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晨
贛南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2017 最新版)》明確提出了大學英語的三級教學目標即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發展目標,放棄了對聽說能力的特別要求,突出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重點。對于當前本科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而言,其課堂內容的側重點依舊是在語言輸入上,如閱讀理解和聽力;口語和寫作教學的占比有所提升,但仍顯不足;而翻譯技能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語言應用能力,在英語課程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占比較小,可以說是處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邊緣地位。有學者曾對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和學習需求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翻譯教學現狀不理想,學生對翻譯技能有強烈的學習需求。因此,本研究以某醫學院校的二年級本科生為例,分析母語負遷移對高校非英專學生翻譯水平影響的具體表現,并提出相應的翻譯教學改進策略,旨在引起高校英語教師對翻譯教學的重視,為學生翻譯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
早在1957 年,美國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Robert Lado)在其專著《跨文化語言學》()中指出,外語學習者會傾向于把母語語言和文化的形式與意義遷移到外語的語言和文化之中。著名哲學家維根斯坦(Wittgenstein)也曾談論過思維圖式遷移的現象,就像會說流利英文的德國人一樣,即使他不是先構建德語表達再翻譯成英文,他說的英文也總帶有一些德語的味道在其中。20 世紀80 年代初至90 年代末,國外有關語言遷移的研究數量達到高峰,主要是從語言發音、口語表達、詞匯學習以及寫作方面論述語言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涉及的第一語言不是漢語,而是日語、法語、俄語等。曾在中國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編譯局從事譯文修改的美國職業翻譯瓊·平卡姆(Joan Pinkham)在其2000 年編著的《中式英語之鑒》()一書中,運用了大量實際譯例分兩個部分闡述了中式英語的特點,第一部分為“Unnecessary Words”(多余的詞),第二部分為“Sentence Structure”(句子結構)。在她看來,所謂中式英語就是那種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語又非漢語的語言文字,也可稱其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
國內學者從20 世紀80 年代末開始陸續開展有關語言遷移的研究。學生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如果試圖借助母語的語音、結構、語義或文化來表達思想,就會產生語言遷移現象。語言遷移可分為三種即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和零遷移(zero transfer)。有學者認為漢語遷移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影響蠻大;也有學者認為母語負遷移對英語翻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詞法、句法和篇章結構上。著名翻譯理論家劉宓慶也曾論述思維方式對翻譯的消極影響,并認為積極的態度是通過觀察、學習、借鑒、嘗試努力做到在思維方式上的有的放矢的改進。翻譯是一種語際傳播行為,應該盡力保證其在受眾中的效果。事實證明中式英語的傳播效果很差,我們為什么還要堅持做這種“無用工”呢?自1990 年之后的十年間,與母語負遷移相關的研究愈來愈多,主要集中在英語寫作、外語教學和二語習得方面,針對翻譯的研究較少。直至近十年,有關母語負遷移對翻譯的影響研究才逐漸增加,當然也涉及除了漢語的其他語種,如日語和泰語等??傮w而言,國內相關研究大多是從網絡資源或其他資源中選取零散譯例進行分析,或只是從理論和策略層面進行探討,有關母語負遷移對漢英翻譯影響的實證類研究還有待繼續深入。
本文以某醫學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年級2個班的97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臨床醫學專業屬于該校的一本批次招生,這2 個班已經完成了1 年多的大學英語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英語基礎。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問題:(1)母語負遷移對高校非英專學生的翻譯表現有何影響?(2)其影響具體表現在遣詞造句的哪些方面?(3)本次研究結果對高校公共英語課程的翻譯教學有何啟發?
首先,確定原文語料。參照劉宓慶翻譯論著中對翻譯消極影響的分類和所給例句,選擇一些詞、詞組和句子作為原文。估計詞匯翻譯方面會出現“字對字”機械化翻譯和譯文冗長堆砌問題;句子翻譯方面涉及漢英主語的差異和轉換問題,語態問題以及漢英翻譯過程中的時體轉換問題等,以分析母語負遷移在詞匯翻譯、譯文句式、句法表達及思維轉換等方面對學生翻譯的影響。其次,通過外研社“U 校園”的線上教學平臺在線發布翻譯練習,設置練習完成截止時間,在線收集譯文語料。最后,分析每個學生的譯文,判斷其是否存在母語負遷移的痕跡,是否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翻譯是具有較強主觀性的題型,每個學生的譯文不盡相同,為了盡量保持翻譯問題分類標準的恒定性,本研究制定了一套分析判斷的標準。該標準基于學生在原文翻譯過程中是否有意識地去克服母語負遷移對翻譯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母語負遷移表現之外的其他細節問題如句子的細節語法問題(主語單復數形式有誤、謂語動詞和主語未在單復數上保持一致、冠詞使用不恰當等)或打字失誤等將不納入考量范圍。
1.未受母語負遷移干擾的情況
句子翻譯涉及的語言問題眾多,比如某個句子的翻譯需要注意語體時態問題的同時可能也會涉及語態轉換,在語態轉換的過程當中也可能涉及句法即形合與意合的問題。在此情況下,按照原文語料之前歸屬的母語負遷移問題類型進行判斷,如在相關類型上沒有出現母語負遷移的表現,且譯文質量符合要求,則判定其為“未受影響”。對于句子翻譯,鑒于原文也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譯法和譯本,若學生的譯文文法正確,且能夠達到忠實、流暢和地道的翻譯標準,則可認為學生并未陷入母語思維造成的翻譯陷阱,只是采取了不同的表達和轉換方式,因而判定其為未受母語負遷移的干擾。
2.受到母語負遷移干擾的情況
一是譯文完全沒有出現漢英思維和表達方式的轉變標記,恰好體現了該詞句翻譯的常見問題,因此導致譯文翻譯質量不符合要求;二是某句的細節部分確實出現了克服母語負遷移的語言表達,但譯文整體呈現了“字對字”的機械翻譯或明顯的翻譯腔,離忠實、流暢的翻譯標準相去甚遠;三是文不對題的翻譯錯誤,則判定其為漢英轉換失敗,譯者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通過對97份譯文語料的分析,發現學生不管是在字詞、詞組還是句子的翻譯過程中都存在母語負遷移的表現。
學生在詞組翻譯過程中的母語負遷移表現最為突出,屬于概念重復和詞語堆砌方面的占比高達97%,而詞義語境化問題的出現頻率占了80.2%。詞義的語境化要求學生能意識到英漢兩種語言的語義差異,需要在不同的語境和搭配下靈活恰當地選擇不同的詞語進行翻譯,而不是照搬字典含義。在詞匯翻譯方面,學生對于一些前期習得的固定搭配掌握得較好,但對于其他需要進行詞義深度理解和轉換的詞匯,很多學生則易陷入“字對字”語義翻譯的誤區。
主語補充問題與時體、語氣轉換翻譯問題出現的頻率相近,分別占比80%和77.7%。由于英語是subjectprominent(主語顯著型)語言,而漢語是topic-prominent(主題顯著型)語言,因此漢語時常可見無主語句子。而在漢譯英過程中,這一問題常因受漢語思維定式的影響而被忽略,導致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出現了無主語英語句子或者主語錯置現象。
相關研究發現學生在短句的時態識別(尤其是過去式)、與過去事實相反且帶有虛擬語氣顯性標記詞的句子翻譯方面表現較好,而對于與將來事實相反的句子即采用了隱性手段的漢語虛擬語氣句子的識別力較弱。這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時態和體的使用上也存在差異。漢語可通過時態助詞來表示句子時態,有時也可隱藏在句子本身語境當中而不需要明顯的標記詞;英語有多種時態和體的變化,且均有一套較為嚴格的語法規則來規范其使用。漢語虛擬的語法意義比較弱,形式規范性差;而英語虛擬語氣具有較規范的語法意義,且基本使用顯性手段。這種差異要求學生在漢英翻譯中有意識地辨別句子的真實時態和語氣,從而選擇相對應的英語表達。
也有部分學生因未認識到英漢兩種語言在語態使用上的差異而出現了語態轉換的問題,或由“字對字”機械翻譯造成語義錯誤。此外,漢語句子的主語及謂語往往有承接現象,有時這種承接可能出現actor 與action 之間的悖理,部分學生翻譯時沒有意識到這樣的主謂差異,直接照搬了漢語原句的結構,就會因按照漢語的思維進行翻譯而造成譯文的邏輯錯誤。
詞性轉換式主語轉移這一翻譯技巧對于句子英譯的第一步即“主謂語的確定”尤為重要。此部分占比雖是最低的(59.3%),但分析學生譯本后發現,并不是因為他們很好地運用了詞性轉換技巧轉變句子主語,而是由于半數以上的學生采用了其他的翻譯方法和句型。按照判定標準,這些譯本并未落入母語負遷移造成的陷阱,但是能恰當運用詞性轉換翻譯技巧去變換主語、打造地道譯本的學生寥寥無幾,這也說明了很多學生對詞性轉換和主語轉移這些翻譯技巧掌握不夠好。他們往往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翻譯空間內進行思考和選擇,缺乏翻譯上的變通和靈活性。由此可見,基本翻譯方法和技巧的欠缺已經限制了學生翻譯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影響翻譯遣詞造句的重要原因,除了學生自身英語詞匯基礎不夠扎實,就是其對語境認識水平有限。因此,在翻譯過程的第一步即理解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語境的深刻含義及重要性,對詞語或詞組翻譯中“字對字機械翻譯”或“完全照搬字典含義”這2個常見誤區進行講解,并配以典型錯誤譯例及相關翻譯練習。以“老芹菜”這一詞組的翻譯為例,如果不加分析地按照“老”的字面含義翻譯,容易將其譯為“old celery”。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該詞所在的語境,讓學生認識到這里的“老”表示因在地里種得太久而過于成熟,學生就會想方設法尋找“老”的合適替代詞,如“overgrown”或“overripe”等。語境化意識就是讓學生結合句子整體文意對所含字詞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而不是把它們當成孤立的個體看待,讓學生認識到字典含義很多時候只能起參照作用,并非唯一的正確選擇,而且相同的詞在不同的句子當中也會衍生出不同的含義。
在漢英翻譯過程中,雖然存在按原文語序順譯的情況,但對于流水短句較多或句容較大的中文句式,按照英文句型和表達習慣調整語序則十分必要,以使得譯本更為通順流暢,減少由句對句順譯帶來的濃濃的“翻譯腔”,這是靈活調整句式的第一種情況,即打亂原文句段的順序并進行重新排列組合。而句式的靈活調整涉及的另一方面是改變主語即重新選擇主語。無主語的漢語句子需要譯者加上主語,有時也可使用“無靈主語”進行翻譯,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增譯法和詞性轉換的重要翻譯技巧。以“只要稍稍恭維他幾句,他就會樂以忘形?!边@句話為例,一看到“只要”這一連接詞,很多學生就使用“as long as”或“only if”加上主語“you”來構句。教師在肯定學生使用增譯法添加了主語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嘗試把“恭維”這一動詞轉換成名詞如“compliment”來翻譯,以訓練學生的詞性轉換技巧。就某種角度而言,這也算增補主語,只不過是從原句中的動詞演變而來的主語。開展類似訓練可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充分了解翻譯的靈活性,以寫出更為地道的譯文。
寫任何句子之前往往都需要確定其時、體、語氣,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不少學生對此感到較為混亂,因此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尤其是對此于具有泛時性(可跨越多個時間范疇)或無顯性時或體標記詞的句子,更是翻譯訓練的重點。教師在漢譯英教學中應強調以漢語為基準對照英漢兩種語言在時和體方面的區別。教師可以文字和敘述較為接近的中文句子翻譯為例,引導學生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與掌握。例如,對于“他休息了兩個禮拜。”和“這兩個禮拜,他就一直在休息。”這兩個簡短的句子,“了”和“一直”不僅僅代表著過去及現在的時態,還帶有完成及完成進行體,提示學生要分別選用“had rested up”及“has been resting up”的正確謂語動詞形式來翻譯。漢語母語使用者的身份往往會使學生忽視對自身母語特點的關注,這也是導致其翻譯存在母語負遷移現象的原因之一。因此,讓學生首先對漢語及其思維方式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和掌握是實現準確翻譯的基礎和前提。
本研究進一步驗證了母語負遷移因素如漢語詞匯概念、句式、句法及漢語思維定式等對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漢英翻譯的顯著影響,發現學生在翻譯的語境意識、翻譯技巧以及英漢兩種語言規律的差異認知方面有較大不足,導致他們在翻譯時容易出現照搬字典含義、堆砌詞語、譯文的構句缺乏靈活變通性、語態調整意識不強、識別與轉換隱含在漢語原句中的體和語氣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現“字對字”機械翻譯和中式英語表達等問題。以上研究結果給當下高校公共英語的翻譯教學提供啟發,未來可針對此類翻譯教學改革開展更多實證研究,以探索多樣化的有效的翻譯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