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穎
孟 穎: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獨角”是對客觀事物外在形象特征的總結,漢畫像中有大量的一角之獸,在形象、作用和內涵上各不相同,根據現有出土情況和文獻記載,部分獨角獸的具體形象難以確定,因此基于現有的研究,我將主流的獨角獸形象分為以下四種。
漢畫像中兕形似牛,體積碩大,且大都角向前沖、前腿彎曲向前作搏擊狀,主要被應用在門扉和門楣石上,分布于河南和陜西地區。《爾雅·釋獸》中記載:“兕似牛,一角,重千斤。”[1]兕的形象,主要古人以之為神怪,驅鬼辟邪,鎮守墓室。《蜀王本紀》則寫:“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枚在水中,以厭水精,因曰石犀里也。”[2]犀兕善水,因此古人把它作為辟水的神獸。傳說犀角還具有祛瘟解毒、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能解一切諸毒。河南鄧縣長冢店墓門門楣上的熊斗二兕,描繪的是兩兕相斗的激烈場景。無一例外,兕的出現就是一種野性力量的象征,漢代的人敬畏這種神力,同時也渴望掌握和征服它。
長久以來,對于獬豸的原型都難以界定,牛、鹿、羊的說法莫衷一是。考古發現中先秦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后,并且與兕幾乎是無法區分的。獬豸作為皋陶斷獄的神獸,其作用是維護法律的權威,所以形象的變化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法律治安的影響。從最早出現的羊造型,再到后來的牛、虎等,更加威嚴駭人,也更能鞏固封建統治。古人認為人死為鬼,有善惡之分,獬豸能區分善惡之鬼,人們將獬豸的形象刻畫在墓葬入口,用以區分善惡之鬼,防止惡鬼入侵墓室擾亂墓主人的平安生活。這是獬豸的“神判”功能在漢代葬俗中的一種延伸。綏德漢墓門楣以一獨角羊為中軸,兩邊是羽人騎鹿、奔馬、朱鷺銜魚和日月,并以卷云紋來裝飾整個畫面,給人一種祥和安寧的感覺,寄托祈求墓宅安定、墓主人平安福德的心愿。
麒麟以鹿為原型,牛尾獨角,徐州繆宇墓中的麒麟圖像邊上有明確的“麒麟”榜題。陜西漢畫像中麒麟的形象主要位于門楣石上,大都與升仙的主題密切結合。麒麟是中國古代的祥瑞之獸,它有蹄不踏,有額不抵,有角不觸,被古人看作仁德的化身。以鹿為原型,也決定了它的神性。鹿角割去后還能再生,周而復始,仿佛有著生生不息的神力。漢畫像中的鹿大多與仙人、仙境相結合,道教經典中也記錄著關于鹿引魂升天的作用。鹿也象征著王權,《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3]漢代木連理被視為王者德政的象征,“德至于草木,則木連理”,陜西子洲縣懷寧灣墓門右立柱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到麒麟與連理樹的結合,麒麟于樹下,以角觸樹。作為一種符瑞被大為推崇,麒麟在形象上也不斷地被神化,江蘇、四川、山東漢畫像的麒麟中有些被加上了翅膀,并用祥瑞圖案來裝飾。
《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載:“又北三百里……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疏,可以辟火。”[4]疏主要出現在河南漢墓的門楣石最左或最右側,如南陽王寨墓門楣、沙崗店出土的門楣石等,似馬而長角,前蹄作蹄踏狀。古代建筑主要是木質結構,極易引發火災,漢代侍死如生的墓葬觀念也決定了在墓葬中同樣也需要做好辟火措施,因此也就有了辟火神馬——疏。在漢代人眼中,“馬從水生”,“神馬生水”,馬被飾為水的化身,疏以馬為原型,延續了馬的“生水”屬性。
陜西是獨角獸形象出現頻率最高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墓室的左右門扉和門楣石上,墓門立柱上也時有出現,且形式相對較為固定,形象上多為獨角的牛、鹿和羊。陜西地區的門扉和門楣石有著相對穩定的題材和藝術風格。以“永元”樣式門扉為例,上端朱雀,中間輔首,下端犀兕。門扉中的獨角獸皆為牛的造型,頭向前沖,角向下觸,尾巴向上揚起,身上有翼毛、無雙翼,一只前腿探出,一只后腿曲跪。門楣和門立柱中主要是獨角羊和獨角鹿形象,但從出現頻率和構圖位置來看,其地位顯然無法與獨角牛相媲美。從具體形象上來看,陜西地區獨角獸大都沒有雙翼,即便是有也都退化成簡單短小的弧線;在藝術手法上,形象更加具象,這與齊魯地區極盡夸張的手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簡單概括、深沉厚重,與河南地區浪漫飄逸的風格也截然不同,它的雕刻甚至偏向于剪影。無論是在位置經營還是造型藝術上,陜西地區的獨角獸都顯得非常“規矩”。
陜西地區獨角獸多為牛、鹿、羊題材,一方面由于當時該地區有大量的兕、鹿和羊生息繁衍,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草原文化的影響。[5]陜西地區靠近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地,考古發現,在北方,游牧民族對鹿相當崇拜,例如古代匈奴人、鮮卑人。早期的陰山巖畫中就有大量鹿的形象,由于鹿角復雜所以常常被簡化為一只。此外石鹿還是北方薩滿教重要的神和標志。蒙古西北部達爾罕地方巫師和內蒙古巴爾虎、察哈爾、科爾沁等地方的一些巫師的帽子上鑲有一個用鐵做的鹿角像。
陜西地區多為頁巖,從客觀上影響著漢畫像的藝術風格。頁巖的硬度明顯偏低,并且具有薄片狀的層理,雖然很容易剝離成平面,但是太過細致的內部刻畫會使得細節部分的石塊層面剝落。因此石匠們因材施工,常采用凸面線刻的方法使畫面有了“剪影”的效果。其形象更傾向于用具象的事物來尋求神異力量,在神秘面紗的背后,還有難以掩蓋的原始感,這與草原文化中的巖畫也很相像。
相比于陜西,山東漢畫像中獨角獸刻畫細致,題材上略顯單一,出現的位置也比較自由。其主要特點是:(1)大都以獨角羊的形式出現;(2)身上有鱗,紋路細膩;(3)有雙翼,相比于河南地區,獨角獸的雙翼被進一步強化;(4)獨角有分叉,呈樹枝狀;(5)尾巴形式多變,長短不一,造型不固定。整體造型開始抽象化,有一種虛幻而神秘的感覺,這恰是山東地區精神觀念與文化的外現。[6]
羊本性溫順,“美”與“善”二字都源自羊,董仲舒云,“羊,祥也,故吉禮用之”[7],羊在人們心中一直都是吉祥的象征。同時它還與引魂升仙有著密切的關系。《遼史》中記載了公主下嫁的整套規模儀式,其中就需要一只祭羊作為“送終之具”,即給公主送終所用,能夠將公主死后指引送至天國。[8]《列仙傳》里也記載有騎羊升仙的故事:“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日騎羊入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綏山在峨眉山西南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9]
山東是農耕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羊被大量飼養,該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綿羊骨骼。農耕文明也極易使得人的性格羊化,純樸簡單、勤勞務實、和平文弱、因循守禮,所以羊逐漸作為一種觀念滲透進文化和性格中。山東乃齊魯之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前后受到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熏陶,而羊的特性恰好與之宣揚的思想相吻合,所以也就在山東地區備受推崇。道教崇尚不死、升仙,東漢時期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大興墓葬,羊因其“引魂升仙”的作用,恰好成為人們精神上的寄托。羊還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把羊的特征總結為仁、義、禮,是儒家最重要的美德,所謂“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故卿以為贄”[10]。
古代山東地區經濟水平的發達,使得它在文化藝術上有著更多的追求,開始逐漸脫離原始狀態,相比于陜西地區的野性,它更有一種靈性。在獨角獸的藝術手法上傾向于以超現實的物象來尋求神異力量。沂南漢墓前室東壁北側是沂南地區的獨角羊造型,線條流暢靈動,刻畫細膩精致。在整體造型上有一種傾向于龍的趨勢,雙翼長尾,全身布滿花紋,角也像龍一樣有分叉,身體的動態也呈靈動的線狀。
河南地區獨角獸的種類以牛、虎、馬居多,位置布局也相對自由些。其形象更像是陜西和山東地區的結合,形象上獨角獸有翼或無翼、有鱗或無麟的都有,位置上門扉和門楣石上獨角獸的出現頻率也相對較高一些,題材上也是匯集了那兩個地區的特點,甚至在藝術風格上也是兼有質樸和靈動、具象和抽象,這也造就了河南地區獨角獸形象的豐富性。
河南漢畫像中“斗兕”的形象時常出現,如河南鄧縣長冢店出土的熊斗二兕畫像,與角抵戲驚人地相似。在漢代角抵戲十分興盛,《漢書·武帝紀》記有“(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來)觀”,以及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戲于上林平樂館”。[11]這類畫像反映了漢代的崇武精神和與自然抗爭的勇氣。獨角虎也是河南地區特有的,河南唐河針線廠墓門門楣正面中右一、二獸的形象,顯然是不同于一般的虎:右一為獨角虎,體現了獨角虎鎮墓辟鬼的作用;右二則有翼,并且正在抓住一只魅。
河南地區獨角獸文化與山東地區較為相似,都是被賦予了很多想象而浪漫的色彩,但河南地區的作品在畫面的處理手法上很注重整體的氣韻,很多圖像都有很強的韻律感。例如,1935年河南南陽引鳳莊出土的東漢《羽人翼獸圖》(圖1)中,一仙人手執芝草作豢龍狀,應龍張口欲食,其他三個異獸皆獨角、虎身、雙翼。構圖飽滿勻稱,位置安排松緊有度,環境的設計更是點睛之筆,錯落有致的山巒、飄逸浪漫的仙草和云紋,在畫面中營造出一種飄然欲仙的祥和氛圍。在整理河南地區獨角獸形象時,會發現河南地區的獨角獸總是伴隨著人的出現而出現,以人為主,不再強調獨角獸本身的神力,而是在凸顯人對于這種神力的控制。這或是受楚地巫術文化的影響,試圖在人與神之間找到一個轉化的中介,把它作為連接天地的通道,賦物以靈性,來寄托人們的愿望。[12]
漢畫形象在彰顯自然神力的同時,也蘊藏著世間萬物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神異的力量使它們成為墓主人鐘愛的神獸,門扉、門楣石上刻畫獨角獸的現象最為常見。漢畫像石墓多是仿照陽宅的格局而建的,所以凡墓均設有門戶。但作為陰宅的門戶,則是供墓主人鬼魂進出的通道。[13]而將獨角神獸刻畫在墓門的重要位置上,顯然是將它視為墓室的守護神了。獨角獸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地位,都源自于它神秘而特別的獨角。它象征著德行和權貴,象征著明君出世的祥瑞,象征著天下太平、江山永固,在漢畫像中起著辟火、鎮墓辟邪、引魂升仙的作用。
由于早期人類對于事物認識的局限,所以對異于常態的事物總會懷著既惶恐又好奇的心理,對待人類所不具備的“角”也是一樣的。在還沒有認識到“個體差異性”的時代里,人們無法解釋角的存在,但在神造萬物的理論下,一切又都看似合理了。因此人們把角與超自然現象聯系在了一起,賦予它神力,人們崇拜“角”,一方面渴望得到這種神力的庇護,另一方面想要擁有它。特別是在崇武尚力的漢代,人們對于角的崇拜達到了頂峰。
崇角精神的存在本質上還是源于角本身的特性。第一,獸角堅硬銳利,是動物自身強有力的武器。它們呈攻擊狀時,角抵向前沖,仿佛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角上,并且這種力量往往是人類無法抗衡的,對于古人而言這超乎于人的力就是一種“神力”。第二,角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鹿角補血益氣,牛角清熱解毒,犀牛角在當時更是被當作令人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藥用的功效使人們更加堅信它的“神力”能讓自己延年益壽,古代人們常將野牛或犀兕角制作成飲酒器具“兕觥”。《詩經》中四次提到兕觥,其中“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14],就是大家舉起兕牛角杯,為貴族主祝酒,祝他長命百歲,無病無災。第三,獸角可制作成號角。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就有陶號角出現。因為可以在戰爭中發號施令,所以角也被視為一種權力的象征。巫師們也以角為法器,驅鬼辟邪,溝通神靈。
角的特性契合了漢代人的精神追求,所以被推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漢代人崇尚武力,渴望征服自然,他們有著樂觀蓬勃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戰斗力,角的“神力”使他們敬畏、向往,角力的角逐也符合他們的內心追求。最重要的還是漢代人追求長生不死、飛升成仙,角是至陽之物,能夠驅除鬼魅,保全魂魄。并且角的再生性使他們如獲至寶,因此將之作為升仙的重要媒介。[15]下面提到的兩幅圖像都是升仙主題的漢畫像,但是角在具體的用途上還是有所區別的。1973年河南南陽王寨墓出土的東漢《升仙圖》(圖2)中,方相氏執角而奔,后面緊跟著應龍、羽人、玄武和疏。方相氏在漢代是驅鬼的頭目,它拿著角顯然起到的就是驅鬼辟邪的作用。而1962年河南南陽市區出土的東漢《鹿車升仙圖》(圖3)中,羽人駕鹿車載著墓主人駛往仙界,駕車的羽人有著尖銳的獨角,尖端向前,此處的角或有著開辟天門的作用。
第一,“一”是最小的原始單位,但卻是萬物的源頭。《說文解字》寫:“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16]老子《道德經》則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見,簡單的“一”象征著萬物的起源,“一”并不是唯一,而是以“一”納萬物。[17]《齊物論》中的“喪其偶”,實則都是破除生命內外種種偶對和雜質,還原之純粹自在的生命本身,當生命失去一切內外之對待之后,意味著生命單獨的顯現,從一而得道。[18]以獨角升仙似乎也昭示著人死后褪去凡塵,回歸本心,便如同有了創世之力,讓靈魂得以尋覓新的凈土。第二,“一”還有統一之意,《阿房宮賦》寫“六王畢,四海一”,該處“一”又可以引申為權力、王權以及天下太平、江山穩固。漢畫像中的獨角鹿(麒麟)中就有體現,獨角鹿的出現就意味著明君德政。第三,“一”還是公平正義的化身。《新唐書·薛平傳》記載:“兵鎧完礪,徭賦均一。”[19]此處“一”是平均之意,可引申為公平,獬豸的出現驗證了這一說法。獬豸作為一角之羊,“觸不直者去之”,懲惡揚善,維護正義,成為中國法制的化身。第四,“一”還有融合的意思,人們常說“合二為一”,其實就是抓住了“一”本身的一種包容性,從更廣的層面上來看更是“天下大同”。“一”的廣泛運用,緣于人們窺探到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20]
通過對于“一”的具體含義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到數字的介入讓獨角獸從最初“獸”的精神內涵邁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一”之所以能在獨角獸中發揮著如此關鍵的作用,是因為“一”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它反映著“天人合一”的樸素的宇宙觀。漢代道家思想深入人心,其作用在墓葬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一”的興起并非偶然。道家學說中,“一”就是道,但道無形而“一”有形,自然人們也能在“一”中得道。“一”在道家學說中屬陽,《系辭·上》稱,“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21]。天數為陽,地數為陰,這種抽象符號體現著萬物運轉的規律,所以在漢畫像的升仙圖中,都是將獨角獸放在最關鍵、最靠近天門的位置。
如果說“角”是人與仙界之間的中介,那么“一”就是人與仙界之間繁雜、神秘的內在聯系。這一只只地下精靈的背后,是漢代人對歷史過往的訴說、對藝術審美的追求、對宗教文化的推崇。對獨角獸形象的分析和探尋,也讓我們撥云見日,得以窺見漢代之風華。
獨角獸是漢畫像藝術中一種重要的瑞獸,常被刻畫于門楣、門扉等墓室中的關鍵位置,其形象主要流行于陜西、山東和河南地區,在漢代喪葬觀念和讖緯思想的推動下形成了自己的符號語言,并與不同地區的文化相融合,展現出一脈相承而又雜糅多元的文化基因。[22]從種類上來看,早期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圖騰崇拜等,都造就了獨角獸形象的豐富性,其魅力在于將虛幻的口傳故事和只言片語的文字記載轉化為客觀存在、生動具體的圖像,并被奉為溝通天地的重要媒介。同時,以不同獸類為原型,加之古代的崇角思想,也實現了獨角獸功能的多樣性,使其兼有虎之威嚴、羊之美善、鹿之仁德、馬之生水……并被賦予鎮墓、辟邪、辟火等功能,象征著墓主人對權力、德行、長生不死的追求。歿而不殆,生生而不息,可以稱之為漢代升仙思想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