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齊
(內蒙古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河西走廊位于黃河以西,被祁連山與北方諸山夾峙且形似走廊,故有此名。河西原月氏、烏孫、匈奴舊地。自漢武開河西以來,起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并對此展開不遺余力的開發與經營。
民族生態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長期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對所處生態系統的認識、利用和治理的相關文化。文化主要來源于各民族對于生態系統的觀察與思考,表現在思想、信仰、行為方式層面。前輩學者關于河西地區的農業開發及生態保護的研究成果為本文的深入探討提供了有益借鑒。然而,學界大多從歷史學的視角關注兩漢農業開發對于河西地區的環境破壞與環境保護,民族學視角缺少較為清晰、全面的論述。本文選取兩漢時期的河西走廊作為研究對象,以民族生態文化作為理論支持,以期深入和細化兩漢時期漢民族在此的生態思想,同時為河西走廊地區的生態保護提供歷史參考。
漢武帝時期由于漢匈實力的變化,加上河西走廊原本優越的自然環境與獨特的地理位置,這里成為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力量角逐的場所。通過河西戰爭,漢朝成功打垮匈奴右部勢力,占領河西地區。漢朝政府隨即在這里移民設郡、筑塞布防。
河西走廊雖深處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年降雨量僅200毫米,但走廊內水文狀況較好。南麓的祁連山依賴冰雪融水源源不斷的補給了疏勒河、黑河、石羊河,而且三大水系又孕育了眾多支流和湖泊。水流居高臨下地由山地流向平原地區,冰山融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相互補給共同滋潤了片片綠洲。古籍中對此也有準確的描述,《圣立義海》載:“積雪大山,山高,冬夏降雪,雪體不融。南麓化,河水勢漲,夏國灌水宜農也”,文獻中積雪大山指祁連山及其余脈。從西夏時“冬夏降雪”中分析漢代的雪線應該更低,這也表明了河西走廊內的河流有充足的水源。西漢時期氣候的也較為溫暖,使得這里湖泊成群、水草豐美、宜農宜牧,呈現出勃勃生機,故此處又稱“綠洲走廊”。
河西走廊能成為歷代兵家必爭的風水寶地,不僅因為它蘊含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是因為它可“鎮河山襟帶,扼束羌戎”。從地理位置來說,它位于黃土高原、蒙古草原、西域荒原、青藏高原四大地理板塊結合部,可謂“天下要沖,國家藩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它擁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經營西域的前哨。
漢朝于元狩二年發動了第一次河西之戰,“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余里,擊匈奴,得胡首虜(騎)萬八千余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夏季乘勝追擊進行第二次戰爭,“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北地兩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在周密的部署下,霍去病、公孫敖、李廣軍等將軍的配合下,通過兩次戰爭,消滅匈奴約4萬人,打垮匈奴右部勢力,成功占領河西走廊地區。
早在文帝時期晁錯就提出了“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事之急務”的建議。這一政策在漢武帝時期得到了大規模的實行,在河西地區移民設郡、筑塞布防,“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關焉”。河西四郡擁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可以“張漢家之腋肘”,由此成為漢武帝苦心經營的戰略要地。
晁錯在《守邊勸農疏》中總結秦朝強制移民失敗的原因時分析,胡貉之地氣候太冷,“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秦實行強制徙民的后果就是“秦民見行,如往棄市”。除此之外,徙民的待遇并不豐厚甚至苛刻“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亡銖兩之報”。漢朝總結了秦徙民失敗的教訓,將民遷往河西地區,這里“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徙民對象主要是,“關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或以悖逆亡道,家屬徙焉,習俗頗殊”。即沒有生計的貧苦農民、罪犯及其家屬。由于移民成分的復雜性,政府在此也設置了不同于內地的治理方法。“保邊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此政寬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移民實邊是漢代邊疆治理的重要政策,它的優點是且戰且守、亦兵亦農,并且可達到保衛邊疆的目的。
漢王朝占據河西地區后為了更好地解決軍隊糧草及農民溫飽問題,在這里實行大規模的屯墾。持續性的屯墾必然伴隨著農業人口的逐步增加、水利設施的修建與農作物的耕種。以上三大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劇烈的,逐步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系統。
河西之戰后,為了更好地鞏固、控制戰略要地,漢政府在此留駐軍隊,進行屯田。西漢河西地區的軍事屯田分為駐軍屯田、戍卒屯田兩個階段。戍卒屯田是戍邊的士卒進行屯田,即“以兵營田”屬于可耕可守的武裝力量。他們主要任務的是邊塞屯田。元鼎二年,“始筑令居以西”之邊塞。元鼎六年,“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廣大的移民兵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力。趙充國在《屯田十二便》中細數軍屯的好處“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此后軍屯風氣大開。軍屯是民屯之先導,民屯在軍屯的護衛下也逐漸發展起來。
葛劍雄先生在《中國移民史》中從兩個方面分析移民的原因即遷出地的推力與遷入地的拉力。元狩四年,“山東被水災,民多饑乏……乃徙貧民于關以西乃徙貧民于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萬口,衣食皆仰給于縣官。”從史料中可以看出遷出地發生自然災害,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選擇移民,其中既有政府的主導也有流民自發的意愿。到達河西地區后“賜高爵、復其家”“先為室家, 具田器”“縣官衣食振業”等。可以從上引材料中窺探出當年河西地區屯田規模、妥善的安置、優惠的政策。但是也有嚴格的規定,一旦到達邊郡,不可返回內地。遷往此地的農民在這里辛勤耕種,成為農業開發河西的主體。西漢末期,河西四郡的編戶民達28萬多。得益于此地適宜農耕的生態環境與人們的辛勤耕耘的努力,敦煌郡中甚至出現宜禾、魚澤、美稷等地名。這些無不證明河西走廊已由牧區變為“谷糴常賤”的農業區。
與屯田同步進行還有水利工程的興修。《史記·河渠書》中的“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水及川谷水以溉田”武威郡守任延,以“河西舊少雨澤,乃為置水官吏,修理溝渠,皆蒙其利”。水利工程的修建不僅只有政府組織,也有民間開挖的渠道,由此形成了有序、完備的灌溉網絡。《漢書·地理志》記載的河西灌溉渠道有三條:即張掖郡觻得縣之千金渠、敦煌郡冥安縣之南籍端水和龍勒縣之氐置水。因為有了水源的灌溉與滋養,河西綠洲才能生機勃勃,建成豐收良田。但修建的水利工程,只顧眼前利益,層層截流水源,也導致了內陸河涇流量變小至于干涸。
隨著農業人口的遷移進入,農耕區不斷擴展,土地利用方式由游牧變為以農業,原有的綠洲、牧場草原等多樣地貌都被開墾為農田,農作物的種植也取代了天然植被。原來以自然力為主導的自然生態系統被人工建立的灌溉農業生態系統所代替。自然界被強烈的打上了人為作用的痕跡。
種植作物農業的生產就是進入了“產食革命”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根據自身需要選擇耕種某一種或者幾種植物而忽視、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長,改變了地區的生態。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簡單的是適應環境而是改變了生態系統。從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簡牘來看,河西人工耕種的農作物主要以粟為主,還有麥、麋、黍、豆、麻等也占一定比重。農田大規模開墾,使得原有植被景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生態系統具有整體性,即使是未經開墾的綠洲,天然植被也會因為灌溉農業帶來的水資源變化發生一些改變。根據前輩學者對古居延地區實地調研發現,由于農業需水量大,下游及地下河床水位降低,使得密集的蘆葦保存在局部的洼地上,而旱生植物旺盛成長,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系統。
人類社會無論存在于什么樣的區域還是時代,環境、人類、文化三者都會相互作用。林耀華先生在《從書齋到田野》中談到:“我們的目標不是要知道環境,而是要知道環境怎樣影響人類;不是要知道人類數字,而是要知道人類怎樣適應環境,產生文化”“環境供給人類生存的根據點。人類機體需要適應環境產生文化,文化累積造成文化環境,因又控制及人類行為,支配團體活動,于是環境、人類、文化三者交互作用,循環不息”。
屯墾事業是社會生態系統中一個非常復雜的反應,它蘊涵的要義是人與環境、人與人、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互動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環境是一個易受外界影響的重要變量。屯田必然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影響,甚至帶來的生態問題會制約人類的發展,人類對此是可觀察到的。同樣人們也會根據環境的反作用調控自己的行為,形成民族生態保護文化,再次適應環境進行發展。
兩漢時期實行大規模的徙民實邊與農業開發,百姓從中原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農具,不但解決了軍隊中的糧草問題,促進河西地區經濟的發展,也為戰勝匈奴打下良好基礎。但因西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加上粗放式的農業開發,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環境,造成水土流失與土地荒漠化等問題。
隨著徙民數量的增多農業區范圍不斷擴大,大片的綠洲被開墾為農田,但農作物的抗風蝕、保水保土的能力遠不如天然植被。當國力衰弱時,屯田停止范圍縮小,被翻新過的土地難以恢復原有林草,水土流失加劇,一些沙漠邊緣的土地逐漸沙漠化。不但原有植被遭到人為破壞,土地開發對于水資源的高度依賴性,農區灌溉需要大量水資源,綠洲水資源的自然分布格局和平衡狀態被人類活動所影響。漢代河西地區似為干旱區,對河西綠洲的沙漠化過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李并成先生在其論著中運用實地調查加文獻考證的方法,詳細論述了因不恰當的農業開墾,造成河西地區沙漠化的主要區域如民勤縣西北沙窩北部三角城等地。
水土流失問題的加重可以從泥沙增多、下游水災加劇的情況中看出。秦朝時黃河下游的水勢與河岸幾乎齊平。但到了西漢末年,河岸不斷抬高,甚至下游的河段成為“了河水高于平地”的懸河。一旦到了汛期,下游常常決溢成災,對當地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對自然資源利用方式不同,自然界對人類開發活動的反饋也不同。游牧經濟依賴自然環境,立體化的利用草場,不需破壞地表,對自然環境改造有限。農業經濟開挖土地,鏟除植被,引起沙漠化。如果不注重保護,會造成強烈的風沙活動。
人與生態系統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界并不完全被動地接受,同樣也會反饋于人類。人類也不是一味地開發破壞,在過程中也會思索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形成了民族生態文化。民族生態文化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可分為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制度、物質四個層面。
1.思想意識層面的民族生態文化
在思想意識層面,人類與自然界長期的互動過程中,人們逐步對自然界有了認識與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并反映于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指導人類的生產活動。
在河隴地區,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水神龍王與風神成為其民間信仰的核心內容,有著地域文化意義。龍王廟雖遍布河隴地區,但地區內部對龍王的祈禱內容卻不盡相同。黃土高原地區屬于東亞季風的邊緣,年降雨量少,多發旱災,民眾以“禱雨”作為主要的目的。在河西走廊地區,灌溉條件相對便利,但季節變化性大,降水不均衡,所以灌溉水源的穩定成為他們祈禱的主要目的。而且本地降水對農業生產的作用不大,甚至會引起鹽堿上升等反作用,所以當地對水神龍王的禱雨并不發達,民間多信仰“河渠龍王”“雪山龍王”“河神龍王”。“邊疆之利莫要于屯田,屯田志興莫重于水利”,這成為歷代王朝在此進行農業開發的共識。在后世依托龍王信仰修建的寺廟城區范圍內或各個堡城中,還有分布于城外的河流、渠壩附近。主要的功能有三種:旱澇、祈雨停雨,民間認為其可掌管河流水量、祈雪。對神靈的祭祀是民眾面對邊塞惡劣環境的一種精神調適,其中信仰的差異性也離不開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塑造。
隨著人口不斷遷移進入,人口壓力逐漸增大,其主要生產方式是種植業,但因生產種類的單調致使農作物抗災能力顯著下降。再加上干旱半干旱區域季風氣候穩定性差,土地退化,生態失衡。由于以上論述的農業開墾,植被稀疏,靠近西伯利亞——蒙古高壓中心,所以河西地區多大風和風沙,成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對于風神的祭祀也有它的內在需求。
2.行為方式層面的民族生態文化
在行為方式層面,人類雖生活在生態系統中受制于生計模式,但也并非完全被動的接受。在逐步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人類逐漸掌握了治理、維護自然資源的知識與技術。
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與農業機械技術的使用是由兩漢的科技水平、耕地面積、人口數量等綜合因素決定的。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中包含了很多生態保育的具體技術,如“因土定耕”“牛耕”“中耕除草”“強土而弱之”“弱土而強之”“代田法”等。技術又是附庸于人類,一旦人類習得某項技術并進行遷移,這項技術也會出現區域性的交流與轉移。根據考古資料的證實,這些先進的技術均已在西北地區出現。
嘉峪關壁畫中發現的漢代犁耕圖像,基本是用二牛挽犁。當時的耕犁構造已經有了犁床、犁轅、犁梢,構造較為完備。再根據漢像畫石的對比發現,西晉時期的犁樺狹而長,利于防早保墑,且在犁樺后部普遍加一橫木這種耕犁利于深耕。這表明,西北地區不僅僅出現牛耕技術,而且技術不斷改進,朝著保護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節省動力的方向發展。
此外,趙過提倡推廣的代田法。代田法的優點是防風抗旱增加單產,因此非常適合推廣在干旱、風沙大的西北地區。最開始“令命家田三輔公田”,試點成功以后“,又教邊郡及居延城。是后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收效成果顯著“用力少而得谷多。”代田法的推廣放到整個農業科技史的進程來看,中國傳統的農耕技術逐漸由粗放耕作轉向精耕細作,也在朝著對于環境有利的方向前進。“因土定耕”及其他原則的方法是在根據土壤的性質確定耕作的品種,使得強土變弱、弱土變強、改善土壤結構。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生態保護作用。
3.制度層面的民族生態文化
在制度層面,人類在治理生態系統的過程中,形成了相關的習俗、法律起到制約與規范人們行為方式的作用。漢律中關于生態保育的規定早已亡佚,但其內容在地方志、簡牘、詔令中仍有案可稽。敦煌懸泉中發現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就是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五年)秉政的王莽以臨朝皇太后的名義頒布的關于河西地區生態管理的詔令。現將簡文摘錄如下,如下表格所見:

表1 《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內容中關于生態保護的條文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月令詔條》的條文中,涉及生態保育的內容有爭對林木、動物、水源、空氣等幾個方面。
關于保護林木資源的規定,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所以規定大小樹木都不可伐,只有到了八月后,“草木零落”時,才可以砍伐。“毋焚山林”,保護的不僅僅時林木,而是山林生態共同體里的禽、獸、蟲、草、目。這兩條規定體現了“以時順氣”的自然時序觀和整體觀。
關于保護動物資源的條文,主要是在春天動物繁殖的季節,不可捕殺“幼少之蟲”、懷胎的禽獸、六畜。同時有明顯的時間限制“,四時常禁”“盡九月”“盡十二月常禁 ”,有的是到了某些時節開始,有的是全年都要禁止。這些規定遵守了動物生長的規律。
保護水資源的簡文規定,“毋侵水澤,陂池”。《仲春紀》:“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春季乃捕魚之時,不可使水澤干涸,禁令直到十一月屬于常年禁令。此外還需“修利堤防”春季雨水較多,需要修筑堤壩,水流順暢流通,“道達溝瀆”浚通大小水溝。這樣的規定,不但保護了水資源也可讓魚類正常生長,體現了“用養結合”的原則。
在凈化空氣的條文中規定,“痤骼貍骴”。到了春季,氣候轉暖,對于死在野外的鳥獸要埋葬,防止死尸污染空氣,造成瘟疫流行。此令一直實行到夏末,這是一則典型的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
在前人的研究中發現,《月令詔條》中生態保育思想的淵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月令書,如《呂氏春秋》《淮南子》《 禮記·月令》等;二是先秦諸子的生態環境保護思想;三是秦漢時期生態保育的法律。除此之外,在河西走廊也有其他少數民族在這里生存繁衍,他們民族的文化中有非常樸素的環境保護思想,值得挖掘學習。
根據前文的論述,了解到因為人為的農業開發與自然因素疊加造成漢代河西走廊的環境惡化。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仍在克服。我國對于河西走廊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十分重視,提出了攻堅克難,實現“綠進沙退”的目標。為了減緩自然災害的發生,目前在政策與技術與層面我們已經付出了諸多努力,但要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筑好西北部生態屏障,就應該從歷史的角度認識、理解人類與氣候在長期相互影響中所形成的生態文化。即使不同時代的生態文化有差異性,但也有不可分割的延續性,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生態文化還是可以為當今生態文化提供發展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