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李遼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由于國有企業大多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也同時肩負著保障民生的特殊使命,與其他所有制企業相比,既要承擔經濟責任,也要承擔社會責任。
在中國走向市場經濟的早期,很多國企在摸索中成長,由于市場不規范、員工法律意識不強,企業的法律工作薄弱,法務人員充當著“救火隊員”的角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國家頂層設計和地方政府推動,企業法治建設已成為建立健全現代化企業制度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國企的發展戰略支撐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

CFP
近年,國有企業經過跨越式發展,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指標大幅攀升,經濟效益顯著增加,在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頂梁柱作用。
今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經濟發展的規模來看,國有企業有力增強了我國經濟實力,“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59.3萬億元,比2012年年底增長2.6倍,年均增長15.4%。2012年至2021年,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11.4萬億元,年均增長9%,超過GDP年均增速2.3個百分點”。
從經濟開放的角度看,國有企業有力促進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目前,中央企業擁有境外機構和項目超過8000個,資產總額近8萬億元,一批標志性工程成功在海外落地,高鐵、核電等一批高質量產品走出國門。
但國內外企業的眾多經驗教訓表明,企業規模越大,經營發展就越依賴法治。經過“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國企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轉型升級壓力加劇,逆風向上需更大推動力。“十四五”期間,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宏觀局勢為國企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從國際形勢看,法律環境日趨嚴苛,使得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更多不確定性,新的國際經濟貿易規則對國有企業的約束也正在加大;從國內環境看,市場需求不足、產能過剩、融資成本偏高等不利因素使國有企業較難平衡短期增長與長期發展。面對這些挑戰,國有企業應當把法治作為企業的基本管理方式,堅持依法治企,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才能保持平穩、持續、健康發展。
10月8日,上海一家國企的法律顧問王明(化名)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法治建設才能使企業走上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一方面,企業依法經營、守法經營,有利于培育消費者信得過的品牌,樹立良好形象,使企業長久發展;另一方面,法治建設使過去企業里一些拍腦袋決定的決策大大減少,企業將更加民主、科學地依法決策,不再受太多人為因素的干擾。他還提到,企業法治建設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激勵約束機制,“有利于通過法律手段約束不良行為,限制權力尋租帶來的腐敗問題,更利于調動企業經營者和廣大員工的積極性”。
近年,國有企業深入推進法治建設,依法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明顯增強,為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但同時,國有企業法治工作與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2021年7月30日,一篇署名為張紅軍的文章《國有企業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提到,國有企業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觀念和思想認識的轉變,但管理者和員工的觀念還更多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理解和認識。“一些領導干部還存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慣性思維,以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本領尚有缺乏;一些領導干部受傳統‘官本位’和‘權力本位’思想的影響,處理問題法治觀念淡漠,法治意識不強;員工習慣吃老本,安于現狀,不能夠積極地學習新知識、鍛煉新技能,打造高端、開拓市場的積極性不夠。”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規劃了國企改制與加強黨建工作的時間表。張紅軍表示,之前國企黨建工作不到位,而加強黨的建設是黨對國有企業領導的重大政治原則,“準確把握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與黨建工作的關系,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有效的合規管理有助于國有企業應對不確定性、風險和機會,有助于保護和增加股東價值,降低未來預期損失和聲譽損失的可能性。但之前國有企業的合規管理缺位,合規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張紅軍表示:“合規理念尚未全面融入領導及經營管理人員的思維意識,未有效植根于干部員工的行為,未充分融入統一的企業文化。一是有些干部員工合規意識不強,依照法律和公司制度辦事的規矩意識不強;二是合規制度缺乏系統性設計,合規管理缺乏主動融入專業管理的機制設計,專業管理與合規管理協同度、融合度不夠,尚未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合規制度體系;三是制度、流程和管理措施需要進一步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8年的央企合規指引開始,在一系列重點領域的合規指南的指導下,合規管理雖以央企為首,但已經拓展到了幾乎所有國企,各省市都有國企合規相關的制度和指引。但不可否認的是,合規管理要求的嚴度、力度、深度還有待加強,企業法律風險隱患未全面識別并有效防范。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之后,我國法治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全面依法治國涉及國家的方方面面,各種主體都需要按照法律來規范運作。而企業是重要的社會細胞,也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為響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同年年底,國務院國資委發布《關于推動落實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五年規劃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在未來5年,各中央企業應“大力加強企業合規管理體系建設”,指出“合規管理是深化企業法制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提升依法治企能力的新抓手”。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打造治理完善、經營合規、管理規范、守法誠信的法治央企目標,明確了央企法治建設路徑;2016年,國資委印發《關于在部分央企開展合規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將中國石油、中國移動、招商局集團、東方電氣、中國中鐵等5家央企列為合規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進入“十四五”,國有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改革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對法治工作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近期,國務院國資委密集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法治央企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地方國有企業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法治建設制度文件,對加強國有企業法治建設、著力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水平作出了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國資委加強制度建設,研究制定推進地方國有企業法治建設的制度文件。
這些年,國有企業在企業法治建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其中,央企法治建設已走在市場前列,形成了相對健全的制度和規范化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重法治、防風險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的風險防控體系,積極培育了一種依法合規經營管理的企業文化。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不確定因素增多,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是中央企業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根據人民政協網站消息,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著力提升頂層設計,將風險防控作為全局性、系統性工程,經過近20年的探索與實踐,最終確定了“法治建設、合規管理、風險防控、審計內控”四位一體的風控委運行模式,在各級企業組建由企業主要負責人牽頭的法治建設暨合規與風險管理委員會(風控委),依托風控委開展重大風險事項的審議、排查、督辦、追責,從而實現由業務系統各自為戰向協同聯動轉變,由風險防控為主向預警、防控、追責全過程管理轉變,形成管理PDCA循環,強化各級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風控能力,有效提升企業創效能力,在確保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同時,帶動了產業鏈下游7萬家企業蓬勃發展。
建立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工作機制,才能扎實推進企業法治建設工作。同樣源于人民政協網站消息,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進一步明確了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作為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在年度工作計劃中增加了推進法治建設的相關內容,并將推進法治建設相關工作的開展落實情況寫進職代會述職報告中,定期匯報推進法治建設進展情況,并不斷深化改進,確保法治央企建設持續、穩健地向前推進。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核集團”)強化合規管理,通過強化頂層設計,搭建了涵蓋公司治理層、經營管理層及工作執行層的合規管理組織體系;建立了以合規管理規定為核心,相關配套制度、專項指引為基礎,合規管理手冊為補充的“1+N”合規管理制度體系;制定了合規風險防控、合規審查、合規報告等一系列合規管理工作機制,并積極宣傳集團“合規盡責、堅守底線”的合規理念,培育中核合規文化,為法治中核建設優化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在外部形勢日益復雜嚴峻的背景下,中核集團針對核工業的特殊風險,先后在PPP業務、海外反腐敗、世界銀行項目、境外業務等領域開展合規管理研究,出臺專項指引,推動合規管理與具體業務深度融合,不斷充實、細化集團法治建設。為推進系統內合規管理標準化,中核集團發布了《中核集團合規管理評價標準(2021版)》,建立了動態調整的合規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推動全系統合規管理工作走深、走實。
去年翁杰明曾透露,5年來累計處理中央企業重大法律糾紛案件近兩萬起,避免或挽回經濟損失超過3300億元;累計組織或督促央企核查違規問題、責任追究5000余人次。他表示,集團層面總法律顧問制度全面建立,全系統法務人員達到3.2萬人,專業化率超過80%,開創了中央企業法治工作新局面,為中央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