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彬 卜江
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3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2018 年,習近平主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強基固本的工程。要把立德樹人融入軍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培養學員的人文素養、審美情懷,培育學員的愛國情感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最終達到提升軍校立德樹人質量的目的。這是貫徹落實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的有力舉措。
自教育部2014年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來,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國內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論述、闡發,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涵研究。張晨認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主要以經典著作、作家作品為載體,傳統文化系統包含了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美學等全方位的知識,全方位概括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精髓;李佑球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國學文化經典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開展以中華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以上觀點從教育內容的角度,提出了較為簡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認知層面,更應該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培育教育對象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對軍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涵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軍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內涵的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化。另一個是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法路徑研究。理論界關于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的研究較多,主要包括課程建設、實踐建設、平臺環境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五個方面。例如,在課程建設方面,提出要開設通識課程,多方位挖掘課程的人文內涵;在實踐建設方面,提出要通過舉辦座談會、名師講壇,聘請國學名師,參加傳統文藝演出、暑期社區實踐、青年志愿者活動,參觀歷史古跡、博物館、紀念館,走訪名山大川,讀經典等形式加強教育;在平臺環境建設方面,提出要開展具有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相關網站建設,豐富相關網絡活動,開發相關教育軟件和游戲等;在隊伍建設方面,提出要優化教師隊伍,端正教學態度,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加強教學能力;在制度建設方面,提出要“轉變教學制度,將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創新課堂和教材。國外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傳統文化與跨國教育管理以及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初等教育管理等方面,關于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較少。例如DenYelle Baete Kenyon 等認為現實中有很多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青年關注一些不健康的、有風險的行為,而傳統文化中包含著積極的價值觀,因此有必要將傳統的價值觀和實踐觀融入青年積極發展計劃中。可見,國外研究已經認識到本國傳統文化對于解決當今社會青年思想行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上述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有益的啟發。
本文在系統收集、整理和總結國內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軍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內涵,闡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軍校立德樹人質量的理論邏輯,在此基礎上,充分借鑒地方高校相關成功經驗,積極探索軍校有效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手段,從而最終實現提升軍校立德樹人效果的目的。
習近平主席強調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一直以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都是教育的精髓與靈魂,軍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智慧寶庫,對于強國興軍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積極的歷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它能夠凝聚歷史、承載當下、昭示未來。2014 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馬克思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強軍興軍偉大歷史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今天國家和軍隊的建設發展仍然存在需要協調和適應的地方。因此,在堅定官兵文化自信的現實要求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傳承和弘揚,更需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真正契合青年學員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才能真正成為激勵官兵士氣、培育戰斗精神的力量源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國的土壤中,也隨著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變遷,不斷尋求發展的契機與空間,歷經歲月的沉淀以及自身的演進、重構和創新,逐漸形成了包括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法律規范、語言文字、教育科學、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表層內容,更集約體現在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禮儀制度、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和行為實踐等豐富深層的內容之中,呈現出鮮明的精神特質、性格特點和民族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準則,能夠使軍校學員懂得不誠不行、無信不立,始終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一切行動聽黨指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能夠使軍校學員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具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敬業精神,能夠使軍校學員牢記軍人職責使命,把打仗作為主業、專業和事業,把學習和訓練當作首要任務,掌握必備的軍事科技知識,練就過硬的打仗本領。軍校立德樹人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各形態、各層次、各區域不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奠定了軍校立德樹人的基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獨具中國特色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內核。“以史為鑒的歷史觀”“共生共長的民族觀”“天下一統的國家觀”“兼容并蓄的文化觀”等,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提供了精神動力,是我軍的力量之源和成功之本,也是當代軍校學員精神上的“鈣”。從歷史角度上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憂患意識,從民族層面上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價值觀念,從國家層面上看“心系天下”的愛國情懷、“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報國之志,都具有很強的真理性、導向性和實踐性,彰顯著與當代中國精神相得益彰的智慧,綻放著與新時代強軍文化相互輝映的光彩,使學員的理想信念有了更為傲然的骨氣、強大的底氣和恒久的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境遇下,從社會生活的現實出發,不斷地把握人、自然與社會的交互發展規律,經過積淀、篩選、轉化和發展而逐漸塑造的一種歷史文化形態。隨著時代的變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呈現出多領域、多層面、多類型的復合體格局,涵蓋了物質層面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社會層面的儒家思想、精神層面的愛國情懷等多個方面,賡續綿延。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文化觀念日益多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憑借自身的精神品質優勢,以多姿形態呈現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面前,為軍校立德樹人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載體。它既能夠融入軍校的校訓、制度、社團等軟環境中,也能夠體現在軍校的圖書館、學員宿舍、訓練場等硬環境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軍校學員,使其得到“德”的培育和“人”的塑造。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新時代的軍事教育要實現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就必須不斷加強軍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牢牢把握好其中的關鍵環節,重點圍繞教學過程優化、方法手段創新、文化氛圍營造、教育隊伍建設四個方面,不斷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2016 年,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發揮所有教師、課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教育體系。在軍校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政治理論課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在軍隊基層文化活動、大學語文等課程中,蘊含著大量中國優秀民俗文化、詩詞歌賦與文學經典,通過教學能夠積極引導學員運用傳統文化精髓,理性看待各種社會思潮,合理解決實際問題,探尋強軍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關聯性;另一方面,隨著學科和專業分得越來越細,需要所有教員都挑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擔,充分挖掘和充實各類課程的文化教育資源,促進必修課、專業課等各類課程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并將其融入所有課程教學與改革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主席先后八次提到了互聯網,并強調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和“用好用活網絡平臺”。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信息技術蓬勃發展,互聯網對軍校學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給軍校教育既帶來了難得機遇又提出了嚴峻挑戰。軍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順勢而為、主動出擊,充分運用新平臺新技術,注重網絡信息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結合:一是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與網絡信息資源相結合,加大資源信息化改造力度,提高資源信息化傳遞效率,推進資源一體化開放共享。二是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方法與信息網絡方式相結合,在網上積極開展思想動態調查、備課授課、宣傳引導、自主學習、交流討論、文化熏陶、咨詢服務、建言獻策等,不斷把文化教育由平面引向立體、由單向引向多維、由靜態引向動態,推進教育的魅力提升和實效倍增。三是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手段與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積極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提高文化教育影響力,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文化教育科學性,運用閾下信息技術提高文化教育滲透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國傳統道德歷來重視環境對人們品性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與課堂教育教學不同,校園文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滲透力。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積極融入軍校校園環境建設中,努力提升校園物質環境的文化品位。一是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物質文化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軍校的自然人文景觀、文化場館和文化產品中,營造濃厚的政治氛圍、鮮明的軍營特色和陶冶性情的理想環境。既要展示中國古代愛國先賢正氣凜然的名句,也要樹立不同歷史時期革命英雄舍身報國的雕像;既要懸掛林俊德、張超等我軍英模畫像,也要有錢七虎、楊學軍等軍內杰出專家的生平事跡簡介;既要種植梅、蘭、竹、菊等植物體現傳統文化中的高尚品德,也要打造以強軍興軍為主題的校史館、展覽館、文化廣場等。二是創設校園精神文化氛圍。校園精神滲透、蘊藏在校園的不同人、事、物之中,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感染、熏陶和教化學員。大學精神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核心,校風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體現,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堅持傳承紅色基因,建設軍校文化,實施學科質量文化建設工程、國防科技文化傳播工程、強軍強校文化塑造工程等,創新發展反映時代特征、體現強軍氣派、具有軍校特色的軍校精神與軍校文化。軍校各級黨委以及學員社團要積極主導校園文化活動,采取官辦與民辦相結合的形式,把習近平強軍思想、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等融入各類活動中,注重將節日活動轉變為日常熏陶,通過軍校各類文藝演出、社團活動和文藝比賽,把中國傳統的音樂、書法、繪畫等融入軍校學員的基層文化活動中,引領學員把握中華美學和中華文化的精髓,堅定學員文化自信。
2019年,習近平主席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要”標準。立德樹人的過程就是文化與精神傳承延續的過程,軍校教員起著傳播者、引導者、建設者的作用。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著力培育教員隊伍的政治素養、家國情懷和高尚人格等,堅定舉旗鑄魂、筑牢思想根基,端正價值追求、增強奉獻精神,加強品行修養、保持良好作風,像方永剛、嚴高鴻那樣忠誠和獻身于國防教育事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傳統美德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教書育人能力。通過實施領軍人才引育、青年人才鍛造、一流團隊建設、教師執教能力提升等計劃,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著力拓展軍校教員隊伍的科學思維、知識視野、歷史視野等,使教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能夠靈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新課堂教學,給學員深刻的學習體驗,能夠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歷史進行縱橫比較,把傳統文化中的道理講清楚、講明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軍隊是軍事人才培養的搖籃,軍校學員是強國強軍和民族復興的希望,理應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踐行者和弘揚者。本文圍繞面向立德樹人的軍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研究,重點探討軍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則與有效途徑,旨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軍校人才培養過程,構建基于文化育人訴求的軍校人才培養實踐路徑及模式。對于在傳統文化認知新變化背景下堅定學員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下打牢學員共同思想基礎,以及在化解教育實踐問題中增強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