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金瓊 劉春風
塔里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石。黨的十九大從民族復興戰略高度,做出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策。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了題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講話,創造性地提出了包括“九個堅持”在內的一系列教育新觀點新思想與新理念。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再次強調了“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高校是傳播知識、思想、真理,塑造靈魂與新人的重要陣地。高校教師責任重大,不僅肩負傳授知識與技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同時肩負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使命與責任擔當。因而要求高校教師在加強理論學習、增強政治意識、提高政治素養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將“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的深刻含義與“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四個全面”的戰略思想等內容自覺融入課堂教學當中,最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求高校教師轉變思想觀念,充分認識這一工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自覺行動起來,努力完成新時代賦予高校教師的光榮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生態環境日趨改善。科技領域“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民生領域醫療保險、義務教育全民覆蓋,全面小康社會已經建成,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我們更加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在意識形態領域仍需保持憂患意識,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攻堅克難、闖關奪隘的重要階段,我們必須準備進行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當前我國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各種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疆獨”“藏獨”“臺獨”“港獨”勢力猶存,雖然明面上的斗爭日趨緩和,但地下思想滲透遠未停止。我們要贏得這場不能輸也輸不起的偉大斗爭,就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是做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堅持中國道路的工作,是做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根本保證,是實現民族復興大業的前提條件,做好這項工作還任重道遠。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高校教師要講政治,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要做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高校教師只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增強政治意識,才能對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產生堅定信念與深厚感情,才能從內心深處認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會自覺地用高標準的政治素養與師德規范要求自己。因而高校教師應強化自身底線意識,守好政治底線、法律底線與道德底線,以高尚的情操影響學生。高校教師只有自身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才能高揚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肩負起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時代使命,做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高校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才能教育引導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志聽黨話、跟黨走。高校教師只有對我們偉大的祖國產生深厚感情,才能教育學生立志扎根人民,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終身。高校教師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必勝信心,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才能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之中。高校教師只有深入植根于中華優秀文化與思想的土壤,才能志存高遠、淡泊名利,自覺抵制當前流行于高校的功利主義的影響,做有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的大先生,并通過言傳身教教育引導學生遠離低級趣味,樹立遠大志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思想不穩定,情緒易波動,思想認識容易出現偏差,因而抓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各類教學過程中改革教學內容,主動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素養,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其一,將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結合。高校是我國培育人才的主陣地,承擔著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雙重任務。思政教育必須經由知識教育,但是又不能囿于知識教育。離開知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便會缺乏實施載體,缺少說服力與感召力,變為空洞的說教。“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高尚品德的養成,理想信念的鑄就須建立在格物致知的基礎上。因而思政教育必須依托知識教育這一載體去實現,知識教育同樣離不開思政教育。英國哲學家羅素指出:只有在知識與價值的彼此融合中才能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同步。知識的形成除了來源于物質需求,同時也來源于人類情感、意志和精神價值需求,并受制于人類社會共同的道德規范與價值秩序。蘇格拉底指出“美德即知識”,認為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高校任何單一學科和課程都無法促成學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只有將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加以融合與貫通,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才能統一于教育目標之中,由此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其二,將思政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開展思政教育是為了讓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動上符合一定的社會行為準則與思想道德標準,繼而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對其進行思想政治影響。思政教育的重心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謂“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古典文化長期以來將道德教育置于知識教育與能力教育之上。正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修身為本之意即不斷提高自身品德修養是做人的根本。素質教育最早是針對只重視知識與考試的應試教育提出來的,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注重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其核心依然是思政教育。通過系統的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政治敏銳性與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時代責任感與社會使命感,其本身就是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其三,將思政教育與愛國教育相結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古人云:“德者,本也。”“德”的本義是“道德”或“品行”。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可謂小德,治國平天下可謂大德。德育的目標是品德潤身、公德善心、大德鑄魂。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不養大德,即便可成一時之功,終究難成長遠之業。教育學生明大德,就是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恪守正道,增強政治敏銳性與政治鑒別力;教育學生明大德,就是要讓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將人民利益、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將個人“小我”融入社會“大我”。教育學生明大德,就是要有“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的責無旁貸,就是要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匹夫有責,就是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膽魄,就是要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滿腔熱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這一思想為如何上好思政課確定了基本原則、指明了基本方向。但細分到每一門具體課程時,還需要高校教師在明確思政教育的目標與內容的基礎上靈活變通、因勢利導,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其一,努力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堅持貫徹多學科協同育人理念。思政教育與其他專業課不同的地方是它將國家意志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導給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當前在高校全面啟動的課程思政改革面臨如何破解思政教育和專業課教學之間的“兩張皮”難題。課程思政并不是要把專業課講成政治課,而是要挖掘專業課本身蘊含的思政內容。只有將思政元素的“鹽”,溶進專業教育的“湯”,才能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比如講信息技術時可以將信息科學及其核心技術與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相結合,與實現中國夢相結合,與國家安全教育相結合,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又如講西方經濟學時可以將中國古典文化的經濟學思想融入課堂教學,可以與新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相結合,可以與鄧小平理論相結合,特別是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從而自覺將堅定“四個自信”的要求告訴學生。
其二,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堅持與時俱進、因材施教。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求新意識與活躍的思維,但也具有逆反心理強烈、思想情緒波動大、理想信念不堅定等特征。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與較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一旦感情與事業受挫,就很容易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更容易被反動思想所影響。因而必須針對不同大學生群體制訂多樣化與差異化的教學方案,因地制宜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與創新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思政內容與生動鮮活的案例結合起來,將價值觀與主流意識形態結合起來。同時將思政內容上升到應有的理論與學術高度,以透徹的學理分析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用真摯的情感去感染學生。
其三,遵循思政教育工作規律,創新教育教學的方法與模式。思政教育既要明確“培養什么人”與“為誰培養人”,“教什么”與“為什么教”的問題,又要解決“怎樣培養人”和“怎樣教”的問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選擇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寓教于樂,把有意義的內容講得有意思,讓思政教育活起來,是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有效辦法。一是注重開展啟發性教育與互動式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不斷啟發與互動中讓學生得出結論水到渠成。二是注重開展情境教學和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案例教學旨在通過案例分析,以理論聯系實際來促進學生掌握相關學科知識點,同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情境教學與案例教學可以有效解決思政課相對枯燥乏味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情感與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三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
黨的十九大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步入一個新時代,我們很幸運處于這么一個偉大的時代。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新時代面臨新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勇于擔當,自覺肩負起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