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珂
互聯網技術不斷更迭發展,財經新聞的生產體系和傳播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同花順、東方財富等財經資訊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先后興起壯大,沖擊著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及其構建的話語體系。黨報的財經報道在專業度上往往不及有大量統計數據支撐的專業媒體,在可讀性上不及新媒體平臺上短平快的財經資訊,甚至陷入了“外行看不懂,內行不屑看”的窘境之中,轉型探索勢在必行。
優質內容是傳統媒體的突出優勢和賴以生存的根基。紙媒財經報道的轉型探索必須牢記“內容為王”,記者要第一時間掌握最新信息,并將新聞挖掘出來,同時要轉變寫作思路,用好數據、說好故事、拓展深度,提升財經新聞的可讀性、貼近性、專業性,把最新、最有用的信息以“最好看”的形式,呈現給受眾,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傳播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如果說財經新聞與時政、社會等類別的新聞有什么區別,可能數據多是不少人的切身感受。數據是財經新聞報道的基礎,在財經新聞中的應用無處不在:不管是企業的運行情況,還是經濟形勢,資本市場的變化情況等等,都離不開數據。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大量的數據可能會讓讀者覺得報道很難讀懂,甚至讀不下去,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卻為記者提供了更多的創作可能。
財經記者應具備基本的數據素養,財經報道必須善于提煉關鍵信息,讓數據作支撐、讓數據來說話。但數據是抽象的,難以被普通受眾捕捉和理解,這就需要記者在眾多數據中選取關鍵數據,并且通過數據可視化讓數字具象化,讓財經新聞更加可知可感。作為省級黨報,《安徽日報》每個月都會刊登全省貸款存款信息,人民銀行提供的材料雖多但基本全是干巴巴的數據,甚至一句話內有三四個數據信息,如何運用好這些數據考驗著記者能力。以《安徽日報》刊登的《蹄疾步穩,金融運行開局良好》這一篇報道為例,2022 年第一個月的金融數據,頗有新聞價值,但如果單寫安徽省首月貸款余額多少,并不能吸引受眾的目光,也很難傳達數據背后的信息。記者結合數據信息,從貸款的總體數量和結構兩方面分別進行了分析,既看到了數據背后,金融為實體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分析了不同種類余額背后反映的經濟運行情況,讓人一目了然。同時,財經新聞使用數據也有技巧,一般情況下,孤立的數據意義不大,需要將數據進行橫向或縱向對比,同比或者環比增長還是減少,在一定區域內的排名情況如何等,有對比才能更加凸顯財經新聞中數據的價值。以2022年7月15日《安徽日報》微信公眾號發布的稿件《3675.8 億元!安徽現超靚“微笑曲線”》為例,今年上半年的外貿進展情況如何?受疫情影響大不大?目前恢復情況怎么樣?是不少受眾關注的話題,本文沒有僅僅報道上半年的進出口總額數據,而是拎出來每個月的進出口總額以及同比增長情況,通過月度進展的對比,讓“4月份外貿增長處于低谷,隨后5月份開始強勢反彈,6 月份增長加速”,這一新聞事實一目了然,進而得出“安徽外貿上半年展現超靚‘微笑曲線’”這一結論,讓受眾感知到,安徽外貿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活力不斷增強。
善用可視化的圖表、動漫等形式,讓數據更加直觀易懂。近年來,不少媒體在財經新聞的編輯上頗下功夫,在新聞旁搭配專業美編制作的解讀圖表,讓原本枯燥的財經新聞瞬間生動起來。2022 年2 月19 日,《安徽日報》刊登的《“十四五”金融高質量發展藍圖繪就》一文,就將重點數據拎出來,利用圖表形式,讓受眾可以一眼就看出安徽未來五年在金融領域要達到的目標,輕松便捷地讀懂數據背后的熱點。這類圖表運用在最近幾年的《安徽日報》上隨處可見,比如2022 年5 月22 日頭版見報的《我省前4 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一文,搭配的圖表既提煉了觀點“投資穩中有進”,也羅列了數據,制造業投資增長、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社會領域投資增長幅度均超20%,讓人一目了然。
“新聞故事化”是記者在新聞采寫中運用得越來越多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使新聞報道充滿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為新聞寫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式。然而,眼下這種新聞寫作模式多出現在社會新聞、民生新聞等領域,財經新聞由于題材本身較“硬”、專業性較強、缺乏故事素材等原因較少采用。
其實,正因為財經新聞的特質,讓其更加需要“見人見事”,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告別晦澀難懂,讓受眾能夠“悅讀”下去。普利策新聞獎的獲得者、美國記者富蘭克林曾說過,“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就是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突現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宏大的主題往往需要微觀的表達,財經新聞也不例外,需要將具體的主題內涵落腳于具體的人,有了一個個典型人物才能有一個個吸引人的故事,這樣方能讓新聞報道真正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從而在“潤物細無聲”中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著名的“華爾街日報體”便是故事化寫作的典型代表。
2022 年2 月21 日,《安徽日報》刊登的《數據跑腿,“貸”動春耕》全文采用的就是故事化的寫作手法:天長市張鋪鎮團結村里的種植大戶張學軍,憑保單能申請賠付,也申請到了貸款;宿州市泗縣草溝鎮種糧大戶楊月,坐在家里,通過一款手機APP“掃一掃”,線上操作就貸到30萬元;望江縣鴉灘鎮花河村種植大戶甘向陽,在田埂邊幾分鐘就把貸款辦好。這些故事以人為主體,通過現場環境、人物心理的描寫以及人物對話的運用,讓春耕時節的金融新服務,躍然紙上。黨報的財經記者必須始終牢記,我們的主要受眾并非經濟學家,不要用經濟學家的語言講話,要用生動故事和典型人物讓專業晦澀的財經新聞更加通俗易懂。
一個新聞故事能否打動人心,細節是關鍵。在故事化的新聞報道中,要善于捕捉并描寫出那些富有時代特征和個性特點的生動感人的細節,有意識地對特別有意義的、生動具體的細節加以描述,讓受眾在感受人物命運的同時,引發強烈的共鳴,從而進一步提升新聞報道的感染力。財經新聞故事也是如此,《數據跑腿,“貸”動春耕》一文中,“麥苗經歷了一冬的蟄伏正快速生長”這樣的場景描寫,引人入勝。“之前他們年輕人都在外地打工,現在看在家種地也賺錢,今年小兩口也不出去了,跟著我們一起干”,這樣的情節讓故事更加豐滿,也凸顯了稿件想要說明的春耕時節加強金融服務的重要性。再看《安徽日報》2022 年8 月6 日頭版的稿件《金融創新,為個體戶“貸”來活力》,就是以一名個體戶的故事展開的,“皮膚黝黑的陳勇超握著大紅色的簽約本,大跨步走進了餐館”,這里面的形容詞“黑”與“紅”的對比,在細節上凸顯了主角的辛苦與心情,而后面的動詞,“大跨步”表達了主角急切的心情。“簽約一結束,不少商戶都圍著我咨詢。”主角的話,也讓個體戶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躍然紙上,讓受眾一目了然,彷佛也置身于簽約現場,頗有感染力。
故事化手法運用于財經新聞,使報道呈現出了勃勃生機。然而,財經新聞故事化寫作并非虛構事實,而是以客觀真實為基礎,用講故事的寫作方法講述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使讀者看著喜歡、看得明白、看有所獲。因此,記者運用故事化手法寫財經新聞,在追求審美效果的同時,不能忽略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作品是新聞,而非文學,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這點切不可丟。
讓受眾“悅讀”,也要確保稿件有“干貨”,這是紙媒財經新聞的生命力、影響力所在。
采訪、寫稿、編輯、校對、上版、印刷……與新媒體相比,紙媒新聞見報前必須經歷眾多環節,最快也要新聞發生的第二天才能呈現在受眾面前。或許在一些人眼中,這是傳統紙媒的劣勢,但該劣勢同時也是優勢,因為這意味著記者有更多的時間去核實細節、深挖背景、采訪專家、解釋原因等,進而給受眾呈現更豐滿的事實、更專業的解讀,而不僅僅是零碎的資訊信息。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金融支持是重要一環。2021 年12 月13 日,《安徽日報》刊登的《金融活水,助力綠色發展》一文,既傳遞了基本信息——“截至9 月末,全省綠色貸款余額3836.5 億元,同比增長38.6%;累計公開發行綠色債券145.6億元,相繼落地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碳中和債券等創新品種”;更采訪了相關專家和企業,明確指出“金融機構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才能持續推進綠色金融服務”,深入分析了“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存在的綠色項目認定難、資產評估抵押難”等堵點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探索路徑。這一深度報道,讓受眾更加清晰地了解了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進行的探索,相較于簡單的信息,可讀性更強。
《安徽日報》2022年4月18日刊登的《豬牛可抵押,融資添路徑》一文,主題是安徽創新實施活體資產抵押貸款業務,提升畜禽養殖場(戶)的貸款可獲得性。如何將這一現象寫得更深、更透,記者從幾個方面提出了問題:為什么要創新實施活體資產抵押貸款業務?為什么這項業務推進并不輕松?安徽省打算如何進一步推廣這項業務?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制定《關于實施活體資產抵押貸款業務的若干意見》的主管部門,從他們那里獲悉政策出臺的背景和原因以及為推廣給予的支持幫助等等;記者還采訪了推行不成功的金融機構以及遲遲沒有進展的金融機構,當然,在這個采訪中,他們可能并不愿意說出自己的單位和姓名,但愿意分析背后的堵點、難點;同時,還要采訪成功的案例,分享成功的探索路徑以及下一步的計劃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咨詢下來,實施這一業務的前因后果、進展情況就了然于胸了,稿件寫起來也更加有深度、有意義。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快速資訊的渠道豐富,紙媒財經新聞的內容優勢不再是日常新聞的采集和刊發,而是利用專業能力,提供更多獨家新聞、深度調查報道以及專業的解讀文章。因此,紙媒財經記者在新聞寫作時往深度方向發力,是使命在肩、義不容辭的事,拿到一個選題的時候,不妨多問幾個問題,再通過各種渠道得到問題的答案,進而呈現給受眾一篇與眾不同、有獨家見解的深度好文,而這也正是眼下媒體中最稀缺的資源。
財經新聞與其他種類新聞相比,專業性更強,政策性也更強,這也就意味著對地方黨報而言,報道和創新的空間相對有限,那么,地方黨報如何才能做好財經新聞報道?找準地方定位,結合受眾需求,進行專業報道很重要。
省級黨報的財經新聞在選題上不能太宏大,也不能太微觀,要選擇一些區域性話題或者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推動熱點話題本地化,注重服務性,方能擴大傳播力、提升影響力。以《安徽日報》刊登的《金融服務,如何溫暖“銀發族”》為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讓老年人更好地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金融領域也涉及到“適老化”服務改進,安徽省情況如何?該文就是以此為出發點尋找選題,一方面貼合政策走向,另一方面也貼近百姓關注熱點,貼近性、可讀性、專業性都很強。《短期健康險,咋買才保險》《你的“錢袋子”如何安放》等稿件也是如此,既結合了新政策、市場新走勢,又提供了服務、增強了可讀性。地方黨報的財經新聞要在經濟事件、政策與大眾之間搭建起信息傳播的橋梁,就要著眼于大眾關注的熱點領域,比如理財、保險、貸款、利率、消費等等,這類選題與大家的日常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受眾“喜聞樂見”。
同時,要善于將政府部門的宣傳引導、行動舉措與老百姓關心的話題相聯系。以《安徽日報》2022 年4 月29 日刊登的《花錢就能“修復”征信?》一文為例,記者獲悉的本來只是“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于今年3月中旬至6月下旬,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征信修復’亂象專項治理‘百日行動’”這樣一個消息,但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更關注的是“修復”征信背后的事情,比如,是不是真的可以修復,有沒有正規的渠道可以維護征信,征信真的有問題應該怎么處理等等。針對老百姓關心的話題,記者經過采訪一一進行了解答,回應了百姓關切,也讓財經報道變得更加可讀。
大眾化和專業化并非完全割裂的兩個屬性,財經記者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在專業化的基礎上,為更多普通受眾提供有深度且通俗易懂的財經新聞。當然,也要把控好大眾化與娛樂化的界限,要通過增強定位與受眾的貼近性、內容與受眾的貼近性、語言與受眾的貼近性,形成有特色的敘事角度,進而寫出可讀性強、受眾愛讀的財經新聞。
如今,財經活動日益復雜化,人們參與財經活動也日益頻繁,這都使得受眾對財經類信息的需求格外凸顯,因此,財經新聞的影響力也將進一步提升,地方黨報切不可丟棄了這塊“藍海之地”。
讓地方黨報的財經新聞有“干貨”能“悅讀”,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沒有捷徑可以走——優質的內容是提高傳播力和影響力最有效的手段。財經新聞的優質內容離不開記者用專業的視角提煉的關鍵信息,找準的選題定位,撰寫出的有價值并且有人物、有故事、有意思的稿件;也離不開憑借調查精神挖掘出的深度內容。只有讓潛在的財經新聞資源得到有效及時的利用,通過優質服務充分滿足受眾的需求,才能讓黨報的財經新聞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