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鯤 長沙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七大戰略之一寫入黨章,為新時代如何開展鄉村建設工作、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方向指引。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村黨建工作的方向引領,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開展黨組織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內核。一方面,黨員干部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先鋒隊,也是鄉村振興的內生主體,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人,有政治引領和思想領導功能,在建設美麗新農村的目標指引下,鄉村基層黨員干部團結廣大群眾,有效整合了各項鄉村發展資源要素,并促進了農村治理模式和組織運行機構的優化。另一方面,鄉村振興是開展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最重要目標。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的重要戰斗堡壘,需積極響應各項政策號召。而鄉村振興戰略準確地分析了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描繪了美好的藍圖,只有將該戰略嵌入農村的經濟社會建設和組織架構之中,才能確保鄉村振興的順利實現。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強調了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并將之作為全黨工作的重要內容。2018 年9 月國務院印發文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對“三農”問題作出了針對性的批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在于堅持黨的領導,在于培植黨的組織優勢,而在開創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新局面面前,開展好鄉村治理和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尤為重要。廣大黨員干部分布于農村地區,他們扎根農村,獻身基層,在基層治理和建設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示范和引領角色,是黨中央的政策在基層得到穩步推行的重要執行保障。當前,農村基層社會較以往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部分農村地區經歷了快速的城鎮化過程,城鄉二元結構得以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中鄉村和城市的分割已成必然,在農村人口日益衰減的大背景下,必須培植農村社會發展新活力,在優化農村政治結構和權力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功能,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加強黨的建設工作。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開展鄉村振興的重要組織基礎和執行保障,在廣大黨員干部的領導和努力下,各方力量有效團結,為了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實施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不斷調整自身角色定位和功能,在新時代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鄉村振興戰略主要表現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而這對黨組織角色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首先,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發展者,領導著“三農”事業科學發展。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歷經漫長的奮斗過程,基層黨組織在充分考察本地情況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并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本土化重塑,實現因地制宜,在開展鄉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提供專業的決策意見。其次,基層黨組織是整合鄉村多元利益的協調者。農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力量和最終受益者。在鄉村治理建設工作中,黨組織始終代表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注現實發展問題,在聽取農民利益訴求的基礎上整合發展目標和實施戰略,在政府和農民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實現了各方利益代表的協調。再次,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提供鄉村社會服務的服務者。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基層的重要戰斗堡壘,也是黨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有效組織形式,始終代表著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為了發揮鄉村振興戰略的功能,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必須堅持服務于民。其既要堅持在農村建設事業中的政治引領作用,還要堅持以農村的利益訴求為工作的出發點,適當拓展自身的服務工作內容,從而幫助農民群眾謀發展、奔小康,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基層黨組織是黨政策文件的宣傳者,鄉村振興戰略設計了農村實業發展的偉大藍圖,涉及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做好政策解讀工作十分重要。而基層黨組織深入農民群眾,基層黨員干部由廣大農民群眾構成,其對鄉村振興的戰略內容和意義有著更深入的認識,在政策和文化宣傳下,黨員干部充分發揮示范功能,幫助農村加深了對政策精神的認識,實現了以點帶面的長效發展。
我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數量龐大,但就當前帶頭人的構成情況來看,年齡偏大、能力偏弱、素質較低的問題還比較明顯。尤其是在中西部農村,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較落后,黨組織書記年齡偏大,其接受新思想和知識的能力偏弱,或者對工作的認識不夠,造成責任意識淡薄,不能正確地認識自身工作使命,實踐工作缺乏創新和干勁。且部分帶頭人在開展工作實踐時不能很好地結合農村和農民的基礎情況,不能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
我國龐大的黨員數量為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人員保障,但是部分農村地區存在著黨員隊伍空缺、缺少新鮮血液填補、素質不高的問題,鄉村治理和建設工作缺乏高素質的人員支持。一方面,農村黨員干部群眾老齡化問題嚴重,優秀年輕人才大量外流,后備隊伍的建設不足。另一方面,一些鄉村的基層黨組織隊伍在治理建設上存在松弛的問題,且部分黨員干部外出謀求生存發展機會,成為流動黨員,鄉村黨員隊伍缺乏活力,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不足,難以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暢通的內部運行機制能夠保證黨組織的鄉村治理和建設工作的穩步運行,而不暢通的組織架構會制約鄉村事業的發展。就實際情況來看,黨員組織機制、黨組織生活制度、談話制度都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和運行。許多農村地區基本不開展或是很少開展黨員大會,且沒有深入貫徹黨組織內部的生活制度,黨員對自我的批評和認識不足,對新政策文件和精神的學習干勁不足,對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導致黨員和黨支部之間缺乏凝聚力,工作效率低下。
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掌握的資源不足,難以支撐開展組織建設工作。一是缺乏優質政治資源,農村地區的黨員干部晉升空間有限,其積極性受到限制。二是經濟資源匱乏,經濟資源表現為對集體經濟的占有,但是一些農村地區沒有發展集體經濟,造成黨員干部對鄉村治理建設的歸屬感不強,黨組織的活力也不強。同時,雖然時代發展使得農民有更多機會了解優質文化,但是部分黨組織發展緩慢,未能掌握優質的精神文化資源,難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為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作用,從基層黨支部自身來看,發揮組織作用是其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有關黨在農村基層工作的條例內容明確規定,黨組織要領導開展各項組織工作。但許多地區的黨組織作用發揮并不明顯。一是對本區域內各類組織活動的領導不明顯,長期以來村委會與黨組織之間的領導與被領導的地位都難以協調,且黨組織在領導其他各類組織時存在不足。二是其參與農村基層治理建設的領導地位不明顯,群眾組織力明顯弱化,無法有效動員農民群眾。
在廣大的農村黨員干部隊伍中,在外務工流動黨員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為了追求更多的發展機會而離開農村,進而逐漸脫離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黨組織對這部分流動黨員的管理力度不夠。在一些黨員外出務工后,原有黨組織對其管理弱化,導致黨組織內部的凝聚力被削弱,隨著外出務工黨員的增多,黨組織甚至呈現出組織結構空虛的問題,這對保證黨在基層的領導力和話語權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在認清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作用機理和存在不足之后,必須切實推進黨建工作,在優化組織體系的基礎上夯實農村黨組織建設的框架基礎。在追求農村社會效益和政治效益的基礎上,切實開展組織架構工作,依據各村情況合理設置黨支部,并建設一支優秀的黨員隊伍,要堅持探索農村基層黨組織與其他組織合作共創的新模式,堅持黨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實現黨在農村各項建設事業中的領導功能,從而為農村地區實現振興發展夯實政治基礎。同時,還要穩抓黨員隊伍建設,堅持從政治學習、隊伍管理、作風建設和文化引領方面出發,保證更多優秀的年輕血液能夠加入黨員隊伍,從而更好地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切實維護好群眾利益。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能夠為基層黨組織提供更多經濟資源,從而夯實農村基層黨建的物質基礎。為了實現農村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追求產業興旺的目標,黨和政府要堅持依照農村基層的資源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同時為了改善農村面貌,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還要開展各項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工作,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充分彰顯黨組織在發展特色產業中的領導地位,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同時培養農村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從而促進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
基層黨組織的動員能力是開展一切鄉村工作的重要基礎,對此,必須加強組織動員力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群眾基礎。一方面,要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和政治建設,要堅持發揮優秀黨員干部的帶領作用,在鄉村建設事業中樹立典型,從而引領群眾發展。同時還要在提高自身政治素養的基礎上向農民群眾宣傳相關的政策文件,從而有效動員農民。在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基礎上加強與群眾的交流,堅持深入一線,圍繞其訴求開展工作,并開辟群眾發表意見建議的途徑,從整體上培植組織動員力。
黨的建設工作在積極向基層延伸的過程中,要借助鄉村文化建設農村精神文明,進而為黨在基層的領導地位培植精神文化力量,在積極傳承和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文化基礎。一方面,大量農村地區都有富含本地特色的鄉土文化,是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要對其進行創造性改造,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結合鄉村振興發展和黨組織建設的需求開展文化建設工作。另一方面,在宣傳優良鄉風文化的基礎上,黨員干部要堅持發揮示范作用,以行動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自身在文化建設事業中的領導作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帶領群眾建設美麗鄉村。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黨和全社會擺在戰略優先地位的重要政策,是解決好“三農”問題和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基礎。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能夠凝聚社會共識,團結各方力量,在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力的基礎上開展好鄉村建設工作。在深刻認識以往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不足的基礎上,找準農村基層黨組織振興的方法途徑,切實落實鄉村治理工作,促進農村經濟、文化、科技的全方位發展,讓農村成為廣大農民群眾安居樂業、謀求更好發展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