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重慶文理學院,重慶402160)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具有藝工結合、理實一體的專業特點。學生既要具備藝術專業的審美素養和設計思維,完成服裝設計效果圖階段的構思和繪畫表達;同時也要具備工程學的結構制圖、數據計算、機械操控等知識和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完成服裝效果圖的結構分析、紙樣繪制、排料、剪裁、縫制、后整理及陳列展示,這是服裝設計從效果圖變為服裝成品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實踐實操的過程,檢驗學生專業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單純的擅長服裝設計或者服裝工藝其中某一項技能,嚴格意義上不能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水平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學生的專業發展,所以均衡掌握服裝設計與服裝工程的知識,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用服裝成品來檢驗學生服裝設計的水平,既能促進學生設計與工程知識的并重,同時也能形成系統化的豐富的教學成果,無論是對于學生提高專業能力或是老師提高專業的教學水平都是十分有利的。基于這樣的構思和目前服裝專業的教學實際,探索基于協同考核的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路。
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自2012 年開辦以來近10 年有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服裝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共經過了4 次人才培養方案的變更,但無論如何變更,人才培養方案始終保持著服裝設計與服裝工程并重的基本思路。其課程設置主要分為服裝設計類、服裝工程類(服裝結構、服裝工藝)及專業素質拓展類課程群。在每學期的課程設置中,都會有設計類課程和與之相對應的結構和工藝類課程,如在2020 版人才培養方案中,第三學期開設女裝設計、女裝結構和女裝工藝核心課程,學生在掌握了女裝設計的方法、脈絡,具備了一定的女裝設計能力后,還必須要掌握女裝基礎款式的結構設計和工藝縫制流程,如女式襯衫、連衣裙、褲裝、外套、大衣等。實際上這些課程的知識體系是一脈相承的,具有緊密的聯系性,也是專業理論和專業實踐相結合的最根本的體現。但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約,這些密切聯系的課程都是分散、獨立考核,呈現出諸多問題。

圖1 服裝專業核心課程結構圖
通常不同的課程會分配給不同的專業教師,教師除了根據教學大綱做好本門課程的教學設計外,還要時刻與服裝行業及服裝市場保持緊密的聯系。以女裝設計課程為例,教學內容中要體現最新的流行趨勢或者主題風格,學生在創作中也要關注流行變化及服裝市場需求,體現其作品的商業價值;女裝結構及女裝工藝課程的教師會更關注典型女裝款式的結構及工藝設計,對流行或市場的關注度會下降。獨立考核會導致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學情、教學考核等多方面缺乏有效溝通,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也缺乏主動、有效的銜接各門課程內容及融會貫通的能力。
在獨立考核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完成每一門課程的作業,作業量大,導致學生精力分散,作品質量降低。再以女裝設計課程為例,學生需要提供系列女裝設計方案作為女裝設計終期考核的作業,而完成女裝結構設計和女裝工藝作業還需要單獨設計女裝款式,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作業量,同時學生的女裝制作實踐過程也沒有很好的檢驗女裝設計的理論學習。
服裝設計專業具有藝技結合、理實一體的專業特色,相比其他藝術類專業,最突出的特征是教學成果具有直觀、極富視覺感染力和動態表演的藝術魅力。設計、結構及工藝類課程實質上完成了服裝設計從效果圖轉化為服裝實物的過程,而傳統的獨立考核由于考核內容之間缺乏關聯,導致這一轉化過程未能實現。教學成果分散且缺乏系統性。
獨立考核沒有將原本密切聯系的課程內容統一起來,結構及工藝類課程要求學生完成服裝紙樣設計和工藝制作,最后呈現服裝成品,這一過程恰好可以反饋學生在款式設計、色彩搭配、面輔料選擇等方面的把控能力,而獨立考核導致這一過程沒能與設計課程作業相結合,未能緊扣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過程,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設計創作實踐能力,不能為未來的畢業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和累計豐富的創作經驗。
協同考核基于服裝設計與服裝工程課程的理實一體和內在的邏輯關聯,以我校女裝設計課程為例,探討基于協同考核的女裝設計、女裝結構和女裝工藝核心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女裝(設計、結構、工藝)系列核心課程在我校已開設近10年,老師們不僅教學理論基礎扎實、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熟悉教學特點和整個教學的脈絡,宏觀上了解學生的學情和專業能力,在協同教學過程中,能及時溝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反饋教學成果;在協同考核過程中,對考核知識點的難易程度、考核評價要點、考核過程都能做到較好的把控,確保三門課程的考核都能準確、客觀、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的教學成果。并且這三門課程都開設在同一學期,排課時間呈現出線性特點:女裝設計→女裝結構→女裝工藝,這為協同考核提供了時間保障。考核方案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首先需要完成系列女裝款式設計,然后運用女裝結構設計方法完成系列女裝款式的紙樣繪制,并選擇適合的面輔料進行排料、裁剪,完成系列女裝款式的縫制、后整理,最終完成系列女裝產品的陳列與展示。整體改革的主要的思路如下:

圖2 協同考核方案示意圖
修訂和完善女裝設計、女裝結構和女裝工藝三門課程教學大綱,確保其教學內容在知識邏輯上的關聯性,為協同考核創造基礎和前提。
任課教師要有服裝設計和服裝工程知識背景,且均為雙師型教師,對每門課程有充分的了解。任課教師需要共同備課,對三門課程的教學知識點、重難點、教學方法及實踐考核的要點等進行充分的溝通和論證,并分階段(開課前、開課中、結課后)進行教學研討,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并應有PCDA 循環法持續推進教學和考核相關問題的優化。
三門課程的考核以女裝設計課程為核心,女裝結構和女裝工藝以女裝設計考核題目為依據。比如,在女裝設計課程考核中,學生需要以某一主題為靈感,完成系列女裝創作并提供設計方案;在女裝結構課程考核中,學生需要根據女裝設計作品繪制的款式完成紙樣繪制和排料;在女裝工藝課程考核中,學生需要選擇適合的面輔料,完成該款式的工藝縫制、后整理和作品展示,通過三門課程,學生可以呈現一個整體的女裝設計方案。
學生需要以團隊為單位,以設計項目的形式完成女裝的設計、紙樣繪制和成品縫制,最終完成系列女裝的展示。分組考核不僅能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實現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女裝系列設計能更好的呈現學生的設計水平和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豐富專業教學成果。另外,教師協同評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教學評價的客觀、公平和公正。
在以往教學中,女裝設計、女裝結構和女裝工藝是三門獨立課程,由于學校固有的考核評價機制的限制和要求,任課教師之間缺少溝通,各門課程的考核幾乎沒有關聯,使得本身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系列課程之間相互脫節,沒有充分發揮和利用這一系列課程的特點實現更高效的教學。基于協同考核的女裝系列核心課程教學改革破除常規教學考核的固有模式,遵循服裝設計課程本身的特點和規律,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有效提升了學生服裝設計與實踐的專業綜合能力,保障了專業考核和評價的公平與公正,也有效加強了教師的教學責任心,提升了教學積極性,呈現了較好的改革成效。
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基于協同考核的服裝設計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女裝(設計、結構、工藝)系列核心課程為載體,是在對課程充分調研和與任課教師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提出的,有堅實的理論研究基礎和切實可行性。三門核心課程的協同考核可以有力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提升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水平,展示更豐富的教學成果。
教師協同備課、協同組卷,有力提高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并與其他教師保持高效溝通,這種協作能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提高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門課程協同考核,對學生個人而言,忽視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會對另外兩門課程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對于團隊而言,個人成績的高低不僅受到其他的設計團隊作品的影響,也受到團隊內部其他成員作品的影響,因此,合作與競爭會顯著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作品的整體水平,提升專業教學效果,也是課程思政的具體呈現。
協同考核有利于課程間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知識系統性更強,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學習的成果,而且在考核過程中,學生需要將女裝設計、女裝結構和女裝工藝知識高度融合,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閉環,學生解決任何一個問題都需要綜合知識和整體協調能力的支撐,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協同考核以女裝系列設計考核為起點,可將行業大賽、校企合作項目、教師科研項目等應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項目大膽引入,不僅進一步加強專業教學與服裝行業、企業的聯系,也能更好的發揮服裝設計專業的社會服務職能。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積極開展勞動教育,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時代特征。學生在服裝制作過程中,需要裁剪面料,操控專業設備完成服裝的縫制,這本身就是勞動的過程,將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和成就感。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課程設置中除了女裝設計系列課程外,還有男裝(設計、結構、工藝)系列課程、童裝(設計、結構、工藝)系列課程,都具有理實一體的課程特點,女裝系列核心課程的協同考核教學改革能對其他課程的改革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相比其他專業,服裝設計專業協同考核具有天然的優勢和可操作性,能有力提升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服裝設計與實踐能力,提升專業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