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龍之朱
10月1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市場主體權益保護”為主題發布6件典型案例。這6件案例涉及國企、民企及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觸及企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傳遞出檢察機關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安商暖企的明確信號。
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載體,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保護市場主體權益,就是在守護經濟元氣,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
檢察機關聚焦市場主體的急難愁盼,開展涉市場主體權益保護的“小專項”活動,無疑展現了檢察機關主動融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的積極作為。
首先,依法保護市場主體,就該為市場主體排憂解難。現實生活中,仍存在不少涉企自主經營、財產權利、平等保護等問題,且這些問題往往因為各種復雜的利益關系,導致邊界不清、權責不明,這就需要檢察機關依法能動履職,厘清權責,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增進社會共識。
此次發布的案例中,有一件是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訴江蘇省南京市某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撤銷公司行政登記的檢察監督案。某建設集團發現有人冒名提交虛假材料騙取“分公司”登記,侵害企業經營權和財產權,遂多次申請某區市場監管局撤銷設立登記但被拒絕,后訴至法院,仍被駁回。檢察機關介入后,查明該“分公司”提交虛假材料騙取公司登記的事實,通過會商、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履行撤銷公司登記職責,保障了涉案企業的合法權益。
其次,依法保護市場主體,也體現在不斷糾偏、并通過類案監督實現長效治理。面對巨量的市場主體和諸多行政末端,檢察機關能夠管得到的案子畢竟是少數,但是當這些案子具有了同類特質,檢察機關的監督則無疑具有了典型示范意義。
在湖北省某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與李某等個體工商戶銷售不合格電動自行車行政處罰檢察監督案中,當地市場監管局作出行政處罰的時間點為2018年,其中8名被處罰人除1人在起訴后又撤訴外,其他人均未提起訴訟。時隔幾年再要求市場監督管理局糾正查明的違法行為,已無法達到改變違法的預期效果。此時,檢察機關轉化辦案思路,將末端監督向前端治理延伸,通過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推動行政機關從源頭上規范行政處罰執法活動,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改變了過去單純處罰、沒收的剛性管理模式。
這一轉變意義重大。事實上,針對個案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通過類案監督促進部門完善治理、企業守法經營,能夠產生更為持久的效應。
當下,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依然較多。對此,各級檢察機關更應以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為示范,更好幫助市場主體解難題、渡難關、復元氣、增活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