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潔
(丹陽市中醫院,江蘇丹陽 212300)
因諸多因素,如過食生冷、穿衣受涼、涉水冒雨及社會壓力等的影響,部分女性在行經前后或經期均會感覺身體寒冷,并伴有小腹疼痛、腰髂墜痛的癥狀,發病時往往面色不佳,四肢厥冷,嚴重的甚至還會發生休克的情況,對患者身心健康極為不利,這就是常說的痛經。痛經主要分為兩類,即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其中原發性痛經指的是盆腔器質性疾病月經來潮期間的疼痛,在女性各年齡段均可發生,通常經婦科檢查及盆腔超聲無法識別其異常,月經來潮之前或來潮時為疼痛的高發期;而繼發性痛經的主要癥狀為經期下腹痛,其和盆腔器質性疾病也有一定關系,多伴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或盆腔炎癥等發生,一般在進行婦科檢查、超聲檢查及查癌抗原125(CA125)時可識別診斷這一類痛經。在治療方面,現代醫學以對癥治療為主,較常見的藥物為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但其止痛時間較短,無遠期療效,并存在較大的胃腸道副作用;雖然口服避孕藥也能夠起到一定效果,但適用人群只針對有避孕需求的痛經婦女,且會破壞月經的規律性,甚至導致閉經,不具備遠期理想療效,因而不被年輕患者接受,也無法從根本上治愈疾病[1]。中醫學秉承治病求本的原則審因論治、標本同治,針對痛經不僅取得了顯著療效,且復發率較低,不會產生毒副作用,臨床意義重大[1]。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00例痛經患者,對比分析西醫治療和少腹逐瘀湯配合艾灸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丹陽市中醫院收治的100例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19~34歲,平均年齡(27.21±2.81)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病程(3.85±0.29)年。觀察組患者年齡20~35歲,平均年齡(28.16±3.29)歲;病程5個月~6年,平均病程(3.89±0.3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丹陽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婦產科學》中相關標準[2];中醫學辨證診斷參照《中醫婦科學》中相關標準[3]。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痛經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屬寒凝血瘀型者;②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為3~7分者[4];③月經周期為21~35 d,且既往半年內痛經癥狀連續發生3個月者。排除標準:①合并盆腔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或炎癥者;②半年內有生育要求,正處于孕期、哺乳期或使用宮內節育器者;③近期服用過口服避孕藥而未滿8周洗脫期,或半年內有使用過長效避孕藥者;④既往已明確為過敏體質,或有對本方案所使用的藥物過敏的既往史者;⑤合并有呼吸、循環、消化及造血系統等全身重要系統功能不全者;⑥既往患有精神病病史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以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公司,國藥準字H10900089,規格:0.4 g×24粒)治療對照組患者。服藥時間為痛經疼痛感剛開始出現時,0.3 g/次,2次/d,連續服藥時間為7 d,持續1個療程即3個月經周期。
1.2.2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接受少腹逐瘀湯與艾灸配合治療。少腹逐瘀湯組方包括小茴香、五靈脂各6 g,沒藥(研)、延胡索、川芎、蒲黃、赤芍各10g、肉桂6 g、當歸15 g、干姜(炒)3 g。開始服用此藥的時間是在月經來潮的前1周,1副/d,分2次服用,同樣需要連服3個月經周期。而在服完中藥后,在艾灸盒的上層平鋪艾絨,將其點燃,于患者下腹部處(關元穴、氣海穴附近)放置,以患者感覺下腹部熱度合適且皮膚有些許泛紅為宜,每次治療時間控制在30 min左右,1次/d,連續溫灸7 d,總治療時間 同上。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效果。若患者未再出現包括疼痛在內的各項癥狀,超過3個月沒有出現復發跡象則為顯效;若患者包括疼痛在內的各項癥狀較治療前改善明顯,3個月經周期內出現復發情況則為有效;患者包括疼痛在內的各項癥狀依然存在,或病情復發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取VAS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疼痛評分,最高10分即劇痛,最低0分即無痛,分值和疼痛程度呈正比[4]。③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調查,分別于干預前與末次干預后進行測評,總分為0~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5]。④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惡心泛酸、嘔吐、精神緊張、嗜睡、頭痛眩暈、耳鳴。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計數資料以[例(%)]來表示,檢驗方法分別為t檢驗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4.87±1.63 1.01±0.12*對照組 50 4.42±1.24 3.24±1.45*t值 1.554 10.838 P值 0.124 <0.00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SF-6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SF—36:生活質量簡易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56.11±8.15 72.02±8.77*對照組 50 56.54±8.31 62.30±8.64*t值 0.261 5.583 P值 0.795 <0.001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2例出現惡心泛酸、嘔吐癥狀,3例出現精神緊張、嗜睡癥狀,還有1例患者出現頭痛眩暈、耳鳴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6/50)。而觀察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及預后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及副作用,不良反應發生率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痛經也就是醫學上經常所說的經行腹痛,過去也有“吊陰痛”“經行下牛膜片”的說法。《金匱要略》是最早記載痛經的文獻,即“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6]。這描述既把腹痛的部位指明,也指出其具有一定的規律,并伴有相關癥狀。而在《景岳全書·婦人規》一書中也對痛經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其指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到了清代,吳謙[7]把痛經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因虛致痛、因實致痛。在其之后,諸多醫家又將肝郁、寒濕、腎虛等納入到痛經的病因病機中。但經綜合分析可知,對于痛經而言,其同中醫八綱辨證關聯較為密切,主要分為虛證、實證及虛實夾雜證3種 類型。
灸法中艾葉是關鍵性原料,其是一種典型的純陽藥物,以火相燃,艾灸會有溫熱之氣產生,對穴位和經絡產生刺激,進而疏通氣血,且艾灸的溫熱之性可強化人體抵抗力,所以在治療部分病癥上療效顯著,包括陽虛致寒邪內生、外感寒邪致寒邪入里等[7]。
杜文玲等[8]發現,對于寒凝類患者而言,艾灸可有效收縮波數,促使平滑肌收縮強度慢慢地變小,進而使疼痛減輕,分析其原因在于催產素受體受到了合理調節。因此本次研究在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上便采取了艾灸配合口服中藥的形式,利用艾葉獨特芳香,且同火力相結合,對人體進行溫熱刺激,達到暢行氣血,解決病痛的目的。
少腹逐瘀湯由晚清名醫王清任所發明。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等發揮著溫通經脈、散寒祛瘀等功效,寒者是其主要作用對象;當歸被稱為“陰中之陽藥,血中之氣藥”,能夠養血、調經、止痛,同赤芍相配合,效果更佳;延胡索、川芎和沒藥、蒲黃、五靈脂皆有活血止痛之效,但前3種還兼具行氣的功效,而后2種則可有效散瘀;合用上述幾種中藥,能夠起到更好的溫經散寒效果,在疼痛緩解后,病情可自然好轉[9]。現代藥理學表明:當歸功效比較多,不僅具有鎮痛、消炎和抗血栓的作用,可促使子宮平滑肌始終處于松弛狀態,還能夠對血小板聚集予以有效抑制[10];赤芍的抗血栓、抗凝效果顯著,且還可對血小板聚集予以抑制,可用于腫瘤治療,同時還有助于收縮子宮平滑肌,在一定情況下又有舒張之效[11];延胡索可很好地改善、擴張冠脈血管,其他作用還包括鎮痛、鎮靜;沒藥主要作用包括散血消腫,定痛生肌,此藥中的部分物質具有抗疼痛的效果,另外,此藥還能夠護肝臟、加快血液凝固[12];五靈脂可對子宮平滑肌的緊縮起到有效對抗作用,讓痙攣癥狀有所緩解,還可消炎、治療潰瘍等[13];川芎中含有內酯類成分,可有效作用于平滑肌,進而可使疼痛明顯減輕,另外,其還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環,并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讓患者的中樞神經保持鎮靜[14];蒲黃不但具有鎮痛的作用,還可加強血液循環、降低血脂[15];小茴香的作用有很多種,包括解痙、鎮痛、抗菌、助消化和加快潰瘍愈合等[16];肉桂可發揮鎮痛、加快血液循環、抗血小板聚集等功效[17];干姜有利于血液迅速流動,避免大量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如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散寒化瘀的 效果[18]。
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評分也比對照組更低(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在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的過程中采取少腹逐瘀湯配合艾灸的方式,臨床效果較好,能夠使患者疼痛有效減輕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少腹逐瘀湯配合艾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可減輕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質量,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