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志存
(樂陵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山東德州 253600)
周圍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PLC)以腺癌最為多見,其發生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2]。肺炎性結節(pulmonary inflammatory nodule,PIN)為良性結節,多是由于肺炎長期刺激所致,經規范治療后預后較好[3]。由于PLC早期癥狀缺乏典型性,且PLC與PIN的常規CT影像表現存在較多的相似之處,在檢查期間通常會發生漏診、誤診等情況,從而影響治療的順利開展,不利于PLC患者預后。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排螺旋計算機體層攝影(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MSCT)得以在疾病檢查、診斷鑒別中廣泛應用[4-5]。但臨床關于PLC與PIN的MSCT影像特征對比的研究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樂陵市人民醫院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PLC與PIN患者的病歷資料,探究兩種疾病患者的MSCT影像特征,為疾病的早期診治提供參考,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樂陵市人民醫院收治的58例肺部疾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經病理檢查結果證實為PLC的32例患者納入PLC組,26例PIN患者納入PIN組。PLC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63.95±2.47)歲;體質量指數(BMI)18~27 kg/m2,平均BMI(23.95±0.71)kg/m2;病灶位置:6例左肺下葉,7例左肺上葉,8例右肺下葉,4例中葉,7例右肺上葉;病例檢查結果:25例腺癌,4例鱗癌,3例類癌。PIN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3.89±2.37)歲; BMI 18~26 kg/m2,平均BMI(23.89±0.67)kg/m2; 病灶位置:4例左肺下葉,6例左肺上葉,6例右肺下葉,2例中葉,8例右肺上葉;病例檢查結果:21例腺癌,2例鱗癌,3例類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樂陵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病理學檢查證實,伴有咳嗽、咳痰等表現;②患者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疾病,難以配合進行檢查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存在免疫系統疾病者;④合并全身性感染者;⑤存有凝血功能異常者;⑥合并嚴重的腦器質性疾病者。
1.2 檢查方法CT檢查:選用美國GE公司的256排CT機對所有患者施以掃描;于掃描之前鍛煉患者呼吸方式,在其平靜呼吸時施以屏氣掃描,設定儀器檢查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50 mAs,螺距1.25,準直0.6 mm,矩陣512×512,層厚與間隔均為5.0 mm;掃描范圍包含肺尖部直到側肋膈角區;之后對病灶施以多層面重組,重建間隔與厚度均為1.25 mm,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描,予以碘海醇注射液[浙江天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85,規格:50 mL∶15 g(I)]對肘前靜脈注射,劑量為80 mL,調節注射速率為3 mL/s;掃描完成后,將所得圖像上傳至后處理站,由兩名影像科高年資醫師對MSCT圖像進行閱片,作出診斷,出現意見不同時經由兩名醫師共同討論所得最終結果,統計兩組影像征象。
1.3 觀察指標統計比較兩組患者MSCT的影像征象特征,包括病灶周圍模糊影、邊緣清楚、分葉征、密度不均勻、細小毛刺征、空泡征、細支氣管充氣征、胸膜凹陷征、棘狀突起、血管集束征。
1.4 統計學分析選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達,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MSCT影像征象特征對比:兩組患者病灶周圍模糊影、邊緣清楚占比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PLC組的分葉征、密度不均勻、細小毛刺征、空泡征、細支氣管充氣征、胸膜凹陷征、棘狀突起、血管集束征占比均高于PIN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MSCT影像征象特征對比[例(%)]
PLC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吸煙、遺傳等均參與該病的發生[6-7]。PLC發病后早期一般無明顯癥狀與體征,隨著病情的進展將誘發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表現。PIN屬臨床常見肺部疾病,多是由細菌、病原菌等感染所致,以發熱、咳嗽、呼吸不暢等為常見癥狀,多數患者經治療均能恢復正常[8]。近年隨著環境的惡化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PLC、PIN等肺部疾病發生率逐漸升高,但不同疾病的診治措施與預后存在較多不同,若未及時施以有效的治療,將會影響病情控制效果,給患者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所以應及時對PLC、PIN進行準確鑒別診斷,以指導臨床施行針對性、個體化治療,從而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身心安全。
對于PLC、PIN,既往臨床可根據病灶部位進行判別,但兩種疾病在右肺上葉的發病率均較高,病位存在重疊可能,僅可作為參考。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進步,MSCT掃描得以在疾病診斷中大范圍使用[9]。與常規CT相比,MSCT能夠獲取多層圖像,從而顯著減少CT于橫軸面觀察角度受限的情況,進而降低假陽性率[10-11]。同時,MSCT掃描速度較快,獲得的信息更為全面,能夠避免病灶遺漏、細節顯示模糊等不足[12-13]。臨床普遍認為分葉征、密度不均勻、細小毛刺征、空泡征、細支氣管充氣征、胸膜凹陷征等為PLC的征象,但實際工作中發現PIN亦可能出現這些征象,此種判定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失[14]。病灶影像征象的形成與病灶生長方式、生長速度密切相關,PLC與PIN影像征象部分重疊,生長方式存在相似點,故準確認識PLC與PIN的生長特點,區別兩種疾病影像征象形成的成因與細節差異,對于疾病的精準診斷具有重要意義[15]。
PLC的發生、發展屬于漸進式,涵蓋伏壁性、實體性生長兩種生長方式,其中伏壁性生長常伴隨腫瘤的病理變化,而成為實性腫塊,若在生長期間出現纖維增生過度,形成臟層胸膜中心大凹陷溝槽與邊緣多個小溝槽,則極易出現胸膜凹陷征象;若遭受鄰近肺支架阻礙或因瘤體邊沿生長速度不同,則易出現毛刺征;當肺泡腔未被癌組織全部堵塞時則表現為空泡征;當病灶中存在通常的細支氣管或腫瘤的纖維增殖反應促使管壁增厚擴張,將會形成細支氣管充氣征。而PIN出現胸膜凹陷、毛刺等征象則多與病灶之中纖維增生發展所致病變的收縮聯系密切。PIN種類較多,易誤診為機化性肺炎,受長時間的慢性炎癥刺激影響,導致肺泡內滲出與纖維化,若局部缺血壞死將會造成密度不均勻;其形態多不規則,邊緣模糊,毛刺的出現率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PLC組的分葉征、密度不均勻、細小毛刺征、空泡征、細支氣管充氣征、胸膜凹陷征、棘狀突起、血管集束征占比均高于PIN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上述結果提示MSCT可清晰顯示肺部病灶征象,且MSCT顯示上述征象時需考慮為PLC的可能。但影像診斷亦無法按照病變區域或某一征象施以定性判斷,只有全面分析MSCT征象,并結合患者臨床癥狀、病史、實驗室檢查等,方可減少誤診、漏診現象,繼而最大程度提高疾病檢出精準率,指導臨床施以更具針對性的治療,從而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疾病預后。
綜上所述,MSCT診斷PLC與PIN效果確切,可清晰顯示病變組織形狀、邊緣等情況,為臨床精準診斷提供較為豐富的影像學信息;但臨床仍需結合患者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診斷,以盡可能提高疾病診斷準確度,指導臨床制定更為規范合理的治療策略,促使患者獲得更為良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