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體記者 銀昕

檳榔制品被要求不得按食品銷售,多地監管日趨嚴格 CFP
近日,36歲的歌手傅松患口腔癌離世。他曾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自己的口腔癌系檳榔所致,呼吁大家“珍惜生命,遠離檳榔”。 此后,四川和浙江兩省多地發出檳榔“禁售”通知。
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辦公室印發了《關于加強檳榔制品銷售監管的通知》;浙江省義烏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接到上級部門要求“浙江省內的食品經營者不得銷售食品包裝和標簽標識的檳榔制品”;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約談了檳榔企業,要求各經營戶不得銷售食品包裝和標簽標識的檳榔及檳榔制品。對食品經營場所銷售檳榔及檳榔制品的,立即聯系食品經營單位下架,如有違法行為,將依法查處。此外,四川成都、廣元兩地針對檳榔制品開展執法,要求商家下架檳榔制品。
和煙草、咖啡、酒精一樣,令人成癮的檳榔一直被認為是巨大的金礦。此番“禁售令”后,這個近千億規模的產業將何去何從?
多地“禁售”檳榔制品后,9月底,海南省檳榔產業協會副秘書長符子平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禁售令”對海南檳榔種植戶影響不小。之前每斤18元的收購價,曾一度跌到13元左右。而每年的9月和10月,正是檳榔種植戶收獲的季節,“禁售”直接影響了農戶的收成。
海南是檳榔的主要產地。符子平告訴記者,截至2020年,海南省檳榔種植面積187萬畝,掛果面積約132萬畝。到目前為止,種植面積接近200萬畝。2019年,海南省共有230多萬人種植檳榔,占全省農業人口的41.37%。2021年,檳榔年產值達到200億元左右。這些數字的背后隱藏著一個事實:檳榔在我國擁有相當大的消費需求。
在中國南方很多地區,檳榔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海南種植檳榔約有1500年的歷史,咀嚼檳榔則有1000年歷史。然而,這樣一個龐大的產業,曾因“致癌”問題飽受非議。2013年,多家媒體報道了咀嚼檳榔容易導致口腔癌等問題。此后,檳榔作為致人上癮的“軟性毒品”開始被公眾重新審視,人們對檳榔安全性的關注越來越多。
北京市朝陽區口腔科趙醫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檳榔致癌,是根據流調統計數據和病理分析得出的結果。”他表示,咀嚼用的檳榔制品含纖維多,人在咀嚼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口腔潰瘍,進而發生黏膜病變、潰瘍部分的上皮細胞癌變。“我收治過的口腔黏膜纖維化的病人,大多數有嚼檳榔的歷史。” 趙醫生說。
2018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科的一則數據統計直觀地說明了問題:在口腔頜面外科病房內,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具有長期大量咀嚼檳榔史。
在現代醫學研究統計數據和悠久的咀嚼檳榔習俗之間,檳榔產業一直在質疑聲中不斷擴大規模:2000年至2020年,中國檳榔產業產值年增速近30%。其中,2011年至2018年,中國檳榔產業產值從558億元上漲至781億元。
中國大陸地區的檳榔主要在海南省種植、湖南省加工。海南是中國檳榔的最大產地,其種植面積、年產量、收購量占中國大陸地區90%以上。自1998年以來,海南檳榔在成熟采摘后直接銷往各地,或經過簡單初加工后,再出售給湖南、廣西等地的企業進行深加工。檳榔作為一種食品,從湖南湘潭起步,在市場需求、資本助推、廣告營銷的共同作用下,其產業已在湖北、江西、貴州、廣東、黑龍江等多地落地生根。
企查查數據顯示,中國現存檳榔相關企業1.5萬家。2017年至2021年,每年分別新增檳榔相關企業1689家、1706家、1527家、2839家、3331家。
但是,檳榔在中國南北方受歡迎程度大相徑庭。10月初,某二線檳榔品牌廠家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北京,該品牌一個經銷商每月銷售額大概10萬元,但在湖南任何一個地級市,這個數字都會高達幾百萬元,福建、廣東和海南等省份莫不如此。南方省份對檳榔的消費量之大,可見一斑。
“湖南商超渠道幾乎不可能買到三天之前生產出來的檳榔,因為走貨太快,一上架全被搶光了。”廣東深圳的一名楊姓經銷商告訴記者。對于檳榔“致癌”的問題,他稱:“我和周圍的朋友嚼了十幾年檳榔,沒有一個人出現過口腔癌問題。所以,嚼檳榔不代表一定患癌,只要不過度就好。”他告訴記者,南方省份的婚喪嫁娶或招待客人活動中,檳榔是必備之物,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俗。
“禁售”之后,四川和浙江兩省不少地方的檳榔被獲準重新上架,但卻被擺到單獨貨架上,與其他食品分開銷售。湖南省湘潭市一家檳榔生產廠家負責人告訴記者:“相關要求并不是完全不讓賣,而是不能把檳榔放在食品貨架上賣。只要給檳榔單獨配個貨架,就沒問題了。” 將檳榔制品與一般食品劃清界限,似乎是檳榔產業不得不作出的選擇。
其實,早在2020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修訂的《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里,未將“食用檳榔”收錄在內。也就是說,檳榔不再納入食品管理,其行業廠商不能獲取《食品生產許可證》。此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于2021年9月印發《關于停止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宣傳推銷檳榔及其制品的通知》,要求停止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宣傳推銷檳榔及其制品。由此,市場上最常見的咀嚼型檳榔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限制。

海南萬寧一檳榔加工廠,女工正在挑選烘干的檳榔 CFP
那么,如果咀嚼型檳榔不能作為食品銷售,它究竟屬于哪一類商品?
實際上,除了供人咀嚼之外,檳榔還有其他用途,比如藥用。檳榔是我國珍貴的四大南藥之一,在醫學技術極為落后的傳統社會,檳榔因或可解瘴氣,具有降氣、行水、截瘧和利消化的藥用功能,逐漸成為閩贛、兩湖、桂粵、滇川黔等地的珍品。不過,符子平表示,檳榔的藥用價值相關研究投入不夠,應用場景不多。現階段談論以藥用檳榔替代食用檳榔,還為時尚早。
趙醫生為管理檳榔制品提出另一種建議:收歸國家,政府專營。他認為,檳榔與煙草致癌的病理相近——量變可能產生病變。把檳榔與煙葉混合咀嚼,更會增加致癌風險。國家管理檳榔制品,應該采取與煙草同等方式,由政府專營。銷售檳榔,需要申請特殊牌照。
但是,上述楊姓經銷商并不贊同此種管理思路:“如果真是這樣,不少民營檳榔工廠面臨倒閉了。”他告訴記者,檳榔產業鏈上游主要在海南,中游主要集中在湖南,下游主要集中在南方其他省份。
據了解,上游即檳榔種植業,絕大部分使用海南果,其次越南果和印尼果。中游企業,即將檳榔果加工成咀嚼食品的工廠,目前全國共有兩萬多家,其中湖南省占據一萬多家。而業內人士公認:“海南果最好,湖南加工工藝最好。”
楊姓經銷商認為,一旦收歸國家專賣,受影響最大的是加工廠,而對于上游種植戶影響不大。“檳榔從原果變成咀嚼食品,主要在加工環節。如果收歸國有,將完全顛覆現有格局,無異于‘一場地震’。”
符子平對于“國家專營”的態度并不完全拒絕。他說:“如果像煙酒那樣,今后檳榔不能進食品貨架,而要專柜陳列,單獨申請營業執照,這是另一種加強規范管理的有效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