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英
韓淑英:天津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綜合藝術系副教授
2021年11月,岳陽蘆葦藝術節項目啟動。該項目由岳陽市人民政府主辦,策展人唐新宇、王峰,學術顧問彭峰、孫磊。活動通過作品征集的方式進行,最終參加展覽的有22位藝術家的19件作品。在得到展覽主辦方邀請的時候我非常高興,畢竟在北方萬物凋零的初冬,來到湖南可以繼續延長一個深秋。也可以在野外實施自己的大地藝術作品。
作品創作的地點在湖南岳陽的君山島,范仲淹《岳陽樓記》聞名于世,登岳陽樓后可以遠觀君山島,它是八百里洞庭的一顆明珠。劉禹錫《望洞庭》曾有“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其中“一青螺”指的就是君山島。據說李白曾六次來到岳陽,想登上君山島都未能成行,留下了“不知何處吊湘君”的遺憾。滿水期時,君山島上只留下一個心形的小島;枯水期來臨時,自然生長的蘆葦布滿河床,我們是在枯水期滿是蘆葦的君山濕地公園進行創作。
初到君山島,看到大片的蘆葦蕩,你會驚訝于蘆葦的自然之美,深褐色的蘆花和白如雪的荻花在風中搖曳,高大的蘆竹和低矮的蘆葦層次分明,蘆葦蕩的空隙間地面上則布滿了翠綠的三葉草。置身于蘆葦蕩中,隨時都能聽到各種鳥兒在周圍鳴叫,風吹動蘆花,夕陽西下,玫瑰色的光影流連穿梭其間,有一種特別的美。往西幾公里可以觀看洞庭湖上水天一色的日落,晚霞染天,蘆葦在微風中溫柔地擺動身姿,也是別樣的美。
我的作品是《五行》,意在表達大自然中的五種元素即金、木、水、火、土的自然轉換,借用五行的循環過程,表達萬物相生相克的關系。所用材料不僅有代表五行之“金”的金屬、五行之“木”的木料竹子,還有五行之“火”的竹炭、之“土”的磚石,也有代表五行之“水”的蚌殼、貝殼等。當進入蘆葦蕩的自然環境中,很自然地就想使用當地的材料,蘆葦、竹子等。“木”的圓環形態,我使用了竹子作為表面,內部木料支撐,四周用蘆葦覆蓋表面,人們可以坐在上面觀賞山,感受風和蘆葦的柔美。“土”為磚塊,為泥土。其中磚石來自于君山島在拆遷過程中的廢舊磚,由于環境保護的要求,之前的一些漁民要搬離,所以這周圍有很多拆掉的房屋。石塊來自周圍路邊的石塊。五行之“火”來自于燃燒竹木之后的竹炭,炭為火,圍繞竹炭的磚塊也被擺成火的運動的形態。
貝殼因為生活在水中,其五行屬“水”,我專門到君山島的濠河邊收集貝殼,同時也感受到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態。作為一種倡導生態文明的藝術項目,在“土”的五行部分我放棄了水泥磚的形式,而用土夯成了另一個高出地面的平臺,用在河邊撿到的磚塊等夯實在一起,中間縫隙處用了周圍蘆葦叢中很常見的三葉草裝飾。
“水”的部分挖了淺淺的小池塘,水在低處,貝殼置于其中;“金”的部分選用了鏡面不銹鋼,鏡面反射天空的藍色。“天一生水”即金生水,在五個環形中間設置步道,步道由貝殼、磚塊,和來自廢棄收購站的廢棄金屬盆組成,每組元素之間的步道所選用的材料也都不相同。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它們之間的步道材質也運用了體現它們之間相生關系的材料。在五行相克之中的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土克水的關系中也使用了不同材料的步道。希望觀者可以在純粹自然的環境中感受和思考自然的相生相克。
蘆葦藝術節上有很多藝術家的作品都很有深意。策展人唐新宇用385個蘆葦圓柱搭建一個高度十幾米的大金字塔,作為天下洞庭蘆葦藝術季之“藝術在田野”項目的地標符號,也表達了對大自然崇高的敬意。胡凌云的作品《坐井觀天之-巴別塔》由鋼架結構搭建,周圍用蘆葦搭建,遠觀高大巍峨,進入塔的中間則有一種坐井觀天的感覺。藝術家韓琪的作品《云》由篾匠編制的透明的云形,由竹子支撐,浪漫地飄浮在蘆葦蕩中。本地藝術家汪森程的作品《風》由蘆葦的稈兒組成,稈兒的根部的深褐色和中部的淺黃色蘆葦自由地組織在一起,模擬了風吹動蘆葦蕩形成的自然形態,意象味道十足。作品運用砍伐、修剪、捆扎等一系列動作將蘆葦這種原生態的植物制作成江水,滔滔江水沖打著堤岸,體現出波撼洞庭的強大氣勢。
長沙藝術家尹建輝用蘆花做成了大型雕塑作品《麋鹿》,外部布滿蘆花的巨大麋鹿經過藝術家的修剪栩栩如生,佇立在一條河邊的展覽入口處,像是在迎接人們的到來。麋鹿就生長在岳陽君山島,象征了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的關懷。藝術家司建偉用蘆葦制作出少女的臉迎風的感覺,寫實與寫意完美結合。作品創意來自《詩經》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這美麗的洞庭湖畔,蘆葦蕩中,隱藏著一位長發女子迎風拂面,像似天地間化生的蘆葦女神,等待著游人的尋覓探訪。作品《鳥人》是藝術家黃起才所做,巨大的鳥人佇立在蘆葦蕩中,藝術家了解到“藝術在田野”項目實施地在君山島景區后湖白沙嘴,位于東洞庭湖濕地公園,這里水草豐茂、蘆葦成蔭,是我國濕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繁殖與停歇地。遂產生了一尊化身為人形的巨鳥,身高8米,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屹立在濕地中央,追隨著太陽,瞭望遠方,朝迎暮送,一直在蘆葦田里看守著這一方凈土,守護著濕地的青春!《莫比烏斯環》是來自天津美院研究生徐楊和何楨妮的作品。他們以蘆葦和竹子作為材料,制作一個莫比烏斯環結構的無窮大“∞”標志,寓意自然界循環往復。由此展開人對自然界物質循環問題的思考。
藝術家兼花藝師陳紅霞與謝靖婷的作品以洞庭湖區常見的各種螺為題材,基礎結構采用長竹子做主體支架、竹片做架構及形態,表層用生態麻繩以上下穿插的手法將蘆葦編織固定,利用蘆葦天然的由深至淺的漸變色來塑造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形體,制作了數個高大的不同形態的螺。旨在用藝術的立體構成向人們傳達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觀念。丁雅力的作品《彩虹星云》以君山島西部的星云圖巖畫中品字形、點狀圓圈為元素。圓形竹篾編織的拱門與1000根線條交織的彩虹形成一道高低起伏的8米長的隧道,指向候鳥南飛的方向,色彩絢爛,動感十足。還有很多藝術家的裝置與雕塑藝術作品也都非常有新意。藝術家韓祺說:“本屆所有參展男藝術家都不同程度地曬傷,但又都歌聲嘹亮。”22位藝術家與30多位藝術工人師傅合力完成藝術作品,策展人和藝術家由于野外作業都曬黑了幾個色階,被竹子劃傷是正常現象,有的藝術家還由于野外工作環境簡陋不慎操作失誤進了醫院縫針。
蘆葦藝術節自12月4日開幕以來,短短幾天觀眾已達十幾萬人,由于疫情加上后期冬季下雪,作品有一定的損壞,展覽進行了二十幾天就提前結束了。而觀眾的參觀人數卻已達到了三十幾萬人。人們可以在美麗的蘆葦蕩之中身臨其境地欣賞其制作的藝術和感受自然。
在疫情之前我參觀了日本的“瀨戶內海”藝術節,其間對于很多與自然結合的藝術作品印象深刻。這種由自然景觀與在地藝術結合的藝術活動也日益興起,促進了當地的旅游發展,也豐富了更多人的藝術生活。不管是“越后妻有”藝術節還是諸多公共藝術的項目的盛行,都是自然與人文的結合。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藝術”激活鄉村的理論和實踐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樹立了目標。
近年來國內也有很多的“在地性”藝術計劃,有的田野藝術項目采用空降的方式直接在當地植入作品,并不能與當地的人文環境產生一個鏈接,也不能很好地激發當地群眾的參與熱情。需要逐步探討藝術如何更好地介入鄉村,介入社區。藝術從美術館到田野,無墻的美術館的概念由來已久。2021年10月,中國美術館策展委員會主辦的一個關于“無墻美術館”的論壇在中華世紀壇舉行,很多策展人分享了自己的在地藝術項目和社區藝術策展的探索。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此類項目,藝術不應拘泥在美術館博物館當中,而應該探討開拓更多藝術邊界的可能性。期待出現更多的在地藝術項目,它們不僅可以豐富當地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當地的藝術生態與旅游的發展也能有很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