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賢
(祥云縣人民醫院影像科,云南大理 672100)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致殘率較高,其對髖關節功能造成的損害,不僅會嚴重降低患者的活動能力,還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危害明顯。有文獻報道,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進行早期的準確診斷,是提升疾病臨床治愈率的重要環節,在抑制病情發展和改善患者預后方面均具有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1]。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主要手段,其中以CT、MRI較為常見,但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各有不一。有研究指出,CT檢查能及時發現骨質內的早期礦物質變化,為醫師鑒別股骨頭的壞死狀態及程度提供依據[2];另有研究指出,MRI相較于CT而言,敏感度及特異度更高,能清晰呈現股骨頭缺血的所在位置、波及范圍、大小等,提高疾病的早期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3]。本次研究通過對52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展開對照分析,旨在對比CT、MRI的具體診斷效能,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祥云縣人民醫院手術病理證實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共計52例。分析整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女人數各有28例、24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55.05±9.24)歲;疾病分期[4]:Ⅰ期患者16例(30.77%),Ⅱ期患者25例(48.08%),Ⅲ期患者9例(17.31%),Ⅳ期患者2例(3.85%);誘發疾病:12例(23.08%)存在髖關節外傷,18例(34.62%)存在酗酒史,6例(11.54%)存在凝血功能異常或血液系統疾病,16例(30.77%)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祥云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 ①結合癥狀表現及相關影像學檢查手段,經手術病理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②未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或惡性腫瘤;③無甲狀腺功能異常;④無免疫性疾病;⑤無意識及認知異常,未患有精神疾病。排除標準:①對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證或過敏史者;②存在高強磁場使用禁忌證者;③臨床資料存在虛假或缺失者。
1.2 檢查方法依次對患者開展CT檢查與MRI:①CT檢查。向患者普及CT檢查的相關知識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檢查前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并叮囑患者及時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屬配飾及物品等。檢查時,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足先進,對患者進行全面掃描。儀器選擇螺旋CT機(德國SIEMENS AG,型號:SOMATOM Petintion AS64排128層),層厚、層間距各為5 mm。需要注意的是,對細小結構進行探查時,選擇薄層1~2 mm的局部加掃。檢查期間,首先實施病變組織的CT平掃,必要時進行碘海醇的注射,以實現髖關節的進一步檢查,分析其形態、邊界及血供等具體情況。②MRI:向患者普及MRI的相關知識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檢查前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并叮囑患者及時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屬配飾及物品等。指導患者采取合適的檢查體位,儀器選擇核磁共振成像系統(美國GE公司;型號:GE Signa HDe1.5T超導型),層厚、層間距依次為5 mm、1 mm,必要時開展增強掃描。掃描期間,切面主要實施橫斷面與冠狀切面,序列應用T1Wl、T2Wl、STIR、增 強T1Wl。CT與MRI的影像學圖像,均由同2名專業知識扎實和閱片經驗豐富的醫師共同討論判斷。
1.3 觀察指標①分析并比較兩類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率。陽性診斷標準:疼痛關節集中于大腿、臀部以及腹股溝,患者有酗酒史或皮質類固醇使用史,髖部存在既往外傷史,髖關節的內旋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圖像顯示患者的股骨頭存在塌陷情況,但關節間隙未出現異常;軟骨下方有透X線帶,股骨頭內部有硬化帶出現,且硬化帶之間的分界較為清晰;骨活檢結果提示患者的骨小梁骨細胞空陷窩在50%以上,且累及周邊的骨小梁,伴有骨髓壞死現象。②對比兩類檢查方式在疾病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期方面的檢出率。疾病分期標準:骨掃描結果為陽性或MRI陽性,其股骨頭壞死累及部位主要有內側、外側及中央病變的患者為Ⅰ期;X線片提示異常,股骨頭呈現斑點狀,骨質硬核且股骨頭處有囊腫發生,骨質較為疏松的患者為Ⅱ期;股骨頭壞死呈現新月狀,累及部位包括內側、外側及中央病變的患者為Ⅲ期;X線結果顯示股骨頭關節間的空隙變窄,關節面異常,且髖臼硬化,出現囊性病變,邊緣易發生骨贅的患者為Ⅳ期[4]。③比較兩類檢查方式的患者滿意度,方式采用祥云縣人民醫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圍繞檢查前是否告知具體事項、檢查中是否發生身體不適、檢查后是否及時告知結果等維度進行分析,總分100分;分值在90分及以上的患者為非常滿意,分值在80~89分之間的患者為一般滿意,分值在80分以下的患者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與一般滿意的患者占比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予以χ2檢驗分析,以[例(%)]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類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率分析MRI檢查患者的疾病診斷準確率為96.15%,相比于CT檢查患者的82.69%而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類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率分析[例(%)]
2.2 兩類檢查方式在疾病分期方面的檢出率MRI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檢出率依次為93.75%、96%、100%、100%,略高于CT檢查的75.00%、92.00%、77.78%、50.00%,但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類檢查方式的患者滿意度分析MRI檢查患者的檢查滿意度為96.15%,略高于CT檢查92.3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類檢查方式的患者滿意度分析[例(%)]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臨床骨科領域中致殘率高的疾病,加之股骨頭區域的解剖結構較為復雜,血供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疾病的診治難度,使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隨著病程的延長而不斷受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并增加家庭負擔。此外,隨著病情的進展加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的關節功能損害不可逆,也會進一步增加股肌萎縮的發生風險[5-6]。在醫學不斷發展的今天,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診斷率、治愈率均有顯著提高,有利于幫助廣大患者及時擺脫疾病困擾,提高生活質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病原因復雜,且近年來的患病率只增不減,故尋求更加高效可行的治療方案,進一步提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疾病檢出率和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7]。同時,因為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情的不同進展時期,針對性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能取得更加顯著的臨床療效,所以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分期的鑒別也非常重要。相關研究指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在股骨頭塌陷之前的早期階段,為臨床干預治療的關鍵時期,對后續疾病的治療質量及患者功能恢復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癥狀表現及體征并不明顯,且未呈現特異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臨床診斷的難度[8]。
CT、MRI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診斷中。CT具有操作簡單、經濟性高的顯著優勢,能幫助醫師通過CT成像觀察患者的股骨頭塌陷情況,受到檢查醫師及患者的認可。但需要注意的是,CT在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中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在疾病早期,其敏感度較低,漏誤診風險較高,極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9]。有專家表示,相較于CT檢查,MRI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早期診斷方面的敏感度、特異度較高,且具有成像清晰、安全無輻射的優勢,目前已成為臨床廣泛應用的檢查手段[10]。這是因為,MRI是經磁場成像技術來獲取股骨頭的斷面圖像,不僅能充分顯現股骨頭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還能顯示病變組織的血流情況,以及肌肉、脂肪等組織的覆蓋情況,更利于幫助醫師進一步分析患者股骨頭的現狀,為疾病早期診斷提供有益參考[11-13]。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方面的診斷準確率為96.15%,相比于CT檢查82.69%而言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疾病分期方面,MRI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檢出率略高于CT檢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予以CT檢查,在疾病分期方面的檢出率低于MRI,與宮秀芝[11]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充分說明,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診斷中,MRI在掃描時的限制較少,空間分辨率較高,在發現細微病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能獲取多參數的數據信息,進而為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支撐,應用價值相比于CT檢查更為理想。本研究同時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檢查滿意度為96.15%,稍高于對照組92.31%,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CT檢查與MRI作為臨床常用的檢查手段,已被廣大患者所接受,臨床應基于疾病特點及患者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進行檢驗手段的合理選擇,最大程度提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診斷準確性,幫助患者得到及時且正確的救治。
綜上所述,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診斷中,影像學檢查起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其中以MRI與CT較為常用,而MRI對于此病的檢出率較高,且安全性高,相較于CT而言更具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