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美電商平臺規制體系比較
——新經濟規制體系的適應性、可流動性與可預期性

2022-10-20 03:21:10齊本榮侯啟緣
中國流通經濟 2022年10期
關鍵詞:體系發展

齊本榮,侯啟緣

(1.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北京市 100089;2.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市 100084)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商產業的蓬勃發展,新經濟業態成為經濟體系中最為活躍的動力,與此同時,對新經濟、新產業的規制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和學界的廣泛討論。許多學者開始意識到,平臺經濟突破了傳統經濟理論,具有規模效應、網絡效應、鎖定效應和數據效應等典型特征,具有“天然”的壟斷風險[1],將現有經濟規制體系與電商平臺經濟模式相結合這一命題逐漸受到學界廣泛關注[2]。從市場結構看,傳統市場結構決定理論已不能很好地解釋平臺經濟市場結構的形成和對應的社會福利關系,因而基于傳統經濟理論的規制政策亟須改革[3]。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看,平臺經濟是前沿科技和創新商業模式的結合,與大國競爭密切相關,價值與風險共存[4]。從市場與政府互動邏輯看,平臺經濟作為新經濟模式,在運行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完全與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過高以及信任關系難以建立三類主要問題,平臺企業與政府存在著制度建設上的角色沖突[5],需要通過有效的制度建設加以調和。

現有關于電商平臺規制研究的思路主要包括問題導向型、理論探討型和國際比較型等。問題導向型主要從經濟或法律等學科出發,針對獨家交易、大數據殺熟、消費者信息泄露和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問題進行專項研究;理論探討型則是針對電商平臺的底層邏輯或理論創新展開探討,進而解釋現實問題;而國際比較型則是將中國電商平臺的發展進行國際對比,從而發現問題、尋求突破。筆者發現,現有相關研究往往從單一學科著眼,即使國際對比視角下的研究也主要依托于專業性問題,但電商平臺規制體系的研究更應凸顯綜合性。這既需要與新經濟孕育和規制體系相對成熟的國家進行對比,以辨析差異、發現問題,也應從多學科治理的系統性維度著眼,規避僅從單一學科出發研究問題而產生的局限。

基于此,本文選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等規制體系方面歷史較長、系統性較強的美國作為國際比較的對象,探求中國現階段電商平臺發展的特點與不足。由于中美兩國在人口規模、國民消費能力及側重方向、社會發展階段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二者的比較分析并非是對法律條款或政策文件的字斟句酌,而是集中討論如何在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趨勢、貫徹依法治國原則和給予相關企業穩定可預期規制環境等基礎上,完善中國電商平臺規制體系,從而引導平臺經濟實現良性發展。

一、發展歷程和差異性分析

中美兩國由于人口規模、互聯網普及率和經濟體量等優勢而在全球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從發展歷程看,雖然兩國的電商平臺經濟規制體系都經歷了從松到緊的過程,并且都出臺了電子商務領域的專項法律,但兩國電子商務平臺規制體系的完善實際上面臨著不同的問題,發展方向和進程也不盡相同。

(一)美國電商平臺的發展階段和驅動因素

作為全球電商發展最為成熟的國家,美國目前電商平臺的規制體系已經十分完善,其規制方式主要通過健全的法律體系來完成,美國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與美國電商規制體系所構建的穩定發展環境和政府不過度干預電子商務活動的原則與宗旨息息相關。由于美國是典型的判例法國家,其法律裁決和規制更注重以往的裁判經驗,美國電商平臺相關法律規制的形成與完善也經歷較為漫長的過程。同時,在電子商務發展的不同階段,由于需求層面即驅動因素的不同,規制體系的完善方向與目標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本文將其分為初期支持與包容發展、中期法律對接與融匯、后期體系健全與構建全球性發展藍圖共三個階段。

1.支持與包容發展階段。美國電子商務發展起步較早,20世紀70年代末,在電子商務平臺尚未正式產生前,美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電子數據交換技術來提升商品交易的速度和效率。1998年,美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就已達到430 億美元[6]。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初期階段,美國聯邦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勵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與發展,解決了許多電商平臺發展的基礎性問題并通過相關法案加以明確。以電子商務的合法性問題為例,美國政府認為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是構建電子商務活動中消費者與商家的信任,樹立雙方交易的信心。雖然當前網購已經成為中美兩國甚至全球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交易的認可與信任已經成為“理所當然”,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電子商務是否合法的問題卻在美國引起廣泛的討論,包括電子記錄和電子簽名是否符合法律對書面記錄和簽名的要求,以及在證據法層面,電子記錄是否可以作為“原件”使用等。美國政府本著消除電子商務發展可預見障礙的原則,通過了《全球及全國商務電子簽名法》(Electronic Signatures in Global and National Commerce Act)(以下簡稱《電子簽名法》),保障了電子商務平臺交易機制的合法性、安全性和可使用性。

2.法律對接與融匯階段。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的不斷成熟,消費者對電子商務活動和交易模式已經熟悉,并且美國在電子商務平臺誕生前,就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同時,由于平臺經濟的屬性,競爭中取勝的平臺初步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可能存在行業壟斷的傾向。這一階段美國電子商務規制不再停留于電子認證、防欺詐等交易信任和基礎性問題,而是轉向與現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知識產權法等相關法律的對接,即在原有法律體系下,依據判例法的特性,在處理相關糾紛和訴訟的過程中,形成更為系統的電子商務平臺法律體系,并將其融入現有的聯邦《統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體系中。

3.體系健全與構建全球性發展藍圖階段。現階段,美國的電商規制體系十分成熟,并不斷探索跨境電商的發展和全球性電商規制接軌。美國的電子商務自發展之初就確定了全球化的展望目標,如1997年提出的《全球電子商務框架》(A Framework for Global Electronic Commerce)報告,其中的“五大原則”①詳細闡述了美國對電子商務發展的態度、促進策略和全球性展望。其后,美國將這種全球性發展戰略的思想逐步融入電子商務規制體系,并試圖通過較為寬松的電子商務法律規制體系推進全球數字貿易自由化,這與歐盟相對嚴格的電商規制體系形成了競爭和沖突②。美國寬松、可預期和系統的規制體系與全球化的戰略思維使美國在世界電子商務平臺發展中占據較大的優勢。

以上三個階段美國電子商務規制驅動因素和相關法律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美國不同階段的電子商務規制驅動因素及相關法律

(二)中國電商規制體系的發展歷程

中國電商發展經歷了萌芽和探索發展階段、轉型升級階段和強監管階段共三個階段,規制體系的監管重點在不同階段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政府監管與市場邊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1.在萌芽和探索發展階段,中國電商規制導向以行政推動為主。為推動信息化產業的建設,1996年4月,中國成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其后經歷數次改革,并多次聘請經濟、技術、法律和公共管理等領域的專家成立專家委員會,對中國信息化產業的發展和引導建言獻策。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下簡稱《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的應用極大地保護了電商從業者和創業者的權益。該階段的政策與法律有機結合,凸顯了中國電商萌芽期政策導向的主旋律是促進和推動。

2.在轉型升級階段,行政部門通過完善配套措施和稅收優惠政策促進電商發展。在這一階段,中國電商平臺的發展紅利初步顯現,各地方政府為吸引企業入駐相繼頒布了稅收優惠政策。從宏觀層面看,2013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3 個部門分別從可信交易、移動支付、商貿流通、物流配送等多層面出臺了系列政策,雖然這些政策在規范和標準層面提出了一些規制,但處罰措施仍有待明確,監管執行力度還略顯不足。同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導向下,司法體系不斷完善以充分保護相關從業者的創新成果、激發創業熱情,使這一時期成為電商平臺在政策和監管中的重要紅利期。中國電商平臺能夠迅速成長甚至與美國比肩,與這一時期的政策整體推進密不可分。

3.在強監管階段,電商經濟體的形成是該階段的重要標志。由于電商平臺具有“贏者通吃”的產業屬性,隨著超級大平臺的出現,國家相關部門出于信息安全等目的而加強了監管。2016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對電子支付II 類、III 類賬戶規定明確的交易消費限額,其后又多次出臺限制支付寶和微信轉賬筆數與額度的規定。隨著電商平臺的發展,許多法規隨之頒布或完善。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子商務法》)正式施行,開啟了中國電商監管的法治之路。《反不正當競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以下簡稱《知識產權法》)也隨著司法判例的豐富而被更全面、更精確地應用到電商規制領域中,并發布了如《禁止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稿)》等相關規定和司法解釋。隨著強監管階段的到來,中國電商規制體系逐步完善,不僅形成了囊括《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知識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還發布了大量司法解釋和司法判例以規范法律的適用性,大大提升了電商企業發展的可預期性。然而,部分地區或部門在具體案例中存在忽視電商發展內在規律的“一刀切”執法和多部門輪流調查、約談等濫監管和亂監管現象,這對中國電商產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中國電商監管經歷了寬松放任—多方政策推進—強監管的過程。電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過一定程度的野蠻發展、行業暴利以及消費者侵權等問題,隨著電商平臺的完善和行業標準的規范,許多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強監管階段的到來反映了中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和反壟斷等電子商務規制方面作出的努力,也應注意監管尺度以及政府與市場邊界問題,了解并尊重新興產業的內在邏輯,實現行業有序發展與市場活力的平衡(參見表2)。

表2 中國不同階段的電子商務規制的整體導向及相關措施

(三)中美電商規制體系發展歷程的差異

中國電子商務規制體系形成的時間實際相對較短,電子商務行業真正進入穩步發展是在2006年之后,憑借著龐大的消費市場優勢和物流等配套產業的完善,中國電商市場快速發展起來。2021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2.3 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其中商品類交易額達到31.3 萬億元,服務類交易額達到11萬億元;全國網絡零售額達到13.09萬億元,同比增長14.1%。[7]隨著電商市場的蓬勃發展,中國電商平臺規制體系也不斷健全,尤其是2019年1月1日《電子商務法》的實施成為中國電商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但需要注意的是,中美電商平臺規制體系的完善與發展過程所面臨的情況不同,由于整體國民經濟處于轉型期,中國電商監管情況更為復雜,甚至產生了許多遺留問題。

1.美國以判例歸納法律經驗,中國通過行政手段來填補法律空白。電商平臺的產生與發展對各國而言都是全新的事物,對原有的規制經濟學和法學理論都產生較大的挑戰。在應對挑戰與完善法律體系的過程中,美國由于其英美法系的屬性,通過案例審判逐步實現目的,這意味著雖然電商活動是一種新的事物,但其糾紛、爭議解決仍然是在司法程序中完成的;而中國電商規制的方式則是通過行政手段來彌補法律的空白,雖然行政手段能在一定時期內更有效、更迅速地解決問題,但這種方式臨時性和不可預期性的性質更明顯。

2.美國電商規制體系的構建具有成熟的法制體系基礎,中國還需要同步解決既有法律不完善的問題。由于美國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較長,在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防止欺詐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具有較強延續性和包容性的法制體系,如《謝爾曼法》(Sherman Antitrust Act)(1890年)和《克萊頓法》(Clayton Act)(1914年)等都具有上百年的歷史,在這一基礎上完善電商相關規制內容較為順暢。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起相繼頒布了《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1993年頒布《反不正當競爭法》,2008年頒布《反壟斷法》,原有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善且其中不乏“舶來品”。立法機構在關注《電子商務法》頒布和實施的同時,還需要與原有經濟法和商法體系銜接并進行整體上的完善,進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商規制法律體系。

3.中國公民法律意識薄弱既為電商發展提供了紅利,同時也成為遺留問題所在。中美電商發展過程中其產品定位明顯不同。在美國,線上零售是對線下零售的補充;而在中國,線上零售是對線下零售的革命。因為美國在電商崛起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沃爾瑪、亞馬遜等電商平臺雖然也接受第三方商家入駐,但對其信用審核十分嚴格,消費者也十分注重自身權益的保護,線上線下在價格和品質等方面沒有太大的差別,關注的重點在于商品品類的多樣性和交易的便捷性。而在中國早期電商平臺發展過程中,由于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健全和消費者法律意識較差,商家制假賣假和消費者知假買假的情況屢見不鮮,消費者更注重的并非電子商務的高效便捷,而是其價格上的巨大優勢。這雖然加快了中國早期電商平臺的消費者和流量集中速度,并創造了較大的收益,但也會產生許多遺留問題。如滋生電商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危機;受到規制后,電商價格優勢下滑而導致的消費者群體流失;在電商規制中的“抓大放小”,對龍頭企業在稅收、壟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過度苛責,忽視對其他平臺的規制,形成“大平臺因過度規制而解體,小平臺因規制放松而崛起”的惡性循環。所有這些問題將使電商行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付出較大的成本。

4.電商規制中,美國行業協會發揮了重要的自律作用。與傳統產業不同,電商平臺產業由于具有較高的信息不對稱性和創新性,對其進行規制不僅需要法律、行政等規制本身的專業知識,也需要充分了解電商行業的屬性和特點。電商行業協會不僅對內具有自律的作用,同時由于更了解產業內部情況和自由競爭等發展的訴求,還能夠出于推動行業有序發展的目的而對立法部門和行政部門的不合理規制、條款和裁判進行游說,這對于挖掘行業潛能、營造可持續可預期的市場環境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相比之下,中國行業協會多為行政部門的延伸,與行政機構在結構、行動上存在人事重疊特征和相互依賴性[8],結構上需要掛靠政府機構、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活動資金由財政撥付,有公務人員入駐監管,在具體的規制行為中,行業協會的主要職能是配合政府部門開展相關活動,如反壟斷調查等,這使行業協會容易成為政府部門的延伸機構。

二、規制措施、特點的比較

中美兩國的電商平臺雖然在業務領域和發展歷程上差異較大,但由于兩國均具備人口、消費能力和互聯網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電商平臺的發展均已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亟須完善的是對平臺壟斷、不正當競爭、侵害知識產權、損害消費者權益等問題進行規制的體系。在應對這些問題時,兩國所采取的措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一)對電商壟斷的規制——如何對待超級電商平臺

美國電商平臺反壟斷規制中出現過結構主義與行為主義兩種不同的反壟斷立場。前者主張通過調整市場結構來防止壟斷,主要措施為防止市場支配地位形成、拆分壟斷企業、限制市場份額等;行為主義允許電商企業擁有市場支配地位,但對其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干預競爭的行為進行規制。如2019年7月美國宣布對科技巨頭展開調查,其中主要內容為“科技公司利用大量的收購兼并提前消滅可能構成威脅的新創公司”和“蘋果公司利用Apple Store 的壟斷地位而提取三成的收入分成”[9]等行為。

微軟反壟斷案的二審改判奠定了美國電商產業反壟斷規制行為主義的基礎。1997年美國司法部對微軟捆綁Windows 系統和IE瀏覽器的行為提出了反壟斷調查和訴訟,并在2000年做出一審判決——將微軟拆解為分別經營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兩個公司。隨后微軟提出抗議,認為該審判開創了美國政府干預信息產業自由競爭的先例,嚴重損害信息產業的發展[10]。該案件在二審審判中表現出了典型的行為主義特征。法院認為,要判斷《謝爾曼法》第2條中的“企圖壟斷”,需要證明微軟進行了掠奪性的反競爭行為、有壟斷企圖且具有成功的絕對可能性[11]。而微軟的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捆綁行為所造成的“壟斷”在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明顯具有臨時和不可靠的性質,而所謂的“壟斷行為”只是建立在其他瀏覽器與IE相比性能相似,消費者選擇后者將更為順暢和便捷,而Windows 系統并未阻止用戶對其他瀏覽器的使用③。微軟反壟斷案中一審與二審判決爭議的實質是結構主義與行為主義之爭,最終案件的審判結果(庭外和解)是對行為主義的認可。

中國的電商規制措施在“二選一”事件中反映出濫用優勢地位規制的潛在危機。《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五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利用服務協議、交易規則以及技術等手段,對平臺內經營者在平臺內的交易、交易價格以及與其他經營者的交易等進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條件,或者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不合理費用”。該規定加重了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相對于一般電子商務經營者的責任,但并未對濫用優勢地位的適用范圍和違法標準進行清晰的界定[12],在具體的反壟斷實踐中,可能存在吊詭和矛盾的風險。雖然《電子商務法》暗含了行為主義的邏輯,但在具體審判中卻由于行政和輿論的引導,以及對平臺經濟認知的不足,而出現結構主義的傾向、解釋和裁決。

以“二選一”事件為例。首先,對市場優勢地位的判定,根據《2019年中國家電行業年度報告》,天貓市場占比僅為8.8%,遠低于蘇寧的22.8%和京東的14.4%,并不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地位。行政機關和社會輿論往往因天貓與淘寶同屬于阿里巴巴集團而將其合并看待,但“二選一”行為實質上僅為天貓平臺的行為。其次,“二選一”行為本身是平臺和商家為更好地利用資源而訂立的市場契約行為,并不存在《電子商務法》第二十二條④所述的“排斥、限制競爭”的情況,反而更有利于形成平臺特色、分化業務、提升電商市場的整體質量,為其他平臺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但由于輿論的引導和行政部門的干預,這一實踐的爭議與調查持續了四五年之久,甚至出現了拆分平臺等結構主義的言論和傾向,這不僅不利于電商平臺的穩定有序發展、發揮平臺得天獨厚的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效率優勢,同時對其他平臺競爭者和消費者權益也是一種損害。

美國對電商規制的及時響應和調整值得中國借鑒。中美在電商反壟斷的規制中都曾表現出對電商平臺及其產業的認知不足,進而導致產生“結構主義陷阱”。美國的反壟斷規制受芝加哥學派的影響較多,較早地認識到大企業在增進消費者權益和資源配置效率[13]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由于美國對電商規制的原則十分明確,即包容、寬松和可預期,電商規制體系較快地完成了從結構主義到行為主義的轉變,值得中國思考和學習。

(二)對創新抑制行為的規制——搭建開放平臺

搭建開放平臺成為防范大平臺壟斷、鼓勵創新和競爭的有效方式。開放平臺是指通過要求具有優勢地位的電商平臺公開其知識產權到公有領域,發揮大平臺的基礎設施屬性,允許創業者、企業和商家等利用開放平臺來創業和參與競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 States)拆分AT&T 公司后,引發了行業內的無序競爭,因此在微軟案中創新性地提出“搭建開放平臺”的建議,不僅取得了有效促進行業競爭的結果,同時還可以避免微軟公司的國際競爭力被削弱。

雖然中美兩國的電商行業均已開始搭建開放平臺,但在可接入性和便捷性的規制方面卻存在差異。開放平臺往往存在著雙重監管的屬性,既有政府行政的公共監管,也有平臺企業的私人監管[14]。美國對開放平臺的規制更重視事中和事后監管,創業企業從注冊到運營不超過幾分鐘,甚至在眾籌平臺等領域實施注冊豁免[15],同時對平臺和創業者的權利、義務和處罰措施都有著較為明晰的規定。例如,如果用戶對平臺的舉報達到相應的閾值,則平臺會通過郵件向創業企業發出警告,進而自動關閉分享功能。中國的開放平臺更重視對創業者的事前審核。一方面,行政部門存在監管的政治壓力而對平臺提出嚴格審核的要求;另一方面,平臺自身存在盈利需求⑤,創業企業注冊時需要提供繁復的資質證明材料,并且需要平臺和相關行政部門的審核,不同業務的審核期限也不同,短則一兩周,長則一兩個月[16],但審核通過后的管理卻相對寬松。審核方式的差異不僅與文化背景有關,也是兩國規制體系不同的反映,美國的規制體系更有利于維護創業者的積極性和創業靈感的時效性,更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

(三)知識產權保護——電商行業的升級轉型

由于電商偏重的業務不同,中美電商平臺的知識產權規制層面存在較大差異。美國的電商業務主要集中在服務業領域,如亞馬遜是以零售為主業的平臺,2021年其云服務和訂閱服務的凈銷售額分別達到622.02 億美元和317.68 億美元,合計占業務總量的20%⑥;而同一年,阿里巴巴集團的云計算和相關業務營業收入僅占總營業收入的13.66%⑦。在商品方面,美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打擊和處罰力度極大,因此在美國制假售假方面的維權案例很少。而中國由于線上的價格優勢和物流的便利性,大多數平臺的業務以商品為主,商品假冒偽劣層面的知識產權規制是中國重點關注和亟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電商平臺知識產權“抓大放小”規制措施導致“知識產權保護的悖論”,反映了國民經濟發展深層次的問題。中國在處理電商平臺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問題時存在“抓大放小”的情況,即注重對大平臺的監管,而放松對小平臺的規制。這主要是由于大平臺流量大、暴露問題多,同時,監管客體少、可操作性強⑧。但這種監管方式容易陷入“知識產權保護的悖論”,因為大企業在受到嚴格規制后,會對平臺銷售的商品進行篩查和規范,但由于假冒偽劣商品的價格優勢和相應消費需求的存在,小平臺可能會因規制的寬松而崛起。在發展初期,淘寶也混雜著許多假冒偽劣商品,但近年來由于行政規制和公司自律,這種情況已經鮮見,而“山寨產品”銷售業務在淘寶的消弭卻使其他平臺快速崛起。這種情況背后所映射的正是中國公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與較快發展的電商業務脫節的深層次問題,對“山寨產品”的需求仍然存在,必須引起警醒和重點關注。

(四)消費者權益維護——拆分平臺更有利于數據保護?

中國輿論盲目地將消費者數據濫用歸咎于大平臺的市場支配地位。近年來,大數據殺熟、捆綁銷售、精準推銷等數據濫用的情況頻繁出現,輿論認為這是大平臺在確立其市場優勢地位后通過侵犯用戶隱私更進一步獲取利潤的行為,并提出以拆分大公司、提高市場競爭的方式加以解決,這顯然忽略了電商行業競爭的動態性。在美國臉書(Facebook)的反壟斷調查中就有學者指出,如果真的把Facebook 拆分了,那么新的企業為爭奪市場,只會更迎合用戶,也只會更多地挖掘和侵犯用戶的隱私[17]。因此,試圖通過拆分大公司來解決消費者數據濫用問題,雖然可能具有短期效果,但長期來看會加劇行業內部競爭,有的企業為了搶占市場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侵犯用戶隱私的問題。

美國并未通過拆分大公司來保護消費者隱私,而是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并與行業協會自律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規制。美國自20 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頒布了多項法律⑨,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保護網絡用戶數據隱私的法律體系。同時,美國以廣告商業協會為代表的多個行業協會也在網絡用戶隱私保護中發揮著積極的監管作用。美國有許多專門的隱私保護協會,如美國在線隱私聯盟(Online Privacy Alliance)、美國電子隱私信息中心(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數字民主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Democracy)、消費者行動組織(Consumer Action)、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美國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18]等。系統明晰的法律體系和行業協會基于網絡產業特點而進行的行業自律,不僅在美國電商發展過程中有效保障了消費者的隱私權,同時也為平臺競爭和產業創新提供了更穩定的營商環境。

三、規制效果評價

基于中美兩國的規制措施和特點,對規制效果進行的比較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其一,超級平臺的市值;其二,互聯網的核心價值;其三,產業規制的差異性;其四,系統性風險的預防。

(一)優勢公司的市值對比情況

通過對比阿里巴巴集團和亞馬遜的營業收入情況可以發現,在不同規制體系下,二者的差距不斷拉大。阿里巴巴集團和亞馬遜分別是中美兩國最大的電商企業,對比其營業收入情況能夠有效反映兩國規制體系的效果。根據兩公司的年報,2012年亞馬遜的營業收入為610.93 億美元,2021年為4 698.22 億美元,年平均增速為25.73%;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的營業收入為55.06 億美元,2021年為1 343.79 億美元,年平均增速為46.24%。兩公司的差距從555.87 億美元擴大到3 354.43億美元(如圖1所示)。

圖1 2012—2021年阿里巴巴集團與亞馬遜的營業收入及增速

結合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電商發展階段來看,二者差距拉大并非應然現象。中國目前正處于從中高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過程,仍屬于轉軌趕超型國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為6.1%,居民消費水平增速為6.1%⑩,而美國的相關數據分別為4.1%和1.66%?;從電商發展來看,美國已進入穩定階段,而中國還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從這兩方面來看,兩國具有優勢地位的企業差距應逐步縮小而非擴大。事實上,從年均增速看,阿里巴巴集團確實明顯高于亞馬遜。但一方面兩公司營業收入差距較大,另一方面中國電商規制體系嚴格限制大平臺(優勢公司)的傾向愈發明顯,阿里巴巴集團的增速優勢不斷縮小,這導致二者營業收入絕對值的差距不斷拉大,并將進一步影響中國優勢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二)規制對互聯網產業核心價值的關注

電商規制體系能夠充分體現對互聯網產業核心價值的關注,這是規制效果的重要評價標準。吳曉波[19]曾指出,與美國完全不同的是,當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技術被引入中國時,中國正在變成一個世俗的商業社會,中國互聯網沒有經歷過早期的非商業階段,一開始就是一個資本的舞臺,所以互聯網本身的非中心性在中國從來沒有被廣泛關注過。中美電商發展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社會與技術基礎的差異,中國電商平臺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對模式與規制的學習和模仿,甚至在法律規制體系中也存在“拿來主義”[20]等情況。這些“舶來規制”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中國電商規制體系并未深切關注互聯網產業的核心價值及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這導致中國電商平臺的模式創新遠多于技術創新[21],資本炒作也隨著模式的輪換而大行其道,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快速崛起與頻頻爆雷驗證了這種情況[22]。相比之下,美國更注重技術創新,相關規制和限制也更寬松。長此以往,中國電商平臺即使在市值和營業收入方面能夠趕超美國,也會由于缺乏技術創新的土壤而使人口規模所帶來的優勢逐漸消弭。

(三)區別規制不同產業

電商平臺作為一種平臺經濟模式涵蓋了多種類別的產業,根據不同產業進行區別規制才能取得更優的效果。中國的規制體系更偏重于商品和大平臺的監管,而忽視對服務業、小平臺和自媒體的約束。以游戲產業和網紅產業為例,2021年中國游戲產業用戶規模達到6.6億人,總收入達到2 965.13 億元[23],但由于人口紅利消失,中國游戲產業陷入了存量循環,產業內出現了游戲內容老套、用戶投訴反饋處理低效和被投訴后換殼再運營等情況。這不僅大大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如虛擬游戲商品等財產得不到保障,同時對于中國電商平臺的發展也極為不利。自媒體平臺的發展使許多普通人一躍成為明星、網紅,直播帶貨也引起了許多商家的關注,很多公司不惜花費重金聘請網紅直播帶貨,但由于商品質量而導致的“翻車”事件頻頻發生,亟須對網紅這一特殊公眾群體的商業行為進行嚴格的規制。

(四)系統性風險的預防

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可能會導致中美電子商務合作脫鉤而引發系統性風險,對其進行有效預防也是規制效果的體現。中國電商發展所依托的許多技術性優勢都來自于美國,規制體系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鑒了美國經驗。但就目前來看,中國電商規制體系尚不健全。假使與美國的合作脫鉤后,如果仍然采取行政監管為主、“抓大放小”以及對創業者的“有罪推定”等規制方式,不僅會因為規制混亂而產生電商經濟的系統性風險,也會使中國電商產業在“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中的平臺優勢和自身國際競爭力大打折扣。

四、中美電商規制體系在全球競爭中的不確定性及反思

平臺經濟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經濟理論中對規模經濟的條件束縛,電子商務的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中美兩國都擁有著成熟的平臺和大國的天然優勢,能否在全球電商競逐和跨境電商潮流中取得先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規避規制體系中的不確定性風險。

(一)美國單邊主義傾向與迎合選民的需求

美國對電商企業的規制風險主要來自連續多任首腦的單邊主義傾向和迎合選民的需求。從發展情況來看,美國的電商產業更成熟,而偏重服務業的發展模式使其在全球競爭中可以摒棄物流等基礎設施條件的束縛。同時,美國電商發展之初就有著全球性的規劃,對于電商發展的態度一直秉承寬松、鼓勵的原則。但其規制體系中也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因素,首先是其決策層在國際合作中采取單邊主義的策略,與中國、伊朗等國的政治、貿易關系緊張,自然會影響電商平臺的合作與博弈;其次是美國政治領袖借由國家安全和結構主義的壟斷言論,迎合并煽動選民情緒,從而在選舉中獲益。如2019年美國民主黨候選人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認為,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嚴重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具有反壟斷的優良傳統,不應允許這種大平臺的存在,并宣布當選后將推動拆分科技巨頭[24]。這種民粹主義風險將大幅削弱亞馬遜、沃爾瑪等巨頭平臺的國際競爭力。

(二)中國行政監管的不確定性和國民經濟的深層次問題

對中國而言,監管體系中的行政手段存在著較大程度的不確定性風險。由于中國電子商務等相關法律尚不健全,尤其是互聯網產業對傳統法律和經濟理論突破較大,知識體系更新較快,在出現法律空白時,中國采取行政監管替代法律空白的方式,雖然具有效率高的優勢,但也存在著因管理部門職能交叉、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監管失效和監管錯誤的局限,并且“行政適度監管”[25]的原則本身也存在著自由裁量權較大的問題。尤其是對全球化發展而言,外資入駐和國際合作需要的是明確、可預期的政策與法律環境,而行政監管的臨時性和不確定性或將成為中國全球化競爭中的潛在限制因素。

另外,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國民消費水平低,知識產權和消費者權益等保護意識不足。中國電商平臺崛起所依托的一方面是平臺價格優勢和人口規模所帶來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是物流等基礎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但在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前一種優勢會在入駐注重品牌價值、商品質量且人口較少的發達國家時失靈,而后一種優勢則會在進入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時失效。因此,全球競爭必須完成從“沖量”到“拼質”的轉變,中國國民經濟整體水平的有效提升是實現這一轉變的根源所在。

(三)電商規制體系建構的反思——經濟適應性、可流動性和可預期性

通過中美對比可以發現,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商規制體系的建構涵蓋了三個要素,即經濟適應性、可流動性和可預期性。經濟適應性主要指由于規制客體的發展情況是國民經濟的映象。因而規制體系的建構需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超前規制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滯后規制則往往會挫傷新經濟的積極性。可流動性是指通過有效的規制保持電商市場自由競爭和鼓勵創新的氛圍,流動應是良性的流動,即市場優勢地位的更替應源于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崛起,而非因“抓大放小”和“過度干預”導致同一屬性平臺間的“原地或倒退輪換”。可預期性主要指具有明確系統的法律和政策規制體系。這對于跨境電商和平臺全球化發展而言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吸引外資和創業者方面更為重要。

五、結語

總的來說,對中美電商規制體系的探討事實上是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面對新經濟業態時的體制完善能力與治理邏輯差異的具象化。對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言,新經濟模式的規制是完整的司法、行政體系的問題具象與邏輯延伸,是相對穩態下的豐富與完善;而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由于后發優勢的存在,新經濟的發展與整體司法和行政規制體系的完善是同步展開的,是相對動態的筑基與構建。二者規制體系雖然存在底層邏輯和社會基礎的本質不同,但并無絕對的優劣之分,最終能否實現新經濟業態的良性發展仍需妥善處理好適應性、可流動性和可預期性三者的關系,實現新經濟發展活力、社會秩序穩定與人民共享成果三者的有機統一。

注釋:

①五大原則為:(1)私營企業應居主導地位;(2)政府應避免對電子商務進行不必要的限制;(3)政府參與的目的在于支持和建立一個可預測的、最簡單的和前后一致的商務法制環境;(4)政府應認識到因特網的獨特性質;(5)因特網上電子商務的推動應以全球為基礎。

②美國的電子商務規制體系更注重行業自律,而歐盟則倡導嚴格的法律規制。

③二審判決中所表現出的隱含意義為,微軟的捆綁行為不能阻止消費者選擇其他瀏覽器。換言之,如果其他瀏覽器具有明顯優勢,IE 瀏覽器將被替代,即相關行為并未對市場的準入和公平競爭環境造成影響。

④《電子商務法》第二十二條為:“電子商務經營者因其技術優勢、用戶數量、對相關行業的控制能力以及其他經營者對該電子商務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等因素而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

⑤例如,平臺出于自身盈利考量而禁止創業企業運營和投放其他平臺或與本平臺相沖突的相關項目和廣告業務。

⑥數據來源于亞馬遜2021年年報。

⑦數據來源于阿里巴巴集團2021年年報。

⑧這里主要指大平臺體系較為健全、數量較少,行政部門進行監管對話和調查時目標明確,因而可操作性強。

⑨具體包括《傳播莊重法》(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1996年)、《電訊法》(Telecommunications Act)(1996年)、《電子郵箱保護法》(Electronic Mailbox Protection Act)(1997年)、《兒童在線保護法》(Child Online Protection Act)(1998年)、《電子郵件使用者保護法》(Email User Protection Act)(1998年)、《公平信息處理原則》(Fair Information Practice Principles,FIPP)(1998年)、《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2000年)、《網絡隱私法》(Online Privacy Act)(2002年)、《反垃圾郵件法》(Control the Assault of Non-Solicited Pornography and Marketing Act)(2003年)、《在線行為廣告自律原則》(Self-Regulatory Principles for Online Behavioral)(2009年)、《電子郵箱隱私保護法》(Email Privacy Act)(2016年)等。

⑩數據來源于《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

?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cn。

猜你喜歡
體系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構建體系,舉一反三
探索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創新應用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如何建立長期有效的培訓體系
現代企業(2015年1期)2015-02-28 18:43:18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攜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國發展不平衡
中國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国内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视频|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91娇喘视频|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在线欧美一区| 日韩在线1|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色视频久久|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日本免费a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色综合五月婷婷|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色老头综合网| 嫩草国产在线|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91九色国产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欧美在线黄|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午夜免费小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国产福利拍拍拍|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99成人在线观看| 免费播放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欧美激情伊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视频三级|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亚欧美国产综合|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色婷婷在线播放|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夜夜爽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熟妇丰满人妻|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经典三级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澳门av无码|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999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欧美日本激情|