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濤,劉培霞
(陽光融和醫院醫學影像科,山東濰坊 261000)
骨髓瘤是起源于骨髓漿細胞的一種惡性腫瘤,有單發與多發之分,但多數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內以原發性惡性漿細胞繁殖(無節制)為主要特征,并且生成單克隆免疫球蛋白[1]。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發病較隱匿、臨床表現不一,診斷難度較大[2]。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發展,X線、CT等影像學技術在臨床疾病中廣泛使用,且在多發性骨髓瘤疾病診斷有明顯價值。但有研究顯示[3],在多發性骨髓瘤早期病變、小病變診斷中,X線診斷存在局限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臨床檢出率,對臨床后續治療、預后轉歸等方面具有確切價值。基于此,本文以56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為分析對象,給予X線、CT、MRI診斷,旨在探析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特征及影像診斷結果,并對影像檢查方法的選擇提供有效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陽光融和醫院收治的56例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為分析對象。5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57.14%),女性患者24例(42.86%);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0.83±5.67)歲;病程0.5~6年, 平均病程(2.89±0.57)年。本研究經陽光融和醫院醫學倫理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由工作人員均被告知本項研究相關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骨髓瘤疾病的診斷標準[4];②經病理診斷確診;③患者伴有程度不同臨床表現:如咳嗽、發熱、乏力、腰背痛、四肢痛等癥狀。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②意識不清,存在溝通障礙;③臨床資料不全;④處于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 女性。
1.2 檢查方法受檢患者在接受影像學檢查前,均接受影像學檢查相關教育,告知檢查流程及注意事項。56例患者均接受X線、CT、MRI檢查,具體如下。①X線檢查:用X線機(美國GE Healthcare公司,型號:DEFINIUM6000 DR)對患者行頭顱、脊柱正側位、胸部和骨盆正位檢查,必要時掃描患者股骨、胸骨、肩關節。對患者病理性骨折、骨質破壞點進行觀察和了解。②CT檢查:使用螺旋CT掃描機(美國GE Healthcare公司,型號:GE Revoluion256 CT)進行掃描,參數設置:掃描電壓、矩陣、層厚、層距各是120 kV、512×512、5 mm、1 mm。③MRI檢查:使用3.0T MRI掃描儀(美國GE Healthcare公司,DISCOVERY MR750W)進行檢查,參數設置:層厚、層距各是5 mm、0.5 mm,掃描序列:TI加權成像(T1WI)、T2加權成像(T2WI)和T2加權成像壓脂(T2WI fs); 掃描方位:矢狀位、冠狀位和橫軸位。由2名高年資影像學醫師對三種成像技術獲得圖像結果進行雙盲法閱片,并結合臨床診斷。
1.3 觀察指標①56例患者的具體臨床診斷情況。②X線、CT、MRI影像學方法檢出率的比較。③X線、CT、MRI檢查對不同部位病變累及部位檢出率的比較。④X線、CT、MRI檢查多發性骨髓瘤的影像學特點。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5.0進行數據的分析與研究,計量資料用(±s )表示,計數資料用[例(%)]表示,前者、后者分別予以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所選患者的具體臨床診斷情況56例患者經臨床癥狀、病理檢查,具體病變累及部位情況:脊柱骨91.07%、肋骨58.93%、盆骨28.57%、顱骨28.57%、肋骨26.79%、股骨19.64%、肱骨17.86%、尺橈骨3.57%、脛腓骨1.79%,見表1。

表1 所選患者的具體臨床診斷情況
2.2 所選患者X線、CT、MRl影像學方法檢出率的比較X線、CT、MRI檢出率分別為82.14%(46/56)、94.64%(53/56)、98.21%(55/56)。其 中,CT檢出率高于X線(χ2=4.264,P=0.039),MRI檢出率高于X線(χ2=8.166,P=0.004),均有統計學差異;CT、MRI檢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37,P=0.309);三種方式聯合診斷檢出率為100.00%,見表2。

表2 所選患者2X線、CT、MRI影像學方法檢出率的比較 [例(%)]
2.3 所選患者X線、CT、MRl檢查對不同部位病變累及部位檢出率的比較X線、CT、MRI檢查對對不同部位病變累及部位檢出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所選患者X線、CT、MRI檢查對不同部位病變累及部位檢出率的比較[例(%)]
2.4 X線、CT、MRl檢查多發性骨髓瘤的影像學特點在多發性骨髓瘤的影像學檢查中,X線檢查以類圓形骨質透亮區為主要表現,透亮區面積大小差異明顯,邊界清楚,多呈現為蟲蝕樣、穿鑿樣骨質破壞。在X線檢查中,有18例患者(32.14%)未見明顯病變表現,但使用CT檢查后,CT檢查結果顯示骨破壞,呈細小蟲蝕樣。CT檢查:多數患者伴有較為突出的骨質改變癥狀,以多發性圓形、不規則形狀的破壞為主,多呈現為蟲蝕樣、穿鑿樣、蜂窩狀,部分患者椎旁伴軟組織腫塊、骨皮質中斷等。本研究中,CT檢查用于56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35.71%)表現為多發病灶表現,呈現跳躍狀分布,對椎體、附件產生一定的侵襲作用。且有11例(19.64%)的病灶位置位于椎體后部,可見軟組織腫塊,且軟組織腫塊壓迫硬膜囊。MRI檢查:一半以上患者出現較為明顯的信號改變情況,表現在T1、T2信號為長信號。本組患者中,有6例患者(10.71%)出現椎體、附件侵犯現象。5例患者(8.93%)出現“鹽和胡椒”征,且呈現T1WI彌漫性斑點混合信號(或高或低)、T2WI彌漫性斑點狀低、等混合信號。
多發性骨髓瘤為血液科疾病,起源于骨髓漿細胞,以骨髓腔內漿細胞異常增生為主表現,占骨髓腔內細胞異常的15%~19%[5]。多發性骨髓瘤起病隱匿,臨床表現多樣復雜,并且若病情發展至一定階段,還會影響患者的肝、腎功能,易誘發感染性疾病,增加并發癥(貧血、腎衰竭等)發生概率,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需及時予以確定診斷和有效治療[6]。近年來,隨著影像檢查方法及診斷技術的發展,X線、CT、MRI等檢查技術廣泛用于臨床,在多發性骨髓瘤的分期診斷、療效評價、預后評估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礎[7]。
有研究表示,骨痛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病發早期的主要癥狀。目前,臨床尚未闡述清楚骨痛的具體發病機制,考慮與成骨細胞受到抑制、破骨細胞受到刺激等有關[8]。而且多發性骨髓瘤缺少特征性臨床表現,多數患者伴有程度不同貧血、乏力、感染等癥狀,容易被誤診為腰肌勞損等疾病[9]。約有80%患者伴有明顯骨骼影像學異常情況,這提示給予疑似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開展多部位骨骼影像學檢查,對疾病予以早發現和早診斷,有助于漏診率、誤診率的降低。基于此,本研究以56例確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均給予X線、CT、MRI檢查,取得了較好的診斷效果。X線檢查不僅是檢查多發性骨髓瘤等骨病的基礎檢查方式,也是對溶骨性骨質破壞觀察的最佳方式,本組研究顯示X線檢出率為82.14%。X線檢查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具體圖像表現,較為復雜多樣,如骨質疏松(全身多發)、溶骨性病變(多發)等,而且相對而言,顱骨X線檢查的敏感度較高,其他部位的X線檢查的敏感度較低、誤診風險較高[10]。相比于X線檢查,CT、MRI檢查具有的明顯優勢具體表現為組織分辨率較高等。CT檢查以多發性類圓形、不規則形狀的溶骨性骨質破壞為主,多呈現為蟲蝕樣、穿鑿樣、蜂窩狀表現,部分患者椎體局部骨皮質中斷伴椎旁軟組織腫塊等。MRI檢查為患者出現較為明顯的信號改變情況,表現在T1WI、T2WI信號為長信號。相比于X線檢查,CT、MRI對早期和不典型病變顯示有明顯優勢,可作為X線檢查的補充,能提高疾病檢出率。
多發性骨髓瘤最常見的是骨質疏松等骨病,一旦患者骨質破壞,其影像學特點將出現明顯變化[11],即表現為骨質疏松:X線示骨質破壞不明顯,骨密度低,骨小梁變疏、變細;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12]:多呈現為穿鑿樣、蟲蝕樣骨質破壞,以類圓形骨質透亮區為主要表現,其大小相應明顯,邊界清楚。CT示:骨質中斷,破壞區骨質呈蜂窩低密度改變;骨質浸潤[13]:MRI示“鹽和胡椒”征,且有明顯的信號改變。本研究顯示,相比于多發性骨髓瘤的X線檢出率,CT、MRI檢出率更高,且三種聯合檢出率為100.00%,可見不同影像學聯合檢查在多發性骨髓瘤影像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 在多發性骨髓瘤影像學診斷中,應用X線、CT、MRI聯合檢查,能提高影像學對疾病的檢出率,提高疾病診斷價值,對后續臨床治療工作提供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