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素麗
廣東省中山市坦洲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廣東中山 528467
痛風是因機體尿酸排泄受阻、嘌呤代謝失衡導致的風濕性疾病,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質激素是緩解痛風急性發作的有效藥物,但伴隨其治療帶來效果的同時,也會引起患者消化道潰瘍、出血等不良反應,而消化道出血、潰瘍等導致機體血容量、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機體尿酸再吸收增多,誘發并加重痛風發作。故消化性潰瘍患者痛風急性發作的治療尤為關鍵。痛風隸屬中醫“痹癥”“熱痹”范疇,諸多中醫學者認為其因脾腎功能失功、濁濕內生,氣血運行受阻,導致濕熱流注在筋骨、關節,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痛風方作為治療痛風急性發作的經驗方,具有活血止痛、消腫、清熱利濕等功效,臨床治療反響好。此外中藥外治法也是治療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桃黃膏作為中藥外治療法之一,其在治療痛風急性發作方面的效果在臨床研究中并不多見。鑒于此,本研究通過觀察桃黃膏外敷聯合痛風方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痛風急性發作的效果,旨在提高患者整體獲益。
選取中山市坦洲人民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50例消化性潰瘍合并痛風急性發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25例。單一組中,男20例,女5例;年齡45~56歲,平均(50.12± 1.02)歲;痛風病程1~5年,平均(3.15±0.51)年。聯合組中,男19例,女6例;年齡44~56歲,平均(50.08± 1.01)歲;痛風病程1~5年,平均(3.17±0.5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痛風西醫診斷符合《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中相關內容,消化性潰瘍診斷符合《消化性潰瘍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中相關內容,且經臨床胃鏡等檢查確診;痛風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濕熱蘊結證相關內容。主癥:下肢小關節突然紅腫熱痛;次癥:心煩、尿黃,偶爾伴有口渴;舌質苔脈:苔黃膩,脈滑。②痛風發作均在48 h內;③入組前未接受相關疾病治療;④納入對象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血管、呼吸等系統原發疾病;②合并其他關節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③依從性差,無法順利開展研究者。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052)。
單一組患者給予痛風方治療,方劑組成:馬齒莧30 g,葛根30 g,金錢草30 g,土茯苓30 g,金銀花30 g,威靈仙20 g,川萆薢20 g,海金砂10 g,黃柏10 g,滑石10 g,山慈菇9 g,上述中藥材加水煎服,1劑/d,分2次服用,1周為1個療程。聯合組在痛風方基礎上聯合桃黃膏外敷。桃黃膏中藥組成:側柏葉15 g,澤蘭15 g,劉寄奴15 g,透骨草15 g,薄荷10 g,大黃10 g,黃柏10 g,山梔子10 g,三棱10 g,莪術10 g,川烏10 g,白芷10 g,荊芥10 g,紅花5 g,冰片3 g。將上述中藥材研磨成粉,凡士林加熱與桃黃膏8∶10攪拌冷卻,涂抹在紗布上,敷于患處,有效外固定,每天換藥1次,10 d為1個療程。
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療程。
(1)治療效果。參照文獻《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療效評估標準。主癥與次癥計分細則:無癥狀0分,輕度癥狀3分,中度癥狀6分,重度癥狀9分,舌質苔脈不計分,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變化情況評估療效。①臨床治愈:治療結束時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消失,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超過95%;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顯著,證候積分減少超過70%;③有效:癥狀、體征好轉,證候積分減少超過30%,④無效:癥狀、體征未見好轉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結束時評估。從左至右標記0~10游尺,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劇痛。(3)血清相關指標:5 ml空腹靜脈血經高速(離心轉速3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離心半徑10 cm)離心后,分離血清,采用杭州中斡盛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羅氏免疫分析儀及其試劑盒,經透射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奧邦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經尿酸酶法檢測血尿酸(uric acid,UA),所有操作均嚴格遵照說明書進行。

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整體治療效果均高于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VAS低于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的比較(分,±s)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CRP、U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RP、UA表達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血清CRP、UA均低于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的比較(±s)
常規西醫治療中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雖能有效緩解痛風患者當下臨床癥狀,但伴隨而來的消化道反應、肝腎功能異常等副反應無疑又增加了患者治療負擔,而相比之下,祖國醫學治療的優勢顯而易見,其能夠達到標本兼顧的目的。
祖國醫學認為痛風急性發作主要是因濁邪阻滯筋脈導致,臨床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散結解毒為主。痛風方是由諸多中藥材組成,其中馬齒莧散結消腫、清熱解毒功效明顯;葛根具有解肌透熱、生津止渴功效;金錢草清熱止痛、利濕消腫作用明顯;土茯苓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金銀花具備清熱解毒作用;威靈仙祛風濕和通經絡效果顯著;川萆薢祛風通痹、益濕除濁功效明顯;海金砂具備清熱解毒作用;黃柏具有清熱燥濕、解毒功效;滑石清熱效果顯著;山慈菇清熱散結、解毒功效明顯。綜合上述諸多中藥材作用,其避開配伍禁忌,共同作用機體,發揮消腫止痛、清熱解毒功效。祖國醫學治療強調本標同治、兼顧整體與局部,中藥外敷這一方式能保障藥物直達病灶處,可在短時間內緩解局部癥狀。桃黃膏外敷是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痛風急性發作患者的又一重要給藥方式。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與整體治療效果均高于單一組,VAS評分低于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桃黃膏外敷聯合痛風方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痛風急性發作患者效果理想,利于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桃黃膏處方中側柏葉具有涼血作用;澤蘭活血化瘀、消腫解毒作用顯著;劉寄奴散瘀止痛功效顯著;透骨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作用顯著;薄荷疏散風熱;大黃清熱瀉火、活血祛瘀、解毒;黃柏清熱解毒、泄濕作用顯著;山梔子清熱解毒功效顯著;三棱止痛效果顯著;莪術消積止痛;川烏祛風除濕散寒、止痛功效顯著;白芷除濕止痛、消腫;荊芥具備散寒;紅花活血、祛瘀止痛;冰片清熱止痛效果顯著。桃黃膏除了具備通經止痛、清熱解毒作用外,通過將上述中藥材制成膏狀外敷在患處,能夠保障藥材的有效成分直接經皮膚被組織吸收,避免了經消化道、肝腎等器官代謝,最大程度保留了藥物的有效成分的同時,規避了消化道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RP、UA表達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組血清CRP、UA表達均低于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痛風方聯合桃黃膏外敷利于糾正消化道潰瘍合并痛風急性發作患者炎癥狀態,促進尿酸排出。血清CRP屬于炎癥發生時機體肝細胞合成、分泌的急性相蛋白,主要反映機體炎癥狀態,UA是反映痛風病情程度的關鍵因素。現代藥理機制顯示,諸多清熱化濕類別的藥物富含甾體皂苷,其能夠顯著降低炎癥介質的釋放,抑制白細胞趨化,繼而發揮抗炎、鎮痛的效果;此外利水滲濕類藥物多為堿性,其在減少腎小管重吸收、堿化尿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于促進機體尿酸排泄;桃黃膏中黃柏、澤蘭等藥材在增加血流量、加速血尿酸排出方面優勢明顯。故聯合組患者血清CRP、UA下降較單一組顯著。
綜上所述,桃黃膏外敷聯合痛風方可顯著提高消化性潰瘍合并痛風急性發作患者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緩解患者痛風發作疼痛程度,減少激素及非甾體類藥物使用率,糾正血清CRP、UA異常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