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莉,唐開第
(邳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邳州 221300)
腦梗死即為缺血性腦卒中,是病發率較高的神經內科疾病,屬于局限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之一[1]。伴隨醫學的不斷發展,針對腦梗死的治療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患者預后神經功能、生活能力及行為能力的恢復仍有待進一步提高[2-3]。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則是一種包含多種肢體主被動訓練的鍛煉形式,其主要以促進患者重建運動模式為目的,可用于腦梗死患者的護理中,以改善患者機體狀態,促進預后[4]。本次研究以72例腦梗死患者為例,分析實施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至12月邳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2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49~70歲,平均年齡(62.14±3.17)歲;病程3~45 d,平均病程(32.11±3.45)d;肌力分級[5]:0級5例、1級13例、2級11例、3級4例、4級2例、5級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62.15±3.44)歲;病程3~46 d,平均病程(32.24±3.57)d;肌力分級:0級6例、1級14例、2級10例、3級3例、4級 2例、5級1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信息數據未見明確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邳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6]中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且經臨床檢查及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輔助診斷為腦梗死,伴有肢體偏癱;②治療效果顯著,病情處于穩定階段。排除標準:①腦梗急性發作期;②合并其他腦部疾病;③溝通困難,難以正常 交流。
1.2 干預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溶栓[阿替普酶(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制藥公司,國藥準字 SJ20160054,規格:20 mg×1支/盒),靜脈滴注:將本藥100 mg溶于注射用生理鹽水500 mL中,在3 h內按以下方式滴完,即前2 min先注入本藥10 mg,以后60 min內滴入50 mg,最后120 min內滴完余下的40 mg];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規格:100 mg/片),1片/d];抗凝調脂[瑞舒伐他汀鈣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670,規格:10mg/片),常用起始劑量為5 mg,1次/d]。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采取腦血管造影手術治療。在患者整體治療期間開展相應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①重點監測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囑咐其按時按量用藥,并結合患者心理狀態予以針對性疏導,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②由于患者術后存在一定的肢體功能障礙,所以護理人員要定時協助患者盡可能以側臥位休息,間隔1 h進行一次體位更換,預防壓瘡;③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在其處于穩定狀態后,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適當開展主被動肢體訓練,如床上被動運動、轉移運動、關節運動、下床站立、行走、蹲等;④依據患者實際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日常生活能力鍛煉,以逐步恢復機體功能。
1.2.2 觀察組基于此開展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①翻身: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翻身訓練,在訓練中,借力健側肢體,以其作為支撐,進行翻身。此過程中囑咐患者緩慢進行,注意控制發力部位,以免由于患側肢體用力或牽扯患側肢體而引發疼痛;針對前期乏力翻身困難者可在護理人員或家屬協助下翻身,協助中要保持緩慢、輕柔、耐心,翻身間隔控制在1 h左右。②被動訓練:指導患者家屬為其進行肢體關節按摩及輔助動作,從頭部開始向下按摩,上肢以拇指按摩,肌腱采用彈指法按摩,按摩時間及力度應結合患者實際癥狀及耐受情況調整,1次/d。③坐位訓練:在患者肌肉可感受到一定收縮力后,由護理人員指導其從手指開始開展肢體主動喚醒訓練,在肌力達到Ⅱ級后,可搖高床頭進行坐位訓練,并指導患者借助健側肢體起身,或進行簡單的移動,逐步過渡到下床、上輪椅等,坐位訓練時間從5 min/d開始,此后結合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延長至60 min/d。④站位訓練:在肌力達到Ⅲ級時,協助患者進行站立,最初可攙扶協助,此后逐步過渡到患者自行站立,站立時長從15 s逐步延長到10 min,在患者有出汗、哆嗦等表 現時要及時暫停,休息后繼續。⑤行走訓練:肌力達到Ⅳ級時,可指導患者自行站立30 min,并指導其借助健側下肢進行行走,并為其講解步法、步態等,陪同并及時糾正患者步行方式,以促進其盡快適應步行。上述兩組患者均持續護理3個月,在患者離院后通過電話及微信隨訪了解其病情,并指導患者進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①肌力水平:肌力等級劃分標準如下,肌肉完全麻痹為0級;肌肉能夠輕微收縮為1級;患肢可平行挪動為2級;患肢可對抗地心引力為3級;患肢可對抗阻力為4級;恢復正常功能為5級。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神經功能缺損量表[7]—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總分值0~45分,評分越高則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測量表[8]—Barthel評估,具體條目包含進食、穿衣、控制大便/小便、如廁、上下樓梯[均為0~10分,0分:需要極大幫助,5分:需要部分幫助,10分:完全獨立],洗澡、修飾(均為0~5分,0分:需要部分幫助,5分:完全獨立),床椅轉移、平地行走[均為0~15分,0分:完全依賴,5分:需要極大幫助,10分:需要部分幫助,15分:完全獨立]等10項,總計0~100分,評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好。④肢體功能康復效果:以未發生殘疾、NIHSS評分降低90%~100%為痊愈;以輕度殘疾、NIHSS評分降低45%~89%為顯效;以NIHSS評分降低18%~44%為有效;以NIHSS評分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 )表示,組內用配對t檢驗,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組間用秩和或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肌力水平對比對比兩組患者肌力水平,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肌力水平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NlHSS、Barthel評分對比干預前,兩組患者NIHSS、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干預前,Barthel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Barthel評分對比(分,±s )

表2 兩組患者NIHSS、Barthel評分對比(分,±s )
注:對比干預前,*P<0.05。NIHSS:美國國立研究院卒中量表;Barthel: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測量表。
NIHSS Barthe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36 25.71±5.46 12.56±3.20*51.78±5.63 83.84±4.59*對照組36 25.66±5.51 18.76±3.41*51.26±5.41 76.55±4.72*t值 0.039 7.955 0.400 6.644 P值 0.969 <0.001 0.691 <0.001組別例數
2.3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有效率對比對比兩組肢體功能康復有效率,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有效率對比[例(%)]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該病的發生主要由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繼而導致腦組織處于缺血、缺氧環境下,致使局限性腦組織出現缺血性壞死或軟化所致;常見于45~70歲之間的中老年群體[9]。腦梗死具有病發突然、病程進展快等特點,且在病發后能夠在數小時或數分鐘內發展至高峰;同時,該病也具有危害大的特點,嚴重情況下甚至可引發肢體癱瘓乃至死亡,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對患者自身及家庭均帶來沉重的負擔及壓力[10-11]。盡管在現階段臨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下,針對腦梗死的治療手段也得到了有效完善與優化,但患者預后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效果仍不理想,對患者自身生活質量及家庭生活而言均有嚴重影響[12]。對此,針對腦梗死患者實施科學的康復鍛煉護理十分關鍵,這也是有效糾正患者肢體活動障礙,促進其恢復肌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途徑[13]。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針對邳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72例腦梗死患者開展分組對比,在分別實施常規干預(對照組)及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干預(觀察組)后,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預后肌力水平較對照組有明顯提升;且對比兩組患者腦神經缺損程度及患者活動能力恢復效果,也以觀察組更為理想(P<0.05)。同時,比較兩組患者預后肢體功能康復效果可見,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與高英等[14]的研究中結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原因,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中包含了翻身活動、被動訓練、患肢訓練等多方面鍛煉形式,其能夠以幫助患者重建運動模式為主要目的,有效預防肢體繼發性障礙的發生,進而起到改善患者肢體功能的作用;針對患肢的鍛煉則包含了臥位、坐位及站立鍛煉,也能夠有效結合患者不同的恢復階段開展針對性的鍛煉,促進患者患側肢體功能的恢復。而且在實際訓練中遵循從小到大的訓練強度,也能夠逐步刺激患者大腦皮層功能感受區,進而強化其腦部對肢體功能的控制效果,達到減輕患者神經缺損程度,促進其肌力水平提升及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腦梗死患者病情一般較為嚴重,預后機體狀態、神經功能恢復緩慢,而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護理人員指導其開展肢體康復訓練,能有助于促進其機體血液循環的改善,進而改善肢體肌肉狀況,提升患者活動能力及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的護理中,通過實施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干預能夠有助于促進患者肌力的提升,有效減輕患者神經損傷程度,促進其肢體功能及活動能力的恢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