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媛
(儀征市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揚州 211400)
病毒性肝炎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其好發于免疫力低下者、兒童、未接種疫苗等人群,感染是肝炎病毒主要的發病原因,根據感染的病原菌不同,可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發病后,可表現出黃疸、嘔吐、腹部不適、惡心、消瘦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伴有肝外表現,如淋巴組織增生紊亂、腎小球腎炎等,此時患者易出現免疫抑制、中性粒細胞減少等情況,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對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病毒性肝炎具有傳染性強、流行區域廣及傳播途徑復雜等特征。目前臨床中關于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得出統一結論,有學者認為[1],人體免疫反應導致炎癥介質大量釋放,造成肝臟呈現慢性炎癥病變過程,該病與病毒性感染發病密切相關。研究表明[2],截至2015年底全球近3.25億人患有慢性肝炎,其中有2.57億人患有乙型肝炎,若患者未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可能會進一步進展為肝功能衰竭、肝癌。既往臨床中多采用Child-Pugh評分對肝臟儲備功能進行評估,但是該評分易受評估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誤差,存在諸多局限。因此,尋找能夠定量分析的指標、早期篩查與發病病毒性肝炎感染,并在疾病早期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于改善病毒性肝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肝臟是脂質代謝的重要器官,脂類的分解、合成、代謝及運輸離不開肝臟。肝臟發生病變時,勢必會影響機體血脂的代謝。故而本研究旨在回顧性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肝功能與血脂的相關性、血脂異常對治療策略選擇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提供指導和依據,現將研究所得進行以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儀征市人民醫院于收治的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納入觀察組,另選取60例體檢正常者分為對照組。對照組受檢者中男性34例,女 性26例;年 齡35~85歲,平 均 年 齡 (56.15±5.65)歲;體質量指數(BMI)20~27 kg/m2, 平均BMI(23.16±1.13)kg/m2。觀察組受檢者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36~88歲,平均年齡 (55.82±5.78)歲;BMI 21~27 kg/m2,平均BMI(23.55±1.16)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儀征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將《病毒性肝炎診療及管理》[3]中的相關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作為依據。納入標準:①觀察組受檢者具有腹部不適、黃疸、惡心、嘔吐、消瘦等典型癥狀者,均符合以上所述診斷標準,且經實驗室檢查確診為病毒性感染者;②對照組受檢者肝功能指標及血脂指標均處于正常范圍內;③既往無病毒性肝炎病史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者;②入組前1個月服用過保肝、降酶藥物者;③病情已進展至肝癌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等。
1.2 檢測方法分別采集所有受檢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速率3 000 r/min,時間10 min)獲取血清,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美國)股份有限公司,型號:DxC 700 AU]測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受檢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②比較兩組受檢者血清TC、TG、LDL-C、HDL-C水平。③分析觀察組患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變化與血清TC、TG、LDL-C、HDL-C水平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s ),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以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受檢者血清ALT、AST、TBlL水平比較把所收集數據與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可得,觀察組受檢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檢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比較(±s )

表1 兩組受檢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比較(±s )
ALT: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TBIL:總膽紅素。
組別例數ALT(U/L) AST(U/L)TBIL(μmol/L)觀察組100 183.48±15.26 122.91±9.37 20.66±6.68對照組60 21.59±4.06 24.15±4.65 12.84±2.41 t值 80.393 76.143 8.724 P值 <0.05 <0.05 <0.05
2.2 兩組受檢者血清TC、TG、LDL、HDL水平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受檢者血清TG、LDL水平更高,血清TC、HDL水平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受檢者血清TC、TG、LDL、HDL水平比較(mmol/L,±s )

表2 兩組受檢者血清TC、TG、LDL、HDL水平比較(mmol/L,±s )
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
組別 例數 TC TG LDL HDL觀察組 100 3.90±1.94 1.84±0.25 2.75±0.87 1.28±0.45對照組 60 4.46±0.75 1.18±0.24 2.51±0.24 1.51±0.43 t值 -2.140 16.409 2.603 -3.18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ALT、AST、TBlL水平變化與血清TC、TG、LDL、HDL水平的相關性經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顯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與血清TC、HDL呈負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0.401, -0.491,均P<0.05),與TG、LDL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0.528,0.433,均P<0.05);血清AST水平與血清TC、HDL呈負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0.558,-0.538,均P<0.05),與TG、LDL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0.495,0.565,均P<0.05);血清TBIL水平與血清TC、HDL呈負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0.512,-0.522,均P<0.05),與TG、LDL呈正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r=0.514,0.074,均P<0.05),見表3。

表3 血清ALT、AST、TBIL水平變化與血清TC、TG、LDL、HDL水平的相關性
病毒性肝炎屬于世界范圍內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也是世界性常見傳染疾病。乙型病毒性感染是目前臨床中最為常見的肝炎分型,乙型肝炎病毒是具有較高的中和細胞特異度的嗜肝病毒,其進入人體后,可在肝臟內被大量復制,誘發一些列機體免疫反應,導致肝臟病理改變、免疫功能紊亂。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4],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曾感染過乙肝病毒,部分可進展為慢性攜帶狀態,每年有近百萬人死于肝臟惡性疾病,如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受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細胞外基質異常沉積,肝臟處于慢性損傷狀態,肝臟損傷后進一步導致體內肝星狀細胞異常增多,促進肝纖維化。正常的肝小葉變為肝硬化結節,肝細胞纖維化程度加重,肝星狀細胞、細胞因子等多種因素參與肝臟纖維化過程,最終導致肝臟組織假小葉發展為肝硬化。此外,在病毒性肝炎進展期間,內質網處于應激狀態,人體可出現炎癥反應及組織損傷。因此,尋找可靠的指標對于早期診斷、評估患者預后十分關鍵。
AST在肝臟細胞線粒體內合成,肝細胞壞死、線粒體膜通透性增加后會釋放進入血液,其具有清除迅速、半衰期短的特點,因此對其水平進程監測可用于評估干細胞損傷程度、判斷患者預后[5]。ALT在人體肝臟內濃度較高,且多在干細胞質中,其能夠反映干細胞損傷的細胞內酶,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呈高表達,在干細胞變性和壞死、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后,會進入血液使濃度升高。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有文獻認為[6],AST與ALT的比值也能用于評估肝臟功能減退程度,在病毒性肝炎發病早期,患者細胞通透性增加,而線粒體未被破壞,因此ALT升高程度較AST明顯。TBIL是膽汁鹽代謝產物,主要由衰老紅細胞被破壞后產生的血紅蛋白衍化而成,其水平升高時可引起皮膚黏膜黃染,即黃疸,黃疸提示肝臟或膽管發生病理改變,肝功能下降[7]。肝臟是代謝、運輸脂類的樞紐,能促進脂蛋白、脂蛋白酶類合并、釋放,肝功能異常時,肝細胞持續被破壞,不利于TG的消化、吸收,從而導致血脂水平紊亂[8]。TC在肝細胞微粒體內合成,其結構復雜,經過多次酶促反應才能合成,其水平能夠評估肝細胞損害程度。肝臟是氧化TG的重要器官,在肝臟急性損傷時,TG的水解受到抑制,且患者受疾病影響,食欲降低,會導致肝臟運動員儲存脂肪的消耗,TG呈高表達[9]。隨著肝功能損傷加重,卵磷脂膽固醇酰基轉移酶減少,無法促進膽固醇酯化、HDL成熟,肝臟合成HDL的能力降低,故血清HDL也相應減少。HDL進行性降低是病情惡化的表現,因此,測定血清HDL水平可作為病毒性肝炎診斷及預后評估指標。此外,脂類通過肝臟代謝時,能夠合成膽固醇和磷脂,最終以LDL的形式分泌到血液中[10]。當肝臟脂肪變性時,血脂代謝失調,游離脂肪酸進入肝臟后難以通過代謝排出體外,沉積在肝細胞中,促進肝纖維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受檢者血清ALT、AST、TBIL、TG、LDL水平高于對照組,血清TC、HDL水平低于對照組,且血清ALT、AST、TBIL水平與血清TC、HDL呈負相關,與TG、LDL呈正相關,提示隨著肝功能損傷程度加重,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G、LDL水平升高,血清TC、HDL水平降低,血脂代謝紊亂程度也隨之加重。
綜上所述,在病毒性肝炎患者體內,血清ALT、AST、TBIL、TG、LDL呈高表達,血清TC、HDL呈低表達,且血清ALT、AST、TBIL水平與血清TC、HDL呈負相關,與TG、LDL呈正相關,臨床上可通過了解血脂變化反映肝臟脂代謝狀態,并聯合肝功能指標評估肝臟損傷程度,在合適的時機予以合適的治療方案。但本研究選取的樣本量較少,故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進一步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以便后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