者乃在門戶火燭,佛事循俗為之,馀則浮費,當減。訃聞底子可寫一分,即日寄海珊,千萬,千萬!親友處均致意,道費心,不一一。舟行九江,預寫此紙,到漢口再寄。

十二日巳初,叔字

按,光緒三年(1877)八月初一日,翁同爵(1814?1877)逝世于湖北巡撫任上。翁同于八月初七日得聞噩耗,即于次日夜里攜翁同爵長孫翁奎孫(1856?卒年未詳)赴蘇,到上海乘坐輪船,溯江而上。而翁曾禧則在老家協助翁曾純、翁曾榮兄弟準備翁同爵的后事。

八月十二日巳初,翁同抵達江西九江附近時,給翁曾禧預寫了本札,等到漢口再寄回常熟老家。“江山黯然,風月凄惻”可以想見翁同喪兄時的心境之悲。翁同在札中向翁曾禧交代了三件事:第一是請其主持帳房事,第二是請其寫一份訃聞底子寄給翁曾翰,第三是請其代為問候、感謝親朋好友。

十四、光緒四年五月廿八日(1878年6月28日)晚(圖14)

士吉覽:

士申來,得手箋,忙中未答。未幾,遂有籌兒之變,老境睹此,不能堪矣。門祚衰薄,乃吾不德、負咎所致,尚復何言?它日乃遂無稅駕之所,此真命也。士申才谞尚好,其志愿未易酬,到京即患下利,累月未愈。吾屢令其移來橫街,一切較便,而伊以為店中蕭散,今日始來下榻,望其早愈還南,以免懸望。吾于慘切中忽被臺端之命,自顧弗類,此后乞身更難,相見何日?惟有嗟嘆。日來趨直不敢忘,退處一室頹然而已。鹿卿如何?惟日夕安慰之,不一一。

五月廿八日燈下,叔字

按,本札作于光緒四年(1878)五月廿八日晚。翁曾祐(1845?1878),字士申,乃翁曾禧弟、翁同福子、翁人鏡孫。他于光緒四年(1877)五月朔日押海運到京,不幸患上了痢疾,在翁同的反復勸說下,才于寫信當日(五月廿八日)移來橫街京寓暫住。此后數日,其痢疾漸有好轉。六月初九日,翁同贈其五十金送其還南。但令翁同沒有想到的是,南返之后的翁曾竟于十月廿一日因久痢而去世了。

翁曾在京的那段時間,是翁同非常艱難的一段時間。翁同剛剛遭遇了喪兄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變故,那就是嗣子翁曾翰(1837?1878)病逝。這對他的打擊巨大,正如本札曰:“老境睹此,不能堪矣。”他為此感到內疚、自責,認為是其不德、負咎導致了如今門祚衰薄的局面。在喪亂之中,翁同于五月十九日被朝廷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即本札所謂的“忽被臺端之命”。他百感交集,既感恩又憂懼。

十五、光緒四年六月初一日(1878年6月30日)(圖15)

閱與士申函,知侄婦體中未平,當調理嚮健。大八成事非吾所能任,然侄舍此亦別無法,好自料理,吾亦少助綿薄也。士申利漸止,南行有日,再當函知。

六月朔

按,本札接續前札,作于光緒四年(1878)六月初一日。此時,士申侄翁曾在京,且已移來橫街京寓暫住,在親人的悉心照料下,所患痢疾漸止,南行之日可期。翁同讀完翁曾禧給翁曾的來信后,提筆作此簡短回信,主要針對翁曾禧欲捐教官一事。

其實,早在光緒二年(1876)春,翁曾禧造訪湖北時就向翁同爵表露了欲捐教官的想法,當時只要大四成實銀,后者承諾助其一百金。而時至光緒二年(1876)冬月,翁同爵再接翁曾禧來信時,得知捐此已需八百實銀,而翁曾禧四處張羅僅得六百,尚缺二百需要翁同爵幫助。翁同爵第一時間復信應允,并給翁曾翰寫家書請其在京兌付。翁同爵還擔心翁曾禧張羅的六百金未湊足,特在致翁曾翰家書中交代,還須翁同幫助其數十金才能共成此事。

但隨著光緒三年(1877)翁同爵、光緒四年(1878)翁曾翰的相繼離世,翁曾禧欲捐教官一事不得不擱淺。此札所謂“大八成事”即翁曾禧欲捐教官事,翁同札中表示雖“非吾所能任”,但會“少助綿薄也”。翁同爵、翁同兄弟對翁曾禧的關心照顧由此舉可見一斑。

從《翁同日記》看,光緒八年(1882)七月,翁曾禧參加了錄科考試,取第五十名;光緒九年(1883)十月,翁曾禧選金山縣訓導。可見,翁曾禧最終還是重啟了捐教官之事,并得償所愿。只可惜好景不長,光緒十一年(1885),翁曾禧就與世長辭了。

綜上所述,翁同爵、翁同兄弟都有強烈的家族使命感和家族責任感,都很關心翁曾禧這個堂侄,且都付諸行動。因為翁曾禧是翁同福的長子,承擔著照顧諸弟妹的重擔,所以翁同爵、翁同兄弟全力幫助他,其實就是全力幫助翁人鏡一支。從分工看,長期擔任外官的翁同爵多在經濟上幫助和支持翁曾禧,而長期擔任京官的翁同則多以強大的人脈處處為翁曾禧說項找工作,同時給予其巨大的精神鼓勵和強大的精神支撐。對于沒有功名的翁曾禧而言,有工作就意味著有收入。因此,雖然翁同爵、翁同兄弟對翁曾禧的幫助在形式上不同,但是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為了改善翁曾禧一家的生活狀況,但絕不違背原則底線。而作為家族一員和受幫助對象的翁曾禧也懂得知恩圖報,經常代替或協助不在家的翁同爵、翁同兄弟處理如修墓、歸葬、舉殯、祭祀等重要的家族事務,還為翁同守孝期間編輯家譜、先集及修墓、改葬等大事做一些如提供信息、聯系刻工、聯系寫手等基礎性工作。總體上看,翁同爵、翁同兄弟與翁曾禧之間是一種非常良性的叔侄關系,值得今人思考和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青青国产视频|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19p| 亚洲bt欧美bt精品|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欧美成人二区|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成人欧美日韩|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首页| 亚洲无线视频|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h网站在线播放|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美女啪啪无遮挡| 亚洲三级色|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欧美国产视频| 亚洲成a人片|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99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色综合网址| 精品国产99久久|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黄色网|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伊人成人在线|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色伊人|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二区视频| 日本午夜三级|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第一成网站| 综合色88|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在线a网站|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视频二|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高清免费毛片| 无码'专区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